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郎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我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各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生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竺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慷于心,则馁矣。我故日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推之者,芒些然归,谓其人曰:“今日演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日:“诚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

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臭.”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

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

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

致。

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

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

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闱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

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干井,

皆有咛性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拳誉于多冬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材料二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维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日):、、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

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愫于心,则馁矣。我故日,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抿之者,芒主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日:“诚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

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

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日:“中!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

宜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

问所安。”

日:“姑令是。”

日:“伯夷、伊尹何如?”

日:“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冷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

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

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像之心怵惕:惊骇,恐惧B.事誉于乡党要:求取

C.乡宓朋友乡党:同党D.眩其君者也贼:伤害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于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至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8.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抛开、放弃,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嗜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不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

同。

9.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想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

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

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开.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易称得起圣人这一问萩,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

话给以了委婉的回答。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

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芒芒然归.

11.从材料二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

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EG2.D3.D4.(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

朋友中博取声誉。

(2)这些言辞,如果产生于其内心,就会有害于政令;发布于政令之中,就会有害于事务。

5.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

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

始流淌。

“凡有四端于我者''作句子主语,其中“者”有停顿作用,其后断开,即B处断开;

“矣”,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停顿,即E处断开;

“若火之始然”与“泉之始达”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泉”前断开,即G处断开。

故在BEG三处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

A.正确.句意:是伤害自己的人;/所以伤害别人家而自得利益。

B.正确。句意:请问老师您长于什么呢?/怎么施行不孝的行为呢?

C.正确。

D."病,指重病”和“意义柱似”错误。“今日病矣”的“病”是:疲惫、劳累。/《窦娥冤》中“一

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是"病痛,病苦句意:我今天很疲惫。/琴声中全都诉说着相思之

苦。

故选D°

3.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只围绕若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错。材料二先总后分,分别讨论了“我知言”“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两个问题,选项分析不全面。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内交”,结交,“内”通“纳“要”,通“邀”,邀取、博取:“要

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2)补充主语“这些言辞”;“害”,妨害、有害;“发”,发布;“政二政令。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这种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

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所以提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

根据“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

之间,启发我们靠正直去培养。

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知,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

力量,启发我们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

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

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启发我们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

根据“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可知,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提示

我们行为要无愧于心。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

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

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

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

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耽心,简直不

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财心是

义的发端;谋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

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厅大充

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如果不能够犷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荒。它作为一种毛,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

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二义道德蓄乔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

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

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

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

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

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

(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绿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

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

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

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6.C7.A8.C9.A10.(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

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2)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牛.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

家。II.特点:伟大刚强。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方法:要长久地

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

【解析】6.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乡党:同乡。句意:同乡朋友。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贡说:’学习不厌烦,是智慧;教人不厌倦,是仁德。又有仁德又有智慧,夫子已

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夫子都不自居,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

根据“仁且智”可判断“仁,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即对应“学不仄”“教不倦”,“学不厌/智

也”“教不倦/仁也”应是两个“……,……也'’类型的判断句,应分别在“厌”“倦”后断开,排除

BC;

“孔子不居”为主谓句,“是”是后句主语,应在“是”前断句,排除D。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语气词,啊;何,怎么。句意:啊!你这是什么话?/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

B.正确。句意:姑且抛开这个话题吧。/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C.错误。都是“侍奉”的意思。句意: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近可用于侍奉父

亲。

D.正确。句意:局势稳定才肯做官。/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错误,孟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旨在批判那些急于求成而

不注意长期坚持培养浩然正气的人。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端”,萌芽;“若”,好像:“然”,同“燃”,燃烧;“达”,流通,泉水涌出。

(2)“然”,那样,这样:“闵”,担心:“报”,拔高:“芒芒然”,疲惫的样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由原文“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可知,特点:伟大刚强。

由原文“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知,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

由原文”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培养方法:要长久地

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

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

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

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

为看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若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灰恶被亍的

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

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

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

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

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

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丽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

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

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参考二

(孟子)说:“我善于剖析言辞,我也擅长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道):“敢冒昧请教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妨害

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配合着正义和道德;没有这正义和道德,就萎靡

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正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

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我因而说,告子不曾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是心外之

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能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

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

庄稼苗都枯槁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人,是

种田不除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这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公孙丑问):“怎么才算是剖析言辞呢?”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片面因素,浮寺的言辞能剖析它的沉溺因素,邪

辟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狡辩因素,搪塞的言辞能剖析它的理屈因素。(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

对发令地政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