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7号11版,作者谢青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告诫弟子说,思虑过去未来事徒劳无益,所以要放下心来,安住当下。B.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只须牢牢把握现在,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C.儒、道、佛都注重“当下”,但用意不尽一致:儒家重治世,道家重修身,佛家重修心。D.佛教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指出要关注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B.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逐层递进地分析了儒、道、佛经典文本中“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C.文章引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D.文章尾段补充阐释了“安住当下”的精神内涵,告诫我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不能堕入新的蒙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曾点之志”强调因时因地制宜,随缘而安,自得其乐,任意逍遥,内心没有纠葛,显然也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B.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状态,就是内心突破重重藩篱障碍,全然地安住当下,从而达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C.采菊东篱的陶潜、幽居汴京的李煜、筑庐东坡的苏轼都有着率真、素朴、清洁的灵魂,他们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学会安住当下,不能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不能食不甘味、辗转难眠,以免饱受焦虑忧郁的困扰。【答案】1.C2.B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信息,对文本有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所以要放下心来”曲解文意,“放心”并非放下心来,王阳明说的“徒放心耳”意指只能放任己心,不能安守当下。今天我们说的“放心”与王阳明说的意思不同。B.主观臆断,结合“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分析,“把过去和未来彻底隔断……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当下’精神”错误。D.“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结合“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分析,原文并没有把它们进行比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逐层递进地分析”有误,结合“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等分析,应该是并列结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中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C.“幽居汴京的李煜……他们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错误,幽居汴京的李煜不是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代表。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接受人民网专访,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应当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R:过去一段时间,网友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讨论很多。您认为,新技术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哪些影响?L: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是对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在计算技术已经深度渗透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赋予“计算”一词以全新的意义;在计算技术尚未占领的新地带,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带来前所未见的影响与冲击。以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控制科技的进步,会大量替代高阶劳动,进一步释放闲暇时间,为人类自我实现提供新的平台。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为代表的未来科技,或将智识与情感数据化,在“他者”的创造中教会人类更深邃地理解自己。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R:您刚刚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大学人才培养会产生深远影响。您觉得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来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L:首先,要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科技发展的摩尔定律使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超出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就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能万物”特性,既为各个领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也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新生。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长远来看,未来的学科布局设置与当前相比,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地规划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撑。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其背后还有许多新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一方面,它可帮助公安部门迅速追溯、追踪案情,将犯罪分子尽快缉拿归案,还社会以正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个人隐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胁。越是先进的技术,在被不当使用时对社会的威胁也越大。大学生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的,学校的职责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价值,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学科学技术背后的使命与价值,这就需要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R: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方面,您认为高校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L: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更加突出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要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改革,加强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要大力推进课程的“挤水铸金”,同时要加强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强化对导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对导师的师德师风与学术道德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的引育并举。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要开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能够更多的影响世界。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召开就业引导大会,鼓励学生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推进高水平学术就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进程之中。(选自2020年5月23日R-教育频道,有删改)4.下列对访谈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它正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B.以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已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C.新一轮科技革命会对大学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科体系变化和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三个方面。D.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伦理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举措。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导致知识更新速度远超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速度,大学传授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新常态。B.文章列举人脸识别技术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和许许多多新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C.高校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要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问题。D.高校召开就业引导大会,可以借此鼓励学生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推进高水平学术就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进程中。6.在这次访谈中,林忠钦院士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几段阐述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C5.A6.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一段阐述由具体到概括,第二段、第三段都分点分层;②紧扣问题,深入浅出。每段回答都紧扣记者的提问,还举了“人脸识别”的例子、结合了高校的具体情况,话题集中,便于接受。③启发性强,言之有物。在谈话中展现了林院士开阔的学术视野,如第二段有对未来科学布局的预测,很有启发性;第三段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指导,展现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使阐述令人信服。【解析】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项,“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它正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可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并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B项,“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已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错误,时态有误,将预测变为现实,原文“以5G、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实时数据化,必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创新业态潜力”,原文有“将”和“必将”的表述;D项,“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伦理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举措”错误,主客倒置,原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知“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大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的具体举措。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导致知识更新速度远超大学知识传授体系更新的极限速度,大学传授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新常态”错误,夸大其词,原文“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就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可知“计算力爆炸”只是“加剧了这种差距”。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内容特点分析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概括分析内容的特点。原文“首先,要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问题带来的挑战”;原文“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等,回答问题时,都分条分点、条例清晰的阐述;“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的功能特别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面对新技术新挑战,就人才培养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坚定自信,更加重视质量,更加突出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林院士都是紧扣问题回答;“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一方面,它可帮助公安部门迅速追溯、追踪案情,将犯罪分子尽快缉拿归案,还社会以正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个人隐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胁。越是先进的技术,在被不当使用时对社会的威胁也越大”等,在回答问题时举例,让人更容易,深入浅出;“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长远来看,未来的学科布局设置与当前相比,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地规划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面向未来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撑”等,这些回答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性很强,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落实价值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第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第三,加强科研创新,要鼓励学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第四,加强就业引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同行、与强国共进”等,这些回答展现了林院士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可知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B.