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原则
一、环境原则体系
(一)环境原则体系的构成
1.熟悉国家环境原则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
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性、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一原则
⑴国家环境原则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原则.①国家环境质员原则是一定期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原则,是环境质苗的
目的原则。②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根据国家环境质量原则,以及合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仄境
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多种原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原则。③国家环境监测措施原则。④国家环境原则
样品原则.⑤国家环境基础原则.
⑵地方原则是对国家环境原则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
某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原则。①地方环境质量原则。②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a.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中未
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立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
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的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原则
严于国家排放原则的,须报经国务院同意。
⑶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则。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规定所制定的原则.
2.熟悉我国现行的重要EIA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扶26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有关2项(单项只有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其中<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
电磁辐射EIA技术规范》、《火电厂CPEI汇报书编制规范》未体现导则二字。
3.理解国家颁布的重要环境质量原则和污染物排放原则
1)重要大气环境原则:⑴大气环境质量原则:《环境空气质量原则》、《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容泞浓度》、《室
内空气质量原则》。⑶大气污染物排放原则:铁合金、轧钢、炼钢、炼铁、钢铁烧结球团、铁矿采选、钿工业、橡胶制品、
稀土、硝酸、硫酸、镁钛、铜银钻、铁锌、铝、陶瓷、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加油站、汽油运送、储油库、水泥工业、火
电厂、饮食业油烟、锅炉、炼焦化学0k、M炉窑、恶臭污染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原则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原则》.
2)重要水环境原则:⑴水环境质量原则:《地表水环境质量原则》、《海水水质原则》、《渔业水质原则》、《农田浇
灌水质原则》、《地下水质量原则》。(2)污染物排放原则: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制浆造纸、羽绒、发酵类制药、化学合
成类制药、提取类制药、中药类制药、生物工程类制药、混装制剂类制药、制檀、杂环类农药、皂素、煤炭、啤酒、医疗机
构、柠椽酸、味精、城镇污水处理厂、兵器工业、畜禽养殖业、合成氨、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磷肥、烧碱与聚氯乙烯、航天
推进剂、肉类加工、钢铁工业、纺织染整、海洋石油开发、船舶、船舶污染物等行业排放原则及《污水综合排放原则》.
3)重要环境噪声原则:⑴环境质量原则:《声环境质量原则》、《都市区域环境振动原则》。(2)环境噪声排放原则:工
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建筑施工场界、铁路边界、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等环境暝声排放原则.
4)重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危险废物焚烧、贮存、填埋等5个污染控制原则及《一般工业固
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原则》。
5)土壤环境质量原则:《土壤环境质量原则》
(二)环境原则之间的关系
L理解国家环境原则与地方环境原则之间的关系
地方环境原则严于国家环境原则;地方环境原则优先于国家环境原则执行.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原则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规
定严格,低功能区环境质量规定宽松某些。
环境空气功能区2类,原则分级2级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I~V5类,原则值5类水源地1级保护区对应II类,2级对应III类
地下水环境质量功能区I~V5类,原则值5类
声环境功能区0~4类,原则值5类
土境环境质量分举i~in类,原则分级1~3级-
海水水质原则第一类~第四类
3.理解环境质量原则和污染物排放原则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原则是环境质量的目的原则,污染物排放原则是污染源控制原则.单个排放源与环境质量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因
果关系,一种地方的环境质量受到诸如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环境背景及环境容博等众多原
因的制约,必须采用综合整改措施,才能到达环境质量原则。
4.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原则与行业污染物其液原则之间的关系
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原则(如《污水综合排放原则》、《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原则》)和行业性排放
原则(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H版原则》).综合性排放原则与行业性排放原则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刊版原则的)执行行业
排放原则,没有行业排放原则的执行综合排放原则.
(三)环境原则的实行与实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行。
L环境质量原则的实行:划分功能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选定监测点位或断面,经同意不得任意变更.
