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专题二、治国理政:中国古代国家社会治理的智慧拓展检测一、选择题(15题,每题3分,共45分)1.《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有对夫妻关系的明文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不没收家财)’妻媵臣妾,衣器(妻子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当收不当?不当收。”“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畀夫(赠与夫家)?畀夫。”秦律的规定体现出()A.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趋势 B.宗法观念遭到严重削弱C.女性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D.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2、明初,尽管《大明律》规定“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且严惩私自更改户籍的“冒籍”行为,但“冒籍”“无籍之徒”却愈发普遍,到明中后期更多民众更改户籍,甚或同时拥有民户、灶户、军户等多重户籍。该现象主要缘于,明代()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人口迁徙的频繁C.赋役负担的不均 D.择业观念的多元3.汉初,贾谊建议仿照西周“制礼作乐”,建立一套儒家制度以约束百姓的行为;武帝时,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由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二者关于教化的差异折射出()A.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君主集权加强的政治现实C.国家对百姓控制不断加强 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新发展4.宋代理学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变天下。他们在皇帝面前能够以政治主体自居,甚至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提倡“觉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层士民,自下而上改变天下。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 B.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5.表1《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6.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7.东汉初,光武帝“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于是“广求民瘼,观纳风谣”,以民间歌谣所反映的民意来监督评估州郡官员的吏治和管治。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舆论决定官员升迁 B.中央监察体系逐渐完善C.传统思想影响国家治理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8.五代时期,收养假子现象大肆盛行于藩镇及割据势力中。这种收养关系与以往以继承为目的的家庭收养截然不同,既不涉及养老侍亲问题,也不涉及财产继承问题。这种现象()A.削弱了藩镇及地方割据势力 B.巩固了人伦关系C.强化了政治集团的内部联系 D.瓦解了宗法制度9.清朝通过朝贡和赏赐的方式来维持藩属国的忠诚。一些藩属国在清廷的赏赐不足时,逐渐减少朝贡次数,甚至出现倒向其他外部势力的迹象。这表明清朝()A.朝贡体系的脆弱性 B.主动放弃宗藩政策C.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D.领土主权遭到破坏10.590年,隋文帝颁布命令,要求府兵及其家属在州县落籍,平时从事生产,实行“寓兵于农”。这使过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户籍的旧制发生了改变。这反映了隋朝政府()A.意图削弱军将权力 B.弱化对民众的控制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着力减轻财政负担11.图2为《明史·张居正传》中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明代()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隆庆初,入阁辅政,力行改革,考成法行,百官惕息(恐惧)。然卒后,言路指其专擅,诏夺上柱国、太师等官,追夺谥号。图2A.士大夫改革阻力巨大 B.官僚政治已经严重腐败C.封建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D.传统观念影响改革进程12.据记载,自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后,“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客观上()A.冲击了“灭人欲”的说教 B.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C.促进了产业资本的积聚 D.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外流13.(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上摸底·7)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下表可推知该制度()记载出处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 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14.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以后,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反映了A.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B.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D.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15.表2为康熙二十年江南田地和税赋占全国的比例。据此可知,江南地区表2田地(亩)银(两)米麦(石)全国总计607843001244497244331131江南4480064741378543327849江南占全国比例(%)7.3716.9276.84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经济转型潜力不足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二、非选择题16.(2025·山东青岛高三上调研·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陈子昂(约659—700年)、柳宗元(773—819年)关于徐元庆案的议论案情看法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陈子昂《复仇议状》、柳宗元《驳复仇议》注:依据现有文献记载,无法判断徐爽被杀是否有冤情。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陈子昂《复仇议状》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柳宗元《驳复仇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子昂、柳宗元关于徐元庆一案议论的理解。(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早在《周礼》中,就以儒家“仁”“孝”等信条对鳏寡孤独的救助做出了指导性规定。汉代以后,对年老、鳏寡、废疾及贫困之人的物质赏赐更加系统化。南北朝以后,历代王朝开始由国家出面设立专门的救济机构,如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和安济坊分别以收养安置鳏寡孤独贫民和废疾贫困之人为主;此外,宋代各种名目不同的救济机构如广惠院、安养院、婴儿局、施药局等遍布全国。材料二中国自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有社会地位者或有钱人对人民的救济行为,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政府相当重视社会救济的道德意义和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贫民们因此被给予了更多的同情。