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士)终稿_第1页
临床检验基础(士)终稿_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士)终稿_第3页
临床检验基础(士)终稿_第4页
临床检验基础(士)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临床检验基础

第1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考点1血液的组成大纲★易考★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离体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

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比血浆少了某些

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I等。

(A1型题)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A)

A.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B.血清中无钙离子C.血清中无镁离子

D.血清是全血经抗凝后而得E.血清中钠离子水平低

考点2血液的理化性质及特性大纲★易考★

1.理化性质

(1)血量正常成人4〜5L,占体重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男性

比女性血量稍多,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颜色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3)酸碱度pH7.35〜7.45

(4)比密血液: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血浆比密1.025-1.030;血

细胞比密1.090。

(5)血浆渗透量290〜310mosm/kgHzO。

2.特性

(1)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血浆

成分、血浆粘度及血流动力学等有关。

(2)黏滞性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4〜5倍;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

血液粘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有关。

(3)凝固性血液离血管后,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这是凝血因子激活的结果。

(A1型题)关于血液的特性正确的是(B)

A.正常人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的6~7倍B.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

C.纤维蛋白原浓度越高血浆粘度越低D.球蛋白浓度越高血浆粘度越低

E.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1.6倍

考点3血液的生理功能大纲★易考★

血液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①运输功能:血液

可将运送氧气和各种营养成分到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同时将各种代谢产物通过血液输送到

肺、肾等排出体外。②协调功能:将各种激素、酶类运到相关组织器官,协调全身各组织器

官的活动。③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通过血液循环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体温

恒定。④防御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凝血因子具有

止血和凝血作用。

考点4静脉采血法大纲★★★易考★★

静脉采血以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为多。小儿可从颈外静脉采血。根

据采血量选用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和针头。一些特殊检查,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试管(或

塑料试管)。

(A1型题)成人静脉采血最佳部位是(E)

A.手背静脉B.外踝静脉C.股静脉D.胭静脉E.肘部静脉

考点5皮肤采血法大纲★★★易考★★

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通常选择耳垂

或手指部位。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足跟内外侧缘血液,

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A1型题)关于毛细血管采血法,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A.一般用三棱针或专用采血针B.宜一人一针一管C.75%乙醇消毒

D.如血流不畅可在针刺处周围用力挤压E.针刺入皮肤深度以2~3mm为宜

考点6真空采血法大纲★★易考★

又称为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和头皮静脉式两种,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和

患者间交叉感染。各种真空定量采血容器,根据需要标有不同的色码,适于不同检验项目。

(A1型题)关于真空采血法的叙述,错误的是(E)

A.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B.目前有套筒式和头皮静脉式两种

C.真空采血为封闭式D.可避免对医护人员的感染

E.更易发生溶血现象

考点7采血方法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1.皮肤采血简便快速,但容易出现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2.静脉采血①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

可能造成血液污染。②封闭式采血法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

源性传染病。

(A1型题)关于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

B.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少C.采血时患者情况不会影响结果

D.容器不洁不会引起溶血E.样本保存不当不影响结果

考点8抗凝剂的选择大纲★★易考★★★

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常用的抗凝剂:①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

凝血作用。其用量为EDTA-K2-2H201.5~2.2mg/ml血液。不适于凝血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②草酸盐: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失去凝血作用。

草酸盐与血液比例为1:9o不适于凝血检查。③双草酸盐:适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

红细胞计数等检查,不适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④肝素: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血

小板聚集,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不适于全血细胞计数(CBC)和细胞形态

学检查。每毫升血液肝素用量为(15±2.5)U,多为肝素钠盐或钾盐。⑤枸檬酸盐:与血液

中Ca?+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檬酸盐抗凝剂的抗凝作用不如上述抗凝剂。枸椽

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

成分。

[1](A1型题)关于草酸盐抗凝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A.草酸钠通常用0.Imol/L浓度,与血液按1:9比例混匀,主要用于凝血检查

B.草酸盐可引起血小板聚集,不适于血小板计数

C.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草酸锭可使红细胞胀大

D.双草酸盐抗凝血不适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E.草酸盐浓度过高会导致溶血

[2](A1型题)不与Ca?+作用,但能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是(C)

A.EDTA-Na2B.EDTA-K2C.肝素D.枸檬酸钠E.草酸盐

考点9载玻片的清洁和血涂片的制备大纲★★★易考★

1.玻片清洗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Imol/LHC1浸泡24h,清水冲洗。我玻

