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1.下图为龙山时代(前2600年—前2000年左右)考古学五大文化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代()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差距 B.各区域文明交流互动中发展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显现 D.华夏文明的主要区域已经形成2.下表是东晋时期主要官员上疏朝廷的相关内容。据此推知,当时()上疏时间原文出处公元362年“丧乱缅邈,五十余载,先旧徂没,后来童幼,班荆辍音,积习成俗,遂望绝于本邦,宴安于所托。”《晋书》公元362年“士民播流江表,已经数世,存者老子长孙,亡者丘陇成行。”《资治通鉴》公元413年“所谓父母之邦以为桑梓者,诚以生焉终焉,敬爱所托耳。今所居累世,坟垄成行。”《宋书》A.争权夺利导致士族势力衰落 B.推行“土断”的时机渐趋成熟C.江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经济重心南移条件初步具备3.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监察制度的延续性 B.地方力量的发展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选官制度的完善4.顺义区某班学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图表,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中国32.829.819.76.2英国1.99.519.918.5①中国手工业产品曾经世界领先②19世纪后期中国手工业逐步走向衰落③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工业强国④英国经济侵略遭到近代工业激烈竞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有的学者讥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荆轲刺孔子”,搞错了对象。对此,何爱国先生根据陈独秀等人的相关论述,辩证地指出:“所谓‘荆轲刺孔子’,其实还是‘荆轲刺秦王’。”对何爱国先生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儒学成为帝制的牺牲品 B.儒学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C.反孔与反专制混为一谈 D.孔教与帝制有着紧密关系6.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这一措施()1931年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A.提高了农民抗战的积极性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7.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回复第二、三野战军的电报指出:“今后军队干部要善于对付资产阶级,善于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善于处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该电报()A.奠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基础B.旨在保障根据地社会经济发展C.折射出党工作重心即将转移D.意在应对战争初期的恶劣形势8.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年份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1953103.1126.7136.91956120.5173.3262.31957124.8183.3310.7A.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B.经济结构呈均衡化趋势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9.1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沿海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儒枭”群体。“儒枭”往往家财丰厚,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他们与出身正途、以读书为业的地方“儒士”群体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权力角逐。这反映出()A.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 B.选官体制逐渐开明开放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D.社会结构受到一定冲击10.下图为历史上某一次人口迁徙事件,该事件()A.增强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种姓制度的形成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D.利于佛教印度教的外传11.荷兰进口粮食、香料、可可、咖啡、烟草以及煤、铁、铜、钻石进行加工,并将其成品沿着莱茵河、马斯河并跨越北海再出口,是其一项主要经济活动。马克思对此评论道:“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据此推知()A.商业资本具有强大的优势 B.荷兰经济存在制度性障碍C三角贸易推动了洲际交流 D.工业资本推动贸易自由化12.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地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13.1919年4月,甘地创办了《坚持真理》,但因未经官方注册,不久停刊。后来,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甘地提出了“为反对强权争取权利而战”的口号,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印度()A.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 B.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D.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总产量10019.539.175.5108.1比重生产资料能力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能力59.3%56.3%51.9%566%56.1%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15.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16.热趋势社会热点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本届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下图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形象标识,其中地球代表着论坛立足亚洲,开放于世界,ASIA标识寓意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互动。这表明()A.中国成为全球化引领者B.亚洲区域一体化获得发展C.国际金融体系获得补充D.发展中国家利益得到维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劳动力充足,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明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全国各地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如松江和嘉定所属的枫泾镇、朱泾镇、新泾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当时“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甚至“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骨(都)从此出”。棉花之外,江南许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杭嘉湖不少地区,出现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被称为“叶市”。——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材料二19世纪末,清政府大面积放垦官荒,将大面积的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开荒种地。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并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1912年4月,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委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承租奉天昭陵(今沈阳北陵)余地及昭陵私垦地亩“倡办稻田,种植果木”。1913年,辽中县参事会参事员李文华等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承租县境辽河退地两块,引水种稻。1928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经营土地6公顷以上的“大农”有258264户,占农户总数的19.4%,有的组织承领荒地达16000亩。——摘编自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大农”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18.乡村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在梁漱溟看来,“所有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他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为此,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同一时期,费孝通在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摘编自熊跃根《志在富民——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追求》等材料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1)根据材料一,对比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点,并简评两位学者的志向与情怀。(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应该实施怎样的振兴乡村战略。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22—1826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共2100万英镑。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英国还迫使一些拉美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而就在前一年,美国宣布“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能干涉美洲”。1824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国务卿克莱声称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1846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获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下卷)等材料二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3国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拉共体。