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liguilin1970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解析)课内基础达标课内基础达标(一)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C.以俟君子
俟:等待D.鼓瑟希
鼓:弹奏B.因:接续。句意:接下来又有饥荒。2.“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A.他 B.你C.自己的 D.其中C。其:自己的。句意: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3.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B。例句,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方圆。A.名词,地方,处所。句意: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B.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方圆。句意: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C.副词,表时间,正。句意: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D.名词,和“圆”相对。句意: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与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坛上迎风乘凉,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复于王者”与“吾之逃家复归也”(《与妻书》)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B.“语人曰”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两句中的“语”字含义相同。C.“为不用明焉”与“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D.“王请度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D.“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思量、揣度、考虑的意思。句意:请大王考虑这件事/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不用力焉
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
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
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C。A.动词,是;介词,给,替。句意: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为年长者按摩肢体。B.起提前宾语的语法作用;结构助词,的。句意:举不起一根羽毛。/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C.都是连词,来。句意: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D.介词,在;介词,及,到。句意: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舆薪之不见A.有复于王者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C。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于王复者”。句意:有人向大王禀报。B.判断句,“是……也,非……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句意: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正常语序为“言举斯心于彼加之而已”。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成语有“千钧一发”“雷霆万钧”等。B.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文中用“秋毫之末”比喻细微难见之物。C.太山,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在齐鲁边界,古代帝王常在此处举行祭天大典。D.《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D.“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错误,是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9.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古代圣贤的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庖丁解牛庄周〔先秦〕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莫不中音()
(2)如土委地()
合乎
散落
11.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善哉!技盖至此乎?()A.大概
B.通“盍”,为什么不
C.通“盍”,为什么
D.超过C。善哉!技盖至此乎: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通“盍”,为什么、怎么。(2)善刀而藏之()A.锋利的
B.通“缮”,揩拭
C.良好的
D.磨砺B。善刀而藏之: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善,通“缮”,揩拭。12.翻译下列句子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1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B.视为止,行为迟C.虽然,每至于族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D。A.句意: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B.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C.句意: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句意: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未尝,古今同义,不曾。14.简要分析第②段的作用。第二段写文惠君的赞叹和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的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理解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B.“烛之武反客为主”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19.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参考译文:(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鸿门宴》)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下属B.目眦尽裂
眦:眼眶C.则与斗卮酒
与:给D.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A.“若属皆且为所虏”,“属”为“类,辈”之意。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哙侧其盾以撞吾其还也B.劳苦而功高如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C.欲诛有功之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窃为大王不取也母宗族,皆为戮没C。A.其:代词,作定语,他的;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句意:樊哙侧着他的盾牌撞去;我们还是回去吧。B.而:均为连词,表并列;表修饰。句意:这样劳苦功高;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C.之:均作结构助词,的。句意:想杀有功的人;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D.为:动词,认为;介词,被。句意: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你的父族母族的亲戚全都被杀或没收为官奴了。2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B.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之囚。C.项伯同项庄一起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D.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A.“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错误,范增的目的是要让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23.翻译下列语句。(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链接高考坐了一会,沛公(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链接高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功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句意: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宋代以来科举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D.实学,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学说,始于宋。C.根据原文“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可知,“楹”在文中是“房屋”的计量单位,而不是“房柱”的计量单位。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书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教授制胜御敌之术。A.“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错误,原文开头部分“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功学,数言兴学校”,宋祁认为,“教不本于学校……则不能核名实……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见他的意见与范仲淹是一致的。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生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
