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突破练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_第1页
大题突破练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_第2页
大题突破练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_第3页
大题突破练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_第4页
大题突破练3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专题化学H课后习题含答案大题突破练大题突破练(三)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学生用书P3121.(2024·广东大亚湾区1月联合模拟)某课题组研究CO2加氢制甲醇。涉及的主要反应有: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ΔH1=-48.3kJ·mol-1反应Ⅱ:CO2(g)+H2(g)CO(g)+H2O(g)ΔH2=+41.2kJ·mol-1反应Ⅲ:CO2(g)+4H2(g)CH4(g)+2H2O(g)ΔH3=-154.8kJ·mol-1反应Ⅳ:CO(g)+2H2(g)CH3OH(g)ΔH4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反应Ⅳ的ΔH4=。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增压时,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增大B.当甲醇的分压不再改变时,体系达到平衡C.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Ar,反应Ⅲ速率不变D.升温时,反应Ⅱ逆反应速率加快的程度大于正反应速率(3)研究发现,在3MPa条件下,当起始n(CO2)∶n(H2)=1∶3,平衡时CO2的转化率、含碳产物的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CH3OH、CH4或CO的百分比,如甲醇的选择性=生成CH①随着温度升高,甲醇选择性降低而CO2的转化率却升高的原因可能是。②在T温度下,若CH4的选择性为10%,计算此温度下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4)一种在铜基催化剂上CO2加氢制甲醇的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铜基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①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②决速步的反应方程式为

(5)写出甲醇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答案:(1)-89.5kJ·mol-1(2)BC(3)①生成甲醇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升温时平衡逆向移动,甲醇选择性降低;反应Ⅱ是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且反应Ⅱ占主导作用②0.198(4)①3d104s1②CH3O*+OH*+2H*CH3OH*+H2O*(5)作燃料(或溶剂或制甲醛等)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Ⅰ-反应Ⅱ=反应Ⅳ,ΔH4=ΔH1-ΔH2=-48.3kJ·mol-1-(+41.2kJ·mol-1)=-89.5kJ·mol-1。(2)反应Ⅱ是等体积变化的反应,反应Ⅳ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压时反应Ⅳ的平衡正向移动,CO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A错误;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含量均不变,则甲醇的分压不再改变时其浓度不变,体系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Ar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均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化,C正确;反应Ⅱ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即升温时反应Ⅱ逆反应速率加快的程度小于正反应速率,D错误。(3)②设起始时n(CO2)=1mol、n(H2)=3mol,由图可知,T温度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60%、CH3OH的选择性为60%,CH4的选择性为10%,则CO的选择性为1-60%-10%=30%,平衡体系中CO2的物质的量为0.4mol,n(CH3OH)=1mol×60%×60%=0.36mol,n(CH4)=0.06mol,n(CO)=0.18mol,根据H、O原子守恒可得:2n'(H2)+2n(H2O)+0.36mol×4+0.06mol×4=6mol,n(H2O)+0.8mol+0.36mol+0.18mol=2mol,解得n'(H2)=1.5mol,n(H2O)=0.66mol,此温度下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c(CO)·(4)①Cu的原子序数为29,基态铜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②反应的能垒或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越慢,该步反应的反应速率决定整个反应的反应速率,是决速步,由图可知,过渡态5的能垒最高,该步反应为CH3O*+OH*+2H*CH3OH*+H2O*。(5)甲醇具有可燃性,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等,可用作燃料、溶剂、制备甲醛等。2.(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生物质(CnH2mOz,其中包含常见糖类、甘油等)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被视为符合“碳中和”理念的能源。利用CuO作为氧载体,可提供氧原子,促使生物质转化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合成气(CO、H2)。其主要反应为CnH2mOz(s)+CuO(s)CuO(1+z-n)(s)+mH2(g)+nCO(g)。在t1℃时,向2L刚性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nH2mOz(s)和CuO(s),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H2、CO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mamol·L-1、namol·L-1。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Cu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一定降低B.随着CuO的量增多,CO的含量可能降低C.当容器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1∶1恒定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D.反应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投入mmolH2和nmolCO,达到新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namol·L-1(2)光电催化甘油生产合成气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光电阳极在光照下可产生空穴(h+)和光电子(e-),空穴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请写出上述原理图中甘油转化为CO的方程式:

(3)经研究发现,甘油转化为合成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部分物质未标出)。与甘油相比,该反应机理过程图中碳原子新增的杂化方式有。为实现生物质(CnH2mOz)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有机物的n、m、z应满足关系(用n、m、z表达)。

(4)将甘油所得合成气分离出3molH2和1molCO通入某恒压容器中,在t2℃,pkPa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ⅰ.CO(g)+3H2(g)CH4(g)+H2OΔH1=-214.2kJ·mol-1ⅱ.CO(g)+H2O(g)CO2(g)+H2(g)ΔH2=-39.7kJ·mol-1ⅲ.2CO(g)C(s)+CO2(g)ΔH3=-133.8kJ·mol-1则反应2CO(g)+2H2(g)CH4(g)+CO2(g)在(填“高温”或“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随着温度的变化,各气态微粒的平衡体积分数(水蒸气忽略不计)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温度对各气体组分体积分数的影响①试分析随着温度升高,H2的体积分数先缓慢增大后迅速增大的原因是

②930℃下,平衡时H2的分压为kPa,反应ⅲ的压强平衡常数Kp=(kPa)-1(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B(2)C3H8O3+8h+3CO↑+8H+(3)sp2、spn=z且m>0(4)低温①升高温度,反应ⅰ和ⅱ的平衡逆向移动,且反应ⅰ的程度略大于反应ⅱ,H2的体积分数先缓慢增大;930℃以后,焦炭的反应活性增大,反应ⅲ的逆向移动阻碍反应ⅱ的逆向移动,导致H2的体积分数迅速增大②5.4%p48解析:(1)根据反应可知当z=n时,CuO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A错误;过量的氧化铜在一定温度下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根据反应可知当m=n时,容器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1∶1不变时,不一定达到化学平衡,故C错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m(H2)×cn(CO),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此条件下达到新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为namol·L-1,故D错误。(2)该装置为电解池的装置,产生氢气的电极是阴极,另外一极是阳极,甘油转化为CO的方程式:C3H8O3+8h+3CO↑+8H+。(3)甘油中C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连接的是4个单键,因此为sp3杂化,与甘油相比,该反应机理过程图中碳氧双键中碳原子为sp2杂化,而产生的CO2中碳原子是sp杂化,新增的杂化方式有sp2、sp;根据反应原子守恒可知,当n=z并且m>0时,原子利用率达到100%。(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ΔH=ΔH1+ΔH2<0,观察该反应可知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因此ΔS<0,根据ΔG=ΔH-TΔS<0可知,低温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①随着温度升高,H2的体积分数先缓慢增大后迅速增大的原因是:升高温度,反应ⅰ和ⅱ的平衡逆向移动,且反应ⅰ的程度略大于反应ⅱ,H2的体积分数先缓慢增大;930℃以后,焦炭的反应活性增大,反应ⅲ的逆向移动阻碍反应ⅱ的逆向移动,导致H2的体积分数迅速增大;②根据图像可知,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48%,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46%,甲烷的体积分数为0.6%,水蒸气忽略不计,则氢气的体积分数为1-48%-46%-0.6%=5.4%,可知氢气的分压为5.4%p;反应ⅲ的压强平衡常数Kp=p(CO3.(2024·湖北七市二模)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将CO2转化成可利用的化学能源的“负碳”技术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回答下列问题:方法Ⅰ:CO2催化加氢制甲醇。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反应如下: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ΔH1=-49.0kJ·mol-1反应ⅱ:CO2(g)+H2(g)CO(g)+H2O(g)ΔH2=+41.0kJ·mol-1反应ⅲ:CO(g)+2H2(g)CH3OH(g)ΔH3(1)计算反应ⅲ的ΔH3=kJ·mol-1。

(2)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按照投料n(CO2)∶n(H2)∶n(N2)=1∶3∶1发生反应(N2不参与反应),平衡时CO2的转化率、CH3OH和CO的选择性[如CH3OH的选择性=n生成(①图中曲线a表示物质(填“CO2”“CH3OH”或“CO”)的变化。

