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二)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明代杨慎评价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生平经历】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人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42岁:北宋末,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作为乱世词人,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二)创作背景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三)诵读经典,披情入境1.正字音,明节奏2.寻词眼,定基调朗读作品,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词人情感?——愁请同学们诵读经典,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二读,突出词句中的重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冷冷”、“惨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最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正时”中的“正”、“却是”、“旧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独自“怎生”等,要重读。三读,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四)细品经典,体会愁情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1.怎样写愁——抒情方式明确:直接写愁: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写愁:借景抒情。2.直接写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开篇七组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妙在何处?明确:七组叠字,可谓起势峻耸,它层层加浓渲染了愁妇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第一层:“寻寻觅觅”,是愁妇内心空虚试图寻觅精神慰藉的表现。周邦彦有“闲寻旧踪迹”之句。那早年的蹴荡秋千、烹茶猜书的欢乐,那秉烛对读、研摩古玩、鉴赏奇字的甜蜜夜晚,这一切的一切,都跑到哪里去了呢?重温旧梦、追寻往昔的希冀失望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滋味。第二层:寻觅无所得,她便环顾四周,只觉得残秋沉寂,一片冷清,连同她内心发出的阵阵寒冷,浑身顿增难以排遣的凄凉和痛楚。第三层:死生悬隔,一切都成泡影了,面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了。由浅入深,细腻入微,使全词笼罩在凄惨愁苦的氛围
。【知识拓展——叠词的运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百花。——朱自清《荷塘月色》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明确: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作用:①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②具有音律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2)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说说叠词有何作用?明确:①渲染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情感】②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内容】③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形式】3.间接写愁——借景抒情(1)围绕“愁”,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2)请同学们试着给诗中每幅画面拟个名字,在品读意象中感受意境。明确:淡酒急风图、秋雁南飞图、黄花憔悴图、雨打梧桐图(3)酒——三杯两盏淡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
——白居易结论:酒是“愁”的象征。思考:为何说是“淡酒”?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4)风——怎敌他、晚来风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论:秋风渲染悲凉、愁情。思考:为何用“急”字?明确: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5)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结论:过雁象征相思、离愁。音信之盼、离愁别恨、思乡念亲。思考: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明确:雁从北方飞到南方,作者从北方避难南方,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相逢的希望,同是大雁飞过,这次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以及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大雁来年可飞回北方,诗人却只能漂泊南方,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已然不在。(6)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结论:“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有谁堪摘”: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情。(7)梧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8)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结论: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细雨绵长,细雨与愁绪相似。“点点滴滴”,以声衬情,顿生凄凉之感,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思考: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递出怎样的情感?明确: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借酒消愁——抵不过晚来风急;大雁南飞——追忆起旧时相识;黄花堆积——憔悴中无心堪摘;守窗盼黑——到黄昏梧桐细雨。景景牵愁,物物助愁,处处生愁。这是一个“愁”的世界!4.间接写愁——借举止抒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明•陆云龙《词菁》卷二明确: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发愣闷坐失意人的形象,突出词人度日如年的凄戚心情。“独自怎生得黑”,不知道怎样捱过一天(凄凉,空虚,悲愁,痛苦)......(怎样写愁:巧用叠词,奠定基调;直言愁浓;选用意象,借景抒情;借举止抒情。)5.为何而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明确:以愁作结。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国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家愁——沦落之苦,颠沛之艰情愁——孀居之悲,丧夫之痛全诗主旨: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围绕一个“愁”字,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反复描写、渲染,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要学会在困厄中超越,带着自信与乐观,微笑着面对生活。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五)布置作业1.对比阅读,拓展愁情对比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填写下面的表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理解性默写①《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