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是出自《左传》的三则材料,这反映出当时()甲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乙此季世也,吾弗知齐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丙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社稷无长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A.宗法分封秩序彻底崩溃B.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地位上升C.儒家伦理受到统治者重视D.新的政治秩序正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郑公子归生弑君和陈氏、季氏掌权,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君主被家族内部成员谋杀以及国家权力被权臣大夫掌握,表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秩序已经崩溃,这些现象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继承关系和权力结构的瓦解,新的政治秩序正逐渐形成,D项正确;宗法分封秩序彻底崩溃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诸侯被弑,大夫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伦理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2.《续汉书·百官志》记载:“至孝灵在位,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汉末()A.政治腐败的根源 B.地方割据的缘起C.行政区划的调整 D.中枢机构的变动【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这段话描述了在汉灵帝时期,尊崇州的地位和权力,结果导致了各地的州牧势力膨胀,各自占据一方。比如,刘焉占据益州,袁绍夺取冀州,刘表掌控荆南,曹操依据兖州成就皇业。这清晰地展现了在汉末时期,由于州的权力扩大,地方势力崛起,逐渐形成了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州牧势力的扩张导致割据,而非政治腐败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在说行政区划本身的调整,而是这种调带来的地方势力割据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着重提及中枢机构的变动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一特征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传统农业经济水平位移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使得传统农业长期在原有模式下循环,没有发生质的突破变革,只是呈现水平方向的简单重复,即“水平位移”,A项正确;小农经济这一特性与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说“长期停滞”太绝对,期间农业技术等还是有一定发展,排除C项;租佃关系发展取决于土地兼并等因素,和小农经济的再生特性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4.伊本·拨图塔(摩洛哥人,元顺帝时来中国访问)、马可·波罗、汪大渊(元代中国旅行家,曾到过海外数十个国家)在自己的行记中都曾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之类的记载来描写中国的对外港口。这客观上反映出元代()A.对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B.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C.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对外贸易盛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比类信息,无法判定是否超过前代,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外国人的游记对中国的介绍,排除D项。故选C项。5.清中期,朝廷开始为书写“国史”准备材料,要修本朝人物的传记时,清帝下令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们统统编入《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这说明当时()A.修史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C.人物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D.社会秩序逐渐出现动荡【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将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对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可见清朝旨在宣扬“忠君”的思想,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说明当时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B项正确;修史指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修史人物评价主要强调忠君思想为标准,没有体现偏差,排除C项;清朝中期没有出现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6.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如表为当时官民部分对话,对话折射出当时()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传教士)。做官的止如图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A.地方官府应对新形势无力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西文化间的隔膜与冲突D.传教士为列强侵华服务【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官员的不认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员无法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应对新形势无力,A项正确;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外文化的冲突,排除C项;传教士为列强侵华服务,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是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统计的中国近代某一时段全国译书(官方、民间皆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简表。该时段是()原书国别英国美国日本其他百分比10.76.060.223.1A.1860-1862年 B.1884-1886年 C.1902-1904年 D.1931-1933年【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中国近代某一时段全国译书(官方、民间皆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的译书原书国别比例,尤其是日本所占的60.2%的比例,这反映了日本在这一时段中对中国的现代化及思想启蒙有着显著影响。1902-1904年正值清末变法时期,中国积极引进日本的先进知识和制度,C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要学习欧洲,排除A项;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要学习欧洲,排除B项;D项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倾向于欧美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8.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指出:“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制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A.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 B.反对学习西方政治文明C.思考新的社会改造路径 D.