②上述反应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填字母)。

A.升高温度,反应ⅰ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减小B.向容器中再通入少量N2,CO2的平衡转化率下降C.移去部分H2O(g),反应ⅲ平衡一定不移动D.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提高CH3OH的选择性③保持温度不变,在恒容反应器中,初始总压为5pkPa,只发生反应ⅰ和ⅱ,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80%,CO的选择性为25%,则H2的转化率为,反应ⅱ的压强平衡常数Kp=(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方法Ⅱ:催化加氢制甲酸。(3)科研工作者通过开发新型催化剂,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工业排放的CO2转化为HCOOH。已知CO2(g)+H2(g)HCOOH(g)ΔH=-31.4kJ·mol-1。温度为T1℃达到平衡时,化学平衡常数K=1.8。实验测得:v正=k正c(CO2)·c(H2),v逆=k逆c(HCOOH),k正、k逆为速率常数。T1℃时,k正=k逆;若温度为T2℃达到平衡时,k正=1.9k逆,则T2(填“>”“<”或“=”)T1。

答案:(1)-90.0(2)①CO②D③23(或者66.7%)0.(3)1.8<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ⅰ-ⅱ=ⅲ,所以ΔH3=ΔH1-ΔH2=-49.0kJ·mol-1-(+41.0kJ·mol-1)=-90.0kJ·mol-1。(2)①反应ⅱ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的选择性提高,反应中CO2的转化率升高,CO的选择性为曲线a;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3OH的选择性降低,反应中CO2的转化率降低,CH3OH的选择性为曲线c;两反应综合效应,CO2的转化率为曲线b。②升高温度,所有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升高,A项错误;在恒容容器中充入N2,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CO2转化率不变,B项错误;移去部分H2O(g),反应ⅰ、ⅱ均正向移动,导致CH3OH和CO增加,浓度商可能发生变化,反应ⅲ平衡可能发生移动,C项错误;催化剂具有专一性,所以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提高CH3OH的选择性,D项正确。③投料n(CO2)∶n(H2)∶n(N2)=1∶3∶1,假设初始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3mol、1mol,因为发生反应ⅰ和ⅱ,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80%,CO的选择性为25%,所以共反应掉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生成CO物质的量为0.8mol×25%=0.2mol,根据C守恒,生成CH3OH物质的量为0.6mol。列三段式:CO2(g)+3H2(g)CH3OH(g)+H2O(g)起始/mol 1 3 0 0转化/mol 0.6 1.8 0.6 0.6平衡/mol 0.2 1 0.6 0.8CO2(g)+H2(g)CO(g)+H2O(g)起始/mol 1 3 0 0转化/mol 0.2 0.2 0.2 0.2平衡/mol 0.2 1 0.2 0.8则H2的转化率为1.8mol+0.2mol3mol=23;平衡时气体(包括N2)的总物质的量为0.2mol+1mol+0.6mol+0.8mol+0.2mol+1mol=3.8mol,平衡时总压强p平=3.8pkPa,CO2、H2、CO、H2O的分压分别为0.2pkPa、pkPa、0.2pkPa、0.8pkPa,反应ⅱ的(3)反应CO2(g)+H2(g)HCOOH(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c(HCOOH)c(CO2)·c(H2);而v正=k正c(CO2)·c(H2),v逆=k逆c(HCOOH),k正、k逆为速率常数,平衡时v正=v逆,即k正c(CO2)·c(H2)=k逆c(HCOOH),则K=c(HCOOH)c(CO2)·c(H2)=k正k逆,所以k正=1.8k逆;4.(2024·湖南师大附中三模)氢能是最具有前景的绿色能源,反应CO(g)+H2O(g)CO2(g)+H2(g)ΔH是目前大规模制取氢气的方法之一。已知:①C(s)+12O2(g)CO(g)ΔH1=-110.5kJ·mol-1②H2(g)+12O2(g)H2O(g)ΔH2=-241.8kJ·mol-1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1(1)ΔH=。

(2)实验发现,一定温度下(其他条件相同),向上述平衡体系中投入一定量的CaO可以提高H2的百分含量。请分析无CaO,投入微米CaO、投入纳米CaO时,H2百分含量不同的原因:

(3)在T1℃时,将0.10molCO与0.40molH2O(g)充入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分数x(H2)=0.08。①T1℃时,反应平衡常数K=(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②由T1℃时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CO)和v逆~x(H2)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升高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v正~x(CO)相应的点变为点(填图中标号,下同),v逆~x(H2)相应的点变为点。

(4)该反应也可采用电化学方法实现,反应装置如图所示。①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同温同压下,相同时间内,若进口Ⅰ处V(CO)∶V(H2O)=a∶b,出口Ⅰ处气体体积为进口Ⅰ处的y倍,则CO的转化率为(用a、b、y表示)。

答案:(1)-41.2kJ·mol-1(2)CaO能吸收CO2,纳米CaO表面积更大,吸收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3)①0.074②EB(4)①CO+H2O-2e-CO2+2H+②(1-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可得热化学方程式:③-(①+②),整理可得CO(g)+H2O(g)CO2(g)+H2(g)的反应热ΔH=-41.2kJ·mol-1。(2)CaO能够吸收反应产生的CO2,根据图示可知:H2的含量:纳米CaO>微米CaO>无CaO,可见由于纳米CaO表面积大,吸收CO2效果好,更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使H2的百分含量增加。(3)①CO(g)与H2O(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假设反应消耗的H2O的物质的量是xmol,利用三段式进行求解:CO(g)+H2O(g)CO2(g)+H2(g)起始/mol 0.10 0.40 0 0转化/mol x x x x平衡/mol 0.10-x 0.40-x x xxmol(0.10+0.40)mol=0.08,解得x=0.04mol,故CO的平衡转化率为0.04mol0.10mol×100%=40%;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可知在②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ΔH=-41.2kJ·mol-1,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0.10-0.04)mol0.5mol=0.12,升高温度时,v(正)、v(逆)均加快,因此排除F点;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O的含量增大,因此再次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分数要大于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ΔH=-41.2kJ·mol-1,由已知条件可知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0.08,升高温度时v(正)、v(逆)均加快,因此排除A点;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H2的含量降低,故反应再次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结合再次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E点,因此排除C点,应该选B点。(4)①电解时,一氧化碳和水均从阳极口进入,阳极上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为CO+H2O-2e-CO2+2H+;②若进口Ⅰ处V(CO)∶V(H2O)=a∶b,设进口Ⅰ处的气体体积为(a+b)L,假设出口Ⅰ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xL,根据三段式:CO(g)+H2O(g)CO2(g)+H2(g)起始/L a b 0 0转化/L x x x x平衡/L a-x b-x x x出口Ⅰ处气体体积为进口Ⅰ处的y倍,则有a+b-x=y(a+b),可得x=(1-y)(a+b),则CO的转化率为(1-y5.(2023·湖北卷节选)纳米碗C40H10是一种奇特的碗状共轭体系。高温条件下,C40H10可以由C40H20分子经过连续5步氢抽提和闭环脱氢反应生成。C40H20(g)C40H18(g)+H2(g)的反应机理和能量变化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历程包含个基元反应,其中速率最慢的是第个。

(2)C40H10纳米碗中五元环和六元环结构的数目分别为、。

(3)1200K时,假定体系内只有反应C40H12(g)C40H10(g)+H2(g)发生,反应过程中压强恒定为p0(即C40H12的初始压强),平衡转化率为α,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C·40H19(g)C40H18(g)+H·(g)及C·40H11(g)C40H10(g)+H·(g)反应的lnK(K为平衡常数)随温度倒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本实验条件下,lnK=-ΔHRT+c(R为理想气体常数,(5)下列措施既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又能增大生成C40H10的反应速率的是(填字母)。

