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01讲内容理解与概括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考查形式►命题趋势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知识点一考点解读知识点二考查特点知识点三答题技巧、模板知识点四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考向1概括文章主要事件►考向2图表类题型一、课标要求1.核心素养内涵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要求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能够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从具体的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中总结出中心和要点,这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考量。2.阅读与鉴赏目标学生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阅读记叙文时,不仅要理解文章表面的内容,还要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形象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所描绘的各种情境和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理解和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侧重考察领悟程度和体验,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记叙文进行理解,包括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领悟和体验,来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思想内涵。关注研讨、交流及创意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记叙文后,能够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活动,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二、考查形式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文中第×段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请概括其中×个场景。6.请从XX的角度概括文章主要事件。三、命题趋势1.选文范围课外选文比重增加,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凸显。阅读材料多源自文摘类杂志,选文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素养和教育意义的挖掘,常选取与学生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引导考生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感悟。2.命题形式题型更加多样化。分值比重不断加大,主观试题增多,综合性、探究性试题更受重视,体现了对考生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能力要求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行文脉络,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全面、准确地概括内容,避免遗漏关键要素或主次不分。不再局限于表面信息的概括,更注重对文章深层含义、情感内涵的理解,需要考生能够透过文字表面,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并运用精准、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要符合题目要求的角度和限定。知识点一、考点解读1.整体事件概括能够准确把握记叙文从头到尾所讲述的核心事件,提炼出关键信息,按照一定逻辑,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完整表述出来。通常需要涵盖事件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不过,在实际答题中,有些要素如果文中未明确提及或者并非重点,也可适当省略。示例:在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概括主要事件就是“童年时,胆小体弱的‘我’和伙伴们去攀爬悬崖,因害怕被困在了半山腰(起因),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我’一步步挪动,最终成功从悬崖上下来(经过和结果)”。2.局部事件概括针对文章中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片段或者围绕某一人物展开的系列事件进行概括。要聚焦局部内容,梳理出其中人物的关键行动以及事件发展脉络,清晰呈现这部分的核心内容。知识点二、考查特点1.直接概括类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中某一段落所叙述的事件”。这类题目就是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对相应事件进行概括,明确告知答题方向和范围。答题思路:对于整体内容概括,先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然后按照合理顺序组织语言表述;对于局部内容概括,则需仔细研读相关段落或情节,抓取关键信息,提炼并整理出核心内容。2.限定角度概括类示例:“从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角度概括文中事件”“按照事件发生地点的转移顺序概括故事内容”等。此类题目会给定一个特定角度,要求学生依据这个角度去筛选信息并完成概括。答题思路:紧扣题目所给定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关键语句,例如描写主人公情感的词语、体现地点转移的标志性地点名称等,再顺着这个角度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最后进行准确概括。知识点三、答题技巧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整体概括)答题步骤:(1)明确文中主要人物,写出人物名称或者人物称呼;(2)明确文中写了几件事,按照题目分数推断出至少几件事;(3)分别用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等方法分三件事情概括内容,然后按事情分别书写;(4)复查答题的句子是否情节完整、句子通顺。答题模板: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2、通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局部概括)答题步骤:(1)观察题中人物其他活动的概括包含哪些要素;(2)明确文中还有哪些活动或者事情没有概括;(3)从文中提取所要概括事情的要素;(4)参照题中同类的句子结构和字数仿写句子,一般用动词+宾语的格式回答。知识点四、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1.