跨省争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处理,协商元效,报环境保护部协商处理。
2、污染物排放原则的实行:国外引进.CP引进单位提交"输出过或发达国家有关原则及有关技术资料”——市(地)人
民政府EP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污指标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EP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行——环境保护部立案。
3、国家环境监测措施原则的实行:被引用的,具有强制性。无对应监测措施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措施,与地方环境质量原则或污染物排放原则配套执行.对应的国标公布后,地方统
一分析措施停止执行;因采用不一样的国建境监测措施原则所得监测数据发生争议时,由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裁
定或采用一种国家环境监测措施原则宜测。
4、国家环境原则样品的实行:质量控制考核;校准、检查分析仪器;配置原则溶液;分析措施验证及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5.国家环境基础原则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则的)实行:专业术语、名词术语、图形标志、档案信息分类编码、制定原则、划
分功能区、生态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认定.
6、环境原则的监督实行:环境保护部负责地方实行原则的)检查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汇报时作为一项
重要内容。监督方式: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环境影晌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2023)
1.总则
1.1熟悉EIA工作程序
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重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的法律法规、政
策、原则及有关规划等文献,确定EIA文献类型.研究有关文献,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步开展初步的环境现实状况调
查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CP的)EIA原因,筛选重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EP目的),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
价工作等级和评价原则,最终制定工作方案.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深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实状况调杳、监测并开
展环境现实状况评价,各环境要素EI预测与评价、各专题EI分析与评价,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3)EIA文献编制阶段,汇
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多种资料、糠,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颁口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
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毕EI汇报书(表)的编制.
1.2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定,遵照如下原则开展EIA工作:(1体法评价原则。
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有关的法律法规、原则、政策,分析CP与EP政策、资源能源运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
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有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原则、政策、规划及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
动向.⑵初期介入原则。EIA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徒.
⑶完整性原则。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性,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
点.⑷广泛参与原则。EIA应广泛吸取有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意见。
1.3掌握资源运用合理性分析8勺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运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区域资源禀赋星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
承觑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斐源内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原因.如CP水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CP
耗用新鲜水状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状况尤其是在用水品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折CP建设与所在区
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直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有关规划和其他CP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
与否符合有关规划的EP规定.
1.5掌握日原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为原则
⑴EI原因识别。在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实状况的基础
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也许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有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一样阶段的多种行为与也许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困、影响程
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也许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
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行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原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原因
识别措施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强加图法等。⑵评价因子筛选。根据EI原因识别成果,并结
合区域环境功能规定或所确定的EP目的,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的原因.评价因子须可以反应EI的重要特
性、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性。
1.6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和调整原则
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题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
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行较为详班、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
划分评价等级.详细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规定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题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
⑵根据。各环境要素专题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性、有关法律法规、原则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
等原因进行划分。其他专题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根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规
模.能源及烫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电遨量、方式、去向,重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I
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性: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
实状况、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斐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有关法律法规、原则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原则和污染
物排放原则).
⑶调整原则。专题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性及其他特殊规定等状况
进行合适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阐明调整的详细理由.
1.7熟悉EIA范围确实定原则
按各专题EIA技术导则的规定,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题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也许影响范围
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合适外延。
1.8熟悉EIA原则确实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原则及对应的污染物排放原则.有地方污
染物排放原则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原则;生产
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公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献.
1.9理解EIA措施B勺选用规定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措施,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措施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措施,鼓励使用先进
的技术措施,慎用争议或处在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措施.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措施的,应根据CP特性、评
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合用性。
重要措施: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实状况值(背景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实状况值。采
用多项评价措施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CP工程分析
2.1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规定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性,对环境也许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深入分析。
(2j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精确、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献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
析后引用;引用既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圻其相似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
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CPEI原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阐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EP的法律法规和
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运用、环境技术、节省用水规定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
新带老"原则等政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足调查的基刷上进行.
2.2熟悉工程分析的措施
工程分析的措施:类比分析法、实测法、试览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照资料分析法.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规定
期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成果较精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容许,且又有可参照的相似或
是相似的既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2)实测法:通过选择相似或类似工艺实测某些关犍的污染参数.⑶试验法:通过
一定的试验手段来确定某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朴,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合用于
所有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废照理想状态考虑,计算成果大多数状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EP措
施.⑸查阅参照烫料分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精确性较差,不合用于定昼程度规定高的CP.
