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菏泽市2025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2025.02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这一理论涉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较和不同金属货币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明确将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视为反比关系。而《管子》的“轻重理论”正是以货币价值理论为中心,从“物多则贱,寡则贵”的“数量价值论”出发,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子母”“轻重”等专有概念,还是“先王制币”货币起源论和货币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主义本质论,抑或是“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的管理通货传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汉代思想家贾谊、贾山、晁错等认为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亡用器”,之所以具有价值,乃“上用之故”,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陆贽提出了“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的典型货币数量论。刘秩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将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白居易等明确将货币流通数量及其价值与国家财政收支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货币金属主义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南齐孔觊隐含货币生产费用价值的“不惜铜爱工论”。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及在钱钞并行过程中出现的纸币贬值情况,使得纸币价值开始成为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货币数量论被应用于纸币,产生了宋孝宗“少则重,多则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依靠钱币、商品、有价证券和税收等收兑流通中的纸币以调控纸币价值的“称提理论”。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不仅在货币需求方面被辛弃疾与纸币流通区域的大小联系起来,而且在货币供给方面由沈括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思想。货币流通和循环理论分析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货币的价值来源于流通的“职能价值论”,以及作为货币循环中心的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影响货币价值的“货币财政论”。辛弃疾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等人提出的“税收驱动货币”思想,强调政府接受向其输纳构成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前提条件,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从货币金属主义本质观出发,衍生出了暗含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从货币名目主义出发,马亨、刘基提出了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的货币国定论思想,陈子龙、钱澄之重申了该理论的要义,王鎏基于对“有权势”的国家有别于“无权势”的私人之主权货币国家本质的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从货币金属主义出发,丘濬提出了“资以人力”而“功所成”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否定“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的纸币流通论;包世臣、魏源、许楣兄弟和王茂荫等批判货币国定论,论述了政治权力无法限制物价的有限性和财政发行必然导致通胀的危险性,并发展了主张纸币可兑换的“货币虚实论”。(摘自李黎力《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有删减)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表明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主要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从唐宋到明代,不得不分别采用了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对钱荒进行缓解。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历经千年,国家信用都未在纸币发行领域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票证一度成为纸币的补充,也未影响人民币的稳定。(摘自谢元鲁《从历史看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读<千年交子与中国货币金融>》,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的“轻重理论”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刘秩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宋孝宗时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B.汉代贾谊等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辛弃疾等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王鎏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C.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暗含着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它们是宋金时期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转变后逐渐产生的。