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
(下)四、实用科学五、西学东渐六、李约瑟问题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古希腊科学社会背景的差异;2.重点掌握三大独创技术和四大发明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3.着重认识中国封建时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的重要成就及其相对于古希腊科学的特征;4.深入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及其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1.天文学皇家的需要,农业社会的需要。不以宇宙理论见长,而以积累观测为主。皇家垄断天学,禁止民间私习。天学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仅敬授人时,而且揭示天行之道。1.天文学1.1精确、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中国史记中保存有2000多年来关于日蚀、月蚀、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等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对恒星的观测成果反映在历代的星表和星图中。对日食和月食详细的记载,从汉初到1785年,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异常天象的记录,如太阳黑子(前28年)、极光、彗星(前613年-1621年包括哈雷彗星)、新星、超新星(前352-1604共75次)月蚀日蚀天象观测观测仪器—浑仪、浑象、圭表,观象台天象记录—《天文志》:保存最完整的天象观测记录《左传》:“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哈雷彗星(回归周期76年)的最早记录(618BC)《宋会要》:“至和元年(1054)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1054年(北宋)“超新星”的记录—恒星演化的重要证据。彗星
星图—唐
阴阳合历:日、气、朔三要素。公元前4世纪,已测出太阳年为365.25天。元朝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和现行公历相差无几,但比现行公历的确定早300年。1.2独特、优秀的历法体系1.3先进、精密的天文仪器
浑仪、漏壶和圭表1)浑仪:东汉张衡(38—139)的水运浑天仪、元代郭守敬(1231—1316)的简仪2)漏壶:汉丞相府漏壶、宋代漏壶3)圭表:《周礼-考工记》和《元史》中的有关记载圭表浑天仪东汉漏壶郭守敬张衡简仪这台地震仪安放在阳,曾于138年测出千里之外的陇西所发生的一次地震,朝野上下,颇为震动。但由于当时朝堂上谶讳迷信劫力很盛,张衡的一重要发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候风地动仪也没有被保存下来。张衡的地动仪比外国同类仪器早诞生近一千年。古波斯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类似地震仪器。近代的地震仪在公元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年。地动仪石刻星图
(苏州)1.4宇宙结构学说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的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在中国古代论天学说中占统治地位。张衡浑天说盖天说宇宙结构学说宇宙理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2)浑天说—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3)宣夜说—天了无质,日月众星,浮于虚空之中
算学伏羲执矩,女娲执规
东汉画像石(山东武梁祠)2.数学实用数学而非演绎数学;私人的爱好而非国家的事业,因此没有自主而连续的发展算筹10进位位置制记数法纵式筹码横式筹码2.数学成就
西汉《九章算术》(1世纪)共讲述了246个问题的解法,根据所要解决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分为九章即九大类,涉及丈量农田、不同等级谷物的兑换、建筑结构计算、分配计算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奠基作,标志着中国以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实用数学体系的形成,但在理论和演绎推理方面远不及欧氏几何学。《九章算术》刘徽
(魏晋时人)“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玩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2.数学1)南北朝祖冲之(429-500)及其子祖暅计算了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得出π=3.1415926~3.1415927求出精确到第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算经宋元数学四大家1)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2)李冶的“天元术”3)朱世杰的“四元术”4)杨辉的高阶等差级数公式,这些成就领先于欧洲400至600年秦九韶四元术天元术杨辉三角“方程术”—三元一次联立方程组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3x+2y+z=392x+3y+z=34x+2y+3z=26天、地、人、物:四元术
—四元高次方程组“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九章算术》“方程章”(约西汉中期),领先西方1500年!评价负量及负量的运算法则的发明是大约生活在二千年以前或更早的中国学者的最伟大的成就。这是第一次超越了正数的范围。中国数学家在这一点上超出了其他国家的科学几世纪之久。——尤什凯维奇《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鲜明的社会性《九章算术》(西汉):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五曹算经》(北魏):田曹、仓曹、兵曹、金曹、集曹“盈不足术”“今有共买物,人出a1盈b1;人出a2不足b2。问人数x、物价y各几何?”(2)机械化算法体系算筹:“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外设、硬件算法:“口诀”—程序,软件3.中医药学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18卷,162篇。主要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基础理论,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黄帝内经》3.中医药学1)《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该书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解剖图
2)东汉末年张仲景(约150-219)《伤寒杂病论》提出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少明、太阴、少阴、厥阴)和“八纲原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辨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基础。《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圣张仲景
(约150-219)《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辨证—立法—拟方—用药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用和法;寒症用温法;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滞症用消法。驱邪扶正,随症施治
