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寿区2024年秋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互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基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⑤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煤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⑥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⑦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⑧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故事化”时代,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不存在虚构,一定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B.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因此,文学叙事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虚构故事,来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C.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可以有感性的描写、刻画,只是这种描写、刻画在文学和新闻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B.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生动展示了决策者做决策时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C.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具有艺术上的合理性。D.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但有时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强调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文学叙事的虚构性和情感共鸣,揭示了新时代新闻报道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向读者充分展示了新闻和文学在叙事上的不同特征。C.全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探讨了新闻叙事、文学叙事在主题特征、情感表达、形象塑造、真实性要求等方面的区别。D.文章第③段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了文学性叙事作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以及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的观点。4.在“新闻故事化”时代,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叙事时通常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夺泸定桥王树增大渡河经泸定的这段河段古称“泸水”。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这里是川康要道上的天堑。康熙四十四年,为了打通京城、成都至拉萨的通道,清廷下令在这个巨大的峡谷上架桥。这是一座由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其中九根为桥面,四根为扶手。铁索分别固定在两岸的两根铁桩上,铁桩上刻有“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九月造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椿重一千八百斤”字样。桥的两端各建有亭式桥楼。北端紧邻泸定县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大渡河两岸间的河谷上铁索空悬。泸定桥桥长一百零一点六七米。此刻,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桥头的桥楼已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泸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紧贴河边,城墙高约两丈,上面的堡垒所配置的火力在桥面上形成了一张火网。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来!”下午,四团夺桥的作战方案定了:二营和三营火力掩护,特别注意用火力阻击两侧的增援之敌;一营分三个梯队正面强攻。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四团政委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当事先准备的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时,我方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像旋风般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犹如惊涛裂岸,山摇地动。这时,二十二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队员,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金山、刘梓华……他们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摩大珠同志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索……向敌人冲去。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铁索剧烈地摇晃起来。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们人人抱着木板,只要前面的突击队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了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泸定县城里的巷战进行了两个小时。傍晚时分,刘伯承率领的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沿大渡河北岸到达了泸定桥边。两军在桥头会合了。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晚十时,大渡河谷夜风强劲,刘伯承和聂荣臻提着马灯,在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引导下,走上了泸定铁索桥。刘伯承从桥的这头走到那一头,然后又从那头走回来。在桥中心,他停下了,用脚踩了几下桥板,铁索桥剧烈地晃动起来。刘伯承自语道:“泸定桥,泸定桥,我们胜利了,胜利了!”一九三五年五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夹,毛泽东扶着冰冷的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二十二名抢渡大渡河的红军勇士每人得到了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水杯和一双筷子——这是当时中央红军官兵所能得到的最高的物质奖励。二十二名勇士的大部分姓名已无从查考,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留有姓名的仅五人。今天,泸定桥畔矗立着一个红军士兵的巨型雕像,雕像年复一年地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每当晚霞满天,喧闹的生活沉寂下来,如果你靠近这个红军士兵,也许会听见他依然在重复那位著名的红军将领说过的话:“我们胜利了!”(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题目是编者所加)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关于大渡河和泸定桥的介绍,说明这个地方非常险要,同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B.“大渡河两岸间的河谷上铁索空悬”,透露出红军战士想要渡过大渡河要面临的困难。C.“有种的你们飞过来!”可见敌人对大渡河天堑盲目自信,为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D.红军勇士获得的物质奖励微不足道,表明红军战士不介意物质奖励,更注重精神意志。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红军战士进行刻画,既有典型个体,又有群像,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B.文章结尾泸定桥边的巨型红军士兵雕像的描写,饱含着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仰。C.全文跨越三个时代叙事,把泸定桥放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给小说增加了厚重感。D.文本通过直接描写红军战士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7.小说在叙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过程时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特色及艺术效果。8.王树增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评论者认为“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已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困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乘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抵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B.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C.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D.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B.“固辞乃止”的“固”与《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的“固”意义相同。C.枢密使,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是管理军国要政的重要官职。D.“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彦博司空职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入槛车中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以不实之言诬陷彦博,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12.