片应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备①手工推片法:影响涂片厚薄的因素有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

角、推片速度和血细胞比容。②载玻片压拉法:适用于血细胞活体染色。③棕黄层涂片法:

适用于白细胞减低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等。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

一定空隙。

(A1型题)血涂片制备过程中不会影响血片质量的是(B)

A.血膜厚薄B.静脉血标本C.新玻片D.染料pHE.低温

考点10瑞氏染色法大纲★★★易考★★★

1.瑞氏染料将适量的伊红、美蓝溶于甲醇。

2.原理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会被染成

不同颜色。

3.影响因素染色深浅与染液pH(最适pH为6.4〜6.8)、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

时间、染液浓度有关。偏酸性环境易与伊红结合,使红细胞、嗜酸性位细胞染色偏红,细胞

核呈淡蓝色或不染色。偏碱性环境易与美蓝结合,使细胞染色呈灰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暗褐

色或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1](A1型题)瑞氏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为(C)

A.5.5~6.0B.6.0~6.4C.6.4~6.8D.6.8~7.2E.7.2~7.6

⑵(A1型题)属于酸性染料的是(C)

A.亚甲蓝B.瑞氏染料C.伊红D.结晶紫E.苏丹染料

[3](Al型题)瑞氏染色法中缓冲液的最主要作用是(D)

A.稀释染液以防着色太深B.不改变细胞所带电荷,促进染色进行

C.增加细胞对染料的亲和力D.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的pH条件

E.稀释染液,便于控制染色时间

[4](A1型题)下列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E)

A.瑞氏染色的最适pH为6〜7B.染液配制后可立即使用

C.瑞氏染料中含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D.染色时间不受室温影响

E.缓冲液pH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

考点11吉姆萨染色法大纲★易考★

1.染色原理吉姆萨染料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

2.染色方法和注意事项①需先用甲醇固定3〜5min。②吉姆萨染液由吉姆萨染料、甘

油和甲醇组成。③染色前,用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稀释吉姆萨染液10〜20倍。

(A1型题)属于中性染料的是(C)

A.亚甲蓝B.结晶紫C.吉姆萨染料D.伊红E.刚果红

考点12血涂片制备和血液细胞染色的方法学评价大纲★易考★

手工推片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棕黄层涂片法可提高异常情况的阳性检出率。此外,

疟原虫、微丝蜘等检查可采用厚血涂片法。离心涂片法可获得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细胞涂

片。

瑞氏染色法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法,用于细胞质成分和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尤佳,但对

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着色较好,但对细胞

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可使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

的染色效果。

(A1型题)用于观察细胞核和寄生虫的首选染色方法是(B)

A.瑞氏染色B.吉姆萨染色C.巴氏染色

D.HE染色E.瑞-吉复合染色

考点13血涂片制备和血液细胞染色的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制备涂片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血细

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可得满意结果。染色过深或过浅

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密切相关。

(A1型题)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涂片应该(A)

A.小血滴B.大角度C.快推D.马上染色E.1小时后染色

(周卫平)

第2单元红细胞检查

考点1红细胞生理大纲★易考★

1.红细胞生成①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②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③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o④在骨髓或血液中,网织

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⑤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天。⑥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2.红细胞生理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

[1](A1型题)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红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

C.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D.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6.5mm

E.双凹圆盘形结构可携带更多的氧

[2](A1型题)由骨髓释放入外周血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E)

A.40天B.60天C.80天D.100天E.120天

考点2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大纲★易考★

1.结构:血红蛋白(Hb)是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①珠蛋白:4

条肽链(a、p链)。②亚铁血红素:原吓琳、铁。

2.特点:①正常情况下,99%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②只有Fe?+

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③在不同生长时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

出生后3个月,HbA占95%以上,而HbF〈l%。④血价:蛋白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

节。⑤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⑥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血红素。

(A1型题)血红蛋白是由(B)

A.珠蛋白肽和原叶琳合成B.珠蛋白肽和血红素合成

C.铁原子和原叶林合成D,珠蛋白肽和铁原子合成

E.铁原子和血红素合成

考点3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1.手工显微镜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

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考点4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1.手工显微镜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但可用于白细胞减少或血小

板减少的情况、受小红细胞干扰的血小板计数结果的校正。手工法误差原因:①血液发生凝

固;②稀释、充池、计数不规范;③微量吸管、计数板不标准;④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

