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9课辉煌绚丽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精彩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论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深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调D.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解析题干中《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体现了现实主义色调,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风貌,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留意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一般市民生活的须要D.用华丽词藻描绘盛世局面解析汉赋在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答案D3.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季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A.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B.供应了探讨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C.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D.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的旺盛景象解析该诗反映的是洛阳商业的旺盛,供应了探讨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故B项正确。答案B4.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见雅正)方向发展,从今()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 B.词走向衰落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 D.词走向世俗化解析南宋后期,词风向“诗化”“雅化”方向发展后,讲究格律,广阔市民不愿听也听不懂,它不能适应市民生活须要,也就必定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A项“高峰”不能从材料当中得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的文学形式,C项错误;D项世俗化材料未能反映。答案B5.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很多学问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B.是阶级冲突激化的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解析依据材料“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可以得出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答案A6.明清时期,小说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主要是因为()A.印刷术不断完善 B.市民阶层不断扩大C.科举制的发展 D.思想领域的活跃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一些市井文人将说书的话本加工创作成供人阅读、情节内容困难的小说,主要满意市民阶层对文学精神食粮的需求。答案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的世族和文士从事各门艺术,钻研各种学问。各类儒学蓬勃发展,尤其是撰述历史和注释经典引人注目。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献身于孔子为官之道与信仰佛教或道教相互抵触,很多人学习一种以上的传统学问。文人墨客对艺术甚感爱好,他们很多人因书法作品受人敬重。几乎全部文人都写应景诗,赋诗被列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考试——进士科中的一项。或许这有助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因为唐代涌现出很多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剑桥插图中国史》(1)依据材料,归纳唐代文化旺盛的缘由。(2)依据材料,指出干脆推动唐诗走向旺盛的因素。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诗旺盛的表现。参考答案(1)世族和文人的努力;思想的开放;科举考试的推动等。(2)因素:科举制的实行。表现:诗人众多、作品丰富、体裁多样等。实力提升一、选择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注)於:叹美词。皇:美,辉煌。无竞:无人可以与他竞争。烈:光明显赫,功业宏大。允:诚然,信实。厥:其]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周颂》 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解析《诗经》中的“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而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对周武王和周文王的歌颂,故A项正确;“风”为地方民歌,因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布局分为“大雅”和“小雅”,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小雅”属于“雅”的一种,故D项错误。答案A2.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的创作手法一样C.旨在消退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受而心怀感伤解析材料大意是:《国风》虽然有很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见公开反叛,《离骚》两者兼而有之,可见司马迁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故A项正确;《离骚》是浪漫主义作品,而《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两者创作手法不一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政治遭受的感伤,故D项错误。答案A3.战国时期,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宏大的诗篇。材料表明()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沟通B.楚辞变更了中国文化走向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解析依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宏大的诗篇”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答案D4.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侈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样D.留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解析关键信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项“一样”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故D项“留意克服”说法错误。答案B5.关羽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微环节,增加历史的真实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解析“财神”是市民阶层的偶像崇拜;长篇小说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因此,关羽形象的变更及其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符合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民众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D6.南宋后期闻名的理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特地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认为唐朝诗歌旺盛的缘由是唐朝()A.经济旺盛,国力强盛 B.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C.学问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要求回答“严羽认为”唐诗旺盛的缘由,而不是我们的观点。材料“唐以诗取士,故多特地之学”,说明唐朝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提高了学问分子对诗歌创作的热忱,故选B项。答案B7.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如在诗歌方面,宋诗深邃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造成宋诗这种特点的缘由在于()A.君主专制的日趋强化 B.理学观念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空前旺盛 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题干中宋诗“深邃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明显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答案B8.“说话”是宋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宋代“说话”的兴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B.封建统治的松弛C.词趋于衰落的必定性D.宫廷文学的发展解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渐渐壮大,因此适应他们文化消遣要求的“说话”趋于兴盛。答案A9.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元朝实行民族卑视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C.元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元朝实行民族卑视政策对元杂剧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元朝科举制对元杂剧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元杂剧的影响,故C项错误;元杂剧属于通俗文学,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故D项正确。答案D10.明代中后期出版的大部分图书都采纳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中的“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中的“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探讨促进了社会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化解析无论是对图书内容作出说明,还是对图书中的文字注音,其目的都是帮助大众阅读,为阅读供应便利。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11.《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憧憬“天不收、地不管,逍遥自由”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始终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特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留意气节,自我节制,奋勉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崇尚法制,反对专制,理性至上的思想解析“逍遥自由”,反对约束,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而不是民主和法制思想。答案A12.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出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A.《封神演义》B.《三言二拍》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解析从时间上看,《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为明代小说,解除A、B两项;C、D两项都是清代小说,但《聊斋志异》描写的是志异鬼怪故事,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儒林外史》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行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绌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明)胡应麟《经籍会通》材料二《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旧唐书》载唐仅一百一十二家,元人较之,尚多五倍。——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臣僚言:“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划,不行漏泄。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乞严切禁止。诏……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然后刊行。”——摘编自《宋会要辑稿》(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书籍的演化过程及缘由。(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缘由。(3)依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对于书籍流通的看法及其影响。参考答案(1)过程:由竹木简到纸张卷轴,由手工抄录到印刷,由卷轴到书册。缘由:竹简沉重;纸张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保藏保存。(2)现象:文化旺盛,著作丰富。缘由:唐代雕版印刷术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独创和运用;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科举制的推行;国家重视文献的整理。(3)看法:严禁民间私自印书,加强对书籍的审查。影响: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军事、政治机密的泄露,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也阻碍了民间的文化沟通,不利于文化的传播。14.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旺盛期,出现了四大名著。视察下列小说中的插图,完成相关问题。(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出自哪部著作?(2)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出现高峰的缘由有哪些?(3)20世纪八九十年头,四大名著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但从20世纪90年头末至今,又出现了重拍的热潮。你对此持何种看法?为什么?参考答案(1)图1《水浒传》、图2《三国演义》、图3《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