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我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以史为鉴获知价值标准心灵座标学历史也许不能告诉你该做什么,但常常能告诉你不要做什么。历史是社会的记忆历史是时代的言说钱穆《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知识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有再向前发展之希望。参考书目:通史类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中国报纸的起源一、周朝说1、《春秋经解后续》有云:“王荆公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
将史官记史作为新闻之滥殇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蔡元培:“余维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之新闻中某某之谈话与行动乎?”
2、《诗经》“尤如后世民报”之说《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京报’是官报的一类,从周朝就有,—直继续到清朝的灭亡。若是始自周代,则至今约三千年了,无论怎样可以说是最古的新闻纸了。可是不知道谁这样说的,在戈公振先生的报学史和小野秀雄氏的新闻史里多没有认承此说,二者都只承认邸报”。
--衫村广太郎《新闻概论》二、汉代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汉有邸报乎?”《西汉会要》:“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注:“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通奏报云者,传达君臣间消息之谓,即邸报之所由起也。”“秦筑驰道,汉收其利而定驿制。书写之具,竹帛之外,又有纸之发明,其用亦日备。当时西域既通,夷越朝鲜既平,疆宇大拓,商业大兴。君主固极留心边事,而诸侯之心怀叵测者,又极注意皇室动静,则传递消息之方法因政治上之需要与交通书写之便利,自宜较前代为进步也。”
三、唐代说1、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邸报--《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开元杂报仿刻本形式特征:1、无固定名称2、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3、按日记事4、无开头结尾和段落划分性质:进奏院状2、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进奏院的由来唐太宗贞观年间下诏:“就京城内闲坊,为诸州朝集使造邸第三百余所。”藩镇长官在京邸第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官的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人员、传递公文、收集情报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特点:(1)一对一的传播——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和诸道长官(2)内容以朝廷公布的政事活动为主,辅以自行采集“政事堂牒布于外者”(3)不同于公文,旨在信息传递(4)具有时效性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进奏院状是报纸吗?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戈公振: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一般性结语:方汉奇:“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古代官报过渡的原始形态的报纸”“新闻信”唐光启三年(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最早的邸报,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第二节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官方报纸--邸报(一)邸报释义邸报一词首现于宋代,是古代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称呼,其他称谓还有报状、朝报、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二)邸报的性质--封建政府中央官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整顿进奏院,设都进奏院地方官的信息采集系统中央一级官报各自为政统一管理(三)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进奏院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定,上枢密院定本供报。”