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1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2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3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4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瑾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劭为长史,尝叹日:〃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

及。"劭入朝,文擢与属僚二人皆饯,劭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擢。文瑾以疑请,

劭曰:"子无为嫌。若某,尤像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

其守约束。若了才,无施不可,天用赠?”因极推弓I。再迁水都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

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

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劲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嬖等宫,

复征讨回蓑,京师养厩马无匹,帑盾寝虚。文璞谏口:“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

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

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

言,赐缙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

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省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

秦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璀叹未若不者P1往共筹之。或

日:“己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耀传》)

【注释】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泻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日/往共

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E,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

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

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

狄和北我的合称。

D.帑脩,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康,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

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3)卜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

理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耀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

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耀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

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擢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瑾执法公

允、深得人心。

(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②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答案】(1)B

(2)C

(3)D

(4)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我

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

不能小省察。

【解析】【分析】(1)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

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瑾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

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右.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

璐)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佗""帝""宰相〃"文理”,

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佗'’注释译为"他”,"佗宰相”不可分开,译为“其他宰

相〃,且“移疾佗”,语意不通,故排除选项AC两项。BD两项只有一处断句不同,即"与文

理议未若不者”究竟断在何处恰当,前句语境是"帝必问",那么后句应是疑问句,而“未"用

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所以正确应是“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排除D项。故

选B。

(2)C项有误,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的合称。故选C。

(3)D项有误,"张文瑾贬谛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选项曲解

文意,事件错误。故选D.

(4)①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若","至于",解颗为"像”也可以。“施”:施“展"。"焉":

"哪里",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②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抚”:”抚慰、安抚”。

"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省察”。

故答案为:(1)B;⑵C;⑶D;

(4)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我愿

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

能不省察。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mj的联系。要先易

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

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

匕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

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

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

分析,出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钺词语的误译。它的一般解法

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

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

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

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张文增字椎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迂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堞)幼时

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

并州参军。当时李勃任并州长史,(李用J)曾经校叹着说:“秋圭,(是)当今的管仲、萧

何,我比不上他。”李劭入朝,文理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劭饯行,李勖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

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瑞。文璃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劭请教,李勖说:"你不要疑忌。

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

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

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贿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勖就极力推

重引荐张文瑞。(张文璞)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

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耀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

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敢J同为宰相。不久,兼

任左史事。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壁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与厩养官

马万匹,宫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瓒上谏言说:“王者养育仃姓,使仃姓

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

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仃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

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

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

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耀的谏言很止确,(因血)赐给(张文增)缗锦白段,因为(张

文理)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张文瑾)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耀)曾经患小

病,囚犯•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璀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瑾)执法

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耀)官拜侍中,兼

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堪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增)得人心就

是这样。(张文建)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

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璐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

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

文雁)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经和(张文璃)议过。”皇

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佑初,隶周祖帐卜.,性纯谨,甚亲任

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舄

之,赏赍有加。俄领勒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及

司超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埼等遂

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德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

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

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

按之。审琦日:"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蒲维而部内宰能斥去

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

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日:"酒,天之美禄;审埼,朕

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华,顾谓审琦口:“天必赐卿酒量,试

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

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

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

卒,年五十。初,申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

追封琅那郡王,贿赠加等。葬日,乂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释】①信宿:连宿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黯

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

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

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

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卜列对文中加卜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看形状如桃子的阴具,防止唁.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自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即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

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

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

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

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货有加。俄领勒州刺史。

②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答案】⑴C

(2)B

(3)B

(4)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

赏赐。不久兼任勤州刺史

②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

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解析】【分析】(1)本题中,首先把句子放回文本,理解其大意。“五代以来诸侯强横

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这句话的

意思是,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现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

任藩镇,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他呢?

然后依据标志性的词进行排除。画线句子中,“令宰"是名词,指县令,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藩维”是一个词,是指边防要地,这里指藩镇,在句中

做“守”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B项,"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不正确。"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

因获罪被贬谪。故选九

(3)B项,"他酒量很好”错.从文中“素不能饮”"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可看出

他酒量不好。故选B°

(4)本题中,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宴射苑中",状语后置:"嘉",称赞:

“赏赍"赏赐:"俄",不久:”领%兼任。②"暴疾",突患重病:“语”,说话:“幸”,皇帝到

某处;“其”,代词,他的;“第",宅第;"之",代词,他;“恸。哀痛。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

赐。不久兼仔.勤州刺史②兰初,士审埼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

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

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

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

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

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王审琦字仲宝,他的祖先是辽西人,后来把家迁到洛阳。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

太祖帐卜,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跟从太祖平定李守贞,因功哲任厅

直左番副将。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

大加赏赐。不久兼任勤州刺史。皇帝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加固营垒攻不下来,下诏让郭令

