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丘陵山区的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的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是中国重要的岩石地貌之一。该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漫长的地质作用成就了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列左图为该地质公园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下面小题。1.七锅山地质公园的主要岩石类型为()A.甲 B.乙 C.丙 D.丁2.若发育该地貌的岩石转变为变质岩,需要经历的右图中的地质作用是()A.① B.③ C.⑤ D.⑦3.七锅山地质公园的“天然锅穴”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风化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冷却凝固B.海相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冷却凝固C.冷却凝固—外力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D.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答案】1.B2.B3.D【解析】【1题详析】据材料,“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的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据所学知识,花岗岩为侵入型的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根据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可判断丁是沉积岩,D错;岩浆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可以是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原料,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表现为“一进(来自岩浆)二出(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可判断甲乙是岩浆岩,根据位置甲位于地表,乙位于地下,可知甲是喷出型岩浆岩,乙是侵入型岩浆岩,B对A错;丙位于地下深处,由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结合以上分析丙是变质岩,C错。故选B。【2题详析】由题意可知,该地貌为花岗岩地貌,花岗岩转化为变质岩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右图的地质作用中,①为岩浆喷发,③为变质作用,⑤为外力作用,⑦为重熔再生。故B对,排除ACD。故选B。【3题详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入侵到已形成的岩层当中,后冷却、凝固,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型的岩浆岩岩(花岗岩),再经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地下的花岗岩裸露出地表,经受外力侵蚀形成“天然锅穴”及花岗岩地貌等景观。因此,七锅山地质公园的“天然锅穴”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入侵—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对;“天然锅穴”的形成主要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不是堆积,AC错;“天然锅穴”的基岩是侵入岩,不是沉积岩,B错。故选D。表示意亚欧大陆40°N~50°N三地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气温、降水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完成下面小题。地点气温距平值/℃降水距平值/mm1月7月1月7月①-4.36.7-24.7-41.3②-12.44.7-30.7117.7③2.30.844.3-28.34.①地气候类型最可能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5.②地1月气温和降水距平值较低的原因是()A.受亚洲高压影响,降水较少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较少C.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D.海拔较高,气温低6.③地1月降水距平值较高的原因是()A.受来自海洋的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B.沿岸暖流流经,降水增多C.受地形阻挡,地形雨较多 D.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答案】4.B5.A6.D【解析】【4题详析】①地1月和7月降水比同纬度平均值少,说明全年降水较少,在亚欧大陆40°N~50°N的范围内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B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润,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这三种气候都不是全年降水少,ACD错误。故选B。【5题详析】②地夏季降水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多很多,冬季降水比同纬度平均值少,说明降水集中在夏季,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该地区冬季受亚洲高压(冷性高压)影响,气温低,且降水较少,A正确;温带季风气候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错误;寒流对气候影响范围有限,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相对低平,并非是海拔普遍偏高,D错误。故选A。【6题详析】③地冬季比同纬度平均降水量多,夏季比同纬度平均降水量少,说明降水集中在冬季,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D正确;地中海气候不受季风影响,A错误;暖流对地中海气候区几乎没有影响,B错误;亚欧大陆地中海气候分布面积广,而地形雨影响范围有限,冬季降水多主要原因并非是地形雨,C错误。故选D。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对洋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下图为某半球洋流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及流向)。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P洋流以北海域表层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大气环流 B.地形、地转偏向力C.海陆分布、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8.