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仍存在不平等和阶级压迫的缺陷,因此在思考新的社会改造路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帝信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如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国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单位:1000海关两)。其中B代表的是()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农业机械 B.纺织机械 C.冶炼机械 D.交通机械【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的20年,中国进口的机器和工具不断增多,其中B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均有所增加,而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农业机器的需求较小,相比较而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对机械需求较大,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对机械需求较大,纺织机械、冶炼机械、交通机械相比较农业而言,比重应该较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如图显示的是中国()A.GDP增长及占世界份额比例走势B.缴纳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走势C.制造业产值及占世界份额比例走势D.农业产值及占GDP总额比例走势【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05至2020年的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2005-2020年中国缴纳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呈逐年增长状态,体现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符合史实,B项正确;图示数据并不是这一时期中国GDP的增长情况,也无法得出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比例的走势,排除A项;图示信息并不是中国制造业产值及占世界份额比例的走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产值在GDP总额中的比例,排除D项。故选B项。11.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正确”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这说明()A.欧洲中世纪地图仅用于宗教宣传B.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C.欧洲中心论思想有悠久历史传统D.天主教会无视美洲新大陆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中世纪地图由神职人员绘制,耶路撒冷被放置在世界中心,反映了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神权统治的地位。这种地图的布局体现了神权思想主导下对世界的理解,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地图仅用于宗教宣传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中心是以基督教兴起地为中心,而非以欧洲为中心,排除C项;此时尚未进行新航路的开辟,尚未发现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最接近人文主义内涵的是()A.“反教皇不反上帝,反教会不反宗教”B.“改革前是国际宗教,改革后是地方宗教”C.“打倒了对权威的信仰,树立了信仰的权威”D.“世俗权力有权管辖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题干“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最接近人文主义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C体现了宗教改革中对教权和传统权威的批判,同时又强调个人对信仰的自主权,与人文主义的思想最为接近,C项正确;A项体现宗教改革中对教皇和教权的批判,没有强调个人信仰的自主性,排除A项;B项体现宗教改革建立地方教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人文主义内涵无关,排除B项;D项体现了世俗权力的加强,与人文主义内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图是沙皇时代和苏联时期(1937)世界主要工业国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变化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B.经济危机对美国影响不大C.“一战”后德国综合国力逐渐超越英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从图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苏联时期的工业总产值比例相对于沙皇时代有所增加,而英法的比例下降,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时期工业比重上升,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经济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冲击非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工业国的工业总产值,不能代表德国的综合国力,且一战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受到英法等国的压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列举的是英、法、美、德四国不同时期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的排序。其中丁代表的国家是()1860年乙丙甲丁1880年甲乙丁丙1900年甲丁乙丙1980年甲日本苏联丁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980年(英、法、美、德)。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并未超过美国,所以丁有可能是德国,C项正确;1860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当时的工业强国,乙最有可能是英国,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然后,1880年时甲乙丁丙的排序中,甲超过了乙,甲很可能是美国,排除A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所以丁有可能是德国,C项正确;法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丙大概率是法国,排除D项。故选C项。15.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尽管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枷锁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或君主国,但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北大西洋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A.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掌控政权B.独立后各国各自为政缺乏必要联合C.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D.