2.3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所有构成,施工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所有行为过程.总图及规划布告方案的合理性
⑴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重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重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
性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
燃料平衡,水平衡,特性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根据
”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省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
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详细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品度等工艺规定,分析废水回用时可行性。按照国家节
省用水的规定,提出深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CP需阐明既有工酗基本状况、污染排放及达标状况、存在时
EP叵题及拟采用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⑶污染影响原因分析。绘制包括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多种污染物产生、排放状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
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状况;分析CP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
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司、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
源、特性及强度等;多种治理、回收、运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3)生态影响原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CP所在区域的)详细环境特性和工程内容,识5!)、分析CP实行过程中
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尤其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
长大隧道与桥梁、沉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原因的分折.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CP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备、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
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状况等.
⑸交通运送。给出运送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CP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送量增长所带
来EI内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⑹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PRE正常工况分析.对CP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原,
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⑻EP措施和设施。按EI要素分别阐明工程方案已采用的EP措施和设施给出EP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⑼污染物排放记录汇总.对CP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多种污染物浓度、排放5L排放方式、
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记录;口总.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记录,应分别按我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行后汇总污染物
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
3.1掌握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规定⑴根据CP遒遮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题评价的工作等级和
评价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⑵充足搜集和运用既有的有效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规定期,需进行现场调查和
测试,并分析现实状况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③对与CP有亲密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
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状况,对调查内容合适增删.
3.2熟悉环境现实状况调查的重要措施: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措施.
3.3熟悉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彖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氯
大气环境、声环境等调查内容。根据专题评价的设置状况选择对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①地理位置。CP所处的经、纬度,
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者,井附区域平面图.②地质环境。一般状况,只需根据既有资料,概要阐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如当地
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对应的地貌体现,物理与化学风化状况,当地已探明或开采
的矿产资源状况。若CP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实状况可不管述。评价生态影晌类CP(如矿山以及其他与地
质条件亲密有关的CP)的EI时,对与CP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构造,要进行
较详论述,某些尤其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须加以阐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阐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
据评价规定做一定的现场调查.③地形地貌.一般状况,只需根据既有资料,简要阐明CP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性(M
下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状况。倒渴、
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崛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CP时,可概要阐明其发展状况。若无可查资料,需做某
些简朴的现场调查.当地形皿与CP亲密有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论述上述所有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CP周围地区的地
形图,尤其应详细阐明也许直接对CP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
的现场调杳.④气候与气象.一般状况下,应根据既有资料概要阐明大气环境状况,如CP所在地区的重•要气候特性,年平
均风速和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是,降
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特性(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限风等)。如需进行CP的)大气EIA,除应
详细论述上面所有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需要,增长对大气EIA区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等污染气象特性进行调
查与必要的实际观测。⑤土壤与水土流失。当CP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EIA时,只需根据既有资料所有或部分的简述下
列内容:CP周围地区时重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肥力与使用状况,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及其质量
现实状况,CP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实状况及原因等.当需要进行土壤EIA时,除应详细论述上面的部分或所有内容外,
还应根据需要选择如下内容深入调查:土填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构造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
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索及流失量等,同步要附土壕和水土流失现实状况图。
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背景调查与评价的规定参照各环境要素EIA技术导则.
⑵社会环境现实状况谢查与评价。包括人口(少数民族)、工业、农业、能源、土地运用、交通运送等现实状况及有关发
展规划、EP规划的调查.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运用、交通运送等.重要根据既有
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论述居民区的分布状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就业及人均收入等;
CP周围地区既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生产总产值及能源的供应与消耗方式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
成及产星,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运用现实状况,基本农田保护辨别布,人均土地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若CP需进行土壕
与生态EIA,则应附土地运用图。公路、铁路或水路、航空方面的)交通运送概况,以及与CP之间的关系。②人文遗迹、自
然遗迹与宝贵景观.需根据既有资料,概要阐明CP周围有哪些重要遗迹与“宝贵”景观;重要遗迹或"宝贵”景观对于
CP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状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等。如CP需进行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宝贵"
景观的影响评价,则除应较详细地论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既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深入论述人文遗迹、自然遗
迹或"宝贵”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
迹象及其原因,重要的污染或其他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宝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人文
遗迹、自然遗迹或"宝贵”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有无保护规划及
保护级别,目前管理水平等.③人群健康状况。当CP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
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既有污染物及CP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诜定指标.生态影响类CP如水电水利工程,需要讲行人群
健康调查及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①根据CP特点、也许产生的EI和当地环境特性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
查与评价.②调直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重要的环境敏感区,搜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仄境
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实状况监测点位。③确定污染源调查的重要对象。
选择CP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CP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重要污
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④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有关原则规定的评价措施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
素的质量现实状况进行评价,并阐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⑤根据调查和评价成果,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
的措施或途径.
