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用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出一座储存粮食的仓库,窖穴中保存着1.2立方米的灰化或炭化粟粒,专家推测这一窖穴粟的重量有数千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这说明当时()A.饮酒成为氏族的风尚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山东是中华文明中心 D.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储存大量的粮食说明农业生产效率较高,有余粮存储,反映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且酒器的出现也能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有剩余的粮食可供酿酒,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饮酒的群体范围,不能得出饮酒成为氏族的风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发展比较,不能得出山东是中华文明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规范,不同的权利等信息,不能直接得出阶级分化明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商代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奴隶的信息,如“大甲子王有奴一人”“晏氏有豕十二头,奴一人”等,奴隶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周礼》规定:“奴有罪,杀之不得罚,杖之不得杀。”《孟子·滕文公上》写道:“奴为家器,则不离家,离家则卖之。”这些记录反映了商周时期我国()A.奴隶社会走向繁荣 B.分封制的社会制度C.宗法制的家族制度 D.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商代甲骨文和相关文献记录了有关奴隶的制度与现象,显示出奴隶是主人的私有财产,这符合奴隶社会的特征。同时,《周礼》和《孟子》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奴隶的支配和处理方式,表明奴隶没有权利是私有财产,结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奴隶的地位和对奴隶的处置内容,无法体现奴隶社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朝时期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等的一种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和等级秩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形成了儒、道、墨三大哲学体系,各种思想学术流派交相辉映,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文化现象()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阶级变化 B.体现了中国奴隶社会繁荣发展C.表达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思想 D.表明我国创造了灿烂青铜文化【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经济逐渐发展。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这些变化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剧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因此,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阶级关系的变化,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排除B项;百家思想中部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部分代表底层平民百姓,C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到铁器时代,而商周时期我国创造了灿烂青铜文化,时间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4.为控制广阔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修建由首都咸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为加强北方防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筑由咸阳经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修筑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这些交通建设()A.使当时的文化认同感增强 B.改变了全国各地落后面貌C.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保证了秦朝政权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秦始皇修建的道路系统,如驰道和直道,扩大了交通网络,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便于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把多民族、广阔地域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建设前后的文化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得出使当时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排除A项;改变了全国各地落后面貌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表明交通建设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项;保证了秦朝政权长治久安与史实不符,秦朝二世而亡,排除D项。故选C项。5.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推恩,分封给其他子弟为侯,推恩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一措施()A.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沿袭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王国势力得以削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武帝之前,排除A项;“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矛盾”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推恩令”属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并非沿袭了秦朝的基本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西晋后,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众多区域性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官制有两种类型:一是受汉族影响较深的政权,模仿西晋官制;二是内迁较晚的政权,实行“胡汉分治”,以“胡官”管理本族,以西晋官制管理新开拓区域。到北朝,北方官制趋于统一。这种现象()A.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 B.体现了分裂的时代特点C.加深了北方的民族隔阂 D.改变了北方历史的主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不同民族政权在北方并存,通过模仿和沿用汉族的官制,体现出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尤其是到北朝时期,北方官制的统一显示了各民族间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因此这种现象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方官制逐步统一,反映的是政治走向统一的趋势,而非分裂的时代特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这有利于打破民族隔阂,实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而非改变了北方历史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7.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起义,发生严重战乱,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终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宣告灭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贞观之治”。这表明了()A.唐朝开启了全新制度 B.儒家思想是成败关键C.人民是历史前进动力 D.统治者决定历史兴衰【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起义,终致隋亡;唐太宗轻徭薄赋,出现‘贞观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亡的直接原因是人民反抗暴政的起义,唐太宗的调整政策则是对人民力量的回应。材料通过对比强调人民通过反抗推动政权更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C项正确;唐朝制度虽调整但未“全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儒家思想的作用,排除B项;统治者政策虽重要,但其决策本质是对人民力量的被动适应,排除D项。故选C项。8.在汉朝三公九卿基础上,隋唐出现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三省六部行政体制;在东汉以来强调分科考试的基础上,隋唐取消了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门阀选拔,实行了以考试为主的科举选拔制度;在北魏租调之上,隋唐形成了租庸调的赋税制度。这说明隋唐()A.着力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B.加强了封建的集权统治C.经济繁荣影响制度发展 D.善于制度的继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描述了隋唐在多方面吸收和改进前代的制度,如继承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发展为三省六部体制;在东汉以来的分科考试基础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引入科举制;在北魏租调制度基础上,建立租庸调的赋税制度。这些说明隋唐有继承前代制度并加以创新的倾向,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这些制度所产生的作用,不能得出着力维护国家的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着重强调的是隋唐对前代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未涉及这些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得出加强了封建的集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隋唐的制度发展的特征,而非制度变化的原因,不能得出经济繁荣影响制度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9.大唐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人士子行走江湖的名片,也是朝中士大夫宦海行吟的寄托。不仅田园山水间有诗,羁旅行役中有诗,大漠边关上有诗,酒肆歌楼中有诗,科举考试也离不开诗。现存《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多首,残句1555条,诗人2200余位。这一现象根源于()A.科举制度的推动 B.国家的重新统一C.大唐的煌煌气韵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等,形成大唐煌煌气韵,这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C项正确;科举制度在唐代以诗赋取士,文人士子们纷纷投入大量精力研习诗歌,从而增加了诗歌的数量,属于制度因素,不是根源,排除A项;唐朝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属于政治因素,不是根源,排除B项;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唐代诗人能够接触到异域文化,拓宽了他们的创作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风格,属于文化因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10.赵匡胤登基不久就下令扩修儒家先圣祠庙,亲自为孔子作赞文,并率群臣幸临国子监,拜谒孔庙。宋太祖还公开要求武将学习儒经,“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人范祖禹对此评说道:“儒学复振,是自此始,所以启佑后嗣,立太平之基也”。