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5.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智能算法时代,海量隐私数据是一种基础性社会资源,也是算法受众与算法平台或组织争夺、控制和利用的质料对象。算法是一种规训权力,会不断争夺隐私领域规则以及个人隐私资源分配的控制权,从而持续影响算法受众产生隐私未得的感受。个人信息收集是算法隐私剥夺行为的起点,也是算法受众接触算法平台时经历与个人隐私资源被争夺相关体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台能够通过三种方式争夺算法受众的隐私资源。分别为:过度收集个人隐私信息,有一些平台不需要用户的定位,也不需要知道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就能读取这些信息;利用服务功能迫使个体主动提供个人信息,即个体必须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才能使用平台提供的部分服务;通过非法手段,如黑客破解、网络攻击等获取个人数据。由于算法受众往往无法了解或理解平台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算法受众表达了对个人隐私资源的担忧。平台整合不同渠道、不同颗粒度的数据隐私信息,通过这些东西去挖掘不想暴露的信息,继而掌握了更多个人生活细节,包括消费喜好、消费能力、社交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平台继续对已有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将零散且孤立的隐私信息汇总成可匹配用户的“整合型隐私”。最后,经过整合、分析和数字画像,个人隐私信息最终被平台转化为被其掌握和利用的数据资源,个体也因此变得更加透明。在个人信息传播阶段,算法隐私剥夺现象进一步加剧,算法受众强烈感受到个人数据隐私似乎完全脱离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个体某些真实信息未经其授权同意就被平台不当披露,抑或直接关乎个人的隐秘被平台曝光。个人拥有合理披露自身信息且不受侵害的利益期待,因而无论是不当披露还是曝光数据隐私,都是对个人隐私期待的破坏。更严重的是,个人信息一旦公开传播,就给算法受众带来个人信息失控的风险。算法隐私剥夺行为违背公平理念进而带来隐私伤害,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利益。对算法受众而言,算法平台的监视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构成了主观隐私伤害。私生活处于不安宁状态,意味着个体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隐私关注、焦虑乃至精神上的痛苦之中,对被监视感到不安和恐惧。个人信息被意外使用对个体造成不利后果,构成了客观隐私伤害,如个人信息遭算法平台不当披露后被电信诈骗等利用。算法隐私剥夺行为引发的客观隐私伤害,还可能导致个体在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遭到歧视性对待,包括妨碍个体将来获得平等工作的机会、购买保险的支出费用以及过有尊严的生活等等,进而引发出个体的愤怒感。总体而言,隐私伤害的主客观类别可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同攻击是担忧被殴打一样,对不受欢迎的观察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信息驱动的伤害的担忧,其结果都导致了算法受众人格剥夺感受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发挥自主性,实施反向规训的抵抗策略,如卸载比较小众、冷门的APP、关闭平台非必要的授权、寻求替代平台、转换使用、减少平台授权范围、伪造个人信息等等,但这些抵抗只能使个体暂时“无力地避让”。最终,当个体的隐私价值能力有限,外界救济保障措施相对匮乏时,算法受众抵抗算法隐私剥夺行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抵抗无力的感受由此被激发出来,真正从“无力”直接走向“徒劳感”。(摘编自杨喜喜《结构性剥夺:算法受众隐私剥夺感的生成逻辑》,有删改)材料二:进入数字化社会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融。数字化社会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进入公众领域,通过对带有个人特征信息的搜集、提取和整合,形成了虚拟化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虚拟对应物,它可以代表或者代替自然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不同于自然人有着真实肉身,数字人是纯数据化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变得快捷和简单:通过分析用户线上购买服装的尺寸可以得知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隐私数据;分析某一群体的线上工作流程可以得知这一工作的责任、义务和实践方式,而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形成内容丰富的数字人。在数字化社会,个人以自然人和数字人的复合身份出现,在很多时候,数字人的身份拥有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数字人可以自如地切换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特征。智能技术赋能各种穿戴设备、智能机器,实现了更多的人机互联和人机交互,这种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数字人的使用边界得到扩展,原本一些需要自然人完成的任务,可以方便地借助数字人完成。自然人永远被限制于时空之中,数字人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后台数据处理进化其能力,换句话说,数字人会长久存在。智媒时代的隐私保护背景复杂,问题繁多,难度更大。我们已经不可能用简单的物理区隔来阻止个人隐私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说边界区隔已无法阻止数据化的进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不可逆转。私密化是隐私的关键问题,隐私一直强调私密、不为人知,但数字人的存在无法避免私密信息进入公共空间,这种悖论决定了一方面人们需要私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去私密化,从而导致隐私受损。_。