D.货币名目主义认为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货币金属主义则认为国家政治权力对物价不能完全掌控,主张纸币可兑换。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时期出现钱荒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是铸币材料少,后者却是铜钱大量外流和损坏。B.古代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当时商品流通中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C.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D.新中国成立之前,屡次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是历代王朝没有认识到纸币背后的核心问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从历史视角对中国古代纸币的价值理论进行阐述。B.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史实和数据来支撑其观点,增强了可信度。C.材料二将古代纸币和人民币的发行进行对比,以阐明国家信用的重要。D.材料二中写民国法币滥印的危害,验证了材料一中包世臣等人的观点。4.材料一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请简要概括。(4分)5.复兴中学将围绕“中国古代纸币”的话题举行模拟经济论坛,某班选定的议题为“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对当代货币体系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出简要的发言提纲。(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节选)余华我决定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上高中的时候。夏季里的一天,接近傍晚的下午,大海正在退潮,显得平静安详。我把背心脱下来,找一个空地放下,拖鞋压在上面是避免背心被海风吹走。我爬下石阶,走过涨潮时就会淹没的水泥防护道,在人声喧哗里走进海水,很多人在那里游泳,我在他们中间游过去。我向着大海的远方游去,身旁游泳的人开始少起来。我一直向前游,身旁没有人了,后面的声音也轻了,海水仍然是黄色的。我继续向前游,后面的声音逐渐轻微,我游到后面没有声音,海水还是黄色的。我向着大海深处继续游去,感觉自己是在游向大海的心脏。我往回看了看,堤岸遥远了,那里游泳的人群也遥远了。我停止游泳,双脚不停踩着海水,犹豫起来,堤岸和人群的遥远让我有点心虚,我心想是不是应该往回游。这时候我注意到海水不再是黄色,海水变绿了。这是巨大的鼓励,我又信心满满,我要继续游,我暂时不管堤岸和人群越来越遥远,我觉得马上就会游到海水变蓝。接下去我进入了海流。我有一阵子惊慌失措,使劲向前游去,我想游出海流。我奋力划水蹬腿,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处打转,我意识到游不出去,海流很急,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那一刻我很害怕,觉得可能回不去了。我心慌害怕,无力抵抗海流,顺着海流漂去。我被海水打湿的眼睛时不时看看越来越远的堤岸,堤岸是我仅剩的勇气,是我的救命稻草,后来看不见堤岸,仅剩的勇气没有了,救命稻草也没有了。我开始仰泳,严格说不是仰泳,只是让身体躺在海面,手和腿的摆动只是让身体在海浪里保持平衡,不让身体沉入海里。这不是保持体力,是心里害怕之后身体失去了力气。海流越来高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越急,我的身体漂去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不知道海流会把我带往何处,只知道海流会把我带往越来越远的地方,一个让我此生无法回家的地方。恐惧一往无前,让我觉得此生很快就要结束,结束在茫茫海水里。我在恐惧里快速深入的时候,一根真正的救命稻草及时出现。我想起来之前在海里游泳时有人说过,不止一个人说过,遇上海流不要想着游出去,谁都游不出去,随着海流漂过去就行,海流最后会把你们带到一个岸边,因为这里不是太平洋,这里是杭州湾,是海湾。我心里一下子安定下来,恐惧离我而去,力气回到我身上。我看了看四周,只有海水,继续用仰泳的姿态躺在海水上,这是为了保持体力。我有心情看天空了,身体随海流漂去时,眼睛欣赏起天空的变化。落日正在下来,晚霞映红天空。落日下到海面上,离我既远又近。落日掉入海中,晚霞暗淡下来。月亮出现了,一轮圆月;星星出现了,点点滴滴;月亮越来越亮,星星越来越多。一片片白云在天空里缓慢移动,它们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它们不会碰撞。移动的白云让天空看上去不再空虚。我看着夜晚的白云,觉得夜晚的白云比白天的还要白。一片片白云都有自己的形状,像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个国家,有的大到气势恢宏,有的小到纤巧玲珑,没有白云遮挡的深邃星空像是地图上海洋的颜色。月亮在白云之间快速移动如同在飞翔,突然间我看到月亮四周出现了光晕。月亮从一片厚厚的白云里出来,进入一层薄纱似的白云,这时候光晕出现了。两个闪闪发亮的圆圈,与月亮一样圆,里面一个,外面一个,光晕是金色的。我不知道多少次看过月亮,有时候躺在草地上,有时候躺在藤榻里,有时候身体站着抬起头,可是没有见过月亮的光晕。我在海流里漂浮时看到了,看到两个金色闪亮的光晕,我叫出声来:月亮的光芒是金色的,不是银色的。我的身体在黑夜里漂去的速度应该是河流里拖船的速度。很长时间过去后,我感到天空里有些异样,似乎亮光有些变化,我改成蛙泳的姿态,看到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光亮,我知道那是什么,激动地叫出声来:灯光,是灯光。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激动,海流把我带向正确的地方。就这样,我一会儿以仰泳的姿态躺在波浪上休息,一会儿翻身用蛙泳的姿态去看看远处的灯光。看到灯光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我的激动变成了感动,海流正在送我回家。我忍不住泪流而出,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看不见灯光,灯光可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手从海水里抽出来,去擦眼泪,我想用眼睛去经历这灯光越来越近的时刻。可是手上又咸又涩的海水进入我的眼睛,眼睛出现灼热的疼痛,我不能再用手去擦,我闭上眼睛,让身体感受海流的速度。我看不见灯光,我知道离灯光越来越近。我开始笑了,先是微笑,接着笑出了声音,我的笑声在海浪声里微不足道,可是我的幸福是超过海浪的汹涌澎湃。我上岸的地方是平湖乍浦,离我们海盐武原十公里左右。