3)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神农本草经》4)中国古代医籍中国古代医籍为古代世界各学科之冠,据统计有近8000种。重要的有:魏晋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德垂训:“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李时珍
(1518-1593)湖北蕲春人,医生世家。14岁考取秀才,三次乡试未中,放弃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1552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78完稿。历时20余年,共52卷,190万字。《本草纲目》,中国古代药学之集大成,52卷,190万字,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也是一部博物学大全,“虽名医书,实该物理”。万历年传至日本,后致欧洲,被译成德、法、英、拉丁、俄等文字,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引用过该书。中国古代医籍4、农学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历代统治者天大要事就是稳定人心。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神农氏“斫(zhuo)木为耜(si),揉木为耒(lei)。耒耨(nou)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
大禹治水《诗经·大雅》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鲧(gun)—禹—启启—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祈年殿—祭天祈谷,风条雨顺,国泰民安
东汉牛耕图二牛抬杠—当时先进的耕作方式
耙耱图
—魏晋壁画,至今北方农民仍然使用
精耕细作—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墒情
4、农学成就农业立国。政府官员重视农业实践和农业生产知识的积累中国农学重视天时、地利和人力的综合运用《汜胜之书》(公元元年左右,汉代),论及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经验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北魏)10卷92篇,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王帧农书》(元代)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经验。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全书10卷,92篇,11万字。内容“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醯xi-醋醢hai-酱《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率先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农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元代)
徐光启(1562--1633),生于上海《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学成就之大成,60卷,5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项4、农学5、物理学知识
5.1《考工记》《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的一部科技著作,是手工技术规范的汇集。全书阐述了手工技术中包含一些的物理知识,其中主要是力学和热学方面。《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研究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分析了与弹道有关的技术,并且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考工记》中论述的热学知识,指出了冶炼金属时加热后先呈暗红色,温度渐高,依次是呈橙色、黄色、白色、最后是青色。这是因为金属里含有碳、钠一类的杂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所以可以根据汽化物质的颜色作为判断火候或温度高低的标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就可以浇铸了。
5、物理学知识5.2《墨经》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是私学教育的教材。《墨经》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学和光学方面。
(1)力学《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对力的概念提出了初步的论述,墨家还叙述了斜面上的物体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的方法。
(2)光学《墨经》从早为人们认识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首先提出了影与光、物之间的关系。《墨经》还介绍了平面镜成像,叙述了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规律。5.3《论衡》《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1)力学方面: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时会造成错觉的原因和如何量度物体运动的快慢。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外力的作用下,若外力大小一定,则物体越重,要它开始运动,或使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越难。这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萌芽,还认识到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事实。(2)声学方面:王充认识到人发声是使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并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可见的水波的传播来作了比喻,实际上已指出了振动的传播要通过媒质。(3)热学方面:王充不仅用“气”来解释热现象,指出热传递与距离远近的关系,而且对自然界中雨、露、霜、雪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都是地面上的水蒸发所致,所以实质上他已进入了物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4)电磁方面:关于摩擦起电的现象,西周末年已有“玳瑁吸褡”的记载。在《论衡》中,对这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王充用性质相同来解释上述相互吸引的现象,和性质不同来解释别类物体不能“感动”的原因。对于“雷电”现象:认为是不同的气相互激发出来的。可见,王充认识到雷电也是物质的,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现象。