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c.加入催化剂答案:(1)33(2)610(3)α(4)两个反应的化学键变化相似,使得ΔH数值相近,lnK的斜率取决于ΔH,所以两条线几乎平行(5)a解析:(1)基元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从图上看包含3个基元反应,其中第3步活化能最大,故该步反应速率最慢。(2)C40H20中有10个六元环、1个五元环。从C40H20C40H18,形成一个五元环,从C40H20C40H10需经过连续5步氢抽提和闭环脱氢反应,故新形成5个五元环。故C40H10中有6个五元环、10个六元环。(3)起始C40H12为整体1,平衡转化率为α,则:C40H12(g)C40H10(g)+H2(g)起始: 1 0 0转化: α α α平衡: 1-α α α平衡时,C40H12、C40H10、H2的分压分别为1-α1+αp0、α1+αpKp=p((4)因两个反应的化学键变化相似,使得ΔH数值相近,lnK的斜率取决于ΔH,所以两条线几乎平行。(5)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既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又能提高平衡转化率,a符合题意;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反应速率,而平衡转化率减小,b错误;加入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转化率,c错误。6.(2024·辽宁沈阳一模)2023杭州亚运会火炬塔燃料首次使用新型燃料——绿色零增碳甲醇,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对碳中和的决心和成果,具体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整个过程只消耗太阳能。H2O和CO2仅充当能量的媒介且可实现完美循环,这是典型的人工光合过程,则过程H2O+CO2CH3OH+O2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CO2催化加氢制备甲醇,反应如下:主反应:CO2(g)+3H2(g)CH3OH(g)+H2O(g)ΔH1副反应:CO2(g)+H2(g)CO(g)+H2O(g)ΔH2=+41.2kJ·mol-1下表中数据是该反应中相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298.15K、100kPa由稳定态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时的焓变)。则ΔH1=kJ·mol物质H2(g)CO2(g)H2O(g)CH3OH(g)ΔfHmθ/(kJ·mol0-394-242-201(3)探究影响CH3OH合成反应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CO2的平衡转化率X和CH3OH的选择性S随温度、压强变化如图。CH3OH的选择性=n(CH3A.p1>p2B.恒温密闭体系中,加压时副反应平衡不移动C.300~350℃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此时以发生副反应为主D.加入选择性更好的催化剂,可以提高甲醇的平衡产率E.300℃时,当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则该体系达到平衡状态(4)在T℃下,恒压反应器中,按初始投料n(CO2)∶n(H2)=1∶1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初始总压为2MPa,反应平衡后,H2的平衡转化率为6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5)一种基于铜基金属簇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制备甲醇的装置如图所示。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将一定量的CO2通入该电催化装置中,阴极所得产物及其物质的量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①b电极生成CH3OH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控制电压为0.8V,电解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答案:(1)吸热(2)-49(3)ACE(4)0.5(5)①CO2+6e-+6H+CH3OH+H2O②2.8解析:(1)整个过程只消耗太阳能,H2O和CO2仅充当能量的媒介且可实现完美循环,这是典型的人工光合过程,光合过程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或CH3OH+O2CO2+H2O为放热反应),则过程H2O+CO2CH3OH+O2为吸热反应。(2)CO2(g)+3H2(g)CH3OH(g)+H2O(g)ΔH1=[(-201kJ·mol-1)+(-242kJ·mol-1)]-(-394kJ·mol-1)=-49kJ·mol-1。(3)主反应的正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小,副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压强,主反应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CH3OH的选择性增大,则p1>p2,A项正确;恒温密闭体系中,加压时主反应平衡正向移动,CO2、H2物质的量减小,副反应平衡逆向移动,B项错误;300~350℃在不同的压强下CO2的平衡转化率趋于重合、升高温度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压强影响不大、升温平衡正向移动为主,说明此时以发生副反应为主,C项正确;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不能提高甲醇的平衡产率,D项错误;该体系中所有物质都呈气态,建立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变量,故当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则该体系达到平衡状态,E项正确。(4)设CO2、H2的初始物质的量均为amol。列三段式CO2(g)+3H2(g)CH3OH(g)+H2O(g)n(起始)/mol a a 0 0n(转化)/mol 0.2a 0.6a 0.2a 0.2an(平衡)/mol 0.8a 0.4a 0.2a 0.2a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6amol,平衡时CO2、H2、CH3OH、H2O的分压依次为1MPa、0.5MPa、0.25MPa、0.25MPa,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0.25MPa×(5)①根据图示,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为阴极,b极上生成CH3OH的电极反应式为CO2+6e-+6H+CH3OH+H2O。②由图知,控制电压为0.8V时,阴极生成0.2molC2H5OH和0.2molH2,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O2+12e-+12H+C2H5OH+3H2O、2H++2e-H2↑,电解时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mol×12+0.2mol×2=2.8mol。大题突破练(四)有机合成与推断综合题学生用书P3161.(2024·甘肃二模)化合物M是一种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药物,某研究小组以化合物Ⅰ为原料合成化合物M的路线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已知:ⅰ)Ⅰ→Ⅱ的反应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且化合物a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ⅱ)。(1)化合物Ⅰ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2)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化合物Ⅱ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化合物Ⅰ小B.1mol化合物Ⅰ与浓溴水反应,最多可以消耗2molBr2C.化合物Ⅳ的分子中最多有7个碳原子共平面D.Ⅲ→Ⅳ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4)Ⅵ→Ⅶ的化学方程式为