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了《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议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中方“倡议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2018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正式确认拉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到2020年春,已有19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摘编自周冲、周东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加强争夺拉丁美洲的背景及给拉美带来的危害。(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拉丁美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1.下图为龙山时代(前2600年—前2000年左右)考古学五大文化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代()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差距 B.各区域文明在交流互动中发展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显现 D.华夏文明的主要区域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时代(前2600年~前2000年左右)考古学五大文化分布图”及所学可知,龙山时代的华夏地区形成了五大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华夏文明的主要区域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差距”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只呈现了龙山时代考古学五大文化分布区域,并未体现各区域文明在交流互动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图片信息主要强调的是五大文化区域的分布,不符合“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是东晋时期主要官员上疏朝廷的相关内容。据此推知,当时()上疏时间原文出处公元362年“丧乱缅邈,五十余载,先旧徂没,后来童幼,班荆辍音,积习成俗,遂望绝于本邦,宴安于所托。”《晋书》公元362年“士民播流江表,已经数世,存者老子长孙,亡者丘陇成行。”《资治通鉴》公元413年“所谓父母之邦以为桑梓者,诚以生焉终焉,敬爱所托耳。今所居累世,坟垄成行。”《宋书》A.争权夺利导致士族势力衰落 B.推行“土断”的时机渐趋成熟C.江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经济重心南移条件初步具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及“丧乱缅邈,五十余载”“遂望绝于本邦,宴安于所托”“敬爱所托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后长期居住在南方,回归北方故土的意愿已逐渐减弱,继续实行黄籍和白籍的区别对待不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故实行“土断”的时机渐趋成熟,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士族势力的兴衰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信息显示的是南迁的北民在南方逐渐安定下来,说明江南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差距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3.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监察制度的延续性 B.地方力量的发展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选官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反映出”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进奏院是藩镇与中央关系发展的特殊产物,唐代进奏官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并为藩镇收集情报,而宋代中央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进奏官由中央厘选,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的进秦院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宋代设都进秦院统一管理各州进秦院等措施,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能反映地方力量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官员选拔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完善的结论,且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顺义区某班学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图表,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中国32.829.819.76.2英国1.99.519.918.5①中国手工业产品曾经世界领先②19世纪后期中国手工业逐步走向衰落③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工业强国④英国经济侵略遭到近代工业激烈竞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0年(中英)。根据图表内容可知,1750—1830年之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占优势,说明中国手工业产品曾经领先世界,①正确;从图表中看,1860—1900年之间英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占优势,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的手工业发展,而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随着列强的侵略,国内手工业逐步走向衰落,②正确;1860—1900年之间英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占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工业强国,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1750-1900年之间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经济侵略遭到近代工业激烈竞争,④错误;排除包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5.有的学者讥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荆轲刺孔子”,搞错了对象。对此,何爱国先生根据陈独秀等人的相关论述,辩证地指出:“所谓‘荆轲刺孔子’,其实还是‘荆轲刺秦王’。”对何爱国先生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儒学成为帝制的牺牲品 B.儒学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C.反孔与反专制混为一谈 D.孔教与帝制有着紧密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所谓‘荆轲刺孔子’,其实还是‘荆轲刺秦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之一、所以,批判儒家思想等同于否定君主专制,D项正确;儒学思想博大精深,新文化运动中抨击的是儒学维护君主专制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排除A项;儒学与民主政治并不冲突,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表面上抨击的是孔教,而实际上抨击的是孔教所维护的君主专制,二者并未混为一谈,排除C项。故选D项。6.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这一措施()1931年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A.提高了农民抗战的积极性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推行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进行土地革命,是为了促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结束,排除B项;1928年并未开始抗战,排除C项。故选D项。7.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回复第二、三野战军的电报指出:“今后军队干部要善于对付资产阶级,善于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善于处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该电报()A.奠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B.旨在保障根据地社会经济发展C.折射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D.意在应对战争初期的恶劣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今后军队干部要善于对付资产阶级,善于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善于处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为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将全军划分为四大野战军,而电报表明军队以后的部分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应对资产阶级、处理工人运动、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及社会经济问题,即转移到城市善后及建设工作中,这折射出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心也即将由农村转移至城市,C项正确;三大战役奠定了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该电报旨在稳定城市政治、经济秩序,以保障民主革命的成果,不是“保障根据地社会经济发展”,排除B项;军队工作转向城市建设,反映出当时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不是应对“战争初期的恶劣形势”,排除D项。故选C项。8.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年份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1953103.1126.7136.91956120.5173.3262.31957124.81833310.7A.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B.经济结构呈均衡化趋势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图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结合时间“1953~1957年”说明是“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表格中重工业产值迅猛增加,这是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农、轻、重各业的总产值,从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排除B项;由材料得知,当时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较快,综合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排除C项;依据所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9.1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沿海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儒枭”群体。