28.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①要突显尊师重教的态度。②强化兴办学校的决心。参考译文: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生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诏令说:“现在朕建学校选人才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极尽所能展现学者的才能。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言:“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诏令以锡庆院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肃揖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法,科条细密完备,以身作则,虽盛夏酷暑,必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胡瑗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当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当时的议论以为兴办武学的方略难以施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见颜斶日:“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念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B.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C.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D.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句意:近臣说:“大王是君主,你颜斶是臣子。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食邑。即食邑万户之侯,后也泛指高爵显位。B.太牢,又称“大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C.辞,文中指辞谢,与李密《陈情表》中“辞不赴命”的“辞”意思不同。D.再拜,与《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C.“与……意思不同”错误,两个“辞”都是辞谢的意思。句意:颜斶辞谢说/辞谢不接受任命。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让他上前见自己,颜斶不但不听,还让齐宣王上前来,并表示士人尊贵,而王不尊贵,齐宣王为此很不高兴。B.近臣说齐宣王拥有千乘之地,天下的士人都来效力,老百姓无不亲附。而与齐宣王相比,士人地位很是卑贱。听了这话齐宣王才高兴了。C.颜斶对近臣的话不以为然,并援引史事说明得士才能兴盛,失士就会灭亡,应高度重视士人的作用。齐宣王被说服了,要拜颜斶为师。D.颜斶表示要像山中的璞玉那样保持本来的样子,因此他要回到乡里,去过清静朴素、平淡平安的生活,于是谢绝了齐宣王的召请,辞别而去。B.“听了这话齐宣王才高兴了”错误,文中并没有说齐宣王听了近臣说的话就高兴起来。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当诸侯渐渐被消灭,到了国破族亡时,想要做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能做得到呢!(2)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士人生于边远乡野,一经椎荐选用就得到俸禄,这并不是不尊贵成功,只是这样一来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独立了。
33.颜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服齐宣王?①举例说理,援引历史事实;②因果说理,多用“由是观之”“何则”“由此观之”等话语;③对比说理,如“生王之头”与“死士之垄”等的对比。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不高兴。近臣说:“大王是君主,你颜斶是臣子。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答道:“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髑回答说:“士人尊贵,君王不尊贵。”宣王说:“说这话有什么根据吗?”颜斶说:“有。当年秦国进攻齐国,下令说:‘有敢在离柳下季的坟墓五十步之内砍柴的,一律处死,不赦免!’又下令说:‘有能得到齐王人头的,封为万户侯,赏赐黄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士人的坟墓。”宣王一声不吭,很不高兴。近臣都说:“大王是拥有千乘战车的大国之君,天下的仁义之士,都来效力;大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老百姓没有不亲近归附的。而现在士人中境况最好的,也只是普通平民,步行到田野耕种;境况比较差的士人,只能住在边邑郊野,看守里巷的大门。士人的地位实在是太卑贱了!”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代大禹时期,诸侯有上万个。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实施仁德宽厚的方略,得到了贤士的助力。所以舜原先只是个农民,出身于边远郊外,却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个。可现在,面朝南方,称孤道寡的,只有二十四个。从诸侯的多寡来看,不正是得士则兴、失士则亡吗!当诸侯渐渐被消灭,到了国破族亡时,想要做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能做得到呢!”宣王说:“唉!对待君子怎么能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接受我做您的学生吧。而且颜先生若与我交往,吃饭必定有猪肉、牛肉、羊肉,外出必定乘坐车辆,妻子儿女穿着漂亮华贵的衣服。”颜斶辞谢说:“璞玉生在山中,一经琢磨,就会破坏它本来的面貌,不是说它不宝贵了,而是璞玉的原貌已经面目全非了。士人生于边远乡野,一经推荐选用就得到俸禄,这并不是不尊贵成功,只是这样一来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独立了。我希望回到乡里,晚点吃饭,就权当吃肉了;安安稳稳地走路,就权当乘车了;不犯罪过,就权当富贵了。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竭尽忠诚、直言规劝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全都说了,希望您恩准我回到家乡去。”于是他拜了两拜,辞谢离开。(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诵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句意: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为祭祀风俗,后引为宴席礼仪。在古时也常常引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动产拍卖委托代理合同范例
- 区域代理合同标准模板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交易中介协议合同范例
- 会计职工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无偿租车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航空制造和材料专用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鱼塘出租合同
- 2025渔场租赁合同模板
- 个人转让别墅合同标准文本
- 倒闭工厂转让合同样本
- 湖北202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分行春季校园招聘(第一批)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T-DLSHXH 002-2023 工业干冰标准规范
- 典型示功图应用与分析
- 出凝血完整版终版
- LY/T 2006-2012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 GB/T 31190-2014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
- 《地铁突发大客流应急管理》论文11000字
- 第五章-项目时间管理课件
-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课件
- 木箱检验作业指导书
- 初中级档案职称《档案事业概论》档案事业题库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