欧洲中世纪,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济贫活动主要由修道院等宗教团体承担,政府作用有限。此后,由于封建制度逐渐崩溃,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被迫用社会救济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济贫法》规定:凡接受救济的穷人,则同时失去公民权利。西方政府历来在参与社会救助过程中注重制度化、依法办事,中国古代政府的社会救济往往是统治阶级施行仁政的表达,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特点,政府参与社会救济的力度往往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喜好、道德修养和同时期社会繁荣程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军《中西方社会救助制度中政府责任差异的比较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西方社会救助存在的差异。(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古代中西方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原因。(6分)专题二、治国理政:中国古代国家社会治理的智慧拓展检测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秦律中对夫妻在有罪情况下的财产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当丈夫有罪而妻子首先告发时,家财不被没收,包括妻子的陪嫁财物;而若妻子有罪,其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则会被官府没收,并转交其夫。这反映了秦代法律对家庭成员行为的严格规范,即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故选D项;材料虽然涉及夫妻财产的处理,但不足以说明男女经济地位正趋向平等,秦律的其他条款可能对此有更多限制,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法律层面对夫妻关系的规定,未涉及宗法制度的强弱变化,宗法观念是否削弱无法从本材料得出,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提及了妻子陪嫁财物的处理问题,但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财产的处理规则,而非强调女性财产权得到了全面保护,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明代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紧密挂钩,不同户籍对应不同的赋役义务,例如军户需世代服役、灶户需承担盐课等。明初虽通过《大明律》严格规定户籍世袭并严惩“冒籍”,但到中后期“冒籍”现象普遍,甚至出现多重户籍,不同户籍的赋役差异显著,某些户籍(如军户、灶户)负担沉重,导致民众为逃避重役而冒入赋役较轻的户籍(如民户),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赋役负担的不均,故选C项;户籍管理松弛是材料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赋役不均导致人们想方设法冒籍,而政府管理可能难以应对,导致松弛。题目问的是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口迁徙频繁”与明代严格限制流动的户籍政策不符,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户籍制度变化更多是经济驱动而非观念变化,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材料中贾谊和董仲舒的教化理念有所不同,贾谊倾向于通过制度来约束,而董仲舒则更强调君主的集权和天命。董仲舒的主张明显体现了君主在教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汉武帝采用的一系列尊崇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贾谊和董仲舒都主张教化百姓,只是方式不同,且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是否采取了他们的主张,对百姓的控制强度是否有变化,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贾谊倾向于通过儒家制度来约束,并未体现他具体的儒学主张,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这种转变是指从理学家的“得君行道”到心学家的“觉民行道”的转变。究其原因,需从理学和心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宋代崇文抑武,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儒学复兴,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纷纷以“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把“得君行道”当作毕生追求;而明中期科举制逐渐僵化,思想控制加强,朝廷上宦官当政,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士人难以依赖君主实现抱负,在这种背景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致良知”即人人心中皆有“良知”,皆可成为“尧舜”般的圣贤,“觉民行道”便成为“治国安民”的新路径,故选B项;据分析可知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是材料本有的现象,不能成为分析两者学术转变的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在宋代已进一步完善,在明朝出现僵化,不能成为明代思想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家和心学家在“行道”上的差异,它们处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社会政治的变迁便囊括了思想变迁的众多因素。据所学可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是宋明代两朝都存有的时代因素,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人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7、【答案】C【解析】光武帝“广求民瘼,观纳风谣”监督评估官员,体现其重视民意,这是传统民本思想在东汉初期国家治理中的体现,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光武帝利用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监督评估州郡官员,但这只是监督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官员升迁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绩、考核等诸多方面,排除A项;中央监察体系一般包括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职责等诸多制度层面的完善,而这里只是一种特殊的监督方式,不是监察体系本身的完善,排除B项;行政效率主要涉及政府处理政务的速度、质量等方面,而材料主要是关于对官员的监督方式,没有关于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肆盛行于藩镇及割据势力中”可知在五代时期分裂割据的时代环境下,地方割据势力通过收养养子培植个人势力,以达到强化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目的,为地方的分裂割据积累力量,故选C项;地方势力大肆收养养子的目的是为了培植个人势力,增强地方割据的力量,排除A项;“不涉及养老侍亲问题”说明养子不需要遵守家庭伦理,排除B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朝通过朝贡和赏赐的方式来维持藩属国的忠诚”可知朝贡体系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实力之上,清廷赏赐不足,藩属国对清廷的忠诚度有所下降,体现朝贡体系的脆弱性,故选A项;据材料“一些藩属国在清廷的赏赐不足时,逐渐减少朝贡次数,甚至……”可知是藩属国对清廷有所不满,从而减少朝贡次数,而非清廷主动放弃宗藩政策,排除B项;结合所学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