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
目标展示:
1、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学导结合:
一、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起先,到南北朝
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
没有威严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走
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
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
信。诗人始终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受联系起自己的境况。其次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
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孤独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
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独具匠心。第四首通过老
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
胜感慨,将荒芜的景象写得格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忠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士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耕寸、怀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
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城,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
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起先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的
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
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源I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深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
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梯度训练: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
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旁边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今去向天际再也不会
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寒冷的燕支山只有雪
当作花,漂亮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跟进反思:
小结:
诗人借咏昭君村和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胸怀。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鲜活的人物形象。昭君有山川一样的坚毅性格,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
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恒久怀念乡土的
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后反思:
素材积累
杜甫的眼泪为谁流
刘鹤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有一份灵性,
即有一份哭泣。好像杜甫的泪腺特殊发达,感情特殊丰富,灵性特殊富有,心灵特殊敏感,境界
特殊阔大,正义感、责任感也特殊剧烈。随意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
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
哭,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
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
感天动地的绝唱!
一哭百姓生死离别、鸡狗不如的兵役之苦,控诉统治者穷兵霰武,苛政毒民的累累罪恶。读
杜甫的《兵车行》,我恒久也忘不了三个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其一是开头写震天动地的人哭:
"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
声直上干云霄。"诗人笔下,灰尘充满,兵车隆隆,战马萧萧,人流如织,令人目眩;耶娘妻子,
奔跑相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响彻云霄!如此人哭马嘶、烟尘滚滚的巨幅送别图,给人以视
听感受上的剧烈冲击,集中展示了万千家庭妻离子散的凄惨遭受,骇人听闻,骇人动目!其二是
结尾写凄惨哀怨的鬼泣:”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
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阻雨湿声欧啾青海边,古战场。平沙茫茫,
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冷寂阻森、鬼哭狼嚎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首尾两个场景,
遥相呼应,浑然T本.一写生离,“卓衣顿足拦道哭",眷恋不舍,悲愤无望,一哭铸成冲天恨!
一写死别,"新鬼烦冤旧鬼头",怨声载道,天地动容,一哭吐露血海仇!其三是中间惊心动魄
的荒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华
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唐王朝开疆拓土,
穷兵疑武,破坏了农业生产,扰乱了农夫的安定生活,造成了广阔农村地广人稀,十室九空,生
灵涂炭,无以为生的凄惨局面。三个场面,写人哭马嘶,人诉鬼怨,凄凄惨惨,悲悲戚戚,倾注
了诗人的悲悯情怀,控诉了统治者的滔天大罪。
二哭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的.生存之苦,控诉统治者苛捐杂税,敲骨吸髓的狼子野心。
杜甫的《白帝》描写了战后农村的荒芜破败、哭声遍野的凄惨景象,后面四句是这样写的:"戎
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荒郊野外,逸马遛达,
人烟稀有;千家万户,十室九空,满目疮痍。孤苦无依的寡妇,以泪洗面,哀哀无告,她的丈夫
或许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决不放过才叟刮尽净,残忍至极!秋天的原野上传来阵阵哭声,
却辨不清哪个村庄哪户人家有人在哭泣。这四句诗文由点及面,写不辨东西、无处不在的哭声,
写游荡无主、孤独落寞的逸马,事实上烘托出连绵战乱给农村带来的萧条和冷清,悲伤和苍凉。
杜甫的另一首诗《又呈吴郎》则以恻隐之心体察黎民苍生的战乱之苦。写一个扑枣老妪,无食无
儿,无以为生,只好扑枣度日。生存之艰难尴尬令人心酸!然而,诗人的亲戚吴郎却不恤人情,
不察人意,对这位哀哀无助的老妇冷眼相待,百般刁难,孤苦伶仃的老妪向诗人诉苦,官吏们的
巧取豪夺,苛捐杂税,已使她一贫如洗,度日艰难。杜甫怜悯这位扑枣老妪的苦痛,也指责自己
亲戚的见死不救,更重要的是,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想到了天下正在饱受战乱之苦,和这位
老妇一样无以为生的百姓。诗歌最终两句这样写道:”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
甫流泪,泪流满面,泪湿衣襟。这难过一哭,倾注了诗人对农夫不幸遭受的深挚怜悯,也显示出
诗人对统治阶级兴师好战,敲榨盘剥的无比愤慨。
三哭国家山河破裂,壮士阵亡的时局之忧,抒发诗人伤时忧国,思家念亲的真挚情怀.杜甫
的《春望》写于诗人陷身安史叛军之手时期,山河破裂之恨和家园离散之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全诗这样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前四句写花鸟感时恨别,堕泪惊心,示意叛军作乱,国都沦陷,
城池残缺,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给诗人带来的怵目惊心之感。花鸟无情,尚且如此,离乱诗人,
何以堪忧?后面四句抒战火连天,家书不至的离乱之思。烽火遍地,战舌怀绝,消息阻隔,家信
不通,惦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诗人不觉于着急渴盼之际,穷极无聊之时,
搔首踌躇,顾影自怜,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老悲愁,思
家念亲,一种徒呼无奈,老泪纵横的凄惨愁容宛若可睹。杜甫的《悲陈陶》则渲染天地同悲,万
众同悼的凄惨情思。"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对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陈陶之战,唐军惨败,
叛军大胜,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四万义军勇赴国难的惊天壮举动人心魄,感人肺腑!身为胡兵
铁蹄烈血之下的“故园都人"北向而望失声痛哭哭热血男儿激扬大义、蹈死不顾的悲壮情怀,
哭亡国之民同仇敌怜、赴汤蹈火的沉毅豪勇,哭大唐官军挥师南下、收复长安的殷殷期盼。哭声
震天,浩气长存,风云为之失色,天地为之动容,一种至大至刚的爱国之气充盈天地,激荡人心!