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进入智媒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逐渐通过去私密化来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彼此全方位“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摘编自顾理平《数字人的去私密化: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与化解路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算法隐私剥夺行为引发的客观隐私伤害,这必然让个体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遭到歧视。B.智能技术形成虚拟主体,数字人可以取代自然人,实现了更多的人机互联和人机交互。C.相较于自然人,数字人在虚实世界自如切换,留下的数字信息仍然存在并被持续使用。D.在智能时代,算法受众遇到的困难越多,分享的频率也越高,致使社会的窥私欲增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算法具有规训权力,会对海量隐私数据进行争夺、控制和利用,引发算法受众对个人隐私资源的担忧。B.算法平台通过三种方式争夺算法受众的隐私资源。其中,利用服务功能迫使个体主动提供个人信息是最关键的阶段。C.在整合、分析和数字画像的基础上,平台将个人隐私信息转化为可掌握和可利用数据资源,这就意味着个体变得透明。
D.材料一体现了材料二中提到的部分观点,认为数字化社会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进入公众领域,即个人隐私受到了剥夺。3.以下《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最适合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A.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C.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D.圈子是指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地缘或姻亲等关系形成的社交群体,具有伸缩性。4.在智能算法环境下,隐私剥夺感的内在生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请结合材料一完善以下图表。(4分)。
5.DeepSeek横空出世,展现了算法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捉迷藏刘亮程我从什么时候离开了他们——那群比我大好几岁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玩。好像有一只手把我从他们中间强拉了出来,从此再没有回去。夜里我躺在草垛上,听他们远远近近的喊叫。我能听出那是谁的声音。他们一会儿安静,一会儿一阵吵闹,惹得村里的狗和驴也鸣叫起来。村子四周是黑寂寂的荒野和沙漠。他们无忌的喊叫使黑暗中走向村子的一些东西远远停住。他们在玩捉迷藏游戏。还是那一群孩子。有时从那堆玩泥巴的小子中加进来几个,试玩两次,不行,原回去玩你的尿泥。捉迷藏可不是谁都能玩的,得机灵。“藏好了吗。”“藏好了。”喊一声就能诈出几个傻小子。天黑透了还要能自己摸回家去。有时也会离开几个,走进大人堆里再不回来。夜夜都有孩子玩,夜夜玩到很晚。有的玩着玩着一歪身睡着,没人叫便在星光月影里躺一夜,有时会被夜里找食吃的猪拱醒,迷迷糊糊起来,一头撞进别人家房子。也有孩子玩累了不想回家,随便钻进草垛柴堆里睡着。孩子们一散,许多东西扔在夜里。土墙一夜一夜立在阴影里,风嗖嗖地从它身上刮走一粒一粒土。草垛在棚顶上暗暗地下折了一截子。躺在地上的一根木头,一面黑一面白,像被月光剖开,安排了一次生和死的见面。立在墙边的一把锨,搭在树上的一根绳子,穿过村子黑黑地走掉的那条路。过去许多年后,我们会知道这个村子丢失了什么。那些永远吵闹的夜晚。有一个夜晚,他们再找不见我了。我很少被他们轻易找到过,我会藏得不出声息。我会把心跳声用手捂住。我能将偶不小心弄出的一点响声捉回来,捏死在手心。我能辨出他们每个人的身影,当月亮在头顶时他们站在自己的阴影里,额头鼻尖上的月光偶尔一晃。我能听出每个人的脚步声,有多少双脚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落地声。我能听见他们黑暗中回头时脖颈转动的声音。当月亮东斜,他们每个人的影子都有几百米长,那时我站得远远的,看看地上的影子就能认出这是谁的头那是谁的身子。他们迎着月光走动时影子仰面朝天躺在地上,鼻子嘴朝上,蹲下身去会看见影子的头部有一些湿气般的东西轻轻飘浮,模模糊糊的,那是说话的影子,稍安静些我就能辨出那些话影的内容和意思。
我躬着腰跟在他们后面。有时我不出声地混在他们中间,看他们四处找我。“就差刘二一个没找见。看看后面。往草上踏。”一次我就躺在路上的车辙里,身上扔了一把草,他们来来回回几次都没看到。“谁把草掉在路上了。”一个过来踢了一脚。“走吧,到牛圈里找去。”另一个喊。一只脚贴着我的耳朵边踩过去。是张四的脚,他走路时总是脚后跟先落地。“刚才我就觉得奇怪,白天没人拉草,路上怎么会掉下草。”他们返回来时我已经跟在后面。我走路不出一点声、轻声轻脚,感觉心里有一双翅膀无声地扇动,脚踩下时,心在往上飞升,远远地离开地。我藏在他们找过的地方。藏在他们的背影里。我一直藏到后半夜,知道再没有人来找我,整个村子都没声音了。听到整个村子没声音时,我突然屏住气,觉得村子一下变成一个东西。它猛地停住,慢慢蹲下身去,耳朵贴近地面。它开始倾听,它听见了什么。什么东西在朝村子一点一点地移动,声音很小、很远,它移到村子跟前还要好多年,所以村子一点不惊。它只是倾听。也从不把它听见的告诉村里的人和牲畜,它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起身离开。或许等那个声音到达时,我、我们,还有这个村子,早已经远远离开这地方,走得谁都找不见。不知村子是否真听到了这些。不管它在听什么我都不想让它听见我。它不吭声。我也不出声。村子静得好像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只剩下大片荒野,它也没有声音。这样不知相持了多久,村子憋不住了。一头驴叫起来,接着另一头驴、另外好几头驴叫起来,听上去村子就像张着好几只嘴大叫的驴。我松了口气,心想再相持一会儿,先暴露的肯定是我。因为天快要亮了,我已经听见阳光唰唰地穿过遥远大地的树叶和尘土,直端端地奔向这个村子。曙光一现,谁都会藏不住的。而最先藏不住的是我。我蹲在村东大渠边的一片枯草里,阳光肯定先照到我。从那片藏身的枯草中站起的一瞬我觉得我已经长大,像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在一丛干草中寂寞地长大了,再没地方能藏住我。我翻过渠沿,绕过房子,像个大人似的迈着重重的步子踏上村中间那条马路。村子不会听见我,它让自己的驴叫声吵懵了。只有我知道我在往家走,而且,再不会回到那群捉迷藏的孩子中了。