材料强调清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关系有所变化,但依旧属于朝贡体系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领土主权遭破坏强调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领土,材料强调清廷与其他藩属国之间的朝贡关系变化,未涉及我国领土被别国占领,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590年,隋文帝……府兵另立户籍的旧制发生了改变”可知,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实行兵农合一,将职业军人改为编户,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战后回归本籍,此举削弱了军将对军队的私人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从而巩固了统治,故选A项;隋文帝的改革通过将府兵及其家属编入民籍,纳入州县管理,实际上加强了对他们的控制,排除B项;“寓兵于农”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据材料“隋文帝颁布命令……实行‘寓兵于农’”可知,隋文帝寓兵于农的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题干没有涉及经济方面减轻财政负担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力行改革,考成法行,百官惕息”可知,张居正改革时,推行了考成法,但百官感到恐惧,这说明改革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阻力,据材料“然卒后,言路指其专擅……追夺谥号”可知,张居正在去世后被剥夺官职和谥号,也进一步说明了士大夫阶层对改革有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故选A项;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对官僚系统产生了冲击,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官僚政治已经严重腐败,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张居正在改革时遭遇的阻力及其去世后的待遇,并没有提及他的改革是否缓解了封建统治的危机,排除C项;据材料“百官惕息”,“指其专擅”可知,材料指出士大夫阶层反对改革,是因为对改革后新制度的恐惧以及对张居正专横擅权的不满,而不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可知一条鞭法实行后社会形成了奢靡浪费和崇尚享乐的社会风尚,老百姓的服饰和建筑不断打破传统等级观念的限制,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鲜明世俗化的趋势,冲击了传统“灭人欲”的说教,故选A项;材料中崇尚奢侈享乐的风气并非专指某一阶层,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排除B项;社会财富大量用于奢侈和享乐,并未用于产业资本的积聚,排除C项;材料主要形容的是国内奢侈挥霍的社会风气,并未体现财富外流,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廉颇因伐齐有功而被赵王“拜为上卿”,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而被赵王拜为上大夫,结合选必一第1课所学官僚制可知,战国时期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产生,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故选B项;“士卒”偷梁换柱,廉颇、蔺相如都不是士卒,排除A项;“保障了”绝对化、不合史实,应为“有利于”,排除C项;“维护君主专制权威”不合史实,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但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从该案情的事实判断角度作答;(2分)从陈子昂、柳宗元关于该案主张的角度作答;(6分)从陈子昂、柳宗元二人争论的实质角度作答;(4分)从该案件的历史价值角度作答。(2分)【解析】首先,从该案情的事实判断角度理解。据材料“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依据现有文献记载,无法判断徐爽被杀是否有冤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徐元庆因父被县吏赵师韫所杀,亲手复仇后自首。这一案情事实清晰,是后续讨论的基础。然而,关于徐爽被杀是否有冤情,现有文献并无明确记载,这为案件的处理增加了复杂性。第二,从陈子昂、柳宗元关于该案主张的角度了解。据材料“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可得陈子昂主张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对徐元庆进行惩罚,但同时也要表彰他的孝道和勇气。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统一规范,必须严格执行,而徐元庆的行为虽然符合孝道,但违反了法律,因此应受到惩罚。然而,为了弘扬孝道,国家可以在惩罚后对其进行表彰,甚至将其行为编入法令,作为国典。据材料“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可得柳宗元则对陈子昂的主张提出了反驳。他认为,法律和礼制都是以防乱为本,徐元庆的行为是否应受惩罚,取决于其父被杀是否有冤情。如果其父无罪被杀,那么徐元庆的行为是守礼而行义,不应受到惩罚;反之,如果其父有罪被杀,那么徐元庆的行为就是悖逆法律,应受到惩罚。柳宗元强调,法律不应被仇恨,更不能因个人恩怨而破坏法律的权威。第三,从陈子昂、柳宗元二人争论的实质角度理解。二人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唐代法律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陈子昂试图在法律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既维护法律的权威,又弘扬儒家孝道。而柳宗元则更加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认为个人恩怨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争论体现了唐代士人对法律与伦理关系的深刻思考。最后,从该案件的历史价值角度理解。徐元庆一案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件,更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议题。它引发了唐代士人对法律与伦理关系的广泛讨论,推动了唐代法律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该案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孝道等传统伦理观念的重视,以及士人对国家法律和伦理规范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和讨论对于后世法律与伦理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国家政府救助为主;救助对象广泛;救助内容丰富;救助形式多样;渐趋体系化。(4分)(2)差异:①救济主体不同:中国政府承担为主,社会救济为辅;西方政府作用有限,以宗教团体等社会力量为主。②救济理念不同:中国重视道德教化,同情贫民;西方侧重宗教慈善,歧视贫民。③救济机制不同:中国体现人治色彩;西方注重依法办事。(6分)(3)原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环境探索活动策划计划
- 公司保密合同样本
- 入股加盟签合同标准文本
- 业务合同样本标准版
- 买车时销售合同样本
- 书宣传推广合同标准文本
- 冷库定金合同标准文本
- 出口退税合同标准文本
- 代办大葱销售合同样本
- 冷库制作安装合同样本
- 传染病预防方案与预防措施(2篇)
- 环氧地坪漆工程全施工合同范本
- 煤矿班组安全生产建设新版制度汇编
- 2022年乡镇退役军人工作计划
- 湖北省荆门市荆楚初中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7s办公室管理培训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戊烷油加氢装置HAZOP分析报告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通分练习100题附答案
- 赣州医保异地就医备案流程
- 快消品配送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