常见错误信息遗漏:在概括过程中,没有把重要的人物、事件环节等包含进去,导致概括不完整,例如忘记交代事件的起因或者结果。过于冗长: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提炼,把文中很多描述性、修饰性的语句都加进去,使得概括内容啰嗦,不符合简洁的要求。偏离重点:没有准确抓住事件的核心,概括出的内容偏离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事件,比如把一些次要情节当作主要内容来概括。2.避免方法认真阅读文章,多读几遍,确保对事件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事件发展链条。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二次梳理,去除那些非关键的、不影响事件完整性的描述内容,只保留核心信息。概括完后,对照文章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准确反映了主要事件,重点是否突出,语言是否简洁等。(2024·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下面文学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一把老钥匙王举芳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的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A】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小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母亲寻找钥匙→(①)→(②)→陪母亲回老宅→(③)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第⑬段画横线【A】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钥匙的珍视。3.细品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2.比喻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3.第一处:不愿意母亲回忆老宅,自己也不敢面对;第二处:理解了母亲的心情,自己内心也有了同样的感受。4.①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②对母亲的愧疚;③对三婶的感激;④对根的寻找。【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第一空:联系第⑥段“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可知,弟弟背着母亲卖掉了老宅。概括为:弟弟卖掉老宅。第二空:联系第⑦段“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可知,三婶把老宅钥匙交给我,我才知道是她买了我们家的老宅。概括为:三婶买下老宅。第三空:联系第⑬段“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我将钥匙交给了母亲,由母亲保管。概括为:母亲保管钥匙。2.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联系第⑬段“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这句话将“钥匙”比作“婴儿”,通过“摩挲”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对老家的眷恋与不舍;通过“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这一语言描写来体现母亲对家的挂念。故第一空填:比喻。第二空填: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⑧段“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联系第⑤段“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可知,弟弟担心房子会倒塌贬值,想要卖掉房子,我们都没有告诉母亲要卖房子的消息,不希望她还怀念老宅。因此,我们不愿意母亲回忆老宅,自己也不敢面对。根据第⑬段“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联系第⑭段“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小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可知,我和母亲有了一样的感受,时常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因此我理解了母亲的心情,自己内心也有了同样的感受。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联系第⑪段“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可知,老钥匙是人对家的留恋的承载物,看到老钥匙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想念家的美好。因此老钥匙承载着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联系第⑪段“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和第⑫段“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可知,母亲舍不下老宅,舍不下自己的根,我也明白了母亲的心思,感到愧疚。因此老钥匙承载着对母亲的愧疚。联系第⑩段“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及第⑫段“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可知,三婶始终帮我们照顾着老宅,体谅我们的感受。因此老钥匙承载着对三婶的感激。联系第⑬段“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在母亲心中,钥匙是我们出门在外对家的守候,对根的认同。因此老钥匙承载着对根的寻找。►考向1概括文章主要事件(2024·西藏)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那些可爱的人①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有报道曾这样描述:“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其他地方50%的冰峰雪岭,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当年,老一辈军人听从号令,扛着红旗就上山,誓将此地当家建。这里就有了飘扬的国旗,有了钢铁般的长城。②最初几年,每到夏天,除了日常巡逻,战士们都要为“冬囤”做准备,以应对大雪封山。晚上,海拔较高的哨所最低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让这里一年只剩一个季节。驾驶员们一趟趟开车拉萝卜、土豆等过冬物资,这些东西上来就冻成了“冰坨坨”,大家白天把莱抱出来晒,晚上再收回去。战士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到冻土豆,里面像蜂窝,水分一点都没有了。③戍守的边境长达百余公里,战士们拿着北斗导航,走到电子地图所示的边界线处,每次巡逻,都代表对领土主权的一次宣誓。战士们巡逻时,有一段路车上不去,坡度陡,碎石遍地,步巡十分艰难,但大家说:“就是要走那条路,往两边一步都不行。”向右,相当于越界;向左,相当于国土就少走了一块。