(选自《一个人的村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藏起来后,村子仿佛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倾听者,这一想象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和独特的感悟。B.文章运用大量细腻的感官描写,如听觉、视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夜晚捉迷藏的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C.作者将村子拟人化,赋予其倾听的动作,该手法和《我与地坛》中赋予地坛以生命,使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感染力。D.本文结尾“我”觉得自己长大,余味无穷,与《故都的秋》结尾对秋的赞美,以抒情收束全文,艺术效果一致。7.下列关于文中“我”在捉迷藏游戏中心理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善于隐藏自己,享受隐藏和观察其他孩子寻找自己的过程,这体现了“我”的机灵和好奇心。B.“我”能辨出孩子们的身影、脚步声,甚至能听见脖颈转动的声音,体现了“我”的敏锐观察力。C.藏到后半夜,“我”感受到孤独并开始思考,反映出“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D.从枯草中站起,“我”觉得自己长大,不再回到游戏中,表明“我”已经完全成熟,不再留恋过去。8.文章中多次描写乡村夜晚的景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章结尾处“我觉得我已经长大”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戀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说苑·正谏》材料二: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亡而送,是诈忠也。”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窃观在朝群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唐、虞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又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太宗深嘉纳之。《贞观政要·君臣鉴戒》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其能开至公A之道B申C天下D之用E非惟高位F厚秩G在于礼之H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使⋯⋯危险,使动用法,与《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B.文中“未之有也”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特点不一致。C.所以,用来……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所以”意思一致。D.殆,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不可强行劝谏,强行劝谏会危害自身,并导致谏言不被采用,所以他选择委婉劝谏。B.对于齐景公的问话,晏子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从君主的角度回答,突出君主的态度在君臣关系中的重要性。C.唐尧、虞舜每天都战战兢兢,越来越谨慎,是因为他们深知百姓的力量,唯恐自己在礼义方面做的不够。D.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同时,向其描绘了超过三皇、五帝的美好愿景,最终获得了唐太宗的高度认可。13.把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为也。
(2)窃观在朝群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
14.“君臣契合,寄同鱼水”是古之君臣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贺新郎·弹铗①西来路宋代·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②。歌此恨,慰羁旅。[注]①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铗唱歌。铗:剑。②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几番风雨”写出了天气恶劣,旅途艰辛的境况,烘托词人内心的愁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自笑人如许”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情感相似,流露出伤感之情。C.“写江东渭北相思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江东与渭北相对,突出空间距离,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记匆匆”“记当年”都是虚写:“弹铗西来路”实写当前行程,为实写。16.整首词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又有对家国的情怀,词人是怎样展现这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对华夏文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2)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暗用前人诗句却浑然无迹,如“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谢朓的“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二水中分白鹭洲”。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这一次,被“泼天流量”砸中的竟然是小红书?近日,大量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发帖,导致该APP下载量飙升至苹果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的首位。有网友戏言“一觉醒来小红书被外国人占领了”“小红书已经变成小洋书”。小红书能否真正接住这波流量,目前来看,还充满着巨大变数。毕竟,这背后的影响因子非常复杂。