图示洋流中,附近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A.N洋流 B.P洋流 C.M洋流 D.Q洋流9.M洋流()①冬季强于夏季②属于暖流③对船舶航行影响大④海水温度低于X洋流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7.C8.D9.B【解析】【7题详析】由图示经度可知,该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P洋流位于赤道附近90°E附近,是位于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P洋流以北海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区,整体上海水流动方向由季风风向决定,局部海水流动方向与陆地形态有关,故影响该海域表层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大气环流。C对,ABD错。故选C。【8题详析】图示是位于南半球的大洋环流,根据经纬度判断,Q洋流位于90°W以西的中低纬度,即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秘鲁寒流,受上升流影响,附近海域形成大范围渔场,渔业资源丰富,D对;P洋流是南赤道暖流,M洋流是西风漂流,N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既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是上升补偿流处,没有形成明显的大渔场,ABC错。故选D。【9题详析】M洋流为西风漂流,是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因为盛行西风冬季风力较强,所以M洋流冬季强于夏季,①正确;西风漂流海域风大浪高,对船舶航行影响较大,③正确;M洋流为寒流,温度低,X洋流为暖流(巴西暖流),温度高,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B对,排除ACD。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该地年降水量接近1000mm。完成下面小题。10.该山地上部裸岩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岩性坚硬 B.物理风化 C.流水侵蚀 D.化学溶蚀11.该山地200~400m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分 B.土壤 C.大气环流 D.热量12.该山地出现裸岩荒漠的现象属于()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答案】10.C11.D12.C【解析】【10题详析】山体上部岩性是否坚硬,无法从材料中得知,A错;物理风化多出现在气候相对于旱的地区,该地年降水量接近1000mm,气候湿润,物理风化作用较弱,B错;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降水丰富,且山体起伏较大,因此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使得山地上部形成裸岩荒漠,C对;石灰岩地区因为化学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由材料无法判断当地岩石类型,D错。故选C。【11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200~400m南坡为常绿林,北坡为落叶林,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北坡纬度高且为阴坡,热量条件比南坡差,D对;降水量达到1000毫米,南北坡差异不大,A错;土壤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B错;大气环流是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图示为微观区域,微观区域的大气环流差异一般较小,所以,该山地200~400m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非大气环流,C错。故选D。【12题详析】根据第1题分析,导致该山地出现裸岩荒漠是受流水侵蚀,所以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C对;纬度基本没变化,没有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B错;垂直分异以水热变化为基础,按垂直分异规律,混交林以上应出现针叶林,说明该裸岩荒漠不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而是流水侵蚀造成的,A错;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此图没有明显的海陆分布差异,不能体现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分异,D错。故选C。下图为二分二至日中的某日日照示意图,弧PQM为晨昏线,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该日为北半球的()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14.图示该日()①长春日出东北②此时弧PQ为晨线③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④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3.B14.A【解析】【13题详析】根据图示信息可得,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为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B对,排除ACD。故选B。【14题详析】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①③正确;由材料可知,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转动,经弧PQ地球由白天进入黑夜,所以弧PQ为昏线,②错误;该日太阳直射广州,因此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大于北京(40°N,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3°26′),④错误。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始于立春,终于大寒。通过统计正午日影长短的周期变化,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再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二十四节气地球公转速度()①小满快于立冬 ②谷雨与大雪一致③小寒快于惊蛰 ④小暑慢于寒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从大雪至立春期间()A.地中海沿岸处于雨季 B.巴西昼渐短,夜渐长C.海南岛经历两次太阳直射 D.北京市公园桃花盛开【答案】15.D16.A【解析】【15题详析】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小满靠近远日点,立冬离远日点相对较远,相较于小满公转速度更慢,①错误;谷雨在春分以后,大雪在冬至附近,谷雨相较于大雪离近日点更远,公转速度更慢,②错误;小寒靠近冬至,惊蛰靠近春分,小寒相较于惊蛰更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更快,③正确;小暑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寒露靠近秋分,离远日点相对较远,公转速度相较于小暑更快,④正确。