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希腊莱斯沃斯岛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木化石产地之一,出露有由中新世时期(距今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保存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以及部分动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题。1.中新世时期()A.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较接近 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C.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羽毛 D.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2.莱斯沃斯岛出露有由中新世时期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该矿化森林中的植被()A.以低等的植物为主 B.主要为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D.以蕨类植物为主【答案】1.A2.B【解析】【1题详析】中新世时期距今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属于新生代中期。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即中新世时期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较接近,A正确。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末期与中生代末期,排除B;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羽毛,排除C;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排除D。故选A。【2题详析】分析可知,中新世时期距今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属于新生代时期,此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说明该矿化森林中的植被主要为被子植物,B正确。早古生代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排除A;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末期生物大灭绝,其大部分已灭绝,排除C;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排除D。故选B。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下图示意该自然保护区内等高线分布,R地建有雨林防火瞭望塔。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为()A.120m B.130m C.140m D.150m4.图中海拔最低点位于R地的()A.西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5.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火情的地点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3.C4.B5.C【解析】【3题详析】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m,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为1000m~1010m,最低处的海拔高度为860m~870m,计算可得,图示区域的高度差为130m~150m,最大高差应选取最接近150m且小于150m的值,故选C。【4题详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m,海拔最低点位于图中左下角,海拔范围为860m~870m,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图中海拔最低点位于R地的西南方。故选B。【5题详析】R地和①④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无法通视,即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①④两地的火情。R与②③之间均是凹形坡,可以通视。故选C。北京时间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风云三号F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下面小题。6.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至秋分日期间()A.大同市昼渐长、夜渐短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C.北京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D.上海正午树影逐渐变长7.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开罗(31°E,30°N)()A.深更半夜 B.日上三竿 C.已经日出 D.夕阳西下【答案】6.D7.C【解析】【6题详析】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是逐渐南移,因此上海离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远,正午树影逐渐变长,但是大同市昼渐短、夜渐长,由于逐渐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选D。【7题详析】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为北京时间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是东八区的区时,而开罗位于东二区,与东八区之间约相差6个小时,故此时开罗约为2023年8月3日5时47分,此时为夏季日出较早,此时应该已经日出,但太阳高度角小,不会日上三竿,故选C。下图示意2022年1月1日10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甲天气系统经过区域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大风降温 D.狂风暴雨9.乙天气系统导致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A.蒸发量大 B.降水增多 C.温度降低 D.湿度增加10.7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答案】8.D9.A10.C【解析】【8题详析】此时为1月,对应南半球夏季,甲位于回归线附近,气温高。读图可知,甲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出现降水天气;等压线十分密集,风力强劲,因此甲天气系统经过区域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狂风暴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9题详析】乙天气系统为高压系统,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导致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出现晴热干燥天气,蒸发量大、降水少、温度高、湿度下降,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析】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处于东南信风带控制,且此时陆地形成高压,在海陆热力性质的作用下使东南风更加强劲,因此主导风向是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下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水汽运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关联性最强的是()A.赤道逆流增强 B.近地面偏东风增强 C.气温周期性降低 D.西风漂流势力减弱1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域海水()A.密度减小 B.温度降低 C.盐度升高 D.水位下降1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A.印尼森林大火频发 B.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旱灾C.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D.我国夏季台风活动偏多【答案】11.B12.A13.D【解析】【11题详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跨越赤道太平洋向西吹的近地面偏东风增强,使得太平洋东部海域温暖海水大量向西部流动,赤道逆流减弱,底层冷海水上泛速度和强度增大,使表层海水温度大大降低。B正确。气温不是周期性降低;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西风漂流可能增强,ACD错误。故选B。【12题详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域海水水位上升,温度升高,降水增加,使其盐度降低,密度减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题详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面温度升高,区域大气对流更加旺盛,使得我国夏季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活动偏多,印尼和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易发洪涝灾害,秘鲁渔场渔业增产。D正确,ABC错误。故选D。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下图示意浑善达克沙地2018~2020年夏季不同降水分区中不同植被类型占比。完成下面小题。14.随着降水量增多,不同植被类型占比中()A.多年生草本减少 B.灌木逐渐增加C.一年生草本减少 D.乔木逐渐减少15.推测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植物根系的特点是()A.根系的数量少 B.扎根面窄而浅 C.根系细小而短 D.扎根面广而深16.浑善达克沙地中植被类型从东到西分布不同,主要是因为()A.