四哭英雄壮志未酬,明珠暗投的旷世之悲,抒发诗人萧条不遇,惆怅失志的人生遗恨。杜甫
的《蜀相》凭吊古迹,临风结想,发思古之幽情,吐胸中之块垒。"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
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老杜拜谒武侯祠,一不欣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专写碧草萋
萋,自荣自枯,黄鹏防财,空鸣空放,荒芜落寞之气扑面而来。如此肃穆寂寥的氛围引发诗人的
深思感慨:忆武侯,理精竭虑辅佐君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三分天下,功高盖世;哭武侯,
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
徊沉吟的老杜,不禁汰澜被面,老泪纵横!悲千秋百代仁人志士,智勇双全,为国为民,却功业
未就而撒手人寰;念有唐盛世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却落魄潦倒,报国无门。所怀者
大,所感者深,所哭者壮!《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是杜甫的另一首吊古伤今,鸣抱不平之作。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
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官俱泯灭,舟人指引到今疑。"在老杜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会,乃至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受
最可悲伤处,也是杜甫一生遭受最为难过处。诗歌以志士之悲发端。宋玉《九辨》名句"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决非名屯粹写景,旨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风流儒
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殷仲文的成语,老杜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理
想,有远见的志士。“亦吾师",玉逸注:"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
辨》以述其志。"上述引用或化用表明,老杜意在确定宋三乃才人志士,决非一般的文章高手。
可是千秋百代的人们只记得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理想和创作精神。人们观赏宋玉的
《高唐神女赋》中的云雨之欢的风流艳事却不解作家讽谏君主淫惑误国的耿耿忠心时至今日,
凡夫俗子津津乐道的仍是楚王神女云雨欢会的山峰荒谷。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
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难怪老杜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了,哭志士不遇之悲,哭志士蒙冤之恨;
其实老杜也是壮志凌云,才学满腹,一生坎坷,萧条不遇,颇与宋玉类似。"名岂文章著,官应
老病休”(杜诗)是愤世嫉俗之语,更是反唇相稽之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怎
么可能只满意于皓首穷诗书生一个呢?怅望古迹,怀想千秋,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
遇之悲,以志士蒙冤抒落拓之愤,千古同悲,万代同哭!
五哭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的气象之新,抒发诗人心系国运,忧乐相生的悲喜情怀。这方
面最曲型的诗作莫过于《春望》,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
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
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老杜忽闻平叛乱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老泪
纵横。写自己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放舟东下,归心似箭;写妻子,愁云不见,凄苦全无,笑逐
颜开,喜气洋洋;写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气勃勃,暖意融融;写归程,身在剑外,心
归家乡,顺风顺水,轻舟如唆。全诗营造出一种喜不自胜,行云流水的欢快氛围。试想,"蓟北"
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
熬过来了,怎能不喜?何能不"狂"?国运拨云见日出,涕泪沾衣喜欲狂啊,老杜一哭,浸透了
多少喜悦激情,渲泄了多少人生快意!《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则将诗人九死一生的惊喜和
国家中兴有望的气象奇妙地结合起来,悲喜交集,动人心弦。"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
今日事,间道短暂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鸣咽泪沾巾。"想以前,诗人陷
身长安,落于叛军之手,愁肠百结,万箭穿心,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忆昨天,逃命山间小路,
险相环生,命悬一线,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念现在,劫后余生,喜达行所,委以官职,功业有
望;看君王,重建唐室,卷土重来,信念百倍,气象一新。如此于己于国有益有利的大好局势,
怎能不让诗人兴致勃勃,心花怒放呢?哽咽低泣,是九死一生,平安而泣;是国运昌明,中兴而
泣;是情动于衷,喜极而泣。老杜一哭,倾尽心中狂喜,吐露无恨感慨。
清末大名士易顺鼎,极喜哭泣,自号哭庵,说过惊世之语:"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
大事不行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三副热泪绝非小儿女惺怯作态可比,
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味。”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黎民百姓水深火热,哭英雄志士理想成
空,哭国家君王中兴大作,哭热血男儿勇赴国难,哭山河破裂,国家分裂,……唯独不哭自己,
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遗忘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青担道
义,壮哉杜诗!痛哉斯文!回首今日的男人,眼睛流淌的多是小女人的泪水,为生活中的鸡毛蒜
皮,为仕途上的鸡虫得失,为同事邻里夫妻之间的小是小非,嘤嘤哭泣,痛不欲生,我不禁纳闷:
杜甫,你的泪还能流多久?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2
1、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
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起先,到南1嘲的鲍
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
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
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起先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
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通不绝的千山万
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
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
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
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作
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
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商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
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
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艮力匕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
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
凄清!它是月阱羊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
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
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
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T立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涸氏
(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
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
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
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
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原委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
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实力。)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
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
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琼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
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
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自不待言,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连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
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
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若持何看法?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似乎茅塞顿开: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
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恒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
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
奇美人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
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打算。略)
2、探讨、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
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
叫《咏怀古迹》,明显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厚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珊I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厚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
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索: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准备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索探讨。(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老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原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索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
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
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
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隹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
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
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三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识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脸)赴(伯)荆门明妃(f@i)朔(shi心)漠青冢(zho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说明词语
①明妃:即王婿、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
村在归州(今湖北称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今不再回来,恒久和朔漠连在
一起了。
④省"读作she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
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漂亮。
⑦"环麻I"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
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起先,"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怜悯
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
幸遭受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
途中接连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1剧归)东北四十里
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假如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
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
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说明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
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干脆说明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说明诗的内