③④正确,D对,排除ABC。故选D。【16题详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大雪到立春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至冬至日后向北移,位于南半球的巴西先昼渐长,夜渐短;至冬至日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后,昼渐短,夜渐长。B错;该期间,北半球处于冬季,地中海沿岸地区受西风带控制,西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暖湿水汽,导致该地区降水丰富,A对;该期间,北半球处于冬季,海南岛没有被太阳直射的机会,北京市公园桃花尚未盛开。故CD错。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风漂流和极地环流是海水分别受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而成的。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罗斯地区存在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冰架正在消融。下图为南极洋流环流图。(1)在图中“”上标注箭头表示极地环流的流向____,并说明理由____。(2)简述图中西风漂流为寒流的原因。(3)说明罗斯地区冰架消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理由:极地环流是海水受极地东风吹拂而成的;极地东风为东南风,受其吹拂,极地环流逆时针方向流动。(2)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海域的水温较低;漂浮的冰山融化会吸收大量热量,海水温度降低;南极强劲的东南风加剧海水降温。(3)冰架消融会降低当地海域海水盐度,影响海水性质;冰架消融会吸收热量,降低当地温度;冰架消融会影响海—气热量交换;冰架消融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解析】【小问1详析】理由:极地环流是海水受极地东风吹拂而成的;图为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受其吹拂,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具体如下图所示:【小问2详析】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受南极冰盖的影响,西风漂流比周围海域的水温较低;漂浮的冰山融化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海水温度降低,形成寒流;来自于极地冷高压强劲的东南风,加剧海水降温,使水温降低。【小问3详析】冰川为淡水,冰架消融,增加了淡水的补给量,会降低当地海域海水盐度,影响海水性质;冰架消融会吸收大量热量,降低当地温度;随着冰架消融,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会影响海一气热量交换;冰架消融会导致该地气、地、水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跨墨西哥火山带是一条横穿墨西哥中南部的火山带,绵延900km,最高海拔5636m,其类似于山脉,但其内部是火山而非断层或褶皱形成的山脉。许多火山终年积雪,当地人称之为雪山岭。在众多火山中,帕里库廷火山是最年轻的火山,形成于1943年墨西哥农民的玉米地里。帕里库廷火山位于一座古老的火山顶部,经历几年的喷发后当地村庄被毁,形成海拔3170m的火山,南侧出现一系列裂隙,并最终形成熔岩台地。下图示意跨墨西哥火山带的位置。(1)简述跨墨西哥火山带的形成原因。(2)分析跨墨西哥火山带内火山终年积雪的原因。(3)说明帕里库廷火山南侧熔岩台地的形成过程。【答案】(1)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挤压形成的破裂带上涌,喷出地表,形成一系列火山,构成火山带。(2)东北信风挟带水汽,受火山带阻挡爬升,在山顶形成降雪;火山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顶积雪不易融化,形成终年积雪。(3)地处火山带附近,岩浆活动活跃,南侧裂隙形成后,岩浆从多处裂隙涌出,流向周边,并逐渐冷却凝固;经过长时间熔岩累积,海拔增高,形成较为平坦的熔岩台地。【解析】【小问1详析】火山的喷发跟板块运动有关,读图可知,墨西哥位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火山活动频发;地下炽热的岩浆沿着地下的裂隙上涌,产生火山喷发,遇冷凝固,经历几年的喷发后,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带,横穿墨西哥中南部,绵延900km。【小问2详析】读题干可知,跨墨西哥火山带最高海拔5636m,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可知山顶终年温度低于0℃,积雪不易融化;该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东北信风吹过墨西哥湾,挟带水汽,在该火山带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在高海拔地区容易形成积雪,终年不化。【小问3详析】由第一题可知,熔岩台地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火山喷发与地壳运动有关。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地处火山带附近,地壳活跃,南侧裂隙形成后,岩浆从多处裂隙涌出,流向周边,并逐渐冷却凝固;由材料信息“经历几年的喷发后最终形成熔岩台地”可知:经过长时间熔岩累积,海拔增高,最终形成较为平坦的熔岩台地。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风“玛娃”是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区台风季第2个被命名的台风,也是今年以来该洋区乃至北半球最强的热带气旋。2023年5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监测,台风“玛娃”靠近台湾以东洋面,30日以后将逐渐转向,移速减慢,强度逐渐减弱。下图示意北京时间5月30日15时西北太平洋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1)分析图中海洋上甲锋面类型的形成原因。(2)描述乙地区的天气状况,并说明理由。(3)结合热带海区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特点,说明其对台风形成的作用。【答案】(1)受台风“玛娃”的吸引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引导,太平洋大量暖湿气流北上;与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相遇;冷、暖气流势力大致相当,锋面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形成准静止锋。(2)天气状况: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降水强度小、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