2.血液分析仪法比手工法精确(电阻抗法CV为2%,手工法CV>11%)。当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高时,会干扰红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而产生误差。仪器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

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

(Al型题)自动血球计数仪用于计数红细胞值时,一般的变异系数约在(B)

A.10%B.2%C.15%D.20%E.50%

考点5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大纲★★易考★

I2I2

1.参考值成人:男性(4-5.5)X|0/L;女性(3.5~5.0)X|0/LO新生儿(6.0〜7.0)

X10I2/LO

2.医学决定水平>6.8X1(/2/L,需要治疗;V参考值下限,可诊断贫血;V1.5xl()i2/L,

应考虑输血。

考点6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1.生理性变化①年龄与性别的差异;②精神因素;③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④气压

减低;⑤妊娠。

2.各种原因的贫血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②红细胞寿命缩短;③造血原料

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3.红细胞增多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③相对性幻:细胞增多。

[1](A1型题)引起红细胞生理性增加的原因,应除外(C)

A.兴奋B.恐惧C.妊娠D.剧烈体力劳动E.冷水浴

[2](A1型题)关于男性红细胞数量的叙述,错误的是(E)

A.6〜7岁时最低B.新生儿最高C.25〜30岁达高峰

D.30岁后逐渐下降E.60岁以后不再下降

考点7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大纲★★★易考★★

在2ml红细胞稀释液中加血10口1,混匀后,充入计数板计数池,室温静置3〜5min,在

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61212

红细胞/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Nx—X10X10X200=NX10=—X10

5100

(N: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1](A1型题)关于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将血液标本用等渗稀释液稀释250倍

B.在高倍镜下计数周围四个大格中的细胞数

C.低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5个中方格细胞数

D.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5个中方格细胞数

E.红细胞稀释液可破坏白细胞

[2](A1型题)红细胞目视计数法的计算公式应是(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E)

A.NX5X10X103X200B.Nx25xl0xl04x200

C.NX5/25X10X105X200D.NX5/25X10X106X200

E.NX25/5X10X106X200

考点8血红蛋白测定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1.氟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

均可被高铁氟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氟化高铁

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

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幽芨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血液中除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

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538mm处吸光度,经

换算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考点9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大纲★易考★★

1.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

致命的弱点是氟化钾(KCN)试剂有剧毒。

2.SDS-Hb测定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但不能

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似,最大吸收峰在542nm。试

剂毒性仅为HiCN测定法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试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

可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但仪器多采用540nm左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

5.溪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

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点是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6.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简单易行,但重复性差、误差较大,已被列为县以

上医院淘汰的实验项目。

7.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仪器须经HiCN标准

液校正后才能使用。仪器法测定精度(CV)约为1%。

(A1型题)氯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D)

A.不易于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B.操作不方便C.试剂稳定性差

D.试剂具有剧毒性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

考点10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30X1()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测定。

静脉血Hb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测定值假性增高的原因是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

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蛋白质量增加。

HiCN参考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准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重要物质。质控

物:ACD抗凝全血;进口全血质控物;醛化半固定红细胞。

考点11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1.参考值成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老年人

070岁):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随年龄而变化;血红蛋白量有天内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

(2)病理性变化用血红蛋白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需注意:①大量失血时,

在补充液体前,虽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血红蛋白浓度难以反映出贫血;

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

已存在贫血;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

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②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

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

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考点12氟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大纲★★★易考★

在5mlHiCN转化液中,加血20比充分混合,静置5min后,倒入光径1cm比色皿,

在波长540nm处,HiCN转化液或蒸储水调零,测定吸光度(A)。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4"4。6445A

Hb(g/L)=一迎x区二*x251=Ax367.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式中A为样本吸光度,

441000

44为毫摩尔消光系数,64458/1000为Imol/LHb溶液中所含Hb克数,251为稀释倍数。采用

HiCN参考液(50g/L、lOOg/L,150g/L、200g/L),在分光光度计上,波长540nm处,测定各

种参考液的吸光度,以参考液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

yHb

求出换算常数(K)K=(L。然后,根据样本吸光度(A)在标准曲线查出血红蛋白浓度,

或用K值计算:Hb(g/L)=KxA。

考点13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和参考值大纲★★易考★

1.原理红细胞形态检查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推断贫血原

因,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临床价值。

2.参考值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

7.2pm(范围6〜9.5|i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A1型题)正常成熟红细胞的形状为(D)

