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思想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经过夏、商、西周的长期酝酿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多元竞流、蓬勃发展的阶段。诸子百家思想观念虽各不相同,但所争鸣的诸如天人关系、伦理准则、政治秩序、社会规范等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并提出了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这些命题和概念的形成,不仅为后世思想发展提供了资源,更开辟了基本的问题领域。随着秦汉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轴,基本命题、核心概念相对稳定的中华思想体系逐渐生成。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各自时代背景、现实需求,通过对既有命题和概念的再诠释、再发展,提出相应的思想学说乃至新的体系。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明代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中华文化因此而连绵不绝、高峰迭起。这种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保证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更新,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与时俱进的文化演进品格,造就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塑造出富有高度历史感、时代感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继承和创新的特质。中华文化是在一代代增损因益、更新变革中向前发展的,展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与时俱进品格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又能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从而实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提倡“生生不息”,倡导“革故鼎新”,主张“达变求新”。几千年来,这种变革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也因此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摘编自杨艳秋《深化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材料二:“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山深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发人深省。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感叹,中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就是历史延续性。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埃及《今日消息报》资深记者巴达维表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一个文明到底以谁为本位,深刻反映了这个文明的本质和未来。”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对这一点的重视意味着,现代化并不是摒弃过去,而是在继承中发展。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推动以自身文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摘编自龚鸣《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但他们所争论的许多话题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B.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有助于古代思想的更新发展,也由此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C.中国以5000多年深厚中华文明为基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文明不断延续,文明不断更新。D.“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分别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理念相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由诸子百家提出,这些核心概念的形成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资源。B.中华文化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不断在创新中前进发展,和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品格息息相关。C.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够使中华文明焕发生命力,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不断成为现实。D.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体现。3.下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的一项是()A.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B.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韩非子》)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D.