5.3《论衡》《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1031—1195)所著,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这部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涉及物理领域的内容包括磁学、光学和声学知识。5.4《梦溪笔谈》沈括,杭州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从小在母亲指导下读完家中藏书,后随父走南闯北。后来承袭父职,历任主簿、县令,关心民生,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考中进士后,任太史令,并主持天文历法工作。他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多次被贬。晚年隐居润州(今镇江),终老梦溪园。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是沈括晚年的科学巨著,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以笔记体写成,共30卷。全书共十七目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地质、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诸多方面有精湛研究、独到见解。沈括,杭州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从小在母亲指导下读完家中藏书,后随父走南闯北。后来承袭父职,历任主簿、县令,关心民生,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考中进士后,任太史令,并主持天文历法工作。他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多次被贬。晚年隐居润州(今镇江),终老梦溪园。《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是沈括晚年的科学巨著,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以笔记体写成,共30卷。全书共十七目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地质、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诸多方面有精湛研究、独到见解。5.4《梦溪笔谈》(1)磁学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现磁石具有吸铁和指南的性质。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作了多种试验。例如,他作了把指南针设法放在水面上(水浮法),碗边上(碗唇法),手指甲上和把指南针悬挂起来等试验,并且进行比较,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指南针的最早实验记录。并且沈括在实验中已发现了磁偏角。
(2)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光学方面的观察和实验的记录及其分析。如对日蚀、月蚀的成因作了理论总结,并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该书中除了讲凹面镜成像和针孔成像的道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和虹的形成进行研究和解释以外,还作过凹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物在凹面镜焦点之内时得正像,在焦点和中心之间看不到像,而在中心之外时得倒像。还对我国的一种古铜镜——透光镜的透光原理作了解释。5.4《梦溪笔谈》5.4《梦溪笔谈》(3)声学方面:《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乐律、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共鸣等声学知识,并记载了一个作者精心设计的共振实验。除了上述把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乐器的调、制以外,还用来科学地解释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种种现象。
《草象新书》是实验物理学家赵友钦(1279—1368)所著。他在书中深入地研究了光学现象,并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指出了小孔成像的规律。从实验知道,光通过小孔时,不论孔的形状如何,屏上得到的光斑总是发光物的像。当孔相当大时,则屏上得到的光斑形状随孔的形状而定,孔方则方,孔圆则圆。他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罅小则不足容日月之体,是以随日、月之形而圆,及其缺则皆缺。”“罅大而可容日、月之体也。”说明了小孔成像与孔的大小有关。5.5《草象新书》5.6声学效应在乐律上的运用——十二平均律
近代乐器上用的新律制——十二平均律,是明代乐律理论家朱载堉(公元1536—1610)提出和创造的。十二平均律的提出,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和音乐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从物理现象的定性讨论进入定量的数学计算。6.其他成就徐霞客(1586-1641),生于江苏江阴22岁起游历江苏、浙江、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福建、陕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6省,北京、天津、上海3地,写成《徐霞客游记》,记载所到之处的山川地貌、物产风情6.其他成就宋应星(1587-?),江西奉新人47岁开始编写《天工开物》,3年乃成,分上中下三部分共18卷,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制盐、制糖、陶瓷、冶炼、养蚕、纺织、染色、造纸等,是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7、中国古代的科学观念中国古代萌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对科学的形成、技术的发明、成就的取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一种科学理论、一种技术发明很可能随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但是,一种科学思想却可能历久弥新,具有隽咏的魅力和深刻的启示。1、自然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庄子·天运》“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尸子·君治》“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已为一裹。”“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管子·宙合》“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灵宪》3、物质观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气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曰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周书·洪范》4、演化观“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5、方法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格物致知学说的兴起司马光:《致知在格物论》—政治程颐:“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补大学致知格物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六、西学东渐意大利人利马窦(1552-1610),1583年来华,与徐光启合作译《几何原本》前6卷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1659年来华,主持皇家天文历法工作德国人汤若望(1591-1666),1662年来华,引入光学知识和望远镜的制造原理和技术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并未被中国化,只有有限的高度选择的引进,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自鸣钟、比例规、地球仪、世界地图利玛窦:学术传教
《几何原本》(1607年)
“我在中国利用世界中医药学地图、钟表、地球仪和其他著作,教导中国人,被他们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所以,我建议,如果能派一位天文学者来北京,可以那我们的历法由我译为中文,这件事对我并不难,这样我们会更获得中国人的尊敬。”——《利玛窦书信集》
对待西学的态度之一:
“中西会通”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徐光启对待西学的态度之二:
