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输液反应课件_第1页
复苏输液反应课件_第2页
复苏输液反应课件_第3页
复苏输液反应课件_第4页
复苏输液反应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苏术概念:一切为救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称为复苏。原因:各种外伤、心脏病、手术、药物过敏、溺水、中毒等。骤停类型:心跳完全停止:ECG呈直线;心电机械分离:ECG呈宽大、畸形、振幅低、频率小于20次/分的QRS波;室颤:ECG呈蠕动波,QRS波消失。最常见,占骤停的65-80%。心跳骤停的判断:神志:轻摇、问观察反应颈动脉搏动:颈部下颌角向颈椎方向按压。呼吸:鼻孔听,观胸部起伏。第一阶段: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三步骤:A(Airway)、B(Breathe)、C(Circulation)目的:使氧合血供应脑。为何要在4分钟内进行:心跳停止>4分钟,脑细胞损害已不可逆。Breathe:人工呼吸之意。包括徒手法和机械法。徒手法:口--口或口-鼻(牙闭。)方法:仰头—捏鼻—吹气—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s;连续4次后,若无颈动脉搏动,则进行C。机械法:简易气囊+面罩机械通气Circulation:人工循环。可诱发心脏自律搏动。方法: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中线下半段。(双手沿肋缘汇合至中点找到剑突,中点上两横指上缘。)频率:100次/m(成人)100-120次(儿童)下压幅度:4-5Cm。双手指交叉翘起,用掌跟按压。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有节奏冲击下压。放松时,掌跟不要离开皮肤。气管插管前:现场一人操作:置于硬物平面上,高度低于腰部。按压30次,吹气2次。(美国心脏学会2005心肺复苏指南。此前为15:2)现场二人操作:按压30次,吹气2次(美国心脏学会2005心肺复苏指南。此前为5:1)检查时间:每2分钟检查一次ECG和脉搏一次。转换时间:为避免疲劳,每2分钟转换一次。时间不超过5秒。气管插管后:不需要按比例,按压100次/分,吹气8-10次/分注意:吹气容积、次数不要太多。因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增大,导致回心血量减少。按压不当:肋骨故障、血气胸。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包括三步骤:D(Drug)、E(ECG)、F(Fibrillation)目的:恢复心跳、呼吸。Drug:药物之意途径:美国心脏学会2005心肺复苏指南认为,气管内给药的效果不佳。因此首选给药途径为静脉。时间:给药时间应在每次检查ECG、脉搏,除颤后立即。此时仍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即不干扰胸外心脏按压。室速、室颤: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剂量:1mg/次;3-5分钟一次。是复苏的首选药物。作用:1.恢复心跳;2.使细颤转为粗颤;3.增强心肌收缩力。胺碘酮:静脉注射,首次剂量:300mg,接着150mg;最大2200mg/天。复苏后,静脉滴注,剂量:1mg/m,连续滴注6h,接着0.5mg/m,连续18h。最大剂量2200mg/天。利多卡因:静脉注射,首次剂量:1mg/kg,3-5分钟接着0.5mg/kg,最大不超过3剂或3mg/kg。注意:室颤时,首选胺碘酮,较多研究证明胺碘酮较利多卡因更有效。心脏停搏、心率迟缓、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静脉注射,1mg/3-5m,最大剂量不超过3mg。ECG:心电图了解除颤结果,心律失常的类型。Fibrillation:室颤治疗除颤+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复苏不可缺少的技术。电极板位置:右锁骨下、左乳头下。已经判断心跳骤停,立即除颤。无心电监测,可盲除(盲除+基本生命支持可提高复苏率)。成人首次200焦耳/首次,以后可酌情达360焦耳。三次除颤无效要立即给药。第三阶段:延续生命支持包括三步骤:G(gauge)、H(humanmontation)、I(Intensivecare)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在于脑复苏。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脑复苏、维持心肺肾功能、防止并发症。Gauge:病情评估。分析原因,决定是否抢救。Humanmontation:人类精神活动。通过患者的精神活动判断是否进一步复苏。Intensivecare:重症监护输液反应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输液速度过快、过多等常常引起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如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细菌性污染(或感染)反应及其他与输液有关的不良反应,则统称为输液反应。这种医源性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但极大影响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痛苦,而且往往危及病人的生命,导致医疗纠纷。输液反应诊断标准:患者在输液后15min至数小时内,出现冷感、寒战、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厥冷,随即发热,体温38℃以上,停止输液数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和(或)伴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即可诊断为输液反应。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2输液器材质量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另外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而发生输液反应的,时有发生。

加药注射器放置的时间越长污染率越高;注射器越大污染率越高;玻璃注射器的细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一次性注射器。3.配液加药中的污染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不当造成的污染。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同,造成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也不同。割锯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割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玻璃微粒掉进液体的机会增加。4输液速度和浓度

这是输液反应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输液中加入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阈值,对老年人、体质虚弱或敏感者可能引起输液反应。

另外,输注含K+、Mg2+、Ca2+等的药物时,滴注速度过快可引起病人的不适甚至病情恶化,也可引发内毒素阈值低的体弱和敏感患者发生输液反应。6患者因素

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的差异,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有差异。老年人、儿童往往输液反应发生率较高。

个体差异也是发生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这样在临床上会出现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注射液,绝大多数患者应用很安全,而个别对细菌内毒素敏感的患者会发生输液反应。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人、高敏体质、老年病人,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7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病房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人。配药室及输液室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可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气候条件:输液反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因为夏季温度高,药物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常见的发热反应类型

1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2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3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4细菌污染引起被细菌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临床表现(一)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四)空气栓塞

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防治方法(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4)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4输液反应的预防4.1加强责任心、严把药品器具质量关:输液使用前要对所用药品、液体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注意瓶签是否清晰,液体的颜色、澄明度、是否有混浊、沉淀、变质,检查生产日期、包装是否严密、瓶盖有无松动及破损,瓶身有无裂痕。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认真核对有效期。4.2应用现代理论把好药液配置关4.2.1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众多的学者对安瓿玻璃微粒污染的预防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从安瓿内抽取药物时,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用手左右掰开,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事省力。另外,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割锯安瓿痕长≤1/4周及坚持开启前的消毒是减少药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4.2.2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液体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可减少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进入瓶中的机会。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1枚针头,吸药液时另1枚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数,减少瓶塞微粒污染。4.2.3自安瓿内抽取药液针头不可触及安瓿外面,要针尖斜面向下,边抽吸药液边倾斜安瓿,以便抽得彻底,手不可握住活塞,以保持无菌。4.2.4加药注射器的使用。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1人1具,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4.3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则4.3.1环境空气的净化。从配制到输液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治疗室内环境保持清洁湿润、按常规消毒。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4.3.2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护士要做到操作前后洗手(手的消毒标准为5个/cm2细菌数)。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排出初液10~30ml可降低热原反应发生率。同时,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4.4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