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中国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两度废立,沿用至宋末三省中书省门下省 银台司都进奏院尚书省枢密院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大臣刘奉世认为“五日行遣,颇属烦文”,“乞革定本,去实封,但以通函誊报”“中书检正、枢密院检详官月以事状录付院”,然后“誊报天下”“本院监官逐月抽摘检点”由此,新闻审查由事先审查变为事先控制与事后抽查,进奏官仅有抄发之权中书检正、枢密院检详官控制信息源头进奏院监官逐月抽摘检点定本制度信息发布信息采集信息抄传(四)读者定位:政府官员“河北边城,每进奏院报状至,望令本州实封呈诸官员,若事涉机密,不为遍示”。(五)邸报的内容的可与不可1、邸报的内容(1)诏令(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迁黜1.柴(荣)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于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2.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4)朝臣奏章“臣僚章疏不许传报中外,仰开封府常切觉察。仍关报合属去处,内敕黄行下臣僚章疏,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行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以违制论。”2、禁载事项(1)灾异古人曰:“天道真纯,与善为邻。夫行事善,上契天情,则降吉利,赏人之善故也。……行其不善之事,则天变灾弥,日月薄蚀,云气不祥,风雨不时,致之水旱,显其凶德,以示于人。”(2)军情(3)朝廷机事(4)未经批准的臣僚奏章(六)发行渠道兵部进奏院承受诸处行下外路州军监司等处文字,自来并系本部径行排发。”“进奏院逐旬发外州军报状”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二、民间报纸――小报1、定义及地位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2、小报产生的背景(1)宋王朝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新旧党争(2)信息需求与信道闭塞之间的矛盾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窃恐民听妄生迷惑,有害治体”
流言的公式:R=i
x
a/cR:Rumori:importancea:ambiguityC:critical
ability3、日益昌蹶的小报
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
访闻诸州进奏官,近日多撰合事端誊报,煽惑人心,及将机密不合报外之事供申。
窃闻近日有奸侫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前宰相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所以起天下之议。……今州县有蔡京踪迹,尽皆削除;有朋党之辈,悉皆贬剥。仰内外文武臣僚无隐。”
周麟之《论禁小报》:方陛下颁诏旨,布命令,雷厉风行之时,不无小人诪张之说,眩惑众听,无所不至。如前日所谓旧臣诏用者,浮言胥动,莫知从来。臣尝究其然,此皆私得之小报。小报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之有疑似者,中外未知,邸吏辈必争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已到!”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然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诏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宋会要辑稿:比来有司防禁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谓之小报。始自都下,传之四方。甚者凿空撰造,以无为有,流布近远,疑误群听。且常程小事,传之不实,犹未害也;倘事干国体,或涉边防,妄有流传,为害非细。乞申明有司严行约束,应妄传小报,许人告首,根究得实,断罪追赏,务在必行。又言:朝报逐日自有门下后省定本,经由宰执始可执行。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致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辩也。4、小报的特点时效性强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内容广泛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真实性难以保证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5、南宋小报的发展(1)有了固定的名称:小报或新闻(2)南宋时小报出现了办报的社会化有专以探报为生之人--专业化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朝野类要》:“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有公开卖报之举--商品化“印卖都市”、“镂版鬻卖,流布于外”、“京城印行,沿街叫卖”6、对小报的查禁(1)规范进奏官,切断小报的信息源头真宗大中样符元年(公元1008年),诏:”进奏院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宣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仁宗天圣9年(1031)间,皇帝诏曰:“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自今听人告捉、勘罪、决停,告者量与酬赏”。
