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习笔记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1页
2025学习笔记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2页
2025学习笔记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3页
2025学习笔记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4页
2025学习笔记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能够辨识横波与纵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及特点。(综合思维)2.运用示意图,能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特点。(区域认知)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乙:横波(S)甲:纵波(P)速度较慢较快特征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圈层划分(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①a是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②b是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内部圈层圈层名称特征地壳①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②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地幔上地幔①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②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下地幔地核外核液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球的磁场内核由固体金属组成,以铁、镍为主3.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拓展延伸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硅镁层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大连续分布;在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材料一北京时间2023年7月22日9时52分29秒,在日本东京东部地区发生了4.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42度,东经140.61度,震源深度约为58.1千米。本次地震震中位置距离日本本州岛东海岸线直线距离不到500米,距离东京城区直线距离约为89.7千米,地震发生时,东京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震感。材料二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十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另外,目前多款国产手机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可提前几秒或几十秒接收地震警报。1.[区域认知]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请说明判断依据。答案地幔。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2.[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动是怎样的?为什么?答案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原因: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不能感受到横波的影响。3.[综合思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什么?答案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先到达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一般不会倒塌,此时易逃生和救援;横波随后到达,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2024·陕西汉中质检)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层是软流层D.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大部分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内、外核之间答案1.B2.C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厚,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不是②层;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顶部,B正确。第2题,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直到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所以在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达到最快,C正确。(2023·福建福州期中)某动画片有一集想设计一只小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该小羊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3~4题。3.在该小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4.如果该小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A解析第3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选D。第4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一般是黏稠的液体,若遇到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通过时波速也会突然下降,①图符合,故选A。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B水圈和C生物圈。2.圈层划分概念组成大气圈笼罩着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冰川等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3.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核心归纳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如图所示:如图示意万里长江第一湾景观。据此完成1~2题。1.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且不规则的,都相互重叠B.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1.C2.C解析第1题,读图,图中有流水,体现有水圈;有植被,体现有生物圈;有岩石,体现有岩石圈;有大气,体现有大气圈。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4个,故选C。第2题,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正确;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不能体现各圈层连续性与不规则性,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但不是相互重叠的,A、B错误;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不都是来自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C。(2024·海南三亚月考)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读图,完成3~4题。3.图中代表水圈的是()A.甲B.乙C.丙D.丁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C.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答案3.B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植物蒸腾产生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会下渗到地下,故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误;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即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C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课时对点练[分值:68分](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1.结合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指出右图所示的圈层①②③④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B.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关于手绘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水圈是既不规则也不连续的圈层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的发源地答案1.D2.B解析第1题,根据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右图中①在最上层,为大气圈;④在最底层,为岩石圈;③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为水圈;②渗透至①③④层,为生物圈,D正确。第2题,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正确;水圈是不规则、连续的圈层,C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错。(2024·四川成都阶段练习)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3.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波为横波B.乙波无法通过软流层C.甲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低于地壳D.乙波无法通过外核4.图中X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界面D.内核与外核的界面5.关于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地壳中不含生物圈B.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C.水圈与岩石圈有明确的分界面D.地幔物质不会影响大气圈答案3.D4.B5.B解析第3题,图中甲波速快,为纵波,A错。从图中看,乙波通过了软流层,B错。从图中看,甲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高于地壳,C错。从图中看,乙波在通过外核时波速为0,说明乙波无法通过外核,D正确。故选D。第4题,图中X处甲波波速减慢,乙波波速为0,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处为古登堡界面,故选B。第5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层圈的上部,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组成,A错。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B正确。水圈和岩石圈没有明确的分界面,C错。地幔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会影响大气圈,D错。故选B。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0日持续喷发,熔岩倾泻而下,流入附近海域。右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进入③层后速度增加B.④层厚度均匀C.①层为液态D.②层存在软流层7.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可能来自()A.④层下部B.③层上部C.②层上部D.③层下部答案6.A7.B解析第6题,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层为地幔,地震波自表层向深层传播的过程中,进入③层后速度增加,A正确。④层为地壳,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B错误。①层为内核,密度极大,为固态,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存在于③层上部,②层为外核,D错误。第7题,火山喷发的物质一般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③层上部,B正确。(2023·湖北武汉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14时42分,日本石川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8~9题。8.日本石川县地震震源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9.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共有()A.1层B.2层C.3层D.4层答案8.C9.C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更厚,最厚达70千米,且地震发生于日本石川县,应位于③圈层,C正确。第9题,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选择题10~16题,每小题4分,共28分)(2024·云南昆明期中)读“我国陆地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千米)”,完成10~12题。10.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则0千米处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12.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答案10.A11.C12.A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由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大。第11题,地球内部圈层自上而下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C对。第12题,a处外围等值线数值为42,该等值线两侧的等值线数值分别为42和44,根据等值线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千米;同理,b处地壳厚度应大于38千米,故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A。(2023·河北邯郸期末)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13~14题。13.图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A.岩石圈 B.大气圈C.生物圈 D.水圈1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圈由各种纯净气体组成B.水圈由海水组成C.生物圈由各种动植物组成D.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答案13.B14.D解析第13题,图中示意地球四大圈层,其中厚度最大的圈层为大气圈,故选B。第14题,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A错误;水圈由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构成,B错误;生物圈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C错误;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D正确。(2023·山东济宁月考)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15.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B.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D.月壳厚度较地壳厚16.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A.月球发生地震时,月球表面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B.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D.通过图2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答案15.C16.D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A、B说法正确;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C说法错误;月壳厚度即月球地震波波速突然加速的位置,由图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