宋太祖此举旨在()A.继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B.提高武臣的文化素养C.建立社会的崇文气象 D.宣扬儒家的君臣之道【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初期(中国)。据题干“宋太祖下令扩修儒家先圣祠庙,要求武将学习儒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一系列尊崇儒学的举措,以及要求武将读儒经,主要是为了利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君臣等级等观念,来强化君主统治,让臣民明确君臣之道,服从统治,D项正确;继承优秀文化虽符合表面行为,但未触及政治意图,排除A项;提高武臣文化素养是直接手段,但根本目的是以儒学约束武将,防止割据叛乱,排除B项;建立社会的崇文气象也是其行为带来的一种影响,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1.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巡检司,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于澎湖列岛,隶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官为澎湖寨巡检,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它是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在台湾及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其设置()A.加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体现了蒙古族特别的民族政策 D.借鉴了女真猛安谋克管理系统【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其职责并不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并不属于蒙古族特别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与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统计,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一年税收基本在一亿贯左右,其中农业税占三成、工商税占七成。宋朝税收重点已从农业税转移到商税、海外贸易等领域,形成了更加符合发展需求及财政需求的新税收体制。这一状况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到又一高峰 B.中国已不是传统农业社会C.统治者对工商业剥削沉重 D.囿于环境农业发展水平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信息显示,北宋时期工商税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表明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和商业活动非常活跃,这种税收结构的调整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中国在宋朝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宋朝的税收比例,未有明确信息表明对共轭工商业征收重税进行剥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宋朝的税收比例,未涉及农业发展的论述,不能得出囿于环境农业发展水平低,排除D项。故选A项。13.永乐中期以后内阁逐渐发展到拥有掌管六部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时期,内阁的权力已经发展到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武英殿大学士严嵩为此专擅朝政二十余年。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立发展()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实质上并没有废除相权C.促使明朝统治更加黑暗 D.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目提到内阁的权力发展过程,尤其是到了嘉靖时期,内阁权力已经几乎与从前的宰相一样,这说明虽然名义上废除了宰相制度,但实际上内阁已经具备了相似的权力。因此,内阁的出现并没有真正废除相权,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B项正确;明朝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废除了丞相,削弱相权与史实不符,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内阁权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能得出明朝统治更加黑暗,排除C项;内阁权力的变化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非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4.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疆域达到极盛,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诸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清朝确定国家疆域的原则是:继承历史上中原王朝所管辖、开发到的疆域;清朝的疆域观是全国“大一统”观念。这一疆域的形成()A.根源于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是秦汉以来中华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C.成为清朝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建立的主要原因D.直接导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的产生【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清朝的疆域形成是因为历史上中华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与融合,是在历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清朝的疆域观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华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B项正确;清朝大一统疆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非根源,排除A项;军机处最初建立的直接原因是方便处理军事事务,根本原因是皇权的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在元朝时期创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其君臣观“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对传统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这些观念反映出当时()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B.君权较相权渐趋于弱势C.中国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 D.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明末清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思想家们去反思和批判现有的制度;黄宗羲的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反映出当时封建政治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走向衰落;黄宗羲能够站在“民本”立场,提出一系列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观念,也说明封建政治制度在当时已经难以维持其原有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黄宗羲思想的经济背景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只是其思想变革的背景之一,而非思想的本质,排除A项;此时君权走向强化,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反思和批评,本质反映出当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而且中国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墨子主张选择贤能的人担任天子和国君,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有如满天星斗,交相辉映。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晋南豫西形成更具包容力和影响力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认为,二里头遗址应该就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地。夏之后,出身东夷的殷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恢宏博大的殷商文化。源自西北而又与羌、戎部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周人继之而起,发展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也极为辉煌的时代。三代的历史,也正是各部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早早地确立起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摘编自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材料二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不仅有效巩固了春秋战国五方之民互融互鉴的历史成果,也为中华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和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是历史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既广且深的民族融合。经过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等一批古代民族融入中原,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洪流。正是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一个国土广袤、典章焕然、精神振拔的大唐盛世屹立于世。——摘编自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材料三中国漫长历史发展,彰显出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儒家经典《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善于交往、乐于共享的文明底色。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传为佳话,北魏孝文帝汉化被视为雄才大略的“圣人之道”。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给青藏高原带去了谷物种植技术、汉文典籍及佛教造像;同时藏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原。元代纺织家黄道婆流落海南,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进而在长三角地区推广。正是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逐步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摘编自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取向,分析这种历史取向的形成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答案】(1)形成: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多元发展,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局面;夏商周三代,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和文化精神;秦朝中华文明进入到大一统国家的文明阶段,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民族在战争与交往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相互交融,形成了“胡汉融合”的局面;隋唐时期:隋唐政权的统一和开放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特别是唐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民族融入中原;元明清时期:元朝的统一和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开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2)历史取向: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和共同发展。