但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哪怕存在着语言上的隔阂,中外网友也能“无缝”地共享同一个网络世界,共同探讨美食、旅游、家乡、兴趣爱好甚至工作时长等话题。比如,有中国学生在小红书上发出自己的英语试卷,希望“对面”的美国网友可以“帮忙”。同时,也有美国网友发出自己的数学作业,在线寻求中国网友的帮助……这些由网线所连接起来的“直接沟通”,虽然很多都是琐碎的、娱乐化的,但却又足够真实。它以事实表明,原来人类的很多悲欢都是相通的。这一幕的出现,或的确源自“偶然”和“意外”因素的推动。但是,这背后其实展现出中外网友在跨越国界的交流互动方面有着强烈的意愿,并且在兴趣爱好、生活感悟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能够轻松找到交流的切入点。从这个角度说,这种“零距离”的直接互动,又未尝(甲),有着“双向奔赴”的内驱力。事实上,同样在这几天,一段来自美国犹他州的OneVoice儿童合唱团在天坛祈年殿前用中文合唱《如愿》的视频就在社交媒体刷屏。熟练的汉语、清澈的童声,让许多人听得感动,直呼“希望用童声架起友谊之桥”。可以说,中美的民间交流一直有着不错的基础。这正是支撑更多领域开放合作的“_A_”。而现在,在网络上中美网友有了可以毫无距离地展开互动对话的机会,显然也为民间交流的继续扩大和深化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当然,由于是首次“破冰”,中外网友在直接的对话沟通中,必然会出现(乙),如何求同存异,维持好友善、包容的沟通氛围,也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总之,无论这一幕是否只是_B_,它的出现都值得珍惜。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的政策经济环境下,这般源自民间网友的互动交流热情,显得弥足珍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怕……也……”,比运用“即使……也……”的句式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说“小红书能否真正接住这波流量,目前来看,还充满着巨大变数”,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依据。(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当下社会的多元发展,没有分歧就没有世界。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共识就没有意义了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必然”错误;B.“数字可以取代自然人”错误;D.“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可知,文中提到的是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从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主动选择,而不是导致窥私欲增强。)2.答案:B解析:无中生有3.答案:A解析:根据横线所在段落“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可知,该段指出人们在社交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普遍现象。4.答案:①人格剥夺;②愤怒感;③外界救济保障匮乏;④徒劳感;5.答案:(1)算法之美:DeepSee具有广泛的领域知识和信息,善于收集、提取、整合知识和信息,快速、全面提供答案(方案)。(2分)(2)担忧:①智能算法的存在无法避免地让私密信息进入公共空间,给人们带来个人信息失控的风险。②各类平台或机构对人们数据的收集与使用,使得个人无法也无力对抗;③个人对庞大的信息系统产生依赖,无法轻易摆脱甚至逐渐演变成主动选择。(4分)(评分建议:“算法之美”2分,“担忧”写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6.答案:D解析:本文结尾“我”觉得自己长大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思考空间;《故都的秋》结尾对秋的赞美,以抒情收束全文,表达情感。两者艺术效果不同,D选项错误。7.答案:D解析:从枯草中站起觉得自己长大,不再回到游戏中,只能说明“我”在心理上有了成长的感悟,开始走向独立,但不能表明“我”已经完全成熟,“不再留恋过去”的说法也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8.答案:①这些描写营造了神秘、静谧的氛围,为捉迷藏游戏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衬托了“我”的心理变化,夜晚的寂静与“我”的孤独思考相呼应;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如“土墙一夜一夜立在阴影里,风嗖嗖地从它身上刮走一粒一粒土”等描写,展现了夜晚中事物的变化,体现了时间的推移。评分细则: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9.答案:①从游戏经历来看,“我”在捉迷藏过程中独自隐藏、观察,学会了独自面对和思考;②从与村子对峙过程来看,“我”感受到了孤独,也体会到了世界的神秘,对周围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婚前财产公证及婚姻家庭财产保全与管理协议
- 2025年度全新员工离职保密协议及离职后市场竞业限制合同
- 2025年度影视作品赞助协议书模板下载
- 2025年度安全风险评估厂房租赁安全生产管理合同
- 2025年度特殊行业安全保卫人工成本协议书
- 2025年度公司股份增发与投资者权益保护协议书
- 2025年度公司股东内部关于研发创新成果共享的协议书
- 2025年度XX金融控股集团股东退股及风险管理协议
- 2025年度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合同赔偿计算规范范文
- 2025年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变电站一次系统图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获奖版)课件
- 幼儿园中班居家安全教案
- 网页设计和制作说课稿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与运营
- 食用油营销整合规划(含文字方案)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15《升旗的方法》教案
-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绪论
- 超高性能混凝土项目立项申请(参考模板)
- 电缆桥架招标文件范本(含技术规范书)
- 试车场各种道路施工方案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