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以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自2000年开始发展老龄事业,继而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该意见的发布表明,发展银发经济已在事实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安排。银发经济不只具有养老保障事业的属性,而且是经济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人口老龄化既具有与世界同步的一些共性特征,也表现出与国家发展进程相关的独特性,后者决定了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将面临的情境和挑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效应相叠加,导致家庭规模日趋缩小,但居家养老依然为主流养老模式。快速扩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和居家养老的主流需求将是我国银发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这意味着“家门口养老”的相关配套将成为养老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而“上门养老服务”或成为新经济业态。在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下,银发经济需要统筹不同的社会系统,推进养老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壮大,为家庭各方成员提供整体性服务。我国老龄人口具有高度异质性,代际差异显著,核心需求层次多、多样性强。当前,我国老年群体按其出生年代的不同大致有40年的年龄跨度,其成长经历交叠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不同阶段,因而在教育文化程度、财富积累等个体特征以及消费习惯、需求偏好等行为特征方面均形成了高度的异质性。面对如此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差异性需求,目前银发经济的供给体系尚不完善,大部分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适老化也并不充分,在研发和应用丰富度上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了发掘银发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能,需要抓住老龄化相关需求不断变化的特性。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快速步入老龄化,叠加人口流动的影响,使得老龄化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从城乡视角来看,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流动并在步入老年后向农村回流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城乡倒置”现象。从地域视角来看,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接下来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在省级层面,结合人均GDP与老龄人口占比两个指标可见,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同步,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区处于“边富边老”的状态,大部分省区则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资源的错配,增加了应对的复杂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独有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结合现实国情,注重多元主体的整合参与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保证老龄服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银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以及创新性产品、服务和工作机会。银发经济以更长远、更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引领,以整体性为行动策略,以全生命周期关怀为战略目标,助力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选自高颖《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及其布局》,有删改)材料二:养老观念是一个慢变量。当代青年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多元自主发生着转折性变化,既是顺应国家构建多层次银发经济供给格局的时代要求,也是站在更宽广的视域下为自身及家庭作出未雨绸缪的养老储备。当代青年对银发经济的关注内容呈现出融合多样性。当代青年并不像老年群体更多关注晚年生活的直接需求满足,如与适老化息息相关的“衣食住用行、康养文旅服”等有形的产品、有品质的机构和有足够的养老金等为老内容。他们对银发经济的关注视域较为广阔,横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经济实体,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组织和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的政策安排与自主选择,适应了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性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当代青年在养老准备上表现出“意识较强而行动较弱”的鲜明特点。一项“2022年当代青年养老规划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开始意识到养老前瞻准备与养老财富规划的重要性。包括85后到00后的3000份有效样本中,90.3%的受访青年赞同养老准备在时间上是越早越好。但是针对大病报销和就医问题、收入储蓄不够和晚年生活质量下降等养老担忧,他们却并没有将养老意识付诸行动。当代青年的养老规划既受到新媒体的推广影响和知识科普,更是被重大生命事件形塑。《2022年当代青年养老规划调查报告》揭示出我国青年在养老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新媒体和金融宣传推广的影响。当代青年获取养老知识的来源渠道主要为抖音、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银行、券商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支付宝和微信等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其二是自身所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指出,由于初为父母、父母生病以及自己住院等生活经历,30~39岁青年群体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养老规划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当代青年关注未来养老规划,尝试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局中寻找属于自身一代的发展机遇与创新可能。这有助于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拓展银发经济的生产与消费对象以及为养老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研发、流通和销售等全渠道的经济社会活动,实现从人口红利到长寿红利的新经济形态转型。(选自陆杰华《银发经济视角下青年养老观念的新变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老龄事业后我国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形成了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B.我国家庭规模日趋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和人口出生率下降两个因素叠加所致。C.教育程度、财富积累、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国老年人口具有高度异质性。D.“城乡倒置”现象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大规模涌向城镇,老年后又回流农村有关。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青年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多元自主的变化既顺应时代要求也兼顾自身和家庭需要。B.与老年群体有所不同,当代青年更关注晚年生活的直接需求满足,比如有足够的养老金。C.当代青年对银发经济的关注视域较为广阔,涉及各类经济主体的政策安排与自主选择。D.报告指出,30~39岁的青年因为所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对养老规划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3.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州朱砂古镇结合老人出游实际,与医院合作,配备近千张床位,符合发展银发经济的要求。B.第二届“西安老博会”有利于协调养老资源,是中西部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C.市场上同质化较强的“低价老年旅游团”能满足老人高品质出游的需求,值得大力推广。D.中国工商银行上线的个人养老金业务产品多元,青年人可以购买,将其作为养老储备。4.班上拟组织一次“养老储备,未雨绸缪”的主题活动,你将就“如何将养老意识付诸行动”这一话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拟定你的发言要点。5.两则材料都围绕“银发经济”展开,但论述的侧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初见玛丝洛娃受审【俄】列夫·托尔斯泰第三个被告是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和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当她在人们面前走过时,就连那个宪兵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她坐下。等她坐下了,宪兵这才仿佛觉得有失体统,慌忙转过脸去,振作精神,木然望着窗外。庭长等着被告坐好。玛丝洛娃坐了下来,庭长就转过脸去对书记官说话。例行的审讯程序开始了,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毫不耽搁,气氛十分庄严。这种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仪式使参加者都很满意,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是在参加一项严肃而重大的社会工作。