(4)其他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根据当地环境状况及CP特点,决定与否进行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
下沉等环境状况的调查。
4.EISI测与评价
4.1掌握E眼测与评价的基本规定
⑴对CP时日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多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
内容及措施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EP规定而定。⑶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应评价
区一股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应CP特性的特性因子两类。⑶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CP同类污染物E的
叠加.(4)对于环境质品不符合环境功能规定B勺,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改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4.2熟悉常用的EI预测评价措施
措施: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特点:①教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成果,需一定的
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②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应比较复杂的环境特性,
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③类比分析法,预测成果属于半定量性质。④专业判断法,定性的反应CP的)
EI(如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
4.3熟悉EI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⑴CP的EI,按照CP实行过程的不一样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旦.讦应分析不一样
选址选线方案的EI.⑵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
进行斌设阶段的EI预测。(3)应预测CP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邂等状况的EL⑷应进行CP服务期满
的EIA,并提出EP措施.⑸进行EIA时,应考虑环境对CP影响的承载能力。⑹波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
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也许对环境导致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睑(如夕味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
CP,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⑺分析所采用的EI预测措施的合用性。
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净化能力励氐)和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5.社会EI评价
对人口和社会设施的影响
5.1熟悉社会EIA的内容: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顿、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
讯)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5.2理解筛选社会EIA因子的规定:在搜集反应社会EI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出社会EIA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
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5.3理解社会EI分析的规定:分析正面和负面的社会EI,并对负面影响提出对应的对策与措施.
6.公众参与
6.1熟悉公众参与的规定、对象和形式
⑴全过程参与,即公众参与应贯穿于日A工作时全过程中.涉密的CP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⑵充足注意参与公众的广
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应包括也许受到CP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
和公众等.(3)可根据实际需要和详细条件,采用包括问卷调直、座谈会、i仑证会、听证会及其他形式在内的一种或者多和形
式,征求有关团体、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6.2理解CP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
在公众知情的状况下开展,应告知公众CP的有关信息,包括CP概况、重要的EI、影响范围和程度、估计的环境风险
和后果,以及拟采用的重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6.3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规定
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记录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
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阐明理由。
7.熟悉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的规定
⑴明确拟采用的详细EP措施;分析论证拟采用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
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定的可行性,如不能满足规定应提出必要的补充EP措施规定;生态保护措施须贯彻
到详细时段和详细位置上,并尤其注意施工期的EP措施.⑵结合国家对不一样区域的有关规定,从保护、恢复、赔偿、建
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明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工程实行不一样步段,分别列出对应的EP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
⑶给出各项EP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和EP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8.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重要内容
⑴应按CP建设和运行的不一样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监测计划及CP不一样阶段的
竣工EP验收目的。(2)结合CP影响特性,制定对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以及社会EI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⑶对于
非正常排放和事故其诚,尤其是事故排放时也许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防止与应急处理预案;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
广的CP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详细规定。
9.清洁生产分析与循环经济
9.1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⑴国冢已公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献和有关技术指南的CP,应按所公布的规定内容
和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必要时提出深入改善措施与提议.⑶国家未公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献和有关技术指南的
CP,结合行业及工程特点,从资源能源运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运用、环境管理
规定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2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从企业、区域或行业等不一样层次,进行循环经济分析,提高资源运用率和优化废物
处置途径。
10.污染物总覆控制
10.1理解CP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在CP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规定、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i吉生产的
前樨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重要污染物排放量.