基本保留了殖民地时代的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但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北大西洋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和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依赖外部市场,其中经济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所以拉丁美洲才会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D项正确;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掌控政权虽然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一些问题,但不是拉丁美洲继续充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独立后各国各自为政缺乏必要联合,缺乏联合会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对外竞争力,但这并非其继续处于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排除B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结构才是决定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核心要素,无产阶级力量强弱与此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团“国礼”分类表主要类别代表物品科学仪器类大型地球仪、反射式望远镜、气象温度计、水文计、风力风向计等武器类前堂燧发火枪、连发手枪、卡宾枪、战列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等生产设备类万能蒸汽机模型、滚动印刷机、织布机、棉纱机、珍妮纺纱机等文体艺术类著名城市及公园的图像、王室画像、毡毯、图书、钟表、花瓶等——据黄宇蓝《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等材料二关于觐见的礼节,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坚持说,觐见时使团代表只是单膝跪地,还专门绘制了一幅小斯当东(副使的儿子)单膝跪地拜见乾隆皇帝的画(左图),以作证明。但是,清帝国的有关史料记载马戛尔尼一行向皇帝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是一个在日后不断被放大的争执。——据记录片《中国》第二季08《觐见》材料三以往研究多认为,以乾隆为代表的清政府对马戛尔尼使团及其国礼抱有一种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但根据牛津大学沈艾娣教授的研究,乾隆当时并不是完全自大无知的,事实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威胁。在马戛尔尼使团走后,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命令税官按律征税,不准敲诈,不得对英国商船加税以免给英国人提供军事入侵的借口。此外,史料中还有关于清朝地方政府做好军事防御的记录。——朱柏林等《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赠送国礼及清政府前后态度变化初探》(1)分析英国挑选材料一中所列物品作为“国礼”的主要目的。(2)关于使团觐见乾隆皇帝时行礼的细节,双方为何会在传播中产生巨大分歧?(3)对于乾隆皇帝对待使团及其国礼的态度,你接受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展示英国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同时表达对受赠国的友好和尊重。(2)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双方维护自身国际形象。(3)示例1:接受“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理由:清朝统治者保持“天朝上国”观念;当时清朝统治者无视世界变化,对英国缺乏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事物缺乏需求。示例2:接受“已经感受到英国威胁的态度”。理由:乾隆皇帝个人政治素质较高;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加强防御、避免刺激英国商人;具备皇帝命令等大量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解析】【小问1】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马戛尔尼使团‘国礼’分类表”可知,马戛尔尼使团“国礼”类型多样,包括科学仪器类、武器类、生产设备类和文体艺术类,既可以展示英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同时表达对受赠国的友好和尊重。【小问2】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关于觐见的礼节,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坚持说,觐见时使团代表只是单膝跪地,还专门绘制了一幅小斯当东(副使的儿子)单膝跪地拜见乾隆皇帝的画(左图),以作证明。但是,清帝国的有关史料记载马戛尔尼一行向皇帝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是一个在日后不断被放大的争执”和所学知识,可从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双方维护自身国际形象等方面分析。【小问3】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对于乾隆皇帝对待使团及其国礼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如接受“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朝统治者保持“天朝上国”观念;当时清朝统治者无视世界变化,对英国缺乏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事物缺乏需求等角度分析。如接受“已经感受到英国威胁的态度”,根据材料“乾隆当时并不是完全自大无知的,事实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威胁”可知,乾隆皇帝个人政治素质较高;根据材料“在马戛尔尼使团走后,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命令税官按律征税,不准敲诈,不得对英国商船加税以免给英国人提供军事入侵的借口”可知,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加强防御、避免刺激英国商人;根据材料“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此外,史料中还有关于清朝地方政府做好军事防御的记录”可知,具备皇帝命令等大量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甲午战争与中国社会心理材料一日人本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材高大体态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欺小,其不至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摘自《申报》(1894年7月20、28日载文)材料二夫华夏夷狄者,内外(居住地理位置有内外之别)之词也,居乎内,即不得不谓外此者为夷。苟平心论之,实我夷而彼犹不失为夏。中国尝笑西人冠服简陋,西人即诘我之发辩有何用处,亦无以答也。无怪西人谓中国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至目为不痛不痒顽钝无耻之国。——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1895年)材料三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嬗变的理解。【答案】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经历了显著的嬗变,主要体现在民族危机感、耻辱感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迫切性上。如民族危机感上:战争的失利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这种危机感促使社会各阶层开始反思和探索救国之路,整个国民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耻辱感上: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无能和战败,使得社会各阶层对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批判;探索救国之路上: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而革命派则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政权。