“儒枭”往往家财丰厚,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他们与出身正途、以读书为业的地方“儒士”群体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权力角逐。这反映出()A.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 B.选官体制逐渐开明开放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D.社会结构受到一定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中期的中国。材料“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功名,但仍以经营工商业或农业为生”体现的是当时商业发展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当时选官体制仍然是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历史上某一次人口迁徙事件,该事件()A.增强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种姓制度的形成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D.利于佛教印度教的外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图示可知,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B项正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没有增强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雅利安人迁徙和中国没有关系,不能促进中心文化交流,排除C项;印度教形成时间是公元200年左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荷兰进口粮食、香料、可可、咖啡、烟草以及煤、铁、铜、钻石进行加工,并将其成品沿着莱茵河、马斯河并跨越北海再出口,是其一项主要经济活动。马克思对此评论道:“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据此推知()A.商业资本具有强大的优势 B.荷兰经济存在制度性障碍C.三角贸易推动了洲际交流 D.工业资本推动贸易自由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荷兰进口粮食、香料、可可、咖啡、烟草以及煤、铁、铜、钻石进行加工,并将其成品沿着莱茵河、马斯河并跨越北海再出口”“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商业资本主义发达,相较之下荷兰手工业发展落后于英法,18世纪以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荷兰走向衰落,是因为商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制度性弊端,B项正确;18世纪以后,商业资本主义的荷兰逐渐落后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英法,表明商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存在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三角贸易的最重要内容——“黑奴贸易”,且材料主旨是荷兰经济的特点,而非推动洲际交流,排除C项;荷兰是商业资本主义国家,从荷兰的情况不能得出工业资本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地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C.得益于工厂制度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中,商人多重用身边亲信之人协助自己进行商业活动,而19世纪后这种通过亲信之人开展商业活动的现象减弱,并引发欧洲“经理革命”,即商业管理人员日益专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厂制度也得到发展,工厂运转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日益增强,C项正确;这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推商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这与社会分工细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1919年4月,甘地创办了《坚持真理》,但因未经官方注册,不久停刊。后来,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甘地提出了“为反对强权争取权利而战”的口号,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印度()A.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 B.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D.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4月(印度)。据材料“两位出版商分别将青年印度》和新生活转给甘地编辑出版”“销量一度达到数万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甘地通过发行小册子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得到了出版商和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说明印度的民族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甘地通过发行小册子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得到了出版商和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但未涉及资产阶级掌握了新闻舆论的导向,排除A项;19世纪末,印度民族忧患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萌发,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总产量10019.539.175.5108.1比重生产资料能力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能力59.3%56.3%51.9%56.6%56.1%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可知,“生产资料能力”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能力”属于轻工业,两者比重相对均衡,轻工业略高于重工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6年工业生产量为108.1,超过1913年水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到20世纪30年代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生产,取得了显著效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5.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200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拒绝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取消补贴、开放市场等不合理要求,凸显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经济旧秩序瓦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逆全球化”思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热趋势社会热点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本届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下图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形象标识,其中地球代表着论坛立足亚洲,开放于世界,ASIA标识寓意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互动。这表明()A.中国成为全球化引领者B.亚洲区域一体化获得发展C.国际金融体系获得补充D.发展中国家利益得到维护【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指出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形象标识中的地球代表着论坛立足亚洲,开放于世界,ASIA标识寓意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互动,可见,该组织为凝聚亚洲各方共识、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解决亚洲和全球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B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博鳌亚洲论坛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并未体现中国成为了全球化引领者,排除A项;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并非国际金融组织,排除C项;博鳌亚洲论坛是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成员国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材料仅展示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和形象标识,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此得到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劳动力充足,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明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全国各地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如松江和嘉定所属的枫泾镇、朱泾镇、新泾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当时“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甚至“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骨(都)从此出”。棉花之外,江南许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杭嘉湖不少地区,出现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被称为“叶市”。——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材料二19世纪末,清政府大面积放垦官荒,将大面积的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开荒种地。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并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1912年4月,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委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承租奉天昭陵(今沈阳北陵)余地及昭陵私垦地亩“倡办稻田,种植果木”。1913年,辽中县参事会参事员李文华等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承租县境辽河退地两块,引水种稻。1928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经营土地6公顷以上的“大农”有258264户,占农户总数的19.4%,有的组织承领荒地达16000亩。——摘编自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大农”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答案】(1)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得到推广;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棉花已是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江南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蚕桑叶的发展,形成桑叶专业市场。(2)特点:组建农垦公司;具有封建和资本主义双重性质;具有近代化性质;官商合作经营。原因:东北拥有广阔的平原,土地面积广大,农户平均占有耕地多;近代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推动;清末新政;中华民国成立,政府推动;闯关东的推动。