容主旨是准确的,但用以说明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事实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
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
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
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称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闻是昭君诞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婿,字昭君,湖北种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
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
地点,原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概。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
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
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
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调,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句象不
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终身死异域,只留下青
色的坟墓,覆盖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显明比
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受。《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
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
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
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闻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
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
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
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
夜归来的,唯恐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
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贿赂,画工就有意把她画
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
发觉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吩咐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缘由,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
幽魂相比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
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怜悯之时,也借以抒
发自己明珠暗投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细致分辨。"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
这里代指昭君。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
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闻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
于西域乌孙王,公主哀痛,胡人乃于立刻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
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恒久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
时身处异地、远离家乡的境况和昭君相像,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
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
"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J
《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木推绝唱?”的确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起先,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受,最终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似乎是
咏昭君而非咏怀,事实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
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理想。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碗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瑁,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最终郁郁辞
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受、经验、境况,不无相像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
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怜悯,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
女子,恒久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哲寸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事实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
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朕系写作背景就可
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
得一展理想。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瑁,而触
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最终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
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受、经验、境况,无处不相
像。明显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厚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受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
阊不。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显明,对仗工稳。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相识王昭君、杜甫,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品尝诗歌沉郁顿挫的风
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组合作赏句炼字,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驾
驭诗歌鉴赏的角度。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其次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其中一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问积累,他们对诗歌应当不生疏,并有肯定的学习方法,但不系统。因此在教
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古诗鉴赏的角度,并让学生充分参加到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和技巧。
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
多媒体幻灯片,调动学生学习爱好,充溢课堂。
五、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点拨法、美读法、分组鉴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吧?它形容的是谁呢?对,它形容的是西施、
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们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漂亮。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
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
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一
湖北称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日,就
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三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历史背景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信息和学问积累,说说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关于杜甫唐玄宗
天宝五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
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瑁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杜甫
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外(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
他创作中的一个旺盛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诗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
篇。《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1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王昭君(此环节可插入到诗歌的分析中)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诞生
于南郡秘归县宝坪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
质,聪慧异样,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和亍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
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
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
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
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闻王昭君进宫后,因
自恃貌美,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
年,无缘面君。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恳求和亲,以结永久之
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自告奋勇,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
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及黄金美玉等珍贵物
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蜂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
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其次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
被封为“宁胡涸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阀氏"(王妻),安静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谐,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
庶忘干戈之役",呈现出蒸蒸而上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当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根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
子,又生二女。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
"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三)、初读诗歌,整体解口。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疏通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2、师生互动:学生回忆鉴赏诗歌的角度。
老师总结:鉴赏诗歌的角度:
(1)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2)语言,特殊是炼字;
(3)表达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献检索与学术前沿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东华理工大学《伟大的红楼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安全教育:烟花炮竹
- 一杯水压力管理
- 小学一年级安全知识
- 手动叉车安全操作规程
- 抗生素分级管理使用
- 护理专业知识小讲堂
- 2025导游证-《政策与法律法规》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 医院普通病房管理
- 检验科知识题库+答案
-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分析标准表格模版
- 停车场月租卡办理登记表
- 项目六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 深基坑格构柱塔吊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蒸汽压力流速流量管径关系
- 根管冲洗与消毒演示文稿
- 屠宰厂废水处理站工艺初步设计资料
- 汽车行业VDA6.3过程审核检查表及评分标准
- GB/T 2930.4-2017草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
- GB/T 16604-2017涤纶工业长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