这些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保守思想向现代化转变,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无怪西人谓中国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至目为不痛不痒顽钝无耻之国”“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和所学可知,关于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嬗变的理解可从民族危机感、耻辱感和救国道路的探索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民族危机感上:战争的失利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这种危机感促使社会各阶层开始反思和探索救国之路,整个国民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耻辱感上: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无能和战败,使得社会各阶层对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批判;探索救国之路上: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而革命派则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政权。这些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保守思想向现代化转变,探索新的救国道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宣传画与时代风貌材料(1)图1至图4是创作于20世纪同一年代的宣传画,判断其创作的年代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的时代风貌。【答案】(1)年代:20世纪50年代。理由:1953年至1957年,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系友好;1954年我国制定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等。(2)风貌:崇尚劳动,提倡节俭;中苏友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到新阶段;崇尚英雄和领袖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背景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时间、理由: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工业化背景下的女劳动模范、中苏友谊长存、我们有了宪法”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进行工业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国际上中苏关系友好。【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风貌: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女劳动模范反映的是崇尚劳动,提倡节俭;中苏友谊长存反映的是中苏友好;我们有了宪法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到新阶段;感谢毛主席反映的是崇尚英雄和领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甜蜜的生活”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所喝的一杯加了糖的下午茶的产地项目来源茶叶亚洲:中国和印度蔗糖美洲: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洲、美国南部种植园劳动力亚洲:当地居民;美洲:黑人奴隶为主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贝得福得公爵夫人引入了下午茶的习惯。随后茶成为英国生活的基本元素。一切阶级都会消费茶叶。早晨和黄昏你会看到很多露天摆放的桌边,马车师傅和工人坐成圈,大口喝着美味的饮品。而且英国人喜欢在茶中加上蔗糖,没有糖英国人就不知道如何生活,“甜蜜的生活”成为常态。19世纪时,如果你坐在一张红木桌旁饮用了加了糖的茶,便几乎和世界上所有大洲都产生了关联。你与护卫各大洲之间航线安全的皇家海军产生了联系,也与一个长满触手的资本主义机器产生了联系,而英国正是利用这一机器控制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掠夺了当地的各种商品,包括可为本国普通居民提供的那些。——材料均摘编自上海博物馆编《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19世纪中叶的相关史实,以“甜蜜的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甜蜜的生活”随着世界日益联为一个整体,茶叶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甜蜜的生活”成为英国人的生活写照。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伴随着宗主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上升,其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甜蜜的生活”只属于少数殖民国家的部分人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区掠夺基础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生活困厄,长期的殖民掠夺是造成当地贫穷落后的根源。总之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消除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实现全人类“甜蜜的生活”的根本途径。【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围绕“甜蜜的生活”介绍了糖的产地,以及英国人养成喝下午茶习惯,并且加糖,加了糖的茶,几乎和世界上所有大洲都产生了关联。题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19世纪中叶的相关史实,以“甜蜜的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其次,根据要求,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先从概括“甜蜜的生活”现象角度作答,如,随着世界日益联为一个整体,茶叶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甜蜜的生活”成为英国人的生活写照。然后从分析英国人“甜蜜的生活”原因的角度作答如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伴随着宗主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上升,其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再从说明“甜蜜的生活”实质角度作答如“甜蜜的生活”只属于少数殖民国家的部分人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区掠夺基础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生活困厄,长期的殖民掠夺是造成当地贫穷落后的根源。最后得出总结性认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消除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实现全人类“甜蜜的生活”的根本途径。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是出自《左传》的三则材料,这反映出当时()甲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乙此季世也,吾弗知齐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丙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社稷无长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A.宗法分封秩序彻底崩溃B.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地位上升C.儒家伦理受到统治者重视D.新的政治秩序正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郑公子归生弑君和陈氏、季氏掌权,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君主被家族内部成员谋杀以及国家权力被权臣大夫掌握,表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秩序已经崩溃,这些现象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继承关系和权力结构的瓦解,新的政治秩序正逐渐形成,D项正确;宗法分封秩序彻底崩溃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诸侯被弑,大夫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伦理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2.