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_第1页
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_第2页
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_第3页
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_第4页
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TOC\o"1-2"\h\u19277第一章总体目标与规划 332721.1工作背景 38305第二章精准识别与评估 4143591.1.1识别原则 4103511.1.2识别方法 4255951.1.3识别流程 4133901.1.4评估指标体系 5911.1.5评估方法 5213321.1.6评估流程 5108781.1.7数据收集 552351.1.8数据分析 5105361.1.9评估内容 6206021.1.10评估方法 6211581.1.11评估流程 610860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297401.1.12目标设定 681671.1.13措施实施 7197621.1.14目标设定 744931.1.15措施实施 717191.1.16目标设定 7111971.1.17措施实施 834681.1.18目标设定 866981.1.19措施实施 812317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12951.1.20现状分析 890361.1.21建设目标 833391.1.22建设措施 9285081.1.23现状分析 9253311.1.24建设目标 933261.1.25建设措施 9171781.1.26现状分析 9317421.1.27建设目标 961041.1.28建设措施 10102771.1.29现状分析 10259511.1.30建设目标 10220811.1.31建设措施 1028954第五章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 10252161.1.32目标设定 10269261.1.33实施策略 1188221.1.34保障措施 11135241.1.35目标设定 1142351.1.36实施策略 1173271.1.37保障措施 11214151.1.38目标设定 12127901.1.39实施策略 1234011.1.40保障措施 12223351.1.41目标设定 12270041.1.42实施策略 1257831.1.43保障措施 131857第六章农村医疗卫生保障 1389651.1.44优化农村医疗服务布局 13177591.1.45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131401.1.46推广适宜技术 1378781.1.47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13290641.1.48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管理 14232631.1.49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待遇 14318011.1.50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4147161.1.51加强农村疫苗接种工作 14126541.1.52开展农村健康教育 14162101.1.53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 14260231.1.54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14120561.1.55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监测 1422568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5237431.1.56目标定位 15245351.1.57制度建设 15131591.1.58政策支持 15132771.1.59目标定位 15194511.1.60救助措施 15221021.1.61救助机制 1585941.1.62目标定位 1665631.1.63养老保障措施 1666731.1.64政策支持 16156341.1.65目标定位 1632321.1.66就业措施 16173971.1.67政策支持 1631975第八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76201.1.68总体目标 17146521.1.69主要任务 17300501.1.70总体目标 17151351.1.71主要任务 17265101.1.72总体目标 17257851.1.73主要任务 18131861.1.74总体目标 18192601.1.75主要任务 1813055第九章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18320831.1.76资金筹措原则 18118221.1.77资金筹措渠道 19281661.1.78资金筹措方式 19290441.1.79资金分配原则 19122161.1.80资金分配程序 1999681.1.81资金使用原则 19184791.1.82资金使用方向 20145701.1.83资金使用管理 20281031.1.84监管原则 20278331.1.85监管措施 20161821.1.86监管责任 208689第十章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20第一章总体目标与规划1.1工作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扶贫工作的核心,旨在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我国高度重视三农精准扶贫工作,各级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节工作目标本方案旨在明确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如下:(1)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保证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培育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第三节工作原则为保证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遵循以下原则:(1)精准识别,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对接贫困人口。(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扶贫措施。(3)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在扶贫工作中的引导作用。(4)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事业。(5)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工作规划为实现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以下为具体工作规划:(1)加强贫困人口的识别与管理工作,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发放。(2)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4)实施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5)深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6)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贫困人口的知晓率和满意度。(7)建立健全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保证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第二章精准识别与评估第一节精准识别对象1.1.1识别原则为保证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遵循以下识别原则:(1)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人为干预和偏见。(2)科学合理:结合地区实际,充分考虑贫困程度、资源禀赋等因素。(3)动态调整:根据贫困人口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识别对象。1.1.2识别方法(1)资料审查:收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等资料,进行初步筛选。(2)入户调查:对筛选出的疑似贫困农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生活状况、产业发展等情况。(3)数据比对:将入户调查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比对,保证信息准确无误。(4)社会公示:将识别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1.1.3识别流程(1)初步筛选:根据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等资料,进行初步筛选。(2)入户调查:对初步筛选出的疑似贫困农户进行实地调查。(3)数据比对:将入户调查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比对。(4)社会公示:将识别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5)确认贫困人口:根据公示结果,确定贫困人口名单。第二节评估体系建立1.1.4评估指标体系(1)经济指标:包括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2)社会指标:包括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就业状况等。(3)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等。(4)政策支持指标:包括政策扶持力度、政策落实情况等。1.1.5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产业发展等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脱贫潜力等进行定性分析。(3)综合评估: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形成综合评估结果。1.1.6评估流程(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评估指标的数据。(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统计分析。(3)评估分析: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对贫困人口进行评估。(4)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第三节数据收集与分析1.1.7数据收集(1)部门数据: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数据。(2)社会调查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的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状况、产业发展等数据。(3)第三方数据:包括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提供的数据。1.1.8数据分析(1)描述性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贫困人口的分布、收入状况、产业发展等情况。(2)相关性分析:分析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产业发展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3)因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产业发展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要影响因素。第四节精准扶贫效果评估1.1.9评估内容(1)脱贫效果:评估贫困人口脱贫情况,包括脱贫人口数量、脱贫速度等。(2)产业发展:评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包括产业规模、产业链完善程度等。(3)政策落实:评估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包括政策覆盖范围、政策效果等。(4)社会效益:评估精准扶贫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包括教育、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1.1.10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精准扶贫效果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对精准扶贫效果进行定性分析。(3)综合评估: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形成综合评估结果。1.1.11评估流程(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评估指标的数据。(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统计分析。(3)评估分析:根据评估内容,对精准扶贫效果进行评估。