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_第1页
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_第2页
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_第3页
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_第4页
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大单元、大概念”与“单篇经典、文本解读”的双赢一、关于大单元、大概念的由来“大概念”初见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前言:“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下位文件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述同上。结构化,就是知识不是零散孤立的,而已“有组织、有系统、有层次”,这无疑利于目标(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就是使之结构化的核心、引领者。用崔允漷的话,叫“组织者、统摄中心”;用比喻表述,就是旅游团里召集游客的举旗者;用学术化语言,就是近几年被人引用最多之一的美国学者威金斯、麦克泰格说的大概念功能是“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典型的结构化例子,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一任务群的名称,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就是大概念。而“大单元”在文件中,出现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知识结构化。”其目的与大概念一样。那二者是什么关系呢?有研究者指出:“学科大概念的提出,要求学科教学打破传统的单元教学而倡导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成为落实学科大概念的实践范式。”但是,如果大概念的目的是倡导大单元,为何不干脆将其写入2017年的文件呢?说明至少当时没想清楚。实际情况应是,2017年底,高中课改文件提出以大概念实现知识结构化时,崔允漷2019年那篇著名论文,即使不是大陆学界首次提出大单元的,也是当时及后几年影响最大的大单元论文。在他看来,从18个任务群直接跳到传统的单篇教学,哪怕到传统教材单元,都跳跃太大,须有中间过渡的结构化知识,大单元就这样产生了。依据除结构的层次性原理,就是其论文首先说的“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高中语文即18个任务群)……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这不就是那小于课标中的任务群,又大于传统教材单元的更“大”的单元?窃以为,这就是崔允漷强调其大单元,不是传统的几篇课文组合的教材单元,更不是某篇课文的原因,因为他需要“过渡”,需要中间“层次”,也叫缓坡原理,不是一步跳落地。如仅是这样,另组一些更大单元不就得了?不是的。不是仅这“量大”,他还有很重要的三点:其一,要求有一个如同(但小于)“学科大概念”的统摄中心,以使进入大单元的一切也发生结构化的紧密联系,但比那“最大”的学科知识结构化更小、更接地的结构化,以更好落实核心素养。这也是缓坡,但更在其对结构化不断强化的追求。一方面,崔允漷强调:“教师确定一个大单元时,应整体考虑课程标准及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相关要求。”就语文而言,假设它对应各科共同核心素养中正确价值观里的“诚信”,或者对应到本学科核心素养“审美创造”中的“写作”,那么,如此形成的大单元,“诚信”“写作”必大大强化,然而,经典文本就可能因此成为应需例文。一种是其大单元可能是原教材这个单元因需取若干篇,那个单元也取若干篇,新成一个“大”单元,其弊在可能丢掉必读篇。更值得担忧的是另一种情况,即只取单篇经典中的某一点为其“统摄中心”服务,如只取某名篇中的“诚信”,其他意蕴、艺术形式,哪怕更重要,都统统舍弃——如此,“诚信”价值观大大强化了,但是,经典文本的灵魂却可能因此被阉割。后文将举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其统摄中心实际未用“大概念”,而用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项目、大活动表述。作为课改专家的崔允漷,当然知道文件中是“大概念”。但他论文中几乎不用“大概念”。“大概念”(“bigidea”)也译为“大观念”“大思想”。崔允漷之所以不用,应主要是为强化“结构化”,强化“组织”,强调这个“大”是有意为之之举。