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总论课件_第1页
药理学总论课件_第2页
药理学总论课件_第3页
药理学总论课件_第4页
药理学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isthestudyofinteraction

betweendrugandbody

andthelawsofdrugactions.

Pharmacology影响临床医生确定给药途径、剂量、用药间隔Pharmacokineticsdisposesbodydrug经肠道给药:2.舌下给药sublingual

通过毛细血管网直接进入血循环3.直肠给药rectal50%直肠血流绕过门脉循环止吐药常通过直肠给药肠道外给药精确控制进入体内药量的给药途径、起效迅速。1.静脉注射IV2.肌肉注射IM水溶液、油剂3.皮下注射SC与少量肾上腺素合用植入固体左炔孕酮硅胶囊可控药泵胰岛素

其他给药途径1.吸入给药inhalation哮喘或慢阻肺病人药物可直达作用部位2.经鼻给药intranasal3.局部给药topical药物的吸收PH对药物吸收的影响Weakacids(弱酸性药物): AHA-+H+Weakbases(弱碱性药物):

BH+

B+H+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离子状态与非离子状态,非离子状态会更迅速穿透细胞膜。1.弱酸药在酸性体液中,或弱碱药在碱性体液中的解离度小,药物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当生物膜两侧pH值不等时,弱酸药易由较酸侧进入较碱侧,弱碱性药则易由较碱侧进入较酸侧。2.弱酸药(巴比妥类、阿司匹林)可由胃中转运到较碱的血浆中去,而弱碱药(吗啡、利血平)则很少自胃中吸收。3.细胞外液(pH=7.4)较细胞内液(pH=7.0)为碱,碱化体液后,可加速弱酸药由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扩散,有利于解除弱酸药中毒(巴比妥类)。4.碱化尿液可使弱酸药在肾小管的被动重吸收减少,有利于弱酸药经肾排泄。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因素吸收部位的血流小肠>胃可供吸收的总体表面积小肠是胃的1000倍在吸收表面停留的时间胃排空的影响药物的分布药物离开血液进入细胞外液和/或细胞的过程取决于血流速度、毛细血管通透性及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血脑屏障左旋多巴多巴胺脂溶性和/或解离度苯二氮卓类脂溶性药物(有机磷酸酯)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结合型药物与游离型药物之间呈动态平衡只有游离型的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发挥药效以及排泄蛋白结合率高而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华法林)在合用其他结合率高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即体内药量(D)与t=0时血浆药物浓度(C)之比。

Vd=单位:L如:A药,体内药量600μg,血药浓度3μg/L,Vd=600/3=200LB药,体内药量600μg,血药浓度60μg/L,Vd=600/60=10L

D(mg)C0(mg/L)表观分布容积(Vd)Oxidation(氧化)Reduction(还原)Hydrolysis(水解)

药物代谢反应Phase2:

Conjugation(结合)Phase1对乙酰氨基酚95%与葡萄糖醛酸及硫酸结合(排出)5%细胞色素P450N-乙酰-苯基亚醌与谷胱甘肽结合(排出)与细胞大分子结合(肝毒)正常剂量大剂量药物的消除药物经肾脏消除1.近曲小管分泌耗能的主动转运丙磺舒青霉素在近曲小管的分泌2.远曲小管重吸收脂溶性物质易被重吸收尿液pH值可影响管腔药物的离子化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重吸收。弱酸性药物,碱化尿液减少吸收弱碱性药物,酸化尿液减少吸收抑制口诀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思考题以下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弱碱能有效的通过胃上皮细胞吸收B.同时服用阿托品(减慢胃排空)能促进另一个药物的吸收C.Vd值高的药物可有效的通过血浆透析清除D.紧张状态会减慢药物的吸收药代动力学模型与速率过程房室模型从实际数据中归纳出来,按动力学特点把机体分为若干室,因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代动力学概念1.一室模型假设静脉给药,药物迅速均匀分布至全身的体液与组织中,然后消除。没有吸收,只有消除血药浓度基本反映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房室模型2.二室模型因各组织器官血流情况、与药物的亲和性、膜的通透性不同,药物与组织之间的分布平衡有不同的速率常数。最具代表性的是把机体划分为一个中央室和一个周边室。心肝肾肺等AbsorptionEliminationkCompartment1Compartment2肌肉、骨骼、脂肪组织等二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特征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恒比消除)同一药物t1/2恒定,与剂量无关体内药量较高时,消除速度较快,增加剂量不能相应延长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一次给药时,经5个t1/2药物基本消除定时定量多次给药时,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与剂量成正比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取决于t1/2,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为5个t1/2临床绝大多数药物属于一级速率过程。药物经过若干t1/2

后体内剩余百分比t1/2

倍数体内剩余分数体内剩余百分比0110011/25021/42531/812.541/166.2551/323.12561/641.5671/1280.78Numberoft1/2sincebeginingofinfusion%Cssreached1502753883.390494597=t1/2ofelimination!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重复给药达到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的特点是:1.重复给药,间隔时间不变,增加每次用药的剂量,不能加速到达Css的时间,但可以增加Css的高度;反之,降低Css的高度。2.重复给药,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则血药浓度波动减小,不影响达到Css的时间及高度;反之,增大给药间隔时间,则血药浓度波动增大,也不影响达到Css的时间及高度。3.对于t1/2较长的药物,首次剂量加倍,可以迅速到达Css

。速率过程零级动力学遵守米-曼动力学方程Vmax[C]V=药物代谢速率=Km+[C]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浓度[C]>>Km,代谢酶会因游离药物浓度过高而饱和。因此简化米-曼方程为:Vmax[C]V=药物代谢速率==Vmax[C]零级消除动力学特征1.血浆药物按恒定的速度进行消除(恒量消除),其消除速度与血浆浓度无关。2.t1/2不恒定,随血药浓度的高低而变化。3.重复给药,Css随剂量增加而超比例地增加,到达Css的时间无限长,非常容易引起蓄积中毒。4.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清除的时间依原血药浓度而定。效能、效价效能efficacy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决定于药物-受体复合物的数量及受体是否被激活。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同等效应(50%最大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强度越大治疗指数能使半数群体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med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