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墨子》)4.材料一论述时多用历史事实,请简要分析其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如何继续推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亲近的,遥远的朱以撒夏秋二季,果实成熟的时候,果乡的学生便来邀请我前往采摘,感受一下果实离树最后时刻的美感。果实和果实是不同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树。如果再加上口舌,更不会把果实混同。它们的形态让人惊异,有的硕大浑厚,有的轻巧秀气。至于色泽,虽然成熟时皆可以黄红二色喻之,但是在黄红二色范围内,却可以分出许许多多层次。每个人与不同的水果相遇,也都有第一次。①初看甚觉陌生,放入口中慢慢地舔着,对滋味进行探魅,才能认定是否适合自己。无数的水果,无数的滋味。这就给人很大的选择空间,终究会挑选到自己喜爱的那种类型。在许多方面都是如此,有生之年,除死生不可挑选之外,余下的都很宽容。当然,人的口味也是会转变的,除了与年龄有关,还因新的品种不断涌现,拓宽了我们的口味,使我们对于滋味不再专一,有所舍弃。小时候接触的水果形态都偏于单薄。②它的单纯、本色,尤其是它的土生土长,成为家乡风物的鲜明标志。那时候,认知闭塞得很,以为某种水果的形、香、味就是如此,不可能再变化——所谓老家的味道,有一部分就是由果实来承担的。翻过山的另一个村子,那里的果实就是另一种滋味。我那时以为这种真实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农林大学果树管理专业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培育新果树,改良旧果树,使滋味产生异样感,③好像遇上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品尝能够到达这个空间的水果。而有的水果,我们可能一辈子无缘相逢,这个数量,远远大于我们品尝过的—就像我们此生没能见到的人,远远大于见到的。果树被改良了,也就以陌生的口味出现——第一次品尝时大吃一惊,有一种越界感,已经远离当年那种单纯之味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品尝到果实,看着一棵树生长起来,还以为树还是那棵树,实则已经不再是了,就像当年在树下嬉戏的那群孩童,如今已无从找寻。果树一直往上长,每一棵果树都有高度,高度给了品尝者一定的难度,不让他们那么容易就得手。那么,要品尝到树上的果实,也就需要付出一点有技能的劳作。我少年时上树的本领,就是为了得到果实而练就的。这个技能的具备,使自己在树上率先品尝到那些硕大的、橙黄的果子,而在树下仰面张望的人,只能等着上树者将果实传递下来——这个等候的片刻让人垂涎。上树者也因此明白一些道理,凡事自己力所能及便占据主动,不必求人看人眉眼。且品尝够了,从树上看世界,会清静许多。而今,上树的少年已经消失了。④他们行走在果树下,看到上边硕大的果实,丝毫不会荡起拥有的涟漪,就走了过去。少年认为,果实是来自超市的,或者来自快递的敲门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由自己上树获得的。和没有上树想法相承的是手脚筋骨的力量匮乏,灵活性也无从谈起——少年的相互比较不必论其高下,而是显示其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野性没了。果实的美形美味,作为赠品,无疑是不少人的首选。本土的果品无多,更多的来自远方,它们漂洋过海,安全到达。每一枚都被细致地保护着,品相完好,显然合乎人们先欣赏后购买的秩序。当然,不是每一枚果实都品相端庄圆润光洁。有的越长越让人喜爱了,有的却走向相反,生出斑纹了,越发奇丑了。被欣赏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只好留给自己品尝或降价处理——其实内部的滋味是全然一样的,只是要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却很艰难。这一点是人与果实的差异,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美容,修饰无数的细部,以至于在历经痛楚之后光彩照人。作为礼品,是要使接受者开怀的。果篮在手,大有张力,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送礼者,它是不寒酸的,在这个爱面子的时代。人对于世上万物都有赋予象征的嗜好,有的果实名字含有平安和顺之意,有的则意味着分离与疏远,让人思考、取舍水果是更趋于精神属性的,形的不同只是一种需要,而看不见的是神韵、气息、浅薄、醇厚这些非实在的元素。同为果树,有的天生天养,荣枯自适;有的则为人所制,不可自任。树的本性是不可移易,也就无从躲避,于一处生长、老死。南方的台风一场接一场,全是洋味的风名,它们横扫而过,狼藉遍地。台风过后,枝头果丁虽折损大半,但也有经历过而能存于树上的。就像每个人在历经磨难之后尚存,他日后的成长就更具备坚实的基础和毅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简洁醒目,意蕴深厚,以“亲近的”与“遥远的”构成反差,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水果种类多,滋味多,但因为水果所寄生的树不同,形态和色彩层次也有区别,再加上口舌,人们不会混淆果实。C.果实品相好的赢得人们欣赏,果实品相坏的惹人嫌,推之及人也如此,好在二者都可通过修饰让接受者开怀。D.文中多处写到了作者小时候与果实之间发生的往事,从而使得其中所阐发的道理十分真切,增强了信服力。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出了人们与果实初遇时的状态,“慢慢地舔着”的动作描写十分真切生动。B.句子②表明小时候所见家乡水果的“单纯、本色”“土生土长”特征,暗含乡愁之意。C.句子③中,用“熟悉”与“陌生”相对,形象地写出果树改良变化给人带来的感受。D.句子④描写了如今的少年看到树上果实的行为,表达出对当今社会进步的欣喜之情。8.文章围绕“果实”逐层展开,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9.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列出三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坰者,以父任得官。熙宁初,上书云:“秦二世制于赵高,乃失之弱,非失之强。”神宗悦其言。又云:“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如韩琦者数人。”安石尤喜之,荐为崇文校书。上除知钱塘县。安石欲留之,乃令邓绾荐为御史。数月,将用为谏官,安石疑其轻脱,不除职,以本官同知谏院,非故事也。