他说,大单元教学——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按:其论文中均含“活动”),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故其大单元不仅“量大”,且格局大。他还强调了使用这套表述——大观念等等,有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表述”的好处。如此有针对性地细化其组织活动,必然二度强化某种结构化,如“诚信”,可能因某一大活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印象,但这样一来,名篇自身可能被忽略了,阅读教学可能沦为只有电影、游戏活动而无阅读的“活动”。其二,作为教育学学者,崔允漷将大单元定义为一个微课程,必须包含目标、学后反思等六要素。类似于变小了的学期教学计划。这必然强化某种组织作用,好者更好,“坏”者更坏。其三,他特别重视“基于学生的立场”。其大单元是从20世纪上半叶受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影响,兴盛于美国、中国的单元教学那里来的,而克氏又是立足学生的经验论教学的创立者,所以,崔允漷又称大单元为“学习事件”,并特别重视上述的“学后反思”。这一方面有益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养成,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放弃教师引导的危险,滑向鲁迅批评的“暗胡同”、叶圣陶批评的“暗中摸索”,后文黄厚江批评的“无教学”的大单元教学就是典型例子。基于上述因素,崔允漷就产生了于其他学科有益,于语文学科可能利弊参半的一段典型性表述: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原有教材的单元好比一个个独立的钢筋、水泥等建材单位,而学习单元则好比我们的住房“单元”……一个学习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指犹如钢筋的原教材单元及目标等)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可见,语文课文成了受“大任务”驱动(亦即“统率”),服务于大任务的例文。后面的比喻更清楚了:课文就是建房子所需的钢筋、水泥,服务于“某种需求”的材料。这样,因需取例(取哪一教材单元,哪篇课文进入其“结构”)、因需取点(取课文中哪一思想内容、哪一表现形式进入其“结构”),完全可能由课文之外的、先定的“大任务”决定。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言,如“诚信”“写作”,可能因此达到某种明显效果,但经典文本原汁原味的学习,则可能大打折扣。故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很可能利弊参半。二、产生上述现象的三大原因(一)认为课文(选文)“一看就懂”首先,教育学学者把大单元引入各个学科时,他能改变数理化学科的知识原貌吗?不能。能改变体育、艺术、历史、道德学科的原貌吗?不能。就是我们的语言学、文艺学、文学史,他都不能也不敢去改变它的知识原貌,但是,独独可以改变语文学科中最基本的构件“选文”呈现于课本里的读解样貌(这也是“知识”,如《祝福》是揭露压在妇女身上的夫权、族权、政权、神权四座大山),因为课文(选文)好像一看就懂,谁都能对它发表意见,所以教育学学者最常举例的就是语文。至于本学科人士,更可人人发言,有篇已属比较好的大单元论文,不说《祝福》最重要的四座大山,而谈环境与人(虽无大错,但过宽泛,因要统到大任务“环境”上,就突出环境,隐去四座大山了);更有把《我的叔叔于勒》统到“成长的足迹”(指文中的“我”成长了)这大任务的,而“揭露金钱至上社会”这最重要主题及设计哲尔赛岛相遇这最重要的技巧,没了。其次,因一看就懂,剩下就是教学方法的事,殊不知仅就上举两篇经典就有相去甚远的“多元”读解。(二)认为大单元改变了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此说特迷惑人。欲驳至繁,简言之有两个经典表述:一是陈思和提出,作品好比夜空中的星星,没有了星星,迷人夜空中的其余一切,什么文学史、教学方法,统统无从谈起;二是叶圣陶强调,语文乃成篇之书面语、口头语。确实,文字、语言,须“成篇”才能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最好的作品成为“经典”。故历经千百年检验留给语文学科的,是一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单篇。这是文学学科、语文学科最基本构件。故张志公言:古人的经验就是熟读二百来篇名文,基本的读写能力就具备了。这就是222篇的《古文观止》(包括各篇评析,即今之解读)风行于世的根本原因。并且,《出师表》《岳阳楼记》还是分别写给皇帝、友人的书信的实用文,这就是今天的真实情境。