(2)打击小报发行人哲宗元祐五年规定:“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孝宗淳熙十六年规定:“今后有私撰小报,唱说事端,许人告首,赏钱三百贯文,犯人编管五百里。”宁宗嘉泰三年规定“诸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若差除,流二千五百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并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各不以荫论。”“于事无害者杖八十”,“事不宜传播而辄漏泄者,杖一百。”《论禁小报》: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一。
代宗朱祁钰惠宗朱允炆分封诸子诛戮功臣废宰相太祖朱元璋靖难之变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土木之变北狩夺门之变仁宣之治宪宗朱见深宠汪直设西厂专宠万贵妃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宠刘瑾设豹房宸濠之变世宗朱厚骢议礼之争壬寅宫变严嵩柄政穆宗朱载后严嵩柄政不上朝神宗朱翊钧争国本不上朝梃击案光宗朱常洛红丸案熹宗朱由校专宠魏忠贤移宫案思宗朱由检“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第三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明代的抄传制度(一)明代的政治体制改革“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二)明代邸报的抄传环节1、通政司“谕之曰:“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昔者虞之纳言,唐之门下者,皆其职也。今以是职命卿等,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无隐蔽。当引见者,无留难。毋巧言以取容,毋苛察以邀功,毋谗间以欺罔。公清直亮,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
“通政司,所以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甚重也。”掌受奏章之流程“章奏,外官由通政司,京官则由皇极门实封奏闻。”各衙门京官个人名义题本奏本通政司会极门文书房皇帝六科御批(2)六科“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清顾炎武《日知录·封驳》:“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
(3)提塘“明清制度,督抚派员驻京城,传递有关本省的文书,称为提塘官。”
“恰好三边总督提塘报房一向都是赁屋居住,时常迁移,甚是不便。新到的提塘官是个宁夏中卫的指挥,在总督上递了呈子,说:‘报房一向赁房,搬移不便,岁费房价,零算无几,总算不赀。合无将旷兵月粮内动支银两,于北京相应处所买房一处,修葺坚固,不惟提塘发报得有常居,所费赁钱足等买价,凡系本部院差人进京,即在此房安寓,省又另寻下处,以致泄露军机。’总督深以为然,交了二百两,准他来京随便置买。经纪说合,作了五十八两官价,买做报房。”--《醒世姻缘传》官方传播:省-府-州-县非官方的传播(1)派书手京城抄报“查得本府原派各府县抄报银七十二两,专雇在京人抄报十本,宣化驿每五日一次差马夫取送巡抚、都察院、户工二部、兵备道,及本府正佐官各一本。为照本院既有永定驿送报,而宣化驿又送,似为重复。本府各官,同住一院,各送一本,似亦过多。今议:本院自正月至六月终止,俱永定驿送,七月防秋至十二月终止,俱宣化驿送,每月银一两。户工二部兵备道各一本,本府共一本,轮流传看。遇各官公委,令书吏抄写传送。每本俱银七钱,每月该银三两八钱,每年该银四十五两六钱,遇闰月加银三两八钱,于存粮银内支给。庶旧规不失而浮费亦少矣。”(2)付费体制外抄传
“西门庆叫了吴主管来,与他五百两银子,教他连夜往县中承行房里,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来看。上面端的写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中等一本,恳乞宸断,亟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以消虏患事……,奉圣旨:“蔡京姑留辅政。王黼、杨戬着拿送三法司,会问明白来说。钦此钦遵。”续该三法司会问过,并党恶人犯王黼、杨戬,本兵不职,纵虏深入,荼毒生民,损兵折将,失陷内地,律应处斩。手下坏事家人、书办、官掾、亲家董升、卢虎、杨盛、庞宣、韩宗仁、陈洪、黄玉、刘盛、赵弘道等,查出有名人犯,俱问拟枷号一个月,满日发边卫充军。西门庆不看,万事皆休;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那里去了。就是:惊伤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三)明朝邸报的言论尺度