温度差异 B.水分条件差异 C.地理位置不同 D.太阳辐射不同【答案】14.C15.D16.B【解析】【14题详析】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降水量增多,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减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比增加;乔木和灌木占比先增后减;半灌木先减后增。故选C,【15题详析】据材料分析可知,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降水少,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故植物根系的数量多,扎根面广而深。扎根面广可以获取更多水分,植物根系多、扎根深既可以固定植物体又可以获得水分。故选D。【16题详析】据材料分析可知,浑善达克沙地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疏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呈明显的地带性,其植被类型分布比例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水分条件的差异。从东向西纬度变化不大,太阳辐射差异不大,温度差异小,地理位置不同主要也是导致水分条件差异从而影响植被分布差异。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人口分布差异加剧。下图示意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31个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关系,图中虚线表示各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年人均GDP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小,数据点之间差异越小。(1)推测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性。(2)简析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大的原因。(3)指出我国不同省(市、区)人口迁入数量与人均GDP关系,并分析广东省离散程度大的成因。【答案】(1)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经济发达地区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沿河、湖、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等。(2)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增大;户籍制度松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等。(3)关系:年人均GDP与迁入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原因: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吸引力强,外来人口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劳动力需求大;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包容性强等。【解析】【小问1详析】人口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地形、水源、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较为适宜,人口密度大;西部气候较干旱,人口密度小。平原、盆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人口密度大;山地、高原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小。沿河、湖、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内陆地区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小。【小问2详析】2000年后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政策因素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增大,人口流动主要方向为西部流向东部,农村流向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保障;同时,户籍制度的放松,也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小问3详析】读图可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会人口迁入数量较高,河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会人口迁入较少甚至是负值,由此可得出:年人均GDP与迁入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广东省距离图中虚线较远,离散程度高,且迁入人口数量在所有省当中是最多的,结合所学知识,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东临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与周边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人口吸引力强,外来人口多;广东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珠三角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文化包容性强。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岷江上游地处川西高原东北边缘,流域内落差大,岩层多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貌类型多样,植被茂密,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流域内降水、气温差异较大。岷江上游是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活跃区,泥石流沟数量众多。图1示意岷江上游流域地理位置分布,图2示意泥石流沟与山地垂直自然带关系。(1)说明岷江上游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其水文特征。(2)指出岷江上游泥石流沟分布最多的自然带,并推测其泥石流分布多的原因。(3)分析形成岷江上游高海拔地区泥石流沟分布特点的成因。【答案】(1)主要补给类型:降水、地下水、冰川融雪补给。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较小;径流量较大等。(2)自然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原因:该海拔区域降水量较大;林下植被少,对地表水土保持较弱等。(3)气温低,冻土分布多,不易滑塌;降水少,且以降雪为主;冻土多,地表水不易下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多为基岩,土壤泥沙少等。【解析】【小问1详析】岷江上游地处川西高原东北边缘,海拔高,有冰川融雪补给;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有山地降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最常见的补给形式。水文特征可以从流速、水量、含沙量、径流等角度分析。流域内落差大,流速快;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流域内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含沙量较小;补给水源丰富,径流量较大等。【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岷江上游泥石流沟分布最多的自然带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原因:该地为森林,可推测降水丰富,结合所学该地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量较大;地势起伏大,地貌条件不稳定;林下植被少,对地表水土保持较弱,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小问3详析】由图可知,岷江上游高海拔地区泥石流沟条数较少,其原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分布多,不易滑塌,泥石流产生的物源少;降水少,且以降雪为主,难以形成地表径流;冻土多,地表水不易下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少;多为基岩,土壤泥沙少,泥石流物源少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峡湾是冰川末端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撤退时,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形成的地貌。冰峡湾是巨大的冰川在峡谷中流动,末端深入大海,海水灌入峡谷而形成的极地地貌,因峡谷中横卧的冰川而与峡湾有差异。冰流(冰盖冰川的主体部分,流动速度大于其周围冰体)是塑造冰峡湾的主力,在冰流末端与海水的接触地带形成冰架,冰架断裂形成冰山。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在我国分布广泛,与冰流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格陵兰岛某冰峡湾前端入海口处纵剖面。(1)比较图示冰峡湾中的冰流与山岳冰川的差异。(2)指出峡湾与冰峡湾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明图中冰架被“齐头斩首”,形成冰山的过程。(3)推测冰峡湾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简述理由。【答案】(1)冰峡湾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沿海地区,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冰流分布的位置较山岳冰川低;冰流的速度大于山岳冰川;冰峡湾末端由于海水灌入形成冰架和冰山,而山岳冰川末端由于地势降低、温度升高等原因逐渐消融或形成河流、绿洲等。(2)顺序:先形成冰峡湾,后形成峡湾。过程:冰流末端与海水的接触地带,相对温暖的海水从冰流底部向内侵蚀、融化;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