60年来,国土未失一寸。“绝不能把国土守小了,更不能把国土守丢了。”这句话早已印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里。④在这里,军民互助,相亲相爱。乡亲们说的最多的是“金珠玛米亚咕嘟”,藏语是“解放军好”的意思。军车开在路上,乡亲们会主动招手,小孩子见了,会向车敬礼。这是人民群众的拥军情结,也是对军人的“专属待遇”。⑤在海拔5371米的某驻勤点,这里积雪终年不化,四季举目不见一片绿叶。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退伍前在连部种下几棵矮松。他说:“我走了,让树替我站岗。”本来没报太大期望,结果树竟然活了,现在还“站”在那里。营区河沟边还有几棵柳树,20年来,从两米多高逐渐被积雪压趴下来,如今矮得如陀螺一般,树冠却依然如盖。⑥现在,我们的生活安宁而幸福,但很少有人知道军人在边境一线做着什么。回到平原,人们看到的是他们高原红的脸,却很少想到他们肩上的分量和胸腔里炽热的信念。⑦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改编自《青年文摘》)1.概括文中与战士们有关的几件事情。2.按要求作答。(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有人认为,文章第⑦段应该删除,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章结构和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为“冬囤”做准备;按规定巡逻;军民鱼水情;老兵退伍前种矮松。2.(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冻土豆干与糯的特点,表现出严寒条件下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的坚韧品质;(2)表现了矮松种活后战士们惊喜的心情。3.指出公众对军人在边境一线工作的付出与艰苦往往缺乏关注与了解,强调对军人奉献精神的敬意和感激。4.不赞同。内容上看,画龙点睛,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看,收束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最初几年,每到夏天,除了日常巡逻,战士们都要为‘冬囤’做准备,以应对大雪封山”可知,本段主要写战士们为“冬囤”做准备。冬天,大雪封山,给养困难,为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困难,驾驶员们就一趟趟开车拉萝卜、土豆等过冬物资,这些东西上来就冻成了“冰坨坨”,于是,大家白天把莱抱出来晒,晚上再收回去。故可概括为:为“冬囤”做准备;根据第③段“戍守的边境长达百余公里,战士们拿着北斗导航,走到电子地图所示的边界线处,每次巡逻,都代表对领土主权的一次宣誓”可知,本段主要写战士们巡逻的情景。戍守的边境长达百余公里,战士们巡逻时,有一段路车上不去,步巡十分艰难,但大家依然坚定地就是要走那条路。60年来,国土未失一寸。故可概括为:按规定巡逻;根据第④段“在这里,军民互助,相亲相爱”可知,在战士们戍守的岗巴,军民鱼水情情深,乡亲们说得最多的是“解放军好”,军车在路,乡亲们会主动打招呼,小孩子会敬礼。故可概括为:军民鱼水情;根据第⑤段“在海拔5371米的某驻勤点,这里积雪终年不化,四季举目不见一片绿叶。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退伍前在连部种下几棵矮松”可知,驻勤点终年积雪,四季不见绿叶,一位老兵在退伍前在连部种下几棵矮松,竟然神奇地种活了。故可概括为:老兵退伍前种矮松。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1)“战士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到冻土豆,里面像蜂窝,水分一点都没有了”,根据“像”字,判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冻土豆”比作“蜂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冻土豆干与糯的特点。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800米,冬天,大雪封山,给养困难,土豆会冻成“蜂窝”,战士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和巡边,表现出严寒条件下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的坚韧品质;(2)“竟然”是表示出乎意料,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表达了一种惊讶或意外的情绪。在海拔5371米的驻勤点种植矮松,以改变四季不见绿叶的现状,是大家都不敢相信的,然而“树竟然活了”,这是一个惊喜。“竟然”表现了矮松种活后战士们惊喜的心情。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根据第①段“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有报道曾这样描述:‘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其他地方50%的冰峰雪岭,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无私奉献的代名词’”,第②段“最初几年,每到夏天,除了日常巡逻,战士们都要为“冬囤”做准备,以应对大雪封山。晚上,海拔较高的哨所最低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让这里一年只剩一个季节。驾驶员们一趟趟开车拉萝卜、土豆等过冬物资,这些东西上来就冻成了“冰坨坨”大家白天把莱抱出来晒,晚上再收回去。战士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到冻土豆,里面像蜂窝,水分一点都没有了”可知,戍边将士所处环境极端恶劣,他们的生活很艰苦;根据第③段“戍守的边境长达百余公里,战士们拿着北斗导航,走到电子地图所示的边界线处,每次巡逻,都代表对领土主权的一次宣誓”可知,他们巡逻时不折不扣,极端负责任,他们把祖国与人民的嘱托时刻记在心头。对于这样的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本应充满敬意和感激,然而我们往往会因种种原因而对他们缺乏关注与了解;因此,“回到平原,人们看到的是他们高原红的脸,却很少想到他们肩上的分量和胸腔里炽热的信念”,这个句子指出公众对戍边军人的付出与艰苦往往缺乏关注与了解,强调了对军人奉献精神的敬意和感激。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内容上看,首先,“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画龙点睛,深化主旨。这句话将岗巴一地一群的事迹与精神一般化,使全军将士都具备了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国土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化了主旨;其次,“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不同地方”的战士们又是怎样表现他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国土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引人遐思。因此,结尾一句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看,一句“号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将上文“为‘冬囤’做准备”“按规定巡逻”“军民鱼水情”“老兵退伍前种矮松”四件事一笔勒住,收束了全文;其次,第①段“当年,老一辈军人听从号令,扛着红旗就上山,誓将此地当家建。