形成原因: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从秦朝的统一到历代王朝的治理,中央集权制度为各民族的交往提供了制度保障;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和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儒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化认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3)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形成,根据材料一“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有如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和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多元发展,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也极为辉煌的时代。三代的历史,也正是各部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早早地确立起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和文化精神;根据材料二“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和所学可知,秦朝中华文明进入到大一统国家的文明阶段,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新阶段。第二小问民族大融合,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五方之民互融互鉴的历史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民族在战争与交往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是历史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既广且深的民族融合”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相互交融,形成了“胡汉融合”的局面;根据材料二“正是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一个国土广袤、典章焕然、精神振拔的大唐盛世屹立于世”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隋唐政权的统一和开放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特别是唐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民族融入中原;根据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元朝的统一和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开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小问2】本题是特点和背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历史取向,根据材料二“既广且深的民族融合。经过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等一批古代民族融入中原,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洪流。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材料三“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并结合所学可知,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和共同发展。第二小问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二“国土广袤”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地域辽阔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二“秦统一中国”“大唐盛世屹立于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秦朝的统一到历代王朝的治理,中央集权制度为各民族的交往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材料三“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给青藏高原带去了谷物种植技术、汉文典籍及佛教造像;同时藏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原。元代纺织家黄道婆流落海南,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进而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和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三“儒家经典《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三“正是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逐步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小问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有如满天星斗,交相辉映”“三代的历史,也正是各部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所学可知,多元一体;根据材料一“晋南豫西形成更具包容力和影响力的二里头文化”、材料二“而另一面则是既广且深的民族融合。经过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等一批古代民族融入中原,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洪流。正是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一个国土广袤、典章焕然、精神振拔的大唐盛世屹立于世”和所学可知,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一“新石器时代”“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夏商周三代”、材料二“秦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唐盛世”、材料三“中国漫长历史发展”“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连续性;根据材料一“源自西北而又与羌、戎部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周人继之而起,发展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材料二“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一个国土广袤、典章焕然、精神振拔的大唐盛世屹立于世”、材料三“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善于交往、乐于共享的文明底色”和所学可知,继承性和创新性。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唐开国后,太宗继位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高宗承贞观遗风开“永徽之治”,玄宗即位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全国耕地达到850万顷,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天宝末全国人口达8000万左右。唐朝手工业发达,南方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大幅进步。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高宗龙朔年间疆域达到最大值,约1237万平方公里。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到明清时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社会多元、开放、包容,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云集在中国长安,各国文化在此交流和学习。——摘编自《大唐盛世:中国古代黄金时代的辉煌与神秘》材料二唐是继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又一高峰。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丙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先河。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唐中叶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摘编自《唐朝为后世开改革先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是“中国古代黄金时代”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繁盛的原因。【答案】(1)表现: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出现了盛世局面;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较高;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疆域辽阔;社会多元、开放、包容,长安是国际大都市。(2)原因:大一统王朝,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商品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唐开国后,太宗继位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高宗承贞观遗风开‘永徽之治’,玄宗即位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及所学可得出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出现了盛世局面;由材料“天宝年间,全国耕地达到850万顷,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天宝末全国人口达8000万左右。”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由材料“唐朝手工业发达,南方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大幅进步。”可得出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较高;由材料“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可得出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由材料“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高宗龙朔年间疆域达到最大值,约1237万平方公里。”可得出统治疆域辽阔;由材料“唐朝社会多元、开放、包容,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云集在中国长安,各国文化在此交流和学习。”及所学可得出社会多元、开放、包容,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小问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大一统王朝,政局稳定;由材料“唐开国后,太宗继位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高宗承贞观遗风开‘永徽之治’,玄宗即位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及所学可得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由材料“天宝年间,全国耕地达到850万顷,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及所学可得出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材料“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可得出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与此相应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及所学可得出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和改革序号开始时间诸侯国变法改革内容影响1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加强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