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课件_第1页
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课件_第2页
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课件_第3页
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课件_第4页
科学家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差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之差异科学家眼中的薛国良2006.12河大讲堂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大师

丘成桐指出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中西文化本身是差异,而不是差距。如果一个民族抛弃自身的文化背景,拥洋为重,最终只会失去身份认同,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中国学术界所面对的,正就是这个窘境。

选题缘起:主要参考文献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罗素:《中国问题》周立伟:《在河北大学物理学院人文讲座上的演讲》杨叔子:《在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上的演讲》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演说》丘成桐:《在北大百年校庆学术讲座上的演讲》产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产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人文”理念之差异。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文”是达到理想人性的方式,是为了培养理想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即“文而化之”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区别在于:你认同什么样的理想人性?你以什么方式来“文而化之”?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念

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自由被西方人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如:“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文科(liberalart)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也就是说,自由的人是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如何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自由”的人呢?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对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这就是说,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如何能成为理性的人?西方人认为,“理性”体现在“科学”之中,要学科学。也就是说,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对“自由”的追求。在此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欧洲的“科学”无法在中文找到对等的词。汉语起初一直译science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译成了“科学”。

西方“理性”科学的二个样本

哲学与数学哲学,(

philo

sophia

)是爱智的意思。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要与世界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数学是培养人性必须的“自由”的学问,自由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学习算术和几何不是为了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古希腊人认定的培养“自由民”的必修科目是: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均是广义数学学科。梁启超在《劝学篇》里面讲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修”,是道德培养。中国传统人本文化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内修”的目标是什么?“修、齐、治、平”

中国人的人文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内修”的方案是什么?

“格、致、诚、正”自由科学

“修、齐、治、平”与“格、致、诚、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意念诚实的人,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的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达则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传统中国文化

如何处理“外学”?梁启超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天人无二理”。什么叫做“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呢?就是说有一个“理”,这个“理”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这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朱熹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

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当然,这并不能解释清楚他们所讲的这个“理”到底是什么,要想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这个“理”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问“理”不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理”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规律,或者是定律。这股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理”不是定律,是什么?笼统说,这个“理”是一个精神,是形而上的“道”而不是“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传》这个“形而上”的精神是什么,怎么求?举例说明。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程颐、程颢讲:“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朱熹说,“天地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王阳明依《大学》指示,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搬椅子坐哪想了七天,没实验环节。王阳明“格竹子”传统中国文化求“理”特征举例王阳明的研究方式,当时可以理解。因为儒家认为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理以后,再传给一般人。科学的做法是: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把叶子切下来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等。

传统中国文化关于“气”的精神成果这个境界,叫“气吞山河”。这个“气”字,无法翻译,只好译音。孟子与“浩然之气”: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文天祥《正气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余囚土室,…诸气萃然:…彼气有七,吾气有一,吾何患焉!苏辙谈文章与“气”的关系: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传统中国文化求“理”特征举例

中国经验科学的典范:

中医明代李时珍研究本草是“格物之学”他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明代王世贞称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格物之通典”

中医理论的“符号化”色彩中医说起对于人的身体的了解,总结出几个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就把吃的东西也要分成寒的或是热的。我们不讲这件事情合不合乎科学,所讲的是它这整个精神是什么。中医理论的神秘色彩:针灸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西人测量不出才有神秘感!传统中国文化求“理”特征举例

传统中国文化求“理”

的特点

1、没有逻辑思维即或有过雏形(墨辩接近于逻辑),也未能形成连续的传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就抛弃了的因明等逻辑理论;第一次对逻辑有涉猎的,是1607年徐光启跟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徐光启了解了逻辑的重要性,他在《几何原本》的序说,这里所讲的推理方法,是一步一步的,“于前后更置之不可得”;2、没有实验:中国圣哲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动手。3、中国传统文化求“理”、讲“内外一理”,都是用非演绎方法:归纳、比喻、象征、暗示、零散的思维等,当然其中也不乏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过程。(4)《十三经》艰深晦涩、文辞深奥、言简意赅,读懂十分不易。注、疏;抽象化、符号化求“理”

:阴阳、五行、八卦、“道”、“器”等;零散思维讲“理”

:《论语》、《老子》是格言警句式思想火花的汇合。比喻、象征讲“理”:庄子、韩非子以寓言、故事“论证”其哲学;

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曾出现过灿烂辉煌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从公元3世纪至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叙述了中国250项发明和发现。从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起,中国的科学技术出现长期的落后。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而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西人的困惑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功利性极强,先驱者止步于技术的发明。2、研究属观察性、记录性,未形成抽象的、逻辑的系统:有机械的发明,而从未能建立抽象的动力学原则;光学有小孔成像之观察而未有物理光学类似光波之概念;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学;知道“勾股定理”,却没有“公理化”逻辑体系。有磁石的应用而从未达到定量性的磁作用定律;对“天象”作过人类历史上最悠长、最详尽的记述,却没有从中整理出“金、木、水、火、土”诸星的运行规律。

罗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是世界所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1)使用表意符号来书写,而不是用拼音文字;2)在受教育的阶层中,孔子的伦理学说取代了宗教;

3)执掌政事的不是世袭贵族,而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人学士。儒学不是神学,也不等于哲学

儒学是伦理学中国本土的崇尚自然神的原始宗教,被儒学抑制了。儒学成了“儒教”。《论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对鬼神是漠然视之的态度,人与神各掌一面、互不干扰。所以儒学不是神学:儒教之教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儒学也不是哲学:或更确切地说,儒学不等于哲学。哲学包括四个领域:自然哲学: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逻辑学:研究理性思维的规律;认识论:探讨人类知识的本质、源头、真伪及效用;伦理学:亦名“道德哲学”。前三者,尤其前二者,在中国古代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都不发达;中国只有伦理学一门,特别发达,拥有齐整完备的体系,那就是儒学。所以儒学只是哲学的门类之一,说得通俗些就是处世哲学。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

辜鸿铭看中国文化上世纪之初访问中国的外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那时的他,戴瓜皮帽,穿马褂,顶红缨辫,踱着四方步,出入北大校园,在红楼的课堂上,大讲英国诗,据说是当时的京城一景。为什么如此?清末民初,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由妄自尊大变为自卑自轻,相当多的人转而崇洋;而辜却反其道而行之。精通西学的辜是身处弱势文化中的强势个体;辜的行为是他不得不为自己打造的病态人格。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不要把这种温良误认为是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提到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我在这里给诸位一个解答: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是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深处的东西。辜鸿铭看中国人的人性特征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缺乏精确的习惯,因为在这方面心灵与情感无计可施。因为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智力那样僵硬、刻板。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是过着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像孩子一样的心灵的生活时,却具有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简言之,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情感生活导致终日昏沉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唐)李涉:登山中国人缺乏精确习惯之一例西方强权主义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理论用于社会,潜意识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你存在妨碍我,我岂容你存在”。西方文化的恶处害得世界不浅!而西方人自身却受益无穷;今日西方的繁荣富足,与当年鲸吞弱小、劫掠穷帮的行径难脱干系。我们可以教给中国人的并不是我们的道德,也不是治国箴言,而是科学。《中国问题》的扉页上有一段古文,出自《庄子》:“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