《续汉书·百官志》记载:“至孝灵在位,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汉末()A.政治腐败的根源 B.地方割据的缘起C.行政区划的调整 D.中枢机构的变动【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这段话描述了在汉灵帝时期,尊崇州的地位和权力,结果导致了各地的州牧势力膨胀,各自占据一方。比如,刘焉占据益州,袁绍夺取冀州,刘表掌控荆南,曹操依据兖州成就皇业。这清晰地展现了在汉末时期,由于州的权力扩大,地方势力崛起,逐渐形成了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州牧势力的扩张导致割据,而非政治腐败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在说行政区划本身的调整,而是这种调带来的地方势力割据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着重提及中枢机构的变动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一特征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传统农业经济水平位移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使得传统农业长期在原有模式下循环,没有发生质的突破变革,只是呈现水平方向的简单重复,即“水平位移”,A项正确;小农经济这一特性与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说“长期停滞”太绝对,期间农业技术等还是有一定发展,排除C项;租佃关系发展取决于土地兼并等因素,和小农经济的再生特性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4.伊本·拨图塔(摩洛哥人,元顺帝时来中国访问)、马可·波罗、汪大渊(元代中国旅行家,曾到过海外数十个国家)在自己的行记中都曾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之类的记载来描写中国的对外港口。这客观上反映出元代()A.对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B.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C.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对外贸易盛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比类信息,无法判定是否超过前代,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外国人的游记对中国的介绍,排除D项。故选C项。5.清中期,朝廷开始为书写“国史”准备材料,要修本朝人物的传记时,清帝下令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们统统编入《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这说明当时()A.修史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C.人物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D.社会秩序逐渐出现动荡【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将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对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可见清朝旨在宣扬“忠君”的思想,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说明当时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B项正确;修史指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修史人物评价主要强调忠君思想为标准,没有体现偏差,排除C项;清朝中期没有出现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6.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如表为当时官民部分对话,对话折射出当时()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传教士)。做官的止如图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A.地方官府应对新形势无力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中西文化间的隔膜与冲突D.传教士为列强侵华服务【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官员的不认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员无法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应对新形势无力,A项正确;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外文化的冲突,排除C项;传教士为列强侵华服务,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是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统计的中国近代某一时段全国译书(官方、民间皆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简表。该时段是()原书国别英国美国日本其他百分比10.76.060.223.1A.1860-1862年 B.1884-1886年 C.1902-1904年 D.1931-1933年【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中国近代某一时段全国译书(官方、民间皆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的译书原书国别比例,尤其是日本所占的60.2%的比例,这反映了日本在这一时段中对中国的现代化及思想启蒙有着显著影响。1902-1904年正值清末变法时期,中国积极引进日本的先进知识和制度,C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要学习欧洲,排除A项;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主要学习欧洲,排除B项;D项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倾向于欧美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8.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指出:“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制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A.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 B.反对学习西方政治文明C.思考新的社会改造路径 D.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仍存在不平等和阶级压迫的缺陷,因此在思考新的社会改造路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帝信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如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国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单位:1000海关两)。其中B代表的是()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农业机械 B.纺织机械 C.冶炼机械 D.交通机械【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的20年,中国进口的机器和工具不断增多,其中B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均有所增加,而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农业机器的需求较小,相比较而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对机械需求较大,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对机械需求较大,纺织机械、冶炼机械、交通机械相比较农业而言,比重应该较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如图显示的是中国()A.GDP增长及占世界份额比例走势B.