先是于仁撰酒色财气四药箴以进,上颔之。至是元旦,召辅臣申时行四人至毓德宫暖阁,手授前疏于时行处之。时行对以小臣拾闻道路之言,不足过计,力劝留中,上意稍解,因言此等疏奏,狂妄不止于仁,如前时党杰,前日李沂皆是,这等乱说进来,就如章奏中说,朕多留中不发,不知朕体病甚,灯下又览不得,以此间或迟速,而各官纷纷妄言,一本未览,一本又到,彼此攻击不止,成何朝纲,先生辈通不为朕一处也。……上意渐和,时行因奏臣等更有一事奏请:今皇长子已九岁,中外人情咸谓父当册立,望皇上早定大议。上曰:“朕知,但皇长子尚弱。”时行言:“此宗社大计,人情久仰。早定一日,则人心亦可稍安一日。近多妄义,亦皆由此。”上曰:“朕知之。”时行言:“乘此新春,请皇上早定大议,则皇长子便可习学。”上曰:“人之资质不同,虽是学问,亦由天资也,不专待教习。”时行言:“资质廪于天,学问在于人,事固不可废。昔圣上出阁讲学才六龄,便已聪悟非常。”上顾内侍张诚曰:“朕彼时才五岁,朕尚可,恐皇长子不能也。”时行言:“皇长子资质定是颖异不凡,望皇上早加教谕。”上曰:“朕知之。”四人遂叩头出。
行至宫门外,上复遣内侍召还,宣皇长子来,先生每一见。又传皇三子也来。……仍召四人入御幄,四人叩头毕。皇长子在圣上膝前右,保姆拥皇三子立上左。上传定皇长子,示四人曰:“皇长子比前也觉长发了,只是微弱些。”次指皇三子:“今年五岁了。”……时行言:“皇长子天纵美质,请皇上早定大方。”上曰:“朕亦知之。即皇贵妃亦再三请腾此事,劝朕早定,恐外有议。……时行言:”圣议早定,此宗社无疆之休,容臣等具奏上请。“因叩头出。
----《万历邸钞》体制保证下的言官言论大胆臣备官岁馀,仅朝见陛下者三,此外惟闻圣体违和,一切传免。郊祀庙享遣官代行,政事不亲,讲筵久辍。臣知陛下之疾,所以致之者有由也。臣闻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陛下八珍在御,觞酌是耽,卜昼不足,继以长夜。其病在嗜酒也。宠“十俊”以启悻门,溺郑妃靡言不听。忠谋摈斥,储位久虚。此病在恋色也,传索帑(tang,倘音)金,括取币帛……此其病在贪财也。今日搒(pang,旁音)宫女,明日抶(chi,斥音)中官,罪状未明,立毙杖下,又宿怨藏怒于直臣……此其病在尚气也。二、明代的民间报房(一)明代报房出现之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知识分子的政治信息需求“历代官职,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
明代知识分子读邸报的原因访朝政应举修史创作(二)民间报房的生存状态“南宋时元兵南下,诏中外不许传播边事。此虽末世之政,然于军国机密,亦不可不知也。近日都下邸报有留中未下先已发抄者,边塞机宜有未经奏闻先已有传者,乃至公卿往来,权贵交际,各边都府日有报帖,此所当禁也。幸而君上起居,中朝政体,明如悬象,原无可掩。设有造膝附耳之谋,不可使暴于众,居然传播,是何政体。又如外夷情形,边方警急,传闻过当,动摇人心,误事大矣。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当事大臣,利害所关,何不力禁?”“今查得宛、大二县,原编一百三十二行,除本多利重如典当等项一百行,仍行照旧纳银……将网边行、针蓖杂粮行、碾子行、炒锅行、蒸作行、土碱行、豆粉行、杂菜行、豆腐行、抄报行、卖笔行、荆筐行、柴草行、烧煤行、戥秤行、泥罐行、裁缝行、刊字行、图书行、打碑行、鼓吹行、抿刷行、骨簪箩圈行、毛绳行、淘洗行、箍桶行、泥塑行、媒人行、竹筛行、土工行,共三十二行,仰祈皇上特赐宽恤,断自今年六月初一日以后免其纳银”。1、抄报房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个行业2、民间报房获官方许可,公开存在3、抄报有利可图,但获利甚微4、抄报人社会地位低下
学内又有一个秀才,姓周,名德,绰号白日鬼.这人虽是秀才,全不事举子业。今日张家,明日李家,串些白酒肉吃。别人着棋,他在旁边算子斗彩;别人打牌,他插身加一的拈头。终日醉熏熏,吃不厌饱。家里那只锅灶儿,也是多支了的。到那有权势的人家,又会凑趣奉承.贩卖新闻,又专一栓通书童俊仆,打听事体,撺掇是非,嫌那些没脊骨的银钱。是以秀才家,凡有大小事,俱丢不得他的。
——《鸳鸯针》第8页三、《天变邸抄》结语1、明代官报的抄传主要经过三个环节:通政使司、六科和提塘。其中,通政使司掌受章奏,六科发抄,提塘抄传。2、明中叶以后,民间报房获准公开经营,社会上开始出现以送邸报为业的人和以办报博锱铢之利的报房贾儿。这一行当社会地位不高,获利不丰。3、明代起义农民曾经利用揭贴、旗报、牌报等新闻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第四节清代的新闻事业一、清代邸报的抄传通政司“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阅。”
六科提塘“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妆学校合同范本
- 包车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乡村园林出售合同范本
- 别墅大门购买合同范本
- 医疗旅行合同范本
- 仓库分租协议合同范例
- 分包非标工程合同范本
- 劳动配送合同范本
- 上牌购车合同范本
- 公寓栏杆维修合同范本
- 2024 河北公务员考试(笔试、省直、A类、C类)4套真题及答案
- 厦门2025年福建厦门市公安文职人员服务中心招聘1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 》
- 不同产地筠连红茶风味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DB50 577-2015 汽车整车制造表面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生态安全课件
- 消防风道风管施工方案
- 大学英语(西安欧亚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欧亚学院
- 人教版高中英语挖掘文本深度学习-选修四-UNIT-2-(答案版)
- 八下冀教版英语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