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2)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①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注】①吟兴,即吟诗的兴致。杜荀鹤曾在《自叙》诗中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残腊”起笔,既点明了时间,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情感基调。B.颔联通过写就船买鱼、踏雪沽酒来展现与友人泛舟潇湘愉悦的心情。C.尾联表达对潇湘美景的钟爱,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全诗无一字直接表述内心,却将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富有艺术魅力。14.请简要分析诗歌中诗人的形象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里仁》中,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强调要重义轻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与“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便是明证。(3)《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网络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______________。许多网络写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格调不高,不能反映当代中国______________的社会图景,而是遵循一种“快感机制”,供大众“悦读”。这其实是价值错位、______________的表现。网络写手应该摆正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写手切忌不要过多地沉溺于玄幻、穿越、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否则,网络写手不仅会丧失对美的审视、对外界的感知,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可能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网络写手要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由于经常面对电脑或手机写作,很多网络写手即使有阅读,也只是“读屏”。网络写手应该注重阅读,坚持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另外,切实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走向广阔的天地,感受时代的脉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网络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也就______________了。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层出不穷气贯长虹急功近利迎刃而解B.生生不息气贯长虹急于求成水到渠成C.层出不穷波澜壮阔急功近利水到渠成D.生生不息波澜壮阔急于求成迎刃而解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B.热衷于追名逐利,出现了浮躁情绪,偏离了文学初心C.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D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网络写手切勿过多地沉溺于玄幻、穿越、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否则,不仅网络写手会丧失对外界的感知、对美的审视能力,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可能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B.网络写手切勿过多地沉溺于玄幻、穿越、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否则,网络写手不仅会丧失对外界的感知、对美的审视能力,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可能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C.网络写手切忌不要过多地沉溺于玄幻、穿越、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否则,不仅网络写手会丧失对外界的感知、对美的审视能力,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可能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D.网络写手切忌不要过多地沉溺于玄幻、穿越、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否则,网络写手不仅会丧失对外界的感知、对美的审视能力,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很可能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你可能不由得产生疑惑,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少了仰望天空的闲情逸致,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__①____?答案是,的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产生的两大元凶。首先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大气在饱和继而降水前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水汽的增多会促使更多积雨云的形成,降水强度也就增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___②___。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成为雨滴的凝结核。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19.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部分引用了脍炙人口的古诗,请谈谈在科普类语段中作此引用的效果。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通俗生动、活泼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回信,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以上材料,能给当代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寿区2024年秋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1~4题答案】【答案】1.B2.C3.D4.①确保真实性:新闻叙事要以事实为基础,所叙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能虚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②聚焦社会化主题: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应投射、指向社会化的内容,而非侧重个人内心活动。③坚持理性态度,避免主观想象和判断。记者撰写新闻时不能加入主观的想象和判断,只有理性态度才能重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5~8题答案】【答案】5.D6.D7.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和战斗过程,用川军的“目瞪口呆,惊恐万分”反衬红军战士的勇敢。②适时引入参与指挥战斗的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彰显事件的真实性。③剪裁详略得当,略写作战方案的制定等内容,详写的飞夺泸定桥战斗过程,凸显红军战士的意志与勇气。8.①作者创作时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择飞夺泸定桥这一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创作,对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真实的场景进行准确地记述,塑造了王友才、廖大珠等真实的红军战士形象。②作者在叙述中插入杨成武的回忆这部分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叙事更加真实。③运用具体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塑造人物,运用生动传神的文学语言来创作,使文章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9~12题答案】【答案】9.A10.B11.D12.(1)朝廷忧虑案件没审完,所以派遣你来。现在案件已审结,你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文彦博承担罪过。(2)彦博揭露他的过错,宰相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李信等人,秦人认为他们冤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3~14题答案】【答案】13.A14.①情趣高雅:从“残腊泛舟”且认为“最多吟兴是潇湘”,可见他对泛舟吟诗的喜爱,有高雅的情趣。②懂得享受生活:在泛舟途中,他能感受到“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在船上买鱼,发现这里的鱼特别美味;又踏雪寻酒,觉得酒也格外香醇,从美食美酒中获得乐趣,懂得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惬意。③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情与期待:他与友人相约“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积极地想要领略江山美景并创作诗歌,期望在诗坛有所建树,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题答案】【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皎皎空中孤月轮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谗谄之蔽明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6~18题答案】【答案】16.C17.A18.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6分)【19~21题答案】【答案】19.①有力地支撑了前文的观点,使得过去和当代天气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