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陕西省榆林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①,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

太子师保②,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

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日:“三师④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

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久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

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巾,前名惶恐咒后名悍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

“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④三师:即东官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

礼仪制度。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丛教而变

(2)左右官贤

(3)三师以德道人者也()

(4)太子无所取则()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从教顾变中峨冠W多髯者为东坡

B.秦之胡亥固以怪之矣

C.三障以德道人者也请以军礼见

D.太子〃坐口不知有汉

21.请将下面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2)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22.唐太宗谓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了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至少两点)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章少博学,能用文。安帝时,

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用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縻,

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

有,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日:“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大。”章日:“今夕苏播文与故人

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

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

天下日敞,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章少博学,能用文(

(2)数版得失(

(3)时天下日服(

(4)论者举章有干国才()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项是()

A.乃请太守〃不知有汉

B.陈平生?好甚次无丝竹石乱耳

C.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皆以美丁徐公

D.以推折权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嚏,活三千余户。

22.文中哪句话能表现苏章不徇私情、公正执法的品质?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去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帝.恭圣贤之道。又审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安熙,字敬仲。熙祖皆以学行率其乡里人。熙跣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

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之。熙方将造其门,而

因己殁①,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学。自因得宋儒朱熹之竹,故其学以朱学为宗,教人必尊

朱熹。熙治学简靓和易②,务为下学③之功。其《告先圣文》有闩:“余力学文,穷理尽性④,

循循有序,发初圣途⑤。”盥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

(选自宋濂《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殁:死亡,去世。②简靓和易:简约沉静,态度温和,容易接近。③下学:这里

指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④穷理尽性:泛指穷究事理。⑤发初圣途:从圣人的道路出发。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生送之()(2)乂审无硕师名人与游()

(3)熙祖皆以学行淑其乡里人()(4)熙喀承其家学()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即相同的一组是()

A.熙祖皆以学行淑其乡里人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学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及闻保定刘因石学公将鼓?(《曹刿论战》)

D.熙既承苏家学不真不知马也(《马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因亦闻照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之。

20.【甲】【乙】两文中宋濂和安熙身上的哪些相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简要概括。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2022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

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

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

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

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时人渭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吊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国开国皇帝。③征虎亭;亭子名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四五岁怛以获为箔()

(2)哼以披阅为务()

(3)诏呼之()

(4)供帐甚盛()

2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组是()

A.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B.河曲智叟亡以应

C.请以军礼见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云宋、齐以来,未有知事,朝野荣之。

(2)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历,衣现了诗人因此而消沉悲观和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视死如归的壮烈誓词,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1.【选文二】的论点是什么?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22.【选文一】中文天祥的行为能否印证【选文二】中孟子的观点?请结合两则选文的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c

【17~22题答窠】

【答案】17.①.⑴舍弃。②.⑵讨厌,憎恨,③.⑶同“避”,

躲避。④.(4)丧失。18.D19.C

20.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仃采用;因此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是”“生”“不用”翻诸正确各得1分,大意正确得

1分)

21.【选文二】的论点是:舍生取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观点,

比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

22.【选文一-】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证明【选文二】中孟子的观点。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在【选文一】中,文天祥因“山河破碎”而被俘,最后为了国家大义,吟叹出“人生自古谁

无死”的话语。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枣占仁人之心,尊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再,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t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重重。其为帅日,辟置

僚幕客,多取见居谪籍未牵复①人。或疑之。公日:“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

其②第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③深文,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选自《说林》)

【注释】①牵复:平反复职。②若其:假如。③吏议: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枣古仁人之心()

(2)皇异二者之为()

(3)皆所拿重()

(4)若其亲有可用之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中“而”的用法般用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咽止之日(《愚公移山》)B.濯清淀中不妖(《爱莲说》)

C.夺晅杀尉(《陈涉世家》)D.学加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O)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

21.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桐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

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

生乎?”籍为羡余②,不之罪。

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

班。则日:“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

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选自《宋史・胡则传》,有删改)

【注】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

期:人名。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

(2)且告食乏,不能去()

(3)又风波不可知()

(4)前守陈绛尝处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吏惧日.死R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马伏波哀重囚旧纵之鸣之地不能通其意

C.则破械馆?宾礼皆以美于徐公

D.出俸钱为偿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事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2)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

22.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小语找到的有关胡则的简介却说出则“一生为官清廉”,这处矛

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

【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

公”。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

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文言文阅读专题

陕西省榆林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而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①,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

太子师保②,古难其选。成王③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己,旋

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④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

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凫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

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咒后名惶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

“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④三师:即东官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

礼仪制度。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丛教而变

(2)左右旨贤

(3)三师以德道人者也()

(4)太子无所取则()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从教项变中峨冠西多髯者为东坡

B.秦N胡亥固以怪之矣

C.三障?德道人者也请以军礼见

D.太子乃坐乃不知有汉

2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2)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22.唐太宗谓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了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至少两点)