10.2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提议的规定.⑴根据国家实行重要污染物刊儆总最控制的有关规定和地方EP
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详细指标,分析CP污染物排放与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规定,并提出CP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提议.重要污染惭F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2)必要时提出详细可行
的区画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保证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的管理规定。
1L环境影晌经济损益分析
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CP产生时正负两方面EI,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CP所引起EI的经济价,直,
并将其纳入CP的费用-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CP环境可行性的根据之一.
从环境原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需要或者也许进行经济评价的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
化,并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CP嗨济分析.
12.方案比选
12.1熟悉同一CP多种建设方案比选的规定:从EP角度进行比选。
12.2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重点进行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口、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原因等方面比选.
12.3理解不一样评价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规定:对于不一样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CP进展阶段进行同等深度的
评价。给出推荐方案,并结合比选成果提出优化调整提议.
12.理解EIA文献编制的总体规定
⑴EIA文献应概括地反应EIA的所有工作,环境现实状况调查应全面、深入,重要环境问题应论述清晰,重点应突出,
论点应明确,EP措施应可行、有效,评价结论应明确.⑵文字应简洁、精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原则化,数据应可
靠,资料应翔实,并尽量采用能反应需求信息的图表和照片。(3)资料表述应清晰,利于阅读和审套,有关数据、应用模式须
编入附录,并阐明引用来源;所参照的重要文献应)主意时效性,并列出目录。⑷跨行业CP的EIA,或评价内容较多时,其
EI汇报书中各专题评价根据需要可繁可简,必要时,其重点专题评价应另编专题评价分汇报,特殊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
汇报.
专题设置内容
污染影响为主的CP:工程分析、环境观实状况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
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与提议等专题。
生态影响为主的CP: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
EI汇报书的编制内容:⑴序言,简要阐明CP的特点、EIA的工作过程、关邮重要环境问题及EI汇报书的重要结论.
(2)总则。论述编制根据,明确评价因子(现实状况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与评价原则、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河介
范围及环境敏感区、有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3)CP概况与工程分析。(4)环境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5)EI预测与评价,包
括预测时段、预测范围、内容、措施、成果及其分析和阐明;(6)社会EI评价.⑺环境风险评价。(8)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
论正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⑩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EI经济损益分析。(幽境管理与坯境幽。(B)公众意见调查。
㈣方案比选。付EIA结论。的附录与附件.
序号项目方法
1环境窝哨原因识别措施(1)网络法(2)矩阵法(3)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姓加图法
2工程分析柳施(1)类比分析法(2)物才斗平衡计算法(3)实测法(4)试潴法(5)直阅参照资料分析法
3环境现实状况调直的措施(1)搜集资料法(2)现场调查法(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流分析措施
4环境影响预测的措施(1)数学模式法(2)物理模型法(3)类比调直法(4)专业判断法
(二)环廨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23)
⑴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
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的,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⑶常规
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SO?、颗粒物(TSP、PM】。)、NO2.CO等污染物。⑶特性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
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重要指项目实行后也许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围环境空气保护目的产生影响时特有污染物。⑷
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面源、线源、体源⑸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不不小
于15p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⑥排气筒:有组织形式抖微大气污染物⑺简朴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
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朴地形.⑹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
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对于存在多源状况下的CP,简朴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的几何高
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鉴别原则.⑼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单源预测模式,合用于CP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实定工
作'深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Q。)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
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结异常等状况下的俳放.(u)长期气象条件指到达一定期限及观测频次知,定
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持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
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持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⑫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
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性或土地运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都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
山谷风、都市热岛环流等。⑬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目的重要是增长空间稀释距离,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
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无组织抖微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排放的污染
物,表目前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
起的无组织排放。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1掌握大气EIA工作等级划分措施
⑴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杂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成果,选择正常
排放的重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
分级。⑶评价工作等级确实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成果,选择1~3种重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
面浓度占标率P牒i个污染物,弱,及第/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原则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商5。%.C定义力:
Pi=Ci/CoixlOO%(1)式中:L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2;加第i个污染物的环
境空气质量原则,mg/E.(3)%的选用:④一般选用GB3095中l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原则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h
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原则中未包括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
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④如已经有地方原则,应选用地方原则中的对应值.⑤对某些上述原则中都未包括的污
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原则选用,但应作出阐明,报EP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
按表1的分级判据迸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1,取夕值中最大者(4甜和其对
应的Dio%,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Pmax>80%,且D10%>5km
二级其他
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近来距离
注意事项:⑴同一项目有多种Q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
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仁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3)对于建成后全厂B勺重要污
染物H瓶总量均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⑷假如评价范围内包括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
评价范围内重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靠近或超过环境质量原则、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
的特殊丽目,评价等级一股不低于一级.6用于以都市迅速路、主干路等都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
对道路两侧的EP目的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⑹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重要集中式排放源(如
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⑺一、二级评价应i蜻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深入预测模式
进行大气EI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EI预测工作,直接以估其模式的〜算成果作为预测与分析根据.