排斥抵制“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杨光先对待西学态度之三:
“西学中源”“万历之时,中土化洽,太西儒来,脟(pao)豆合图,其理顿显。胶常见者骇以为异,不知其皆圣人之已言也。”——(明)方以智 “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为阿尔巴朱尔—阿尔巴朱尔者,自东方之谓也。”——康熙与赵洪燮论数(1711年)
六、西学东渐“论者以古法今法(即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其各色条目虽有不同,实无关于历原。”
——康熙:《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对待西学态度之四: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1837-1909)《劝学篇》(1898)“师夷之长而治夷”“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自强”、“求富”练新军、办工厂、修铁路、设学堂出洋考察、派遣留学生李鸿章1872年至1875年,大清王朝政府为了“所以收久大之效”故直接到先进国家内部去追本求源。访选各省九岁到十五岁聪颖幼童,每年三十名,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十五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这批学童成为中国最早的出国留学生。家长签字画押
就像生离死别“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与马克·吐温交往甚密,他们中的五十多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他们亲历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回国后有的任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有的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工程师詹天佑和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是这批留美学童。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等等。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启程回国。译书蜂起
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同译书局、译书工会1900年,上海—译书汇编社追忆当时挟书卷袖纸笔,徒步往来,寒暑无间,风雨不辍,汗不得解衣,咳不得涕吐,病困疲乏,犹隐忍而不肯休息者,为此书也。惟是日获数篇,奉如珍宝,夕归自视,讹舛百出,涂改字句,模糊至不可辨,则一再易纸以书之,不知手腕之几脱也。每至更深烛跋,目倦神昏,掩卷就床,嗒焉如丧,而某金某石之名犹往来纠扰于梦魂之际,而驱之不去。此中之况味,岂他人之所能喻哉!华蘅芳《金石识别序》(1872)……迨译至十七卷,余忽患血痢之症,日夜数十次,恹恹无复人色。自思所译之书不可中废,数请友人代之,皆译言语支离,猝不易为辞。则心愈忧而病愈剧。所居之楼俯临大道,人声喧杂聒耳,不能寐。时有车马驰过,其声隆隆然,若触于心而蹂躏其肺腑也。甫一交睫,则觉高山巨壑,水陆变迁,其中鳞介之蜕,奇兽之骨,种种可骇可噩之物,层间迭出,纷然并集于前,盖平日所入于耳,寓于目而又会于心者,其境界一一发见于若梦若寐之际,而魂魄亦为之不安。则余之去死也几希矣。于是乞假而归,调治数月,又扶病而出。……华蘅芳《地学浅释序》(1873)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古代的中国,世界被认为是不变的。黄河如带,泰山如砺,被视为皇权和贵族特权万世不移的象征。高贵者永远高贵,犹如大山永远不可动摇。
《地学浅释》与戊戌变法康有为(1858-1927),这位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改革运动领导人,借参加1895年举办的国家考试的机会,在考卷上写下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变则通通则久论”,其中就引用了泥沙可填海为陆,火山可喷出熔岩等地质变化的事例,说明:“至变者莫如地”。天地都在变化,人要不实行改革是不行的。1896年,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1873-1929)在《清议报》发表《变法通议》,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引用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知识。他说:“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叠变,而成世界;……借曰不变,则天地人类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对他的老师的见解,用科学的事实又一次作了说明。“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谭嗣同1896年夏天到上海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专任翻译英的国人傅兰雅(J.FRYER1839-1928)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石与今天的生物区别很大,从而感到“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即已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而决心努力学习新知识。京师大学堂(1898)
1905年废除科举制《科学》1915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同时创办《科学》月刊,至1951年停刊,出版35卷。“科学救国!”
“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摘自《发刊词》七、李约瑟问题1.李约瑟悖论
“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七、李约瑟问题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近代落后了?落后的概念解析问题解析: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加速发展为什么欧洲科学能够如此突飞猛进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欧洲科学2.学术界对“李约瑟悖论”的探讨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七、李约瑟问题中国科技:道与万物相辅相成灵活多变,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种子销售合同范本
- 转卖音响合同范本
- 劳务外包合同范例
- 中介委托租房电子合同范本
- 凯伦股合同范本
- 养牛合伙合同范本
- 北海吊车出租合同范本
- 公司中途入股合同范本
- 产品服务合同范例
- 农村转让土地合同范本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第04课 输入输出与计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部编五下语文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 2024年09月江苏2024年苏州金融租赁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八省联考数学试题(原卷版)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 重庆市2024-205学年秋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康德卷
-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 设备维修绩效考核方案
-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课件
- 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