今日亦是,学生毕业后最常见的真实情境,是大量的实用性单篇文稿,上至中央文件、领导讲话,下至广告、说明书,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感悟越深越可能受益无穷。教其善读单篇文稿,乃雪中送炭。教其读长篇小说、诗歌影剧,不说锦上添花,不说打下精神底子,也至少非急用先学者,既讲真实情境,就要首先面向最急迫的现实需求。“送炭”也好,“添花”“底子”也罢,学好、教好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精选、传承下来的一批代表性经典,怎么是碎片化呢?如果因需取例,才是将这“代表性结构”打碎了;因需取点,更是使经典碎片化了。(三)文本解读存在困难文本解读对促进经典入脑,揭示写作奥秘,焕发语文教学生机的重大作用,本已成课改重大共识。但解读又绝非易事,人们开始建构,建构中必磕磕碰碰,甚至不忍卒“看”,刚好来了一个大单元,干脆弃之而热热闹闹搞大活动。学生可能很欢迎。也是欧阳代娜所描述的,新课本一到,90%学生鸦雀无声看的是语文课本,可一上课,没劲了。只有像欧阳代娜们当年那样迎难而上,再现美文之美,才有望实现与大单元的双赢。三、大单元教学研究论文中出现的两类情况面对大单元教学,笔者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中国知网上查阅了80多篇重点研究论文,其大体出现两类情况:第一类,弱化经典的原汁原味读解。这里面又分二种:一是指责统编教材中的经典单篇及其教学是碎片化。二是一线教师的大单元“实践”:1.因需取点,其典型即前文所举《我的叔叔于勒》《祝福》及其所在单元,类似的还有:(大多数均含所在单元)小学四大名著、《小英雄雨来》,初中《邓稼先》《社戏》《小石潭记》《背影》等,高中《沁园春·长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别了,“不列颠尼亚”》《陈情表》《窦娥冤》等,总计13个单元近60篇课文。2.因需取例(伴生因需取点),如将七上第三、四、五单元的《驿路梨花》等六篇课文另组为“草木寄情”大单元,用草木的象征解读它们;像《驿路梨花》是以“误会迭起”手法表现雷锋精神的著名小说,钱梦龙当年教学该课轰动一时,今天竟被统到“草木象征”大概念里了。第二类,单篇和大单元二者都要。他们绝大多数为著名学者、特级教师、课标及教材研制专家;有几位不止一篇论文,合计约40多篇,仅举几例如下。孙绍振:年龄最大,影响最广,近两年他在《语文建设》连发八篇关于大单元教学的论文。第四、五篇赞同对大单元进行探索,指出大单元、大概念“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但核心观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语文教学的基础乃是一篇篇的经典文本”,是“读出(其)立国之本、立人之本和立论之本”。第七、八篇所详析的当年其主编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岳阳楼记》单元,课文多达8篇,只2篇主读,其余均作比较拓展阅读,且有立足各篇解读提炼出的单元标题“人生境界”,犹今之大单元/大概念,更是“1+X”模式的实践雏形。温儒敏:《新教材将于2024年全面使用,语文老师该怎么做?》就二者关系,已说得很明确:“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其他则让学生泛读。”实为“1+X”模式的理论雏形。王荣生: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教学方法第二”的提出者,是较多谈及本论题的。他曾撰文详尽介绍其观看某教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有关评点。他提到:学生朦朦胧胧感觉到这篇文章看上去很平淡,但是蕴含了鲁迅很深的情感;认为如果采用孙绍振的“矛盾分析法”解读,那么鲁迅的情感就会被学生明晰体会到。王荣生说:为什么老师没能抓住这个教学点呢?一是文本分析下功夫不够,因为备课精力集中在“设计大情境带动多个小任务”的系列《活动》上;二是被人误导,以为让阅读教学从传统的“文本分析”模式向新课程的“完成任务”模式转变是新课程理念。他总结道:“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然而……原本就难以把握课文教学点的老师,现在更不注重‘文本分析’了,因为现在要求‘新教学’;原本能够抓到、抓住文本关键点的老师,现在也不愿意作‘文本分析’了,因为那是‘旧模式’。”张彬福:表达了与前述的张志公、孙绍振本质一样的观点,他说“从基础教育的特征和需要出发,上好每一篇课文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单篇阅读起始的,这种单篇阅读能力是一切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写作的范本。”