我在月光下赤脚向着海盐方向走去,走得精神抖擞,虽然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依然劲头十足。我终于走回到下海的地方,堤岸在月光和星光下空空荡荡,我的背心和拖鞋还在那里。我穿上背心和拖鞋,走下堤岸,不同的是我不再赤脚,我听到拖鞋叭哒叭哒的响声,熟悉又亲切的响声。月亮进入一片厚厚白云的时候,我回到家中,父母和哥哥在梦乡里已有一段时间。因为我没有回家,门没有上锁。我摸黑进去,摸到给我留下饭菜的桌子旁坐下。我在黑暗里吃完饭,在黑暗里上床躺下。(选自余华《山谷微风》)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在海中游泳时,海水由黄色变为绿色,这给“我”巨大的鼓励,使“我”决定继续向前游。B.“堤岸”曾是我最初的救命稻草,但当堤岸消失在我眼中时,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救命稻草——灯光。C.本文和《荷塘月色》结尾都写“我”月夜回家,本文中“我”感到幸运而兴奋,后者的“我”则重归淡淡的哀愁中。D.本文写“我”从下海游泳到被海流带走,再到上岸回家,时而紧张,时而舒缓,叙述张弛有度。7.下列关于本文与《老人与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叙述“我”的游泳经历,《老人与海》写“他”在大海中的搏斗,视角不同但故事都真实可感。B.本文运用了大量简单直白的语句叙事,自然流畅;《老人与海》语言凝练而又精当,充满了内在张力。C.本文中“我”面对海流坚韧不拔,精神强大,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都是典型的“硬汉”形象。D.本文与《老人与海》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复杂情感和精神力量。8.文中多次描写天空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9.这次游泳,真实再现了“我”的成长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成长的具体表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①,绛水利以灌平阳②。’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选自《战国策》)【注】①安邑:魏桓子的封邑。②平阳:韩康子的都城。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材料二:或曰:昭王之问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对也有过。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尝、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自恃,其不可侵,则强与弱奚其择焉?失在不自恃,而问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智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智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乃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①昭王也,而为所不知,岂不妄哉?(选自《韩非子·难三》)【注】①慊:不满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弦A不调B弄C不明D中期之E任也F此中期所G以事H昭王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清楚,显明,与《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的“明”意思不同。B.亡,使……灭亡,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C.乃,却,副词,表示事出意外,与《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乃”意义和用法不同。D.“所官”,掌管的,与《五石之瓠》“则所用之异也”的“所用”都是所字结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昭王与臣下对话,就韩国和魏国今昔国势的强弱及臣子的才能进行对比,然后想当然地认为韩、魏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B.古代智氏在强大之时轻视韩、魏,最终导致身死国亡。中期为了改变秦昭王的念头,提及这件事来类比当时秦国的局势。C.韩非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离不开自己的权势,只要君主权势稳固,就不必畏惧强大的敌人;否则,弱小的对手也能杀害君主。D.韩非引用申子的话,批评昭王“只依靠相信别人的话而不运用法术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又以智伯的惨痛结局警示统治者要谨言慎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4分)(2)失在不自恃,而问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4分)14.材料一中中期为什么建议秦昭王不要轻敌?材料二中韩非为什么认为中期的回答有过错?请分别简要概括。(5分)高三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夜过舒尧文戏作①苏轼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公众号:天海题库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16.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将庄宗“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对比,引出了“,”的经验教训。(2)孔子衡量君子是有一定标准的,比如他说君子的饮食和起居应该“,”。(3)“轩”的意义之一是“窗”,唐代诗人往往透过窗户或站靠在窗前,以观景或抒情,比如“,”。高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从贵州红果到云南昆明的7454次公义性“慢火车”,全程370多公里,全线停靠32个车站。它是进城务工人员方便实慧的“通勤车”,是沿线村民赶集的“顺风车”。年观将近,这趟车又称为“探亲车”“返乡车”。8时35分,火车缓缓启动。邓景盛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握住操纵杆,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线路,没有半点马虎。从参加工作开始,邓景盛就在这趟列车上。他曾多次放弃驾驶动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