缴纳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走势C.制造业产值及占世界份额比例走势D.农业产值及占GDP总额比例走势【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05至2020年的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2005-2020年中国缴纳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呈逐年增长状态,体现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符合史实,B项正确;图示数据并不是这一时期中国GDP的增长情况,也无法得出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比例的走势,排除A项;图示信息并不是中国制造业产值及占世界份额比例的走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产值在GDP总额中的比例,排除D项。故选B项。11.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正确”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这说明()A.欧洲中世纪地图仅用于宗教宣传B.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C.欧洲中心论思想有悠久历史传统D.天主教会无视美洲新大陆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中世纪地图由神职人员绘制,耶路撒冷被放置在世界中心,反映了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神权统治的地位。这种地图的布局体现了神权思想主导下对世界的理解,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地图仅用于宗教宣传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中心是以基督教兴起地为中心,而非以欧洲为中心,排除C项;此时尚未进行新航路的开辟,尚未发现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最接近人文主义内涵的是()A.“反教皇不反上帝,反教会不反宗教”B.“改革前是国际宗教,改革后是地方宗教”C.“打倒了对权威的信仰,树立了信仰的权威”D.“世俗权力有权管辖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题干“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最接近人文主义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C体现了宗教改革中对教权和传统权威的批判,同时又强调个人对信仰的自主权,与人文主义的思想最为接近,C项正确;A项体现宗教改革中对教皇和教权的批判,没有强调个人信仰的自主性,排除A项;B项体现宗教改革建立地方教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人文主义内涵无关,排除B项;D项体现了世俗权力的加强,与人文主义内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图是沙皇时代和苏联时期(1937)世界主要工业国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变化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B.经济危机对美国影响不大C.“一战”后德国综合国力逐渐超越英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从图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苏联时期的工业总产值比例相对于沙皇时代有所增加,而英法的比例下降,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时期工业比重上升,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经济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冲击非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工业国的工业总产值,不能代表德国的综合国力,且一战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受到英法等国的压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列举的是英、法、美、德四国不同时期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的排序。其中丁代表的国家是()1860年乙丙甲丁1880年甲乙丁丙1900年甲丁乙丙1980年甲日本苏联丁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980年(英、法、美、德)。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并未超过美国,所以丁有可能是德国,C项正确;1860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当时的工业强国,乙最有可能是英国,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然后,1880年时甲乙丁丙的排序中,甲超过了乙,甲很可能是美国,排除A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所以丁有可能是德国,C项正确;法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丙大概率是法国,排除D项。故选C项。15.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尽管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枷锁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或君主国,但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北大西洋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A.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掌控政权B.独立后各国各自为政缺乏必要联合C.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D.基本保留了殖民地时代的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但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北大西洋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和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依赖外部市场,其中经济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所以拉丁美洲才会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继续充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D项正确;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掌控政权虽然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一些问题,但不是拉丁美洲继续充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独立后各国各自为政缺乏必要联合,缺乏联合会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对外竞争力,但这并非其继续处于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排除B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结构才是决定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核心要素,无产阶级力量强弱与此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团“国礼”分类表主要类别代表物品科学仪器类大型地球仪、反射式望远镜、气象温度计、水文计、风力风向计等武器类前堂燧发火枪、连发手枪、卡宾枪、战列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等生产设备类万能蒸汽机模型、滚动印刷机、织布机、棉纱机、珍妮纺纱机等文体艺术类著名城市及公园的图像、王室画像、毡毯、图书、钟表、花瓶等——据黄宇蓝《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等材料二关于觐见的礼节,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坚持说,觐见时使团代表只是单膝跪地,还专门绘制了一幅小斯当东(副使的儿子)单膝跪地拜见乾隆皇帝的画(左图),以作证明。