庭长说,陪审员的权利是可以通过庭长审问被告,可以使用铅笔和纸,可以察看物证。庭长讲话完毕,就向几个被告转过身去。“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玛丝洛娃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挺直身体,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你叫什么名字?”“柳波芙。”她迅速地说。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被告不作声。“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以前叫卡吉琳娜。”“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对,这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整张脸都别具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米哈依洛娃。”“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身份呢?”“小市民。”“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玛丝洛娃不作声。“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在院里。”她说。“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扑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收到了。”“你坐下。”庭长说。被告就像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哈欠,都勉强忍住。几个被告中,卡尔津金颊上的肌肉不断抖动。包奇科娃挺直腰板坐在那里,镇定自若,偶尔用一只手指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脸涨得通红,似乎想进行反驳,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聂赫留朵夫坐在第一排靠边第二座的高背椅上,摘下夹鼻眼镜,望着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活动。(节选自长篇小说《复活》,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玛丝洛娃一进入法庭,男人们就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从侧面表现了玛丝洛娃迷人的魅力。B.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后产生的心理活动表明他的精神有“复活”的可能。C.玛丝洛娃的话语、微笑等表现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而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现场的气氛。D.与宪兵想打哈欠不同,几名被告挺直腰板,镇定自若,可见他们对审判的结果已经明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和主题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先写聂赫留朵夫“戴上夹鼻眼镜”,后又写他“摘下夹鼻眼镜”,内容相关、前后勾连。B.小说以玛丝洛娃的视角叙事,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了在庭审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全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C.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物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紧凑,更具吸引力。D.小说擅长心理描写,抓住庭审现场聂赫留朵夫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致地表现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8.请简要概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9.小说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庭长、法官等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耨(nòu):锄草。②梃:木棒。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G而后其君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贼,伤害,与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贼”字意思相同。B.然,用于词尾,表状态,与庄子《五石之瓠》“非不呺然大也”中“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C.而,连词,表转折,与《论语》“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归,归向,归附,与《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归”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人的“四端”,强调“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材料二中,拜见梁惠王时,孟子强调如果先义后利,那么这种贪婪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C.材料二中,梁惠王向孟子表达了对当前困境的忧虑,询间洗刷耻辱的办法,孟子建议行仁政。D.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人没有敌手,并且劝谏梁惠王不要怀疑自己的见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14.如何实现孟子的“仁政”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戏用晁补之韵苏轼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①。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②如布谷。[注]①苜蓿:俗称金花菜,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②澜翻:水势翻腾貌,形容气势奔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回忆开篇,诗人描述自己曾经和友人共饮的美好情景,随后笔触一转回到如今。B.颔联强调即使反复咀嚼清丽诗篇也无法饱腹,而那瘦削的竹子以其潇洒之姿令人向往。C.诗歌颈联中的“凤凰”与“驽马”看似写物,实则写人,既有画面感,又耐人寻味。D.诗歌善用对比,如“昔”与“今”“饱”与“饥”“凤凰”与“驽马”,这些对比充满失意之情。16.学校诗刊以“诗歌之妙,我来讲述”为专题,向大家公开征集精妙诗句,请你为本诗尾联写一则推荐语,阐述其妙在何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谚语“人贵有自知之明”,指一个人最可贵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句话和《<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意思相近。(2)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小明不擅长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处在高二年级的哥哥引用《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来教导他要懂得推己度人,尊重他人。(3)书信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消息的工具。古诗中常常用鲤鱼、鸿雁等来代称书信,创造出别样的诗意和美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___①___,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___②___,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___③___,把“年岁老迈”说做“年岁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下列加点内容最符合文中“调和”原则的一项是()A.小明在一篇议论文中写到:啊!我美丽的家乡,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是多么爱你呀!B.新车推介会上,工作人员小张灵机一动,结合车型,用“狖轭鼯轩”形容车辆小巧灵活。C.高三作文课上,老师引用“举类迩而见义远”,引导学生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D.某演员登台时大声说:“全部坐正!哈哈,吓着你们了吧!”有人一脸错愕,有人却觉得喜剧。20.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打螺丝”有“打工”之意,请指出“打螺丝”符合的原则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①《论语》通篇都在讲治平修齐的义理,②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③反而能让人常读常新,④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造成的。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息息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北宋学者谢良佐对《论语》的评价“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但在内容和语序上并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实社会中,有人毫不在乎外表美,穿着随意、形象邋遢;有人则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表,为了追求所谓的“美”,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耗费身体、损害健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B3.C4.参考示例:①关注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医疗保健;②积极参加养老保险,确保基本养老保障;③储蓄和投资相结合,为养老积累资金;④了解并选择合适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为未来可能的养老需求做好准备。5.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角度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二侧重从微观角度分析当代青年的养老观念及特点,突出青年在银发经济中积极作为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