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_第1页
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_第2页
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_第3页
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_第4页
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来《乌鞘岭》阅读答案乌鞘岭阿来从兰州出发时,就设想过进入乌鞘岭的情景:黄昏站在山梁高处,劲风振衣,极目西望,满目苍茫。从山水的苍老看到历史的苍老。等到开车上路,时间已是下午七点。今天,乌鞘岭是不可得见了。行前,找了些相关文字来读。一首清诗叫《乌岭参天》:“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疑心作者未必到过乌鞘岭。“雷霆伏地鸣幽籁”不该是浑远干旱直抵到北方沙漠戈壁跟前的祁连山北坡的真实景象。倒是林则徐过乌鞘岭的文字平实真切:“十二日,戊子,晴,辰刻(晨7—9时)行,五里水泉墩,又五里乌鞘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寒,下岭即仍脱皮衣矣,岭之西北七里为平番、古浪交界,又七里双口子坪……又七里古浪县城,入东门内行馆宿。夜雨。”那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因禁烟获罪,发配伊犁,农历八月行经此地。三十多年后,又一清朝官员冯竣光于光绪三年(1877)也是农历八月过乌鞘岭。其《西行日记》记载:“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鞘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上路不到一小时,天就黑了。上下岭的车一柱柱车灯明亮划破夜空,照亮路牌上那些地名:武威、张掖、酒泉……一个个都曾在史书中频频出现,现在,它们被车灯的光柱唰一下照亮,光柱划过。又在身后隐入了夜色。光柱之外的景物,全部隐入黑暗。又一块被照亮的路牌提示我们已经身在乌鞘岭上了。当地朋友为了路还将在岭上盘旋一阵而抱歉,说岭下二十多公里的隧道即将完成,下次来,就不会再有这攀山之苦了。我们却说起了一个话题,和古人相比,今天人怎么写得好游记,在乌鞘岭这般曾经非常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关节上,再不必要像过去的人,在风中雨中雪中,步步丈量,因此也就没有了从容的观察和细致的感受。过了乌鞘岭,就是漫长的河西走廊。所有的河流都成为内流河。那些河,曾经注入到沙漠中那些叫“海”的湖。但今天,这个词,只是它们干涸之处,曾经有过湖泊的地方在风中发出空洞的回响。说话间到了山下小镇上。专因过往的车辆暂时停歇而兴旺的小镇,灯火通明。在这个一切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公路每一次加宽一些,速度稍稍提高一点,都会使行驶在路上的车和人行进与停留的节奏发生变化。于是,一些曾经热闹一时的镇子便迅速凋敝,另外一些应和了新的交通节奏的小镇又在仓促间热闹起来。这个从我们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小镇也很快就要衰落了。当岭下的隧道开通后,将不会再有长途驱驰的车辆经过这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前行与进步,总是以抛弃一些地方、一些人,忘记一些人、一些地方,作为必需的代价。那年,在乌鲁木齐购得《新疆游记》。作者是民国北洋政府财政部官员谢彬,1916年他受政府委派前住新疆和阿尔泰区作财政考察,1917年返回。“历时十有五月,归成游记三十万言”。当年他从兰州到武威,整整走了八天,这样缓行细看,一路经过多少村庄人家,入眼多少尘世间事,不像今天,不论干部还是文人,进入一个村庄都像一个仪式,哪有如此的寻常自然。今天,我们去河西,去武威。那些小地方应该还缩在枯干山皱里的某一处,这样的夜晚,还有人守在一台电视机前,看着里面播放着不属于自己的都市繁华。那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中航线连接在一起的另一个中国。由于这些通道的建立,在这个都市和那个都市之间,我们越来越看不到提供着粮食与蔬果的村庄,看不到卑微的农家。我们在另一个中国高速穿行时,看到的是加油站、收费站、超市、免税店。我们夸张着我们非关生存的痛苦,而忘记还有别一个中国,还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他们所有的痛苦与有限的欢乐,都只跟两个字相关:活着。再一年,等到乌鞘岭下隧道贯通,刚才经过的乌鞘岭下那个小镇又要冷落消失了。那些补胎的人,开小饭馆的人,又会到哪里去讨生活?几天后回程,上午过乌鞘岭。下山路上,高速路护栏有一豁口,我们停了年。倾斜的草坡上有羊群四散。草浅,而且稀疏,缺少水分,少到盖不住裸露的浮土。路肩下,有一条干涸的溪流。有一个人穿着护路人的橙色衣服,拿把锄头在干涸的沟边挖掘什么。应该是一株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我有一种不忍的心情。这土地再经不起这样的翻掘了,同样不忍去劝止那个佝偻着身子奋力翻掘的人。在这片严重退化的高山草甸背后,祁连的雪峰升起来。正是从那里下来的融雪水,是眼下这片群山,以及武威绿洲保持生机的源泉。但在全球性的气候变迁中,这些积雪与冰川都在萎缩。遥望那一脉雪线日渐退缩的雪山,眼前却浮现着这些天见到的种种情形。