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C.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D.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之一。干支历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乙亥”“壬子”“壬申”均属于干支纪日。B.声病,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C.太学,中国古代设在地方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D.《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上奏办学事宜时,范仲淹主张恢复旧制,兴办学校;宋祁等人认为教育要立足于学校,文士要在乡里考察,才能查验名实。B.宋仁宗下诏兴办学校,要求学者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在校学习时间达到三百日才能参加秋试,教授由选派的官员或乡里有德的饱学之士充任。C.胡瑗在湖州担任教授,深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下令效法。D.胡瑗上书建议兴武学,他认为吴育不堪此任,梅尧臣深明兵法大义,讲授《论语》《孙子》,可使学生既懂忠孝仁义之道,又懂制胜御敌之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2)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答案】10.B11.C12.D13.(1)现在我兴建学校选拔人才,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让求学的人尽展才能。(2)仁宗到太学谒拜孔子。按照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海陵人胡瑷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法,科条细密完备,以身作则,虽盛夏酷暑,必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湖州教授”是官职名,不能断开,排除AC;“备”“具”完备之意,是同义连用,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设在地方的最高学府”错,太学是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原文“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意思是,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官非其人”,并非指吴育。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尊”,尊崇;“行”,操行;“更”,变更。(2)“谒”,拜谒;“故事”,按照惯例;“再”,两次。参考译文: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诏令说:“现在我兴建学校选拔人才,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让求学的人尽展才能。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言:“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诏令以锡庆院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瑷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法,科条细密完备,以身作则,虽盛夏酷暑,必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瑷上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当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当时的议论以为兴办武学的方案难以施行。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笳鼓喧喧”渲染出一种欢快的气氛,同时这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B.本诗前三联均是远望之景,意象雄浑阔大,表现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C.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写事,既体现了“战”,又写出了“守”,内涵丰富。D.尾联运用班超、终军两人的典故,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立功疆场的豪情。15.客心因何而惊?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首联:军营中吹笳击鼓,号令严明,军旗高扬,军容严整,令诗人内心震惊。②颔联:连绵万里的积雪以及积雪所反射的寒光,显示了环境的恶劣,让人心惊。③颈联:战场上升腾的狼烟遮蔽了胡地的月光,紧张的形势令人心惊,但蓟门有渤海、燕山的拱卫,防守严密,更让人震撼。【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欢快的气氛”有误,“笳鼓”来自“汉将营”,表现的是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且首句就写了“客心惊”,故应是紧张的气氛。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可见是军营中号令严明,令诗人震惊。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颔联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连绵千万里的雪,雪上反映出的寒光,朦胧的曙色,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颈联“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紧张的战争形势、壮观的防卫形势更让人震撼。六、情景默写16.名句默写。(1)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畅快。(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答案】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飏、抟、胥、赢、仓皇。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亲属是一个主要的纲目,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模范。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是着相关各人自动地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的共处习惯、熟悉、亲密。足球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充分的会意;(
)。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在这方面说,亲属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所。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了这结构的底子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依赖
不谋而合
陶养
礼尚往来B.依赖
不约而同
教养
礼尚往来C.依据
不谋而合
教养
彬彬有礼D.依据
不约而同
陶养
彬彬有礼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却需要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B.这却需要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C.这却需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使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D.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中B.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C.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D.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答案】17.A18.D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依据”,①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②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此处是说“礼”和“相关各人”行为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使用“依赖”。第二处,“不约而同”,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而它们的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且有活动同时发生的意思。此处是强调行为前提的相合,使用“不谋而合”。第三处,“陶养”,陶冶培养。“教养”,①教育培养;②文化品德的修养。此处强调“社会技术”最易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得到陶冶培养,使用“陶养”。第四处,“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礼尚往来”,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报对方。此处是说儒家想创造一个讲求礼节的理想社会结构,使用“礼尚往来”。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先分析语境,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如何达到“契洽”。再分析选项内容。“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应是“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的前提,所以应放在前面,排除AB;从内容的照应来看,后文说“……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可知,有了“相同经验”之后再经过“长期共处”才能有后面的结果,“相同的经验”放在“长期的共处”前面,排除C。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合作,……养成于……习惯、熟悉、亲密”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合作”应该“养成于”“日常共处”,所以让“习惯、熟悉、亲密”做“日常共处”的定语,放到其前面;第二处,“……合作,……养成于……”成分残缺,缺少与“与”搭配的介词“中”,应是“养成于……中”。第三处,“习惯、熟悉、亲密”语序不当,从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来看,应改为“亲密、习惯、熟悉”。故选C。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阅读随感篇幅短小,①。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
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②,“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比如要谈作品的语言,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不然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叙写原文要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③。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1.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答案】20.①内容灵活,不拘一格;②“读”要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写;③又必须说理21.阅读随感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的散文。【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说阅读随感的特点,根据“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可知,阅读随感的内容各式各样,不拘泥于一种,可以表述为:内容灵活,不拘一格。第二处,段首第一句总述阅读随感分为“读”和“感”,后一句介绍“‘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此处应介绍“读”,根据“但叙写原文要……”可知,“读”要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写。第三处,根据“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可知,此处应为还必须怎样的意思,“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可知,要说理,可表述为:又必须说理。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一般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根据“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可知,属概念是“散文”,且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根据第二段阅读随感的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灵活,不拘一格”可提取关键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根据第三段“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可知,这是对阅读随感的要求。据此表述为:阅读随感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的散文。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挫败留下的不全是伤悲,战争毁损的不只是家园,病毒戕害的不仅是健康……对于困苦灾难,贝多芬说:“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拜伦说:“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对于困苦灾难,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透过灾难,看见什么?新型冠状病毒制造的瘟疫已在华夏大地上肆虐了数月时间。疫情之下,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庆阳市庙渠初级中学2024届中考二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典型题】
- 钣金焊接素材褶边
- 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审定
- 2025公司、项目部、各个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公司厂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考点精练
- 2025各个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AB卷
- 2024-2025新入职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全优)
- 2024-2025企业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突破训练
- 2024-2025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模拟题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病例讨论总结
- 砂石厂现场管理方案
- 双人心肺复苏术考核评分标准
- 学会倾听 养成习惯
- 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设备及系统课件
- 扁桃体切除术与术后并发症
- 防溺水自救施救技能培训内容
- GB/T 10561-2023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 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请假、调休管理制度
- 市政学论述题(2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