但是,清帝国的有关史料记载马戛尔尼一行向皇帝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是一个在日后不断被放大的争执。——据记录片《中国》第二季08《觐见》材料三以往研究多认为,以乾隆为代表的清政府对马戛尔尼使团及其国礼抱有一种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但根据牛津大学沈艾娣教授的研究,乾隆当时并不是完全自大无知的,事实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威胁。在马戛尔尼使团走后,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命令税官按律征税,不准敲诈,不得对英国商船加税以免给英国人提供军事入侵的借口。此外,史料中还有关于清朝地方政府做好军事防御的记录。——朱柏林等《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赠送国礼及清政府前后态度变化初探》(1)分析英国挑选材料一中所列物品作为“国礼”的主要目的。(2)关于使团觐见乾隆皇帝时行礼的细节,双方为何会在传播中产生巨大分歧?(3)对于乾隆皇帝对待使团及其国礼的态度,你接受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展示英国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同时表达对受赠国的友好和尊重。(2)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双方维护自身国际形象。(3)示例1:接受“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理由:清朝统治者保持“天朝上国”观念;当时清朝统治者无视世界变化,对英国缺乏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事物缺乏需求。示例2:接受“已经感受到英国威胁的态度”。理由:乾隆皇帝个人政治素质较高;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加强防御、避免刺激英国商人;具备皇帝命令等大量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解析】【小问1】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马戛尔尼使团‘国礼’分类表”可知,马戛尔尼使团“国礼”类型多样,包括科学仪器类、武器类、生产设备类和文体艺术类,既可以展示英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同时表达对受赠国的友好和尊重。【小问2】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关于觐见的礼节,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坚持说,觐见时使团代表只是单膝跪地,还专门绘制了一幅小斯当东(副使的儿子)单膝跪地拜见乾隆皇帝的画(左图),以作证明。但是,清帝国的有关史料记载马戛尔尼一行向皇帝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是一个在日后不断被放大的争执”和所学知识,可从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双方维护自身国际形象等方面分析。【小问3】本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对于乾隆皇帝对待使团及其国礼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如接受“视为平常,妄自尊大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朝统治者保持“天朝上国”观念;当时清朝统治者无视世界变化,对英国缺乏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事物缺乏需求等角度分析。如接受“已经感受到英国威胁的态度”,根据材料“乾隆当时并不是完全自大无知的,事实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威胁”可知,乾隆皇帝个人政治素质较高;根据材料“在马戛尔尼使团走后,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命令税官按律征税,不准敲诈,不得对英国商船加税以免给英国人提供军事入侵的借口”可知,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加强防御、避免刺激英国商人;根据材料“乾隆多次下令、再三要求沿海加强防范”“此外,史料中还有关于清朝地方政府做好军事防御的记录”可知,具备皇帝命令等大量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甲午战争与中国社会心理材料一日人本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材高大体态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欺小,其不至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摘自《申报》(1894年7月20、28日载文)材料二夫华夏夷狄者,内外(居住地理位置有内外之别)之词也,居乎内,即不得不谓外此者为夷。苟平心论之,实我夷而彼犹不失为夏。中国尝笑西人冠服简陋,西人即诘我之发辩有何用处,亦无以答也。无怪西人谓中国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至目为不痛不痒顽钝无耻之国。——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1895年)材料三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嬗变的理解。【答案】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经历了显著的嬗变,主要体现在民族危机感、耻辱感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迫切性上。如民族危机感上:战争的失利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这种危机感促使社会各阶层开始反思和探索救国之路,整个国民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耻辱感上: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无能和战败,使得社会各阶层对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批判;探索救国之路上: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而革命派则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政权。这些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保守思想向现代化转变,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供暖设备供应及安装合同
- 生产计划中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 it服务外包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职股合同标准文本
- 养猫设备出售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合同范本】网络安全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创意团队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
- 关于软件销售合同标准文本
- 远程工作的最佳实践计划
- 仪器检定合同标准文本
- 案例:收球器盲板伤人事故
- 《员工思想培训》课件
- 网络主题 大锁孙天宇小品《时间都去哪儿了》台词
- 2022-2023年棉花行业洞察报告PPT
- 精神科症状学演示课件
- 文学类文本聂志红《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阅读练习与答案
- DB13T 5080-2019 SBS改性沥青生产过程动态质量监控规范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word版)
- 《CSS样式表的使用》教学设计
- 外环长安大道、东方大道段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试压吹扫方案资料(共13页)
- 中国花鸟画简史-共60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