【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得出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得到推广;根据材料一“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得出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根据材料一“骨(都)从此出”“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等得出棉花已是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江南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材料一“出现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得出蚕桑叶的发展,形成桑叶专业市场。【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得出组建农垦公司;根据材料二“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得出具有封建和资本主义双重性质;根据材料二“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得出具有近代化性质;根据材料二“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委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得出官商合作经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近代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以及移民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东北拥有广阔的平原,土地面积广大,农户平均占有耕地多;近代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推动;清末新政;中华民国成立,政府推动;闯关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即可。18.乡村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在梁漱溟看来,“所有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他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为此,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同一时期,费孝通在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摘编自熊跃根《志在富民——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追求》等材料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1)根据材料一,对比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点,并简评两位学者的志向与情怀。(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应该实施怎样的振兴乡村战略。【答案】(1)不同点:在乡村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是文化失调,费孝通则认为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人地关系紧张);在乡村建设的思考路径上,梁漱溟提倡文化复兴乡村,费孝通提倡乡村工业化。简评:他们均关心乡村和国家发展命运;注重调查研究;从国情出发提出改良方案;积极投身实践,树立了学者的典范。(2)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科技;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不同点:据材料一“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费孝通在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可得出在乡村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是文化失调,而费孝通则认为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人地关系紧张);据材料一“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可得出在乡村建设的思考路径上,梁漱溟提倡文化复兴乡村,费孝通提倡乡村工业化。简评:据材料一“他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费孝通……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可得出他们均关心乡村和国家发展命运;据材料一“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同一时期,费孝通在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可得出注重调查研究;据材料一“他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乡村问题”可得出从国情出发提出改良方案;据材料一“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可得出积极投身实践,树立了学者的典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二“……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可得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据材料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生态……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可得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材料二“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得出得出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发展;据材料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得出发展农业科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22—1826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共2100万英镑。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英国还迫使一些拉美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而就在前一年,美国宣布“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能干涉美洲”。1824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国务卿克莱声称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1846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获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下卷)等材料二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3国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拉共体。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了《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议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中方“倡议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2018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正式确认拉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到2020年春,已有19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摘编自周冲、周东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加强争夺拉丁美洲的背景及给拉美带来的危害。(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拉丁美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答案】(1)背景: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殖民统治的衰落;拉丁美洲基本独立,自身发展落后,但市场潜力大: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美需要扩大市场: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危害:加深了拉T美洲的半殖民地化:加剧了拉T美洲经济结构畸形发展,进-步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任答两点背景,任答两点危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提出“-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拉共体成立,拉丁美洲的独立性增强;中拉经济互补性强,中拉发展战略相互契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拉丁美洲)。背景:据材料“1822—1826 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共2100万英镑。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 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英国还迫使一些拉美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档案用户行为研究及管理对策试题及答案
- 关注时效性的食品安全员考试试题与答案
- 二级建造师考试经典例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未来的 收纳师 试题及答案分析
- 2024年统计师考试评估项目及试题及答案
- 档案管理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咖啡师考试Print PDF及试题及答案
- 二级建造师多选题解析及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系统分析师知识点总结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多媒体设计师创造力提升试题及答案
- 110kV变电站短路电流计算书
- 船舶带缆知识学习
- 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课件
- 与装修人员签安全协议书
-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全面地476种食物升糖指数一览表
- 自然交易理论基础与进阶(自然交易理论丛书)
- (完整版)一年级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题
- 天冬中药材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肝肾综合征演示文稿
- 国际关系理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外交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