(5)化合物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有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9∶2∶2的结构简式为。

ⅰ)含有一个苯环且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ⅱ)其中一个取代基为硝基。(6)根据上述信息,写出以苯酚为原料合成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的路线(可使用本题中出现的有机试剂,无机试剂任选)。答案:(1)羟基、醚键(2)(3)AD(4)+H2(5)12(6)解析:Ⅰ→Ⅱ的反应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且化合物a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化合物a为,与化合物a发生加成反应得到;根据信息ⅱ,Ⅲ为,Ⅲ与HCl发生取代反应生成,Ⅳ与CH2CHCN反应生成,Ⅴ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Ⅵ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Ⅶ中羧基被氨基取代得到Ⅷ,Ⅷ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M。(3)A.化合物Ⅰ中含有酚羟基,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化合物Ⅱ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化合物Ⅰ小,正确;B.酚羟基的邻对位均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1mol化合物Ⅰ与浓溴水反应,最多可以消耗3molBr2,错误;C.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与苯环共平面,则醛基碳原子一定与苯环共平面,醚键的O原子与苯环共平面,单键可以旋转,则与醚键O原子相连的C原子也可能与苯环共平面,化合物Ⅳ的分子中最多有8个碳原子共平面,错误;D.Ⅲ为,与HCl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正确。(5)化合物Ⅷ的同分异构体满足,ⅰ)含有一个苯环且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ⅱ)其中一个取代基为硝基,余下4个饱和碳,丁基有4种,苯环上硝基的邻间对位有3种,共有4×3=12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9∶2∶2的结构简式为。(6)根据上述信息,以Ⅰ到Ⅲ过程为模型,以苯酚为原料先与化合物a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再根据Ⅱ到Ⅲ得到,第三步醛基的氧化条件合理即可(使用O2、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均可),合成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的路线为。2.(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α-氨基酸在碱性溶液中与茚三酮作用,能生成显蓝色或紫红色的有色物质,这是鉴别α-氨基酸的灵敏方法。以下是茚三酮的合成及与α-氨基酸显色的机理(部分条件和结构已做简化处理):已知:RCOOR'+R″CH2COOR'回答下列问题:(1)有机物的化学名称为,所涉及的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2)D的结构简式为,M的化学式为。

(3)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4)已知结构不稳定,在O的同分异构体中,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种。