(4)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优化产业结构1.1.12目标设定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节旨在明确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保证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保证粮食安全;(2)调结构、转方式,发展多样化、高效益的农业产业;(3)优化农业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4)提高农业产业链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1.1.13措施实施(1)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2)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3)优化农业布局,发挥地区特色,打造优势产区;(4)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水平。第二节发展特色农业1.1.14目标设定本节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包括:(1)确定特色农产品,打造知名品牌;(2)提高特色农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3)增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4)带动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1.1.15措施实施(1)调查研究,确定特色农产品发展方向;(2)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特色农业发展;(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管理水平;(4)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5)建立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拓宽销售渠道。第三节提升农业附加值1.1.16目标设定本节旨在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增加农民收入。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4)提升农业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1.1.17措施实施(1)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提高加工能力;(2)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3)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5)建立农业品牌体系,提升品牌价值。第四节促进农民增收1.1.18目标设定本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助力精准扶贫。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19措施实施(1)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5)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农村道路建设1.1.20现状分析农村道路建设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道路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通达度不足等。1.1.21建设目标根据我国农村道路建设规划,到2025年,农村道路建设要实现以下目标:(1)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2)农村道路通达率达到100%;(3)农村道路等级得到明显提升,路面状况显著改善。1.1.22建设措施(1)加大投入,提高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保障;(2)优化农村道路建设规划,合理布局;(3)提高农村道路建设质量,保证工程安全;(4)加强农村道路养护管理,提高道路使用寿命。第二节农村饮水工程1.1.23现状分析农村饮水工程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供水设施老化等。1.1.24建设目标到2025年,农村饮水工程要实现以下目标:(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2)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3)农村饮水工程设施得到全面改善。1.1.25建设措施(1)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投入,提高资金保障;(2)加强水源保护,保证水源安全;(3)推进农村饮水工程改造升级,提高供水能力;(4)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第三节农村电力供应1.1.26现状分析农村电力供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电力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供电设施老化、供电质量不稳定、供电能力不足等。1.1.27建设目标到2025年,农村电力供应要实现以下目标:(1)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2)农村电力供应质量显著提高;(3)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1.1.28建设措施(1)加大农村电力供应投入,提高资金保障;(2)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能力;(3)加强农村电力供应管理,保证供电安全;(4)推广新能源利用,降低农村电力成本。第四节农村信息网络建设1.1.29现状分析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覆盖率低、网络速度慢、信息服务不足等。1.1.30建设目标到2025年,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要实现以下目标:(1)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3)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与城市差距明显缩小。1.1.31建设措施(1)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提高资金保障;(2)优化农村信息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3)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4)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管理,保证网络安全。第五章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第一节提升农村教育水平1.1.32目标设定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本节旨在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保证农村学生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1.1.33实施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包括校舍、教学设备等,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2)提升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缩小城乡师资差距。(3)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农村实际,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管理体系,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1.1.34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2)经费保障: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和合理使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形成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第二节丰富农村文化活动1.1.35目标设定本节旨在通过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1.1.36实施策略(1)建立文化活动阵地:依托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2)开展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俗活动等,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3)培养文化人才:发觉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支持他们开展文化创作和传播活动。(4)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引入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品味。1.1.37保障措施(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2)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文化活动经费的充足。(3)社会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形成社会、居民共同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格局。第三节培养农村人才1.1.38目标设定本节旨在通过培养农村人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1.39实施策略(1)加强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2)提升学历教育: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提高学历层次。(3)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4)引导人才回流: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吸引外出人才回农村发展。1.1.40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人才培养工作。(2)经费保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培训经费的充足。(3)社会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农村人才发展的格局。第四节推广农业科技知识1.1.41目标设定本节旨在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1.42实施策略(1)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班,向农民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2)建立科技示范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引导农民学习应用。(3)推广农业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4)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1.1.43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2)经费保障: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推广经费的充足。(3)社会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形成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格局。第六章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第一节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1.1.44优化农村医疗服务布局(1)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2)鼓励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等方式,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1.1.45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2)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设施和设备水平。(3)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评价体系。1.1.46推广适宜技术(1)加强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2)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推广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第二节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1.1.47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1)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率,扩大保障范围。