武威人并不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而放弃希望,他们辛勤劳作并规划和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生活。想到某一天,这些冰川与千年积雪或许会消融殆尽——那就是对人所有努力与憧憬的严酷否决。眼前的高山草甸曾经是怎样的百草丰茂,牧歌悠长,我心中却没有升起一丝一毫的诗意。飞机起飞,我想再回望一眼苍茫祁连,但飞机向东,祁连落在背后不能看见。(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武威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朋友为乌鞘岭山路盘旋、旅途辛苦对作者表达歉意,作者认为只有感受攀山之苦才有从容的观察和细致的感受,对朋友的抱歉不以为然。B.作者认识到,一个时代的进步必须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因此对车窗外一掠而过、很快就要衰落的小镇不再放在心上。C.作者认为,在繁华的都市之外,还有另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只有偏远的乡村真正振兴了,中华民族才会真正实现振兴。D.作者心情复杂,他不忍心看到环境遭到破坏,也不忍心劝止那些破坏环境的穷苦人,不忍心看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付诸东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对进入乌鞘岭情景的设想,而后又介绍清诗和林则徐、冯竣光等相关的诗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有了厚重感。B.文章以前人过乌鞘岭的记叙和描写为比对对象,审视社会发展对当代人观察、体验、感受生活的影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C.作者起初对进入乌鞘岭有着浪漫的想象,结尾却写自己心中“没有升起一丝一毫的诗意”,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增强艺术感染力。D.文章标题为《乌鞘岭》,却没有多少文字写作者看到的乌鞘岭的风光,这主要是由于夜过乌鞘岭,一无所见,也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8.请从组织行文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赏析文本形散神聚的特征。9.作者在谈到自己创作《西高地行记》时说:“我走向了宽广的大地,走向了绵延的群山,走向了无边的草原。那时我就下定了决心,不管是在文学之中,还是文学之外,我都将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与一个更雄伟的存在对接起来。”从本文看,你认为作者在文学中与哪些“更雄伟的存在”对接起来?参考答案6.答案:D简析:A选项,作者并非对朋友的抱歉不以为然,而是借此表达对当代人观察、感受生活方式变化的思考;B选项,作者对小镇的衰落是关心和担忧的,并非不放在心上;C选项,文中未提及偏远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振兴的关系;D选项,从作者对护路人挖掘植物的不忍,以及对冰川萎缩影响人们生活的担忧可看出。7.答案:D简析:作者夜过乌鞘岭并非一无所见,如看到路牌、小镇等,且文章剪裁主要由写作目的决定,D选项错误;A选项,文章开头的设想和引用诗文,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B选项,通过与前人对比,引发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思考;C选项,前后心情的反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8.答案:①从组织行文看,本文以路过乌鞘岭为中心事件,以时间为序,记叙路过乌鞘岭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对乌鞘岭历史的敬意和对现实的思考。内容丰富,中心明确,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征。②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路过乌鞘岭所见、所忆为“骨干”,以对现实忧思的议论和抒情为“血肉”,以“骨干”支撑“血肉”,使“血肉”依附于“骨干”,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及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这一主旨。简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写路过乌鞘岭的经历,如出发时、上路后、几天后回程等,其间穿插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表达方式上,通过记叙、描写展开,又融入议论和抒情,使主题更深刻。9.答案:①对接乌鞘岭的人文历史:作者前往乌鞘岭,查阅、联想起与此地有关的人文历史,也看到了沿途一个个曾在史书中频频出现的地名,感受到祖国西部人文历史的厚重。②对接经济发展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