①环状结构只有苯环;②含有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硝基。(5)已知氨基酸可以由醛制备,其合成路线为,请以苯甲醛为原料,设计的合成路线(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有机溶剂任选)。答案:(1)2-氨基丙酸或α-氨基丙酸或丙氨酸N>O>H>C(2)CO2(3)+2CH3CH2OH+2H2O(4)16(5)解析:A的分子式为C8H10,不饱和度为4,再根据C的结构可知A为,B的分子式为C8H6O4,不饱和度为6,可知B的结构简式,D的分子式为C12H10O4,不饱和度为8,结合已知所给的反应可知D的结构简式为,由F的结构简式,参照G的名称茚三酮,可确定G分子中含有三个酮羰基,结构简式为;G与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为;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I;由L的结构简式,可确定M为CO2,据此作答。(1)有机物为α-氨基酸,化学名称为2-氨基丙酸或α-氨基丙酸或丙氨酸。所涉及的四种非金属元素为N、O、H、C,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H>C。(2)结合已知信息分析可知,D的结构简式为,通过对比I()和L()的结构简式,可确定M的化学式为CO2。(3)B的结构简式,B→C的化学方程式:+2CH3CH2OH+2H2O。(4)已知结构不稳定,在O()的同分异构体中,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环状结构只有苯环;②含有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硝基”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可能含有苯环、硝基、—C≡CH、—CH3,或苯环、硝基、—C≡C—CH3,或苯环、硝基、—CH2—C≡CH。含有苯环、硝基、—C≡CH、—CH3的同分异构体,可将硝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固定,改变—C≡CH、—CH3在苯环上的位置,共有10种可能结构;含有苯环、硝基、—C≡C—CH3,或苯环、硝基、—CH2—C≡CH的同分异构体,分别可能有3种结构(邻、间、对),所以符合条件的共有10+3+3=16种。(5)由逆推法,由具有酸性的羧基和具有碱性的氨基发生自身取代反应得到,由经酸化得到。3.(2024·湖南师大附中三模)莫西赛利(化合物J)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可改善脑梗死或脑出血后遗症等症状。合成J的一种路线如下:C7H8OAC10H14O已知:ⅰ.A遇FeCl3溶液显紫色;ⅱ.R1NH2+R2COOR3R2CONHR1+R3OH;ⅲ.+CH3COCl+HCl。(1)A的酸性(填“强”或“弱”)于苯酚。

(2)B→C的反应类型为。

(3)E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4)F→G的转化过程中,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已知胺类和酚类物质均可与卤素原子发生取代反应,则合成路线中设计D→E、F→G的目的为

(6)写出三种不含手性碳原子的M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7)已知R—NH2易被氧化。写出以和氯乙烷为原料合成的合成路线(有机溶剂和无机试剂任选)。答案:(1)弱(2)取代反应(3)酰胺基、羟基(4)+HCl+H2O+CH3COOH(5)保护氨基(6)H2NCH2CH2CH2CH2Cl或H2NCH2CCl(CH3)2或(7)解析:A分子式是C7H8O,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说明含有酚羟基,结合物质的分子式及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碳链结构不变,可知A是间甲基苯酚(或3-甲基苯酚),其结构简式,A与在AlCl3催化作用下发生苯环上羟基的邻位上的取代反应产生B:,B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苯环上羟基对位上的硝化反应产生C:,C与Fe、HCl发生还原反应,—NO2被还原为—NH2,产生D:,D与CH3COOCH3发生—NH2上的取代反应产生E:,E与分子式为C4H10NCl的物质M发生羟基上的取代反应产生F,F与HCl、H2O发生反应产生和CH3COOH,再与NaOH反应产生G,G与HNO2、在0~5℃及H2O下反应产生分子式为C14H23NO2的H,H与CH3COCl发生羟基上的取代反应产生J和HCl。(1)A为间甲基苯酚,烃基为推电子基团,导致O—H极性减弱,不易电离出H+,所以,A的酸性弱于苯酚;(2)根据分析可知,B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苯环上羟基对位上的硝化反应产生C,即发生取代反应;(3)根据分析可知,E为,其官能团为酰胺基和羟基;(5)已知胺类和酚类物质均可与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发生取代反应,则根据合成路线的设计及官能团可知,在合成路线中设计D→E、F→G的目的为保护氨基;(6)M分子式是C4H10NCl,其分子中若含有—NH2,碳链结构有C—C—C—C和两种不同结构。对于C—C—C—C碳链结构,若—NH2连接在链端,C—C—C—C—NH2,碳链上有4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可以被Cl取代,产生4种氯代物;若—NH2连接在中间C原子上,,碳链上也有4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可以被Cl取代,又产生4种氯代物;对于碳链结构,若—NH2连接在甲基上,,碳链上有3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可以被Cl取代,能够产生3种氯代物;若—NH2连接在中间的C原子上,则碳链上只有1种位置的H原子可以被Cl取代,产生1种氯代物;其中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可以是H2NCH2CH2CH2CH2Cl或H2NCH2CCl(CH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