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_第1页
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_第2页
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_第3页
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_第4页
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语的运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成语是:

A.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B.指鹿为马,自欺欺人

C.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他的成绩之所以能提高,是因为他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

B.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达到他的期望

C.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D.他的勇敢和聪明使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3.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并列结构的是:

A.高山流水

B.春风化雨

C.龙飞凤舞

D.莫名其妙

4.下列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修辞手法是:

A.雨后的彩虹如同一条绚丽的丝带,横跨在天空中

B.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饮醇酒

C.他的声音洪亮,如同铜钟一般

D.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是:

A.他的聪明才智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

B.她的笑容温暖如阳光

C.这篇文章的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D.他的勇敢如同勇士一般

6.下列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关联词是:

A.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他穿上了短袖

B.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到底

C.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D.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是:

A.他的胃口很大,一顿能吃下一头牛

B.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饮醇酒

C.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D.他的勇敢如同勇士一般

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是:

A.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B.雨滴在窗户上滴答作响

C.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饮醇酒

D.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9.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是:

A.风卷残云

B.画龙点睛

C.鸡毛蒜皮

D.雪中送炭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手法的是:

A.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B.日出东方,春暖花开

C.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D.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是:

A.他的成绩之所以能提高,是因为他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

B.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达到他的期望

C.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D.他的勇敢和聪明使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2.下列词语中,属于并列结构的是:

A.高山流水

B.春风化雨

C.龙飞凤舞

D.莫名其妙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

A.雨后的彩虹如同一条绚丽的丝带,横跨在天空中

B.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饮醇酒

C.他的声音洪亮,如同铜钟一般

D.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手法的是:

A.他的胃口很大,一顿能吃下一头牛

B.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起来如饮醇酒

C.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D.他的勇敢如同勇士一般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是:

A.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B.雨滴在窗户上滴答作响

C.这篇文章的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D.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成语“一箭双雕”表示一举两得,正确。()

2.词语“莫名其妙”表示无法理解,正确。()

3.修辞手法“借代”是指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正确。()

4.修辞手法“对偶”是指两个相对的词语或句子,正确。()

5.修辞手法“拟人”是指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正确。()

6.关联词“因为”表示原因,正确。()

7.关联词“即使”表示假设,正确。()

8.关联词“只有”表示条件,正确。()

9.关联词“即使”表示假设,正确。()

10.关联词“只有”表示条件,正确。()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5分)

1.题目:简述成语“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答案:成语“画龙点睛”在写作中指的是在文章或作品中,用最精炼的语言或形象生动的细节,对主题进行点明或强调,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三是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提升文章的艺术价值。

2.题目: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拟人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答案:拟人手法是一种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特征或情感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例如,在描写大自然时,可以将山川、树木、河流等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如“山笑得弯下了腰”、“河唱着欢快的歌”。这样的描写不仅使自然景观更加生动形象,还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题目:论述在写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比喻,避免出现语病。

答案: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语病。为了正确使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本体和喻体,使两者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二是要确保喻体的具体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比喻;三是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使喻体能够准确地反映本体的特点;四是要避免比喻的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自然流畅。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的勇敢时,可以使用“他的勇敢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不会造成语病。

五、论述题

题目:论述词语运用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读者理解的影响。

答案:词语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其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性,对读者的理解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词语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效果。作者通过精心挑选和运用词语,可以塑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典雅、幽默、诗意等。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助于作品形成鲜明的个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其次,词语的运用有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词语的运用,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等传达给读者。例如,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可以使读者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深度。

再次,词语的运用有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词语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石,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词语,可以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可以运用各种感官词汇,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

此外,词语的运用对读者的理解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恰当的词语运用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富有创意的词语运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联想和感悟。然而,如果词语运用不当,如使用生僻词汇、语义模糊的词语等,可能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试卷答案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D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成语,而选项D是成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简化表达,符合题意。

2.C

解析思路:选项A、B、D中均存在语病,如A项中的“之所以能提高”应改为“之所以能提高”,B项中的“要求很高”应改为“要求严格”,D项中的“使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应改为“使他脱颖而出”。选项C语句通顺,没有语病。

3.D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并列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成。选项D“莫名其妙”是形容词短语,不属于并列结构。

4.D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比喻手法,而选项D“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使用了拟人手法,将“美丽”赋予了人的特征。

5.C

解析思路:选项A、B、D均为比喻手法,而选项C“他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没有使用比喻,直接描述了她的美丽。

6.D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恰当的关联词,而选项D“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中的“即使”表示假设,与句意不符。

7.C

解析思路:选项A、B、D均为夸张手法,而选项C“他的声音洪亮,如同铜钟一般”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直接描述了他的声音。

8.C

解析思路:选项A、B、D均为拟人手法,而选项C“她的美丽如同鲜花一样,让人陶醉”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直接描述了她的美丽。

9.C

解析思路:选项A、B、D均为借代手法,而选项C“鸡毛蒜皮”是直接描述,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10.D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对偶手法,而选项D“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没有使用对偶手法,直接描述了山水的美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ABCD

解析思路:选项A、B、C、D均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分别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和夸张手法。

2.ABC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并列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成。选项D“莫名其妙”是形容词短语,不属于并列结构。

3.ABCD

解析思路:选项A、B、C、D均为使用了比喻的句子,分别将彩虹、书的内容、声音和美丽比喻为其他事物。

4.ABCD

解析思路:选项A、B、C、D均为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分别夸张了胃口、内容、美丽和勇敢。

5.ABC

解析思路:选项A、B、C均为使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分别将风、雨和美丽赋予了人的特征。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解析思路:成语“一箭双雕”表示一举两得,而非非一日之功。

2.×

解析思路:词语“莫名其妙”表示无法理解,而非无法解释。

3.√

解析思路:修辞手法“借代”是指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符合定义。

4.√

解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