A.球形B.X形C.半圆形D.双凹圆盘形E.螺旋形

考点14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1.红细胞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直径V6pn,正常人罕见。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

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直径>10n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③巨幻:细胞:直径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大小

不均:红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正常色素性: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和白血病等。②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

血红蛋白病。③高色素性:巨幼细胞性贫血。④多色性:正常人(约1%)、骨髓造红细胞功

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⑤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形状改变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小儿。②椭圆

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

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1%〜15%)。③靶形细胞:各种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

黄疸、脾切除后。④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

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⑤镰形红细胞:镰状细胞贫血。⑥棘红细

胞:遗传性或获得性(3-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⑦裂红细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严重烧伤、正常人(<2%)。⑧有核红细胞:新生儿少量,成人无。⑨泪滴形红细胞:贫血、

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⑩红细胞形态不整: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很罕见(约占

1/10000),见于铅中毒。②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后、无

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卡波环:见于

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④寄生虫: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

原虫、微丝蜘、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

[1](A1型题)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B)

A.正常色素性红细胞B.低色素性红细胞C.高色素性红细胞

D.嗜多色性红细胞E.碱性点彩红细胞

[2](A1型题)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疾病是(D)

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烧伤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

考点15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血细胞比容(He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

所占比值。①离心法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

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②血液分析仪法是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

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度为细胞体积,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xRBC。

(Al型题)关于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与红细胞数量有关B.与红细胞大小有关

C.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D.是指红细胞与白细胞及血小板之比E.可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性

考点16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大纲★易考★

1.手工法有折射计法、粘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温氏法:采

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问残留血浆,测定结果偏高,已淘汰。微量法:采用高速

离心,细胞间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约2%),且样本用量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

2.血液分析仪法仪器法CV为1%,手工法CV为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

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

(A1型题)下列关于红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红细胞比容是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B.温氏法可用肝素钠抗凝C.温氏法的血浆残留量为3%

D.微量法不存在血浆残留量E.微量法为WHO推荐方法

考点17血细胞比容测定的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1.手工法抗凝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够会产生误差。红细胞形态异

常(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或红细胞增多症可使血浆残留量

增加6%。红细胞增多时,Het明显增高,血浆残留也会增加。

2.血液分析仪法要注意Het是否与RBC、MCV相关。

考点18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值大纲★★易考★

Wintrobe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考点19血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Het增高见于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

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而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e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

值不完全一致。Het测定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Het还可作为红细胞平均体

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A1型题)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D)

A.急性失血B.缺氧C.脱水D.缺铁E.尿崩症

考点20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操作方法大纲★★★易考★★

1.温氏法取EDTA-L或肝素钠抗凝静脉血2mL加入温氏管中,用水平离心机以2264g

(即有效半径22.5cm,3000r/min),离心30分钟,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

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灯细胞层(紫黑红色)、带氧红细胞层(鲜

红色)。读取还原红细胞层柱高的毫米数,乘以0.01,即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

2.微量法取抗凝全血或末梢血,充入一次性毛细玻管(管长75mm,内径约0.8~1.Omm,

壁厚0.20〜0.25mm,每支含肝素2U)的2/3(50mm)处,封口后,用水平式毛细管Het离

心机以12000r/min(相对离心力RCFNlOOOOg),离心5min,用专用读数板或刻度尺,读取

还原红细胞层和全层长度,计算Het值。注意事项橡皮泥封管口底面应平整,以深入毛细

血管内2mm左右为宜。应做双份试验,结果之差应<0.01。

考点21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

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①红

细胞平均容积:MCV=配慧,绥=畀⑷),代表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

等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RBC

CH二等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

小。②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pg),代表每

二等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RBC

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③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吗。液中*熏[含量=弛错误!未找到引用源。(g/L),代表平均每升红细

等升血淞中血细胞比容Het

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2.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

Hb/RBC)和MCHC(=MCHxMCV)。

(Al型题)下述计算公式,错误的是(C)

A.手工法MCV=Hct/RBCB.手工法Het=压紧的红细胞高度/全血高度

C.手工法MCH=Hb/HctD.手工法MCHC=Hb/Het

E.仪器法Hct=红细胞计数x红细胞平均体积

考点22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1.方法学评价红细胞凝集(如冷凝集综合征)、严重高血糖症(葡萄糖>60000mg/L)

时,MCV假性增高。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使MCH假性增高。MCHC受Het和Hb影响。