1.2掌握评价项目大气EIA范围确实定原则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EIA范围。即以排放港为中心点,以Di。%为半径的圆或2xDl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EIA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图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
区域,⑶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5km.(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都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的范围。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2.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③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
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EIA文献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直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
代的污染源。②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it资料确定;对评价范围内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至可使用已同意的EIA
汇报书中的资料;对于既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实状况污染源调查,可运用已经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行
的工程项目,可运用前期工程近来5年内的验收监测奚料、年度例行监测究料或进行实测.
2.2熟悉各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规定
1)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⑴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a)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记录各有组织俳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重要污染物排放
量;n)改、扩建项目应给出:既有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既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
终排放量;c)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正常排放量;d)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放系数(取值为0~1),
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h等给出。
⑵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
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各重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f)毒性较大物质时非
正常H儆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⑴.
⑶面源调查内容a)面源位置坐标、海拔高度(m);b)面源初始俳放高度(m)c)各重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排
放工况,年H版h数(h);d)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宽度(m),面源Y方向边长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e)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以及各顶点坐标;f)近圆形面源(多边形边数221时,可看作近圆形面源):中心
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
14海源调查内容a)体源中心点坐标、每拔高度(m)⑼体源高度(m);0体源排放速率(g/s)出版工况,年排放h数(h);
d)体源的边长(m)(把体源划分为多种正方形的边长);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
的估算见表3-6,3-7,
表3-6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类型初始横向犷散参数
小个海y边长/4.3
连续划分的体源(见图7)。产边长215
阿儡划分的体源(见图8)百个相辐间隔中心点的距离215
表3-7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位先初始率红犷故参数
流基庭处地形高度上七050=源的离度215
源革底处地形高度在建筑物上的,或邻近建筑物5o=建筑物高度215
H0>0不在建筑物匕或不邻近建筑物。蜡双的幽43
⑸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b)多种车型的
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6国他需调查的内容:①建策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困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
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捱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对应规定内容进行调查.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
粒径分级(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6)、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
2)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直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合适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
其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算.
3.环境空气质量现实状况调查
现场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搜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
资料。②搜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既有监测资料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原则,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
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状况若监测成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
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3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⑵凡项目排放的特性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坛境
质量原则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⑶对于没有对应环境质量原
则的污举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状况,选用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步应给出叁照原则值和出处.
监测制度:⑴一级评价项目应迸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自考公共事业管理必考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2017年广东b证试题及答案
- 汽车空调系统的维修与保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考试技能提升同步公务员省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师的考前心理调节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个人职业定位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时效性服务与客户体验试题及答案
- 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0年mpacc英语试题及答案
- 宠物营养师最常见误区试题及答案
- DB34-T 4877-2024 智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指南
-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中建八局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创优策划范本
- DL∕T 2617-2023 2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规范
- 2023年考研数学三真题及答案
-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卡大全(50套直接打印版)
- 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 2024年版-生产作业指导书SOP模板
- DL-T5508-2015燃气分布式供能站设计规范
- 汽车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及流程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中考一模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