(2)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家庭和特殊人群给予医疗救助。(3)推进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1.1.48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管理(1)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管理机制,保证医疗保障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2)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监管,防止基金流失和滥用。1.1.49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待遇(1)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待遇,降低农村居民医疗负担。(2)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范围,将更多农村居民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第三节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1.1.50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2)建立农村疾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疫情动态。1.1.51加强农村疫苗接种工作(1)提高农村疫苗接种率,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加强农村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疫苗接种的认识。1.1.52开展农村健康教育(1)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2)开展农村健康促进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1.1.53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1)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2)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预防慢性病的发生。1.1.54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1)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2)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降低农村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1.1.55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监测(1)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检查。(2)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分析,为制定农村健康政策提供依据。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1.56目标定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意外、年老等原因带来的生活压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57制度建设(1)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2)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3)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4)建立农村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5)建立农村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6)建立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1.1.58政策支持(1)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2)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3)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合力。第二节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1.1.59目标定位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旨在对农村特困群体进行有效救助,缓解其生活压力,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1.1.60救助措施(1)优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应保尽保。(2)加强农村特困供养工作,提高农村特困供养水平。(3)开展农村临时救助,解决农村居民突发性生活困难。(4)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5)加强农村教育救助,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1.1.61救助机制(1)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救助工作效率。(2)加强救助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救助政策的认知。(3)建立多元化救助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第三节加强农村养老保障1.1.62目标定位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旨在提高农村居民老年生活品质,减轻子女养老压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63养老保障措施(1)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2)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拓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渠道。(3)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4)推进农村互助养老,发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作用。(5)鼓励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1.1.64政策支持(1)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2)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3)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合力。第四节促进农村居民就业1.1.65目标定位促进农村居民就业,旨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1.66就业措施(1)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就业技能。(2)拓宽农村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机会。(3)支持农村居民创业,发挥农村创业带动就业作用。(4)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就业服务效率。(5)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1.1.67政策支持(1)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居民就业。(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农村就业工作合力。第八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1.68总体目标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章旨在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1.1.69主要任务(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保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证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3)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重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4)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参与度。第二节生态农业发展1.1.70总体目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71主要任务(1)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2)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3)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污染。(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三节农村垃圾处理1.1.72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提高农村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1.1.73主要任务(1)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农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效率。(2)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垃圾处理能力。(3)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监管制度,保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有序开展。(4)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技术。引进、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技术,降低农村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果。第四节农村绿化与美化1.1.74总体目标加强农村绿化与美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1.75主要任务(1)推进农村绿化。加大农村绿化力度,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加强农村景观建设。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景观。(3)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绿化、美化等措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4)推广农村生态建设模式。总结推广农村生态建设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借鉴。第九章精准扶贫资金管理第一节精准扶贫资金筹措1.1.76资金筹措原则精准扶贫资金筹措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2)坚持法治化、规范化运作,保证资金安全、合规。(3)坚持精准扶贫,保证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4)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金滚动发展。1.1.77资金筹措渠道(1)资金:包括财政、地方财政、债券等。(2)社会资金:包括企业捐赠、社会团体捐赠、个人捐赠等。(3)金融资金: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保险等。(4)国际援助:包括国际组织、外国国际友人等提供的援助。1.1.78资金筹措方式(1)制定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入精准扶贫。(2)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精准扶贫。(3)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4)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第二节精准扶贫资金分配1.1.79资金分配原则(1)公平公正:保证资金分配公平合理,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需求。(2)精准高效: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提高使用效益。(3)动态调整:根据贫困程度和脱贫进度,适时调整资金分配。1.1.80资金分配程序(1)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需求,制定年度资金分配方案。(2)审批资金分配方案:报请相关部门审批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