黄厚江:提出了一系列精彩思考,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不能简单分割的,更难说哪一节课仅仅是培养文化自信或语言运用,哪一节课仅仅是培养思维能力或审美创造”“大单元教学之风盛起后,普遍的问题则是有‘学’无‘教’”“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一是没有教学过程的大单元‘教学’,其理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没有阅读的‘阅读教学’,……所谓的阅读,……是‘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在文本中随意挖洞,在不同文本中随意穿梭”。他还提出了类似“1+X模式”的“用核心文本的透彻阅读支撑单元学习资源的整合”的二者都要的策略。四、经典应原汁原味解读,文学不应自外于科学,解读应结构化,大单元应实施“1+X”标题的第一句,前文已多次提及。除众所周知的“定篇”说可互为印证外,还有两点:第一,必读名篇说。现代语文教育兴起之初,叶圣陶说:“‘文学名著’很多,虽是博学的人,花了终身的功力,也未必能全读;何况中学生?”所以要有选本。怎么选?“依‘文学名著’对于学生的‘了解固有文化’切要与否选。”固有,即本来样貌,既包含入选的经典能反映中华文化本质,又包含原汁原味读解,不走样。切要,即必读。又说“只要真个能读解,能欣赏,成为习惯,就可以随时随地用这种能力和习惯阅读没有选读的其他‘文学名著’”。76换句更决绝的话,就是倪文锦借用施蛰存的话提出的,由最权威的学者选编名篇及其“权威的阐释”,必读必学,不俯就任何学生。第二,文化“基因”说,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又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定篇、必读、基因——可见经典篇目教学多么重要。如果因需取点,将经典碎片化,将李杜名篇因需肢解,那恐怕连转基因都不如。当然,原汁原味,并非不扬弃传统中的糟粕,且如毛泽东《实践论》说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要读也要“解”。实际上,即使儿童,一阅读就伴生解读了,是一种向内的感悟力,如下图:儿童可能始不自知,但越长大越有感觉,越往深处赏析,越可能向外“发表”,当然不是都去写解读论文,而多是以自身素养及表达特点呈现经典养育之果。如仅就表达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语”就传承发扬了汉语言“骈散结合”这一特色,又有自身特点,如在主体的自由散句中,时见排比对偶,包括简短有力的连续三字句,如2024年5月23日他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的“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等。这就是“基因”的作用。就是孙绍振在《语文建设》的系列论文中说的,经典“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智慧、情感和语言的高度结晶”;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条“并不是直接井然有序地分类呈现的,而是水乳交融地渗透在单篇经典文本之中”;“核心素养尽在单篇文本……”。也就是,单篇经典不是碎片,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核心”的不断重复,数百个如许重复,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可能上去了。自然,不仅要认真“读”,还要尽可能“深度学习”地“解”。正如此,2022年版义教课标有关鉴赏的内容,比旧版课标翻倍增加,就很有意义,而且从过去小学1~4年级只提“阅读”二字,变为小学一年级就表述为“阅读与鉴赏”,从娃娃起,就要求养育鉴赏意识。也正如此,叶圣陶当初用“读解”,恐比今日“文本解读”好,它既降低了解读难度,又表明没有纯粹的读,儿时的阅读就隐含了不自知的“解”,故教师一开始就应因势利导养育学生的解读水平。这就涉及本标题第二句:文学不应自外于科学。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提到“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探究奥秘,这就是要害。文学不应成为短板,不应自外于科学。探究艺术奥秘,无疑是探究自然奥秘的一部分。实践上,就是于漪在改革开放初针对学生“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不认真咀嚼,不体会文字应用的奥妙”,而创建的用其生命再现艺术奥秘的情感派教学;钱梦龙等老一辈特级教师都有类似言论和精彩实践。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说的:“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二是歌德说的:“内容人人可见,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