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_第1页
1.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_第2页
1.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_第3页
1.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_第4页
1.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友邦惊诧”论1.

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学习鲁迅犀利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批判精神。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目标知人论世壹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作者简介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开始,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什么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来竟下令枪杀学生,打死打伤一百多人,还发出通电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并称学生行动引起友好国家(指美、英、法等国)的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像个国家了",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一个险峻的时刻,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写作背景解题表面上指的是那些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友邦惊诧”论“友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所谓的“友邦”并不是真正友好地对待中国,而是不断地侵略、掠夺和干涉中国内政。“惊诧”惊讶,诧异的意思,这里是指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表现出“惊诧”,突出了帝国主义列强及其走狗们的虚伪和无理。整体感知贰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庸

yōng

枪毙

bi

殴伤

ōu

拦劫jié私逮

dǎi

惊诧

chà

捕禁

bǔjìn杀戮lù

本埠

敷衍塞责

fūyǎnsèzé整体感知3.驳敌论论据。(第8段)快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脉络。1.交代学生请愿情况,引出敌论论点和论据。(第1段)2.驳敌论论点。(2-7段)第一层(2-4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奸的主奴关系。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确立作者的观点)。整体感知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批驳靶子得出结论树立靶子文本研读叁文本研读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即本文的敌论点是什么?敌论据又是什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研读第一段敌论点:敌论据: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文本研读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研读第一段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背景,又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文本研读研读第2-7段1.读2-4段,看看本层是针对什么进行批驳的?直接驳论点的方式驳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文本研读第一、二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士”是日本侵略者同伙。第三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土”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官员及其后台的主子。一个“惊诧了”,说明“友邦人土”是中国人民的死敌。研读第2-4段1.读2-4段,分析本层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1)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各说明什么意思?文本研读研读第2-4段2.读2-4段,分析本层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作用是什么?对比论证、事实论证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的事实,形成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政府,否定了“友邦人士”的身份以及他们“惊诧”的资格。文本研读研读第2-4段“即使”一词表示假设,目的是以退为进,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进一步揭露“友邦”惊诧,装腔作势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使其本质暴露无遗。行文至此,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3、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文本研读研读第5段阅读课文,分析本层是针对什么进行批驳的?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以驳论证的方式对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驳斥文本研读研读第6-7段阅读课文,分析本层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文本研读研读第6-7段阅读课文,分析本层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2)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鲁迅运用三个排比反复句揭露了所谓“党国”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与人民为敌的反动面目,及“友邦人士”与“国府”的关系。层层深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卖国的丑恶行径。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国将不国”的责任应由国府来负。文本研读研读第6-7段1.第六段引用电文有何用意?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进一步揭穿了国民党政府唯“友邦”之令是听,是“友邦”豢养的走狗。“友邦”要靠党国”维持他们的在华的利益;“党国”要靠主子“友邦”维持他的卖国独裁统治。文本研读研读第6-7段2.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将“友邦”与“党国”主奴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揭露无遗。“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也将“国将不国”的谬论驳倒了。第一个“日兵‘无法劝阻”说明“国府”与日寇早有勾结,而国民党政府又只知道卖国,当然不会劝阻也无法劝阻。第二个“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这是借友邦人士”之口,说明“党国”每月的军政费,包括“友邦”的“援助”就是专门用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对学生的爱国请愿,他们是不会“无法劝阻”的,一定要劝阻,不成就镇压。”拟用“友邦”的口吻明确关系:党国日本学生友邦镇压杀戮主奴一伙死敌不抵抗死敌(卖国)(爱国、救国)(侵略)党国文本研读研读附记第8段1.这一段针对什么批驳?这一段是驳论据:批驳了敌论据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文本研读研读附记第8段分两个小层次,由消息和评论组成。2.分几个层次?各讲了什么内容?一层引两则消息驳敌论据。二层议论,证明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屠杀学生的刽子手。文本研读研读附记第8段3.引消息有什么作用?“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引第一则消息批驳敌论据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引第二则消息批驳“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无辜学生的镇压、诬陷及至杀戮。文本研读研读附记第8段4.文章最后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用反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友帮惊诧”的实质就是要瓜分中国,与上文“永远‘国’下去一样”相呼应。这句话紧扣论题,使这段文字在内容上与全文紧密联系,在结构上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文本研读——语言风格课文灵活运用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鲁迅的文章充满愤怒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好个“友邦人士”!是在对帝国主义及其帮凶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作者用“友邦人士”这一称呼,以一种看似客气的方式,实则表达了对他们的极度不满和愤怒,同时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些“友邦”的虚伪和丑恶。通过反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使批判更加有力。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文本研读课文灵活运用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鲁迅的文章充满愤怒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以上两段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增强了驳论语言的气势,深刻地揭露了敌论点“友邦惊诧,国将不国”的荒谬性,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也使读者受到了极其强烈的感染。写作特色1、善于抓住敌论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层层驳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