2.质量控制①手工法: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②血液分析仪法:利用人群红细胞平均指数相当稳定的原理,用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对

血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

考点23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大纲★★易考★★

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

MCV(fl)MCH(pg)MCHC(g/L)

新生儿91~11229〜36280〜360

1〜2岁70〜8422〜30320〜380

成人80〜10027〜34320〜360

老年人81〜10327〜35310〜363

考点24红细胞平均指数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小红细胞性贫血可低至MCV50fl、MCH15pg、MCHC220g/L;大红细胞可高至MCH150fl、

MCH50pg,但MCHC正常或减低;MCHC增高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但不超过380g/L。红

细胞平均指数仅代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局限性,必须作血涂片检查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MCVMCHMCHC贫血

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

大细胞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血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A1型题)某贫血患者的MCV增高、MCH增高、MCHC正常,属于(A)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考点2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即反映红细胞大

小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1](A1型题)红细胞分布宽度主要反映(C)

A.骨髓增生情况B.红细胞在直方图上的位置C.红细胞大小不一的程度

D.红细胞体积的分布范围E.贫血的严重程度

[2]A1型题)RDW正常说明红细胞(B)

A.体积偏大B.体积大小较为一致C.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D.结构正常E.染色正常

考点2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RDW是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评价,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

RDW异常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

考点2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1.贫血形态学分类根据RDW和MCV,将贫血分为①小细胞均•性;②小细胞不均

一性;③正常体积均一性;④正常体积不均一性;⑤大细胞均一性;⑥大细胞不均一性6类。

2.作为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3.鉴别缺铁性贫血和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1型题)关于RDW的叙述,错误的是(B)

A.贫血MCV/RDW形态学分类对贫血形态学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B.正细胞性贫血RDW可降低

C.缺铁性贫血RDW增高

D.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基本正常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DW可正常

考点2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大纲★★★易考★★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

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

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①普

通光学显微镜法:在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或分数。②网织细

胞计数仪法和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如口丫咤橙、派若宁-Y、嚷晚橙)使网织红细胞内

RNA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

(A1型题)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是(C)

A.瑞氏染色B.碱性美蓝染液C.煌焦油蓝染液

D.抗酸染色E.墨汁染色

考点29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大纲★易考★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

易蒸发,造成结果偏低。但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Ret可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

细胞(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三类。

3.血液分析仪法可提供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MRV)、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r)、

LFR、MFR、HFR、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LRMI=(MFR+HFR)/LFRxlOO)。仪器法

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A1型题)关于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计数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

A.RMI——网织红细胞平均直径B.L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C.M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D.H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E.RDWr——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

考点30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大纲★易考★

1.显微镜法影响因素有: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血涂片质量好坏、计数红

细胞数量多少、计数方法等。Miller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误差可减小,网织红细胞95%可

信限为:Ret±2、陛恒画

VN

2.仪器法仪器法计数红细胞10000〜50000个。出现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

巨大血小板会使假性结果增高。

(A1型题)不会引起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误差的是(E)

A.血涂片质量好坏B.操作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程度

C.计数红细胞的数量D.计数方法E.贫血种类

考点31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大纲★★易考★

显微镜计数法:成人0.008〜0.02或(25〜75)x109/L,新生儿0.02〜0.06。仪器法:男

性RMI9.1%〜32.2%,女性12.8%〜33.7%。下表为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值。

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值

Ret(%)LFR(%)MFR(%)HFR(%)RDWr(%)HDWr(pg)MCVr(fl)

均值1.086.111.32.617.7533.4111.8

S0.414.774.141.732.355.25.3

考点3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大纲★★易考★★★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x10%,血液中为65/10沅。当骨髓Ret增

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网织红细

胞成熟类型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IH型约占20%〜30%,IV型约占70%〜80%,若骨

髓增生明显,可现I型和H型Ret。

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增多: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

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IOOXIO'L。急性失血后,5〜

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短暂和迅速增

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

数正常或轻度增高。②减少:见于再生隙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

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X109/LO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15xl()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15X109/L,伴嗜中性粒

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D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

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

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

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1来

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RPI=被f|Hct“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被测网织红细

正常人Het2

胞百分比。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1](A1型题)网织红细胞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A)

A.溶血性贫血B.慢性失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

[2](A1型题)关于网织红细胞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

A.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少

B.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

C.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

D.计数网织红细胞可用煌焦油蓝染色

E.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

考点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