这里就有了飘扬的国旗,有了钢铁般的长城”首现“号令”,此处再现“号声”,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考向2图表类题型(2024·黑龙江牡丹江)阅读《一个追风的女孩》,回答下面的题。一个追风的女孩王愉芳菲①十三岁那年,我认识了初中同学荔枝。②被唤作“荔枝”,缘于她名字的谐音。然而荔枝的身形却不似荔枝那般丰腴——如果非要用一种水果来形容她,她更像一根细高的甘蔗,荔枝给我的印象第一眼是瘦,第二眼是秀气。她有着细长而微挑的眉、上吊的凤眼,可她的鼻子圆而小巧,冲淡了她眉眼的凌厉,添了几分可爱。她的嘴巴也是小小的,抿唇时会勾出一道甜美的弧线。③纤秀的荔枝却有着与外形不相匹配的独立、坚韧。④荔枝的家庭不富裕,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挤下了老老少少五口人:她和父母、弟弟以及姥姥。尤记得第一次带她去我家玩时,她对我拥有自己的房间、父亲有一墙的书这些在我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大加赞叹。⑤中考结束,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没有作业和压力的暑假,那个假期,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家:一间饭厅兼客厅,一间小小的卫浴,母亲和弟弟睡主卧,她和姥姥在客卧睡上下铺,父亲总是睡在单位,每间屋子都显得老旧而斑驳,把我领进逼仄的家,她却没有丝毫的尴尬与不安,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一边给全家做晚餐。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她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张罗出一大桌子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在她家吃完饭,她不让我帮忙,独自一人又是洗碗又是拖地,俨然一副大人的样子。⑥此后,我觉得她不那么像甘蔗了,倒像是一株顽强的野草,在有限的空间里蓬勃生长,铺洒出一片绿意。⑦进入高中后,荔枝的母亲因为弟弟的叛逆对她不怎么上心,她也跟我抱怨过母亲的偏心,但高中的紧张和忙碌冲淡了所有的小情绪。记得上高三时的一个中午,她将母亲那辆单车骑了出来,带我去离校园蛮远的小吃街解馋,花的钱是她赚的稿费,又去湖边兜风。彼时正值仲春,阳光温煦,带着几分凉意的清风迎面而来,吹起我们的发丝。荔枝在风中畅快地高歌,又说到将来可能要经历的坎坷,描述她向往的未来,谈她的梦想——她想做一名战地记者,或是一名维和军人……那一天,我们约定高考完还要来到这里,迎着风飞驰。⑧后来我们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她被北京的一所院校录取,我则将去成都。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每天见面了。我们没有浪费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不仅兜了风,还一起去川西,欣赏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提前探访我的大学。⑨记得那天,我们在甘孜州理塘县,天很蓝,厚重的云层在雪山的衬托下显得很低,仿佛触手可及。我们在一处石滩上拍照,背景是雪山——神圣而庄严的雪山。她侧过脸的那一刹那,阳光为她白皙的脸庞镀上了一层金边,她的头发在风中恣意飞扬。我立即按下快门,为她拍下了这趟旅程中我们认为最完美的照片。⑩返程时,她认真地说,虽然在追梦的路上迈进了一步,但前路漫漫,她要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着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我仿佛又回到了十三岁第一次见面时,她坐在我前桌,回头笑着说“你好”,又想起上高三时的那个中午,她骑单车载着我在湖边兜风,在风中聊未来,聊梦想。⑪如今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荔枝,想起那个追风的女孩。(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的,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时间轴补充完整。2.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荔枝为什么像“野草”?【答案】1.①我认识荔枝。
②高三的一个中午
③我和荔枝兜风,去川西欣赏风光,探访我的大学。2.示例:①是文章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②交代了文章写作对象——一个追风的女孩。③暗示文章主旨,表现了女孩对梦想的执着追求。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荔枝长相秀气,表现了我对荔枝的喜爱。4.示例:荔枝家境不富裕,母亲对她不怎么上心,她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但是她独立、坚韧,执着追求梦想,在有限的空间里蓬勃生长,像“野草”一样顽强。【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①空:结合文章第①段“十三岁那年,我认识了初中同学荔枝”可概括出,我认识了荔枝;第②空:结合⑦段的“记得上高三时的一个中午,她将母亲那辆单车骑了出来,带我去离校园蛮远的小吃街解馋,花的钱是她赚的稿费,又去湖边兜风”可知应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25年高三(最后冲刺)化学试卷含解析
- 微课培训讲座
- 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议书
-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无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湘潭市湘机中学高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现代实验学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数显仪表项目发展计划
-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14 考点32 正方形 (3)及答案
- 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解读
-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设计和实践探索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3
- DB11T 1905-2021 大型群众性活动消防安全规范
- 爬宠饲养箱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同等学力英语申硕考试词汇(第六版大纲)电子版
- 驴用乳酸菌制剂生产技术规程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带括号填空135
- 幼儿园 小班音乐《森林音乐会》原版有声动态课件
-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问答(一二三四期)
-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美的集团财务报表分析64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