【19、22题答案】

【答案】19.(1)随着。(2)都。(3)教导。(4)效法。20.C

21.(1)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

(2)由此(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而受到影响)。

22.①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②先礼拜二师。③每当过门时,要计三师在前.④三师

坐下后,太子才能坐。⑤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答出

两点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从,随着。

(2)句意为:左右都是贤人。皆,都。

(3)句意为: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道,教导。

(4)句意为: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则,效法。

【20题详解】

A.表修饰,不译'表并列,不译:

B.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C.介词,用\介词,用;

D.副词,才\副词,竟然: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硼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日,每天;雅训,有益的教诲;

足,足以,足够:长,增长;益,有益:(2)故,因此:诚,的确:由,由于。

【22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二段中的“太子出殿门迎”可得: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

根据第二段中的“先拜三师,三师答拜”可得:先礼拜三师。

根据第二段中的“每门让三师”可得:每当进门时,要让三师在前。

根据第二段中的“三师坐,太子乃坐”可得: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

根据第二段中的“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可得: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

后边再写上“悍恐再拜”。

【点睛】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

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

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

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俾,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

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

恶.的确是由干接近习性相同的人(而受到影响)C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

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

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

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章少博学,能用文。安帝时,

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陟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縻,

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

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日:“今夕苏孺文与故人

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

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

天下日敞,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章少博学,能用文()

(2)数用得失()

(3)时天下口瞰()

(4)论者举章有干国才()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请太守乃不知有汉

B.陈平生之好甚次无丝竹之乱耳

C.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皆以美千徐公

D.以推折权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升仓廉,活三千余尸。

22.文中哪句话能表现苏章不徇私情、公正执法的品质?

【19~22题答案】

【答案】19.①.写,撰写②.陈述,陈说③.凋敝,衰败,衰弱④.举荐、

推举20.D

21.(苏章)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闹饥荒,就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

22一今夕苏瑞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或“州

境知童无私.望风畏肃.”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苏章从小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属:写,撰写;

②句意为:几次陈述政策得失。陈:陈述,陈说;

③句意为:当时,天下日益动荡。弊:凋敝,衰败,衰弱;

④句意为: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举:举荐,推举。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A.连词,于是,就剧词,竟然;

B.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在/介词,比;

D.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

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宜

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重要词语:出,外放;为,做,担任;时,当时;岁,年;辄.就;活,救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选文主要记叙了苏章不徇私情、公正执法一件事:苏章调职去担任冀州

刺史,他的一个朋友是冀州的太守。苏章知道他贪污受贿,将要追究他的罪行:这件事产生

的影响是: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人,纷纷对其敬畏。故可用原句“'今夕

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或“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

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苏章从小

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荐举贤良方正有学识的人,苏章应对得当,

策论高妙,得以任用,(就是选拔年轻干部)担任议郎这一职务。在皇帝面前几次陈述政策

得失,发表的言论切中时弊,群臣都认为他十分正直。不久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是灾年,

苏章就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顺帝在位的时候,苏章升职担任了冀州刺史。苏

章有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了清河太守,苏章接受任务查证老友的腐败问题。后其得知苏章为

其卜司.便设宴相请C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牛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

二天苏章说:'‘今日我与你牧人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案,要依法办公

事。'‘第二口公堂之上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

人,纷纷对其敬投。后来苏章异地交换做并州刺史,上折得罪了当地权贵,因为违反了皇帝

的旨意当即被罢免。苏章隐居在乡间,不与官场来往。后来又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不行前

去就职。当时,天下日益动荡,人民多有疾苦,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然

而朝廷始终没有任用他,苏章最后在家乡去世。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生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竹。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审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安熙,字敬仲。熙祖皆以学行飒其乡里人。熙现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

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之。熙方将造其门,而

因已殁①,乃从因门人乌叔备向其学。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故其学以朱学为宗,教人必尊

朱熹。熙治学简靓和易②,务为下学③之功。其《告先圣文》有EI:“余力学文,穷理尽性④,

循循有序,发初圣途巴”熙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

(选自宋濂《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殁:死亡,去世。②简靓和易:简约沉静,态度温和,容易接近。③下学:这里

指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④穷理尽性:泛指穷究事理。⑤发初圣途:从圣人的道路出发。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忐送之()(2)又图无硕师名人与游()

(3)熙祖皆以学行飒其乡里人()(4)熙期承其家学()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邮相印的一组是()

A.熙祖皆以学行淑其乡里人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々从因门人马叔备间其学〃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及闻保定刘因之学公将鼓?(《曹刿论战》)

D.熙既承苏家学若真不知马也(《马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因亦闻熙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之。

20.【甲】【乙】两文中宋源和安熙身上的哪些相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简要概括。

口7~20题答案】

【答案】17.①.跑②.担心,担忧,忧虑③.被……称善已经18.

A

19.(1)(我)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刘因也听说了安熙致力干研究自己的学问,对他很赞许。

20.示例: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专心踏实。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跑着把书送回去。走,跑。

(2)句意为: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患,担心、担忧、忧虑。

(3)句意为:祖父安滔和父亲安松都凭借学问品行被乡人称善。善,被……称善。