图兼任刺史,命王审琦率精锐的骑兵攻城,一晚上攻了卜.来,擒获舒州刺史,获得铠甲武

器军需储备数十万。郭令图入城后,王审琦等人就去救援黄州,几天后,郭令图被舒人驱

逐。王审琦挑选轻装的骑兵连夜衔枚出发,两夜行军到达舒州城下,大败舒人,郭令图得

以又回到治所。王申琦跟从屋帝征讨李筠,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被飞石击伤,皇帝亲自

前来探视。建隆二年,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为政宽和简明。辖区内县

令因犯罪而停了王审琦的录事吏的职,幕僚报告说县令不先征求府官意见,请求查办县

令。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现在天下平定,我

有幸忝任藩镇,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

他呢?”听到这些话的人都赞叹佩服。王审琦为人稳重温厚有诙略,尤其擅长埼射。镇守寿

春时,每年收得的租税,量入为出,从未有过额外索求。王审琦一向不能饮酒,曾经陪侍

皇帝用宴,太祖泗酣后仰天祷告道:”酒,是天赐好礼:审琦,是我的布衣之交。正与我共

享富贵,为什么吝惜不让他饮酒呢?"祷告完毕,回头对王审琦说:"上天一定会赐给你酒

量,试着喝,不要怕。”王审琦接受诏命,喝下十杯酒也不感到痛苦。从此陪宴常常斟满酒

杯,等到回到家里就不能喝了,有时勉强喝了就会生病。开宝二年,跟从宋太祖征讨太

原,任御营四面都巡检。开宝三年,改为镇守许州,皇上蜴给他豪宅,留在京帅。太祖曾

经召王审琦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皇上赐给他御马和黄金装饰的马具。开

宝六年,与高怀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开宝七年,王审琦去世,终年五十岁。当初,王审

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太祖亲自探望,等到王申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

哀痛。赐中书令,追封为琅珊郡王,赐钱办丧事待遇加等。下葬那天,又为他取消朝会。

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英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

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

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

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苗苗成花,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自夏祖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

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

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

小有其名,兼白花之长血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

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

点。

B.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仃花"之

上。

C.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

情。

D.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文章多用偶句,遗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

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1)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小同之处:①《莲蓬》重点与蓬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旦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连逢》这篇散文,汪曾棋先生由朱连,写到蓬蓬,因为连逢的可食性,然后与到

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

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

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

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

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

处。

故答案为:⑴AC:

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耍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

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梢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

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

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

.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

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

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

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提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

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

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

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

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乂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

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

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杳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

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

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

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

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

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

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乂时常

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

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

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铳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士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住囚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

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

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

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

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

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止,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患早发兵东卜,血纵谍泄之。宸濠果

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洞知中外兵不至,

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F九江、南康,出大

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

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

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

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

±0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我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飞宸濠舟胶

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

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哪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

年五十七。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簿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

/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草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卓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

/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槽守仁/

(2)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足中国古代科举考成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

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

人及文人学者。

C.归省,文中指回家省亲(探望父母),不同于鲁迅《社戏》中“归省":那时我的祖母虽然

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熨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D.乞骸骨,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与“致仕”的意思不太•致。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

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B.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

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

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

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性孝,母岑年逾白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②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

【答案】⑴B

(2)C

(3)B

(4)①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己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

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

②(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

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

【解析】【分析】(1)正确断法:第一处“龙场万山丛薄苗假杂居","苗僚”少数民族名

称,作主语,"杂居〃为谓语,应在“苗僚”前断开;第二处"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

屋以栖守仁”,“夷人喜”,是完整的主谓,应在其前后都断开:"伐木为屋”,结构对称,语

意连动,应在其后断开。整句译为:守仁向皇帝上书相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

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群山万重,树木丛生,少数民族杂居一处。王守仁依循着

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十分高兴,•个接•个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

王守仁居住。故选

(2)C项说法错误。文中的"归省",结合语境"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

小赴,请归省"口」知,指回家省亲(探望父母)。和鲁世《社戏》中的"归省"意思是相同

的。故选C。

(3)B项“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

地南昌”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患早

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可见朝廷并没有派遣边疆守兵、京城驻军和王守仁等人所率领的

军队进攻叛军驻地南吕,这是土守仁派何谍故意散布的迷惑叛军的虚假消息。故选B,

(4)本题关键词有:①逾:超过:卒:去世;寝苫:睡在草席上;蔬食:吃粗食:多:

称赞。②遗:送给;国:朝廷;东下:向东进攻;纵:放纵、任凭;补充省略的主语。

故答案为:⑴B:(2)C;(3)B:

⑷①:E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

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②(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