坰果怒安石易己凡奏二十疏论时事皆留中不出。乃因百官起居日,扣陛请对,上令谕以他日,坰伏地不起,遂召升殿。坰至御坐前,进曰:“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请对陛下一一陈之。”乃措笏展疏,目安石曰:“王安石近御坐,听札子。”安石迟迟,坰呵曰:“陛下前犹敢如此,在外可知!”安石悚然而进。坰大声宣读,凡六十条,大略以“安石专作威福,曾布等表里擅权,天下但知惮安石威权,不复知有陛下。王珪曲事安石,无异厮仆。”且读且目珪,珪惭惧俯首。“元绛、薛向、陈绎,安石颐指气使,无异家奴。张琥、李定为安石爪牙。逆意者虽贤为不肖,附己者虽不肖为贤。”上屡止之,坰略不退慑。读已,下殿再拜而退。侍臣卫士,相顾失色,安石为之请去。阁门纠其渎乱朝仪,贬潮州别驾。邓绾自劾缪举,安石曰:“此素狂,不足责。”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坰果怒A安石B易己C凡D奏E二十F疏G论时事H皆留中不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指先例,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事”意思相同。B.目,指注视、看,与“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中的“目”意思不同。C.不肖,指不才、不贤,与“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屈原列传》)中的“不肖”意思不同。D.素,指平素、一向,与“可以调素琴”(《陋室铭》)中的“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坰因父亲的关系得到了官位后,曾上书皇上,皇上对他所评论的关于秦二世与赵高的话语十分欣赏。B.王安石本来对唐坰印象很好,先推荐他担任崇文校书,后来又让邓绾推荐唐坰担任御史。C.唐坰趁百官朝见皇帝之时,叩见皇帝请求廷对,皇帝要他另换日子,但他伏地不起,皇帝只好答应。D.唐坰不仅指责王安石,还将朝中大臣全部加以斥责,皇上屡次阻止,但他仍不停止,最后被贬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如韩琦者数人。(2)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请对陛下一一陈之。14.韩琦认为王安石“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从材料看有哪些论据可以佐证他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舍北晚步①陆游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②鼓埭③西东。三叉古路残芜里,一曲清江淡霭中。外物已忘如弃屣,老身无伴等羁鸿。天寒寂寞篱门晚,又见浮生一岁穷。[注]①此诗作于1198年12月,此时陆游73岁。②傩:古时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③埭:土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庄里升起了阵阵炊烟,傩鼓声在土坝边咚咚作响,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气息。B.三叉古路边杂草丛生,尽显荒芜之态,清澈的江水被一股淡淡的雾气笼罩着。C.外物如同弃履,诗人早已忘却,但“羁鸿”二字又可见诗人有回归朝廷的意愿。D.天气寒冷,傍晚时分诗人独守在寂寞的篱笆门前,人生又一次到了年终岁尾。16.《舍北晚步》是陆游晚年所作,此时他的“笔锋”饱含平淡之味,却于其中传达深意。请结合全诗,分析陆游是如何运用“平淡”的笔锋来抒发情感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自勉。(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究俗称“人造太阳”。孙湘,是我国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的先行者。她为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①孙湘夫妇早年曾在美国留学,②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③以及国内科技人才的召唤,④使孙湘夫妇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⑤放弃海外的优渥条件,⑥毅然决然回国。回国后,他们从北京举家搬迁至条件艰苦的三线地区,从未有过怨言,毫无架子,深受大家尊敬。自1969年起,孙湘夫妇与全所科研人员A,踏上了(甲)。孙湘亲自深入各项力所能及的工作环节,与团队成员进行细致讨论。她无论早晚都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性附睾炎患者的护理
- 开发项目股权质押合同
- 建筑防水责任合同
- 商标合作开发合同(2篇)
- 工作地点变更合同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说课课件
- 临时搬家工人合同
- 伊利公司供应链管理
- 如何把书做成课件
- 中国教育梦培训
- 2025-2030中国集装箱化和模块化数据中心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防腐新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护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成都市2022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高三零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全国第9个近视防控月活动总结
- 智能传感器研发-第1篇-深度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快速换模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举办科普月的活动总结(3篇)
- 2025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关于鸿沟的思考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件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 课题1 化学与人体健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