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教案)22.古诗三首_第1页
(配套教案)22.古诗三首_第2页
(配套教案)22.古诗三首_第3页
(配套教案)22.古诗三首_第4页
(配套教案)22.古诗三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导读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4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崇高品格。《古诗三首》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及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黄继光》展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气概;《“诺曼底号”遇难记》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挑山工》通过挑山工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旨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发现人物的品质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并能够受到人物品格的感染。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介绍自己。2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现的精神品格。(重难点)[教学过程]解题导入,介绍作者1.“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是永恒不变的、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2.揭题:板书课题,齐读。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预设1:“送”是“送别”的意思。这是一首送别诗。预设2:送别地点在芙蓉楼。预设3:送别对象是辛渐。教师追问: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预设: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教师补充: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诗人简介。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二人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2)教师指名开火车都市剧,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同桌诵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学生自行朗读,把握节奏。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芙蓉、洛阳。(2)教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出示芙蓉的图片,结合图片识记。(3)学生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芙、蓉、洛、壶。教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识记生字。(4)重点理解“壶”,易错点:下面是“业”,不是“亚”,不能多写一横。(5)指导书写:“壶”字结构为上中下;部首为士;书写指导“上下收,中间放。中间横钩的横要写得长一点,托上包下”。品读古诗,入情入境1.品读古诗,感受送别。(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2)教师引导:这首诗描写了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场面。读这首诗时,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1:我最想知道王昌龄和辛渐做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预设2:我最想知道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王昌龄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那就让我们再回到古诗中,细细品读,寻找答案吧!(生再读古诗)2.明诗意,悟诗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请你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预设: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1)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想你传达出这种情感?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③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人的心头。④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2)学习“平明送客楚山孤”。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对于这句诗,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示例:从“平明”,即天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②从这个“孤”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示例:这是描写江面上的景色,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只能看见隐隐的山峰,显得格外孤单。而好友辛渐也即将登船,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他借助“孤”字在表达此时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情。③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在诗人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还有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黎明时分,天色乍亮还暗,寒冷的冰雨敲打着江面,一座孤独的楚山昏昏沉沉地立在江边。作者望着这一切,不禁吟诵道——(指导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独的楚山,寒冷的山雨,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辛渐,再想起自己遭受贬谪、独在异乡的现状,王昌龄不禁悲伤而泣——(学生再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3)学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托朋友告诉亲友——(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①点拨: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②提问:“玉壶”是什么意思?“玉壶”指的又是什么?预设:“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③教师补充:关于“冰心”“玉壶”的典故。补充资料: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④现在我们结合典故说一说:诗人以“冰心”和“玉壶”自喻,体现了什么精神品格?预设:诗人是在表达自己有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精神品格。⑤诗人为什么要说自己有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以“冰心”和“玉壶”自喻呢?我们来看看诗人王昌龄的经历,也许就有答案了。(课件出示)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⑥看完了诗人的经历,现在让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你认为王昌龄想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告诉大家什么?预设:表明自己无罪,问心无愧。小结:诗的前两句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既写出了苍茫的江雨,孤立的楚山,还烘托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诗的后两句言志,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总结全诗,领悟写法。①生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诗。②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啊——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后作业:默写古诗。收集其他送别诗,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学板书][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从读诗题知作者到读诗句知诗意,再到悟诗情,从整体感知,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从而感受古诗魅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3.反复诵读,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1:“塞”是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预设2:“塞下”是指边塞附近,也指北方边境地区。这是一首边塞诗。预设3:“塞下曲”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明确题材,了解作者1.初步了解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塞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一类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或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2.过渡:《塞下曲》的作者是卢纶,你又对卢纶了解多少呢?(出示诗人简介)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著有《卢户部诗集》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2)检查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老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多音字:根据词句读多音字,理解其意思。“单于夜遁逃”中的“单”读“chán”,单于,指匈奴的首领;“单独”“名单”中的“单”读“dān”,有①种类少,不复杂;②独,一;③奇数的;④记载事物用的纸片;⑤衣服被褥等只有一层的;⑥覆盖用的布,6种意思。学写字:雁指导书写:“雁”字结构为半包围;部首为厂;第一横不要写得太长,竖撇要写得舒展。被包部分第二笔竖画略长,最后一笔横要写得长些。品读古诗,入情入境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交流品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注释:“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遁逃”指偷偷地逃跑。预设:大意为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2)学生交流品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骑”指骑兵。预设:大意为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2.师提问: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预设: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3.师提问: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预设1: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预设2: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中的“逐”。4.细读诗句,体会诗情。(1)解读“逃”。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师指名回答:单于是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②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③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预设:狼狈不堪,惊恐万状)④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2)解读“逐”。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②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预设: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③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预设:“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学,天气严寒。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④师指名读,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课堂总结。朗读全诗。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拓展延伸:故事没有讲完,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单于了吗?说说自己的观点。预设: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我感受到敌人的败局已定,仿佛瓮中之鳖,只需少量轻骑追剿,即可手到擒来。[教学板书][教学反思]《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第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古诗。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关注诗人1.同学们,这里有一幅王冕的《墨梅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水墨画,只用了墨,没有用其他颜料,与平常看到的梅花颜色不一样。教师总结:那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古诗——《墨梅》。(课件出示诗题)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并说说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预设:这是一首题写在《墨梅图》上的题画诗。3.关注诗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冕(1310-1359年),字元章,元代诗人、画家号,老村、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一生清贫,依靠卖画为生。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墨梅图》。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课件出示诗文,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多读几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2.读准字音,学认字出示认字词语:砚台乾坤了解词语意思:“砚台”指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乾坤”是指乾为天,坤为地,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天地间。品读古诗,明意悟情1.自读,了解基本意思:结合插图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1)学生交流品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注释:“我家”指王冕家;“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预设: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2)学生交流品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好”指夸奖;“清气”指清香之气;“乾坤”指天地间。预设: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2.提问: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用诗中的词语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