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三)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

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

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耍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

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

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总;其次确定考管更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

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册h换),意译求

“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

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贴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的官

职,多次升任为学士。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

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正德元年冬天,刘理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铳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相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

场做驿丞。龙场群山万重,树木丛生,少数民族杂居一处;王守仁依循着他们的风俗教化

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十分高兴,一个接一个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刘

理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屡次升迁为考功郎中,擢升为南京太仆少

卿,又升迁为鸿胪卿。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守仁紧急赶到吉安,于是召集众人商量说:“贼人如果从长江出来,顺流向东而下,那么南

京就不能够保住。我想要用计策阻挠他,至少I♦天没有忧患了,”于是多派遣间谍,张贴府

县榜文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兵,各四万人,从水陆两路

齐头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统领的军队一共十六力,直捣南昌,所到之处有

关官员缺乏供给的,以军法论罪。"王守仁又写了•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

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

露这件事。朱宸濠果然怀疑,与士实、养正商量,两人都劝朱宸濠快点袭取南京登上帝

位,宸濠更加怀疑他们。I•几天才知道中外兵都没有到,才知道王守仁骗了他。七月壬辰

初一,留卜宜春土守城,而劫掠他的军队六力人,袭卜九江、南康,从长江向出,靠近安

庆。有的人请求援救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

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不

如直接攻打南昌。翔军的精锐都派出去了,守城力量空虚。我们军队刚刚召集,士气锐

利,攻打南京一定能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

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

两军遭遇。所有军队殊死作战,叛军大败,撤退到樵舍,把船连接起来形成方阵,拿出所

有的金玉珠宝犒赏士兵。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

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士

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

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口|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地阳巡抚林

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然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内,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脐里仁》)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

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

【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寰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手法。孔

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

(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

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

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晦明人活动,仁德

者沉静。嗯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

的,它始终将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

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

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

化,亦与之万化“,而小固守一成小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

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

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

惧,所以能够长寿。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第二

句解释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J•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安乐之中。有仁德的

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孔子突出

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

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

矢志不移,保持节操。而孔子弟子中的颜渊,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

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2)题干中要求“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结合第一、第二句释

义,及第三句释义"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

于•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朱熹认为知

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

情。可分析得出:①孔了•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

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

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⑴比喻:颜渊

⑵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

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

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点评】①孔子用水比喻智者。用山米比喻仁者。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孔子曾

说:"贤哉,回也I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

以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颜渊。

②在孔子看来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心天生自然的道德,如果人能够完全遵守这样的

道德,那他的内心便有主心骨,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所以说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

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所以说具有“仁德"修养的人能安于穷

困,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

仁德者长寿。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

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朱熹说: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于一定

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沐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

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沐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今戊申矣,感吊峰亭观察三札见招,

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痛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

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沐时,柒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口享,则峰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峰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

跃,骈璘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暹,知沐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

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

然雪涕,虽一庖混、一并限,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I日书,如失物重得。邑中

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

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筱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

蚓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

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提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

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

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

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

②,乂小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室沐阳二年宰:治理B.说当时送某狱决:打开

C.代为迨筐箧治:备办D.遢来旧邦揭:离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往往王旧治之所王其身也,则耻师焉B.与谈乃父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身之老且衰彼且恶乎待哉D.离面合襟三江面带五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它员吕峰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沐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沐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峰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翱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

非小答也不忍答也。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峰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辅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答案】⑴B

(2)A

(3)C

(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翱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

/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

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白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分析】(1)B项,"决:打开〃错误,此句中"狱"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句中"狱",应为"案件"。所以,句中的"决"当为"判决、裁决"。故选B。

(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B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连

词,和。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递进:第二个“且",是副词,还。D项,第一个"而"

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的。故选A°

(3)C项,“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己忘记了”张冠

李戴。“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可见,

“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作者,而非张、沈两吏。故选C。

(4)主人是主语,仍送至是谓语动词,前所迎处是宾语,结构完整,迎处后断开。/代

为治筐箧/后面的主语依然是“主人”,“治”是渭语,“箧箧”是宾语,其后断开。“束缰翱毕”

是时间状语,“毕"后断开,“握手问曰","曰"后断开,"何时再见先生”是个问句,语意完

整,其后断开,余不能答也,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表示简单的停顿,其后断开。

(5)本题中,第一句中,“迟明”,黎明”或“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峰亭延候

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辕","前往"或"前行”。第二句中,第一个“风”,"风范,风

度、高风”:"百世之下","百中之后"":"亲炙","亲身受到教益”。

故答案为:⑴B:⑵A:(3)C:

(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缁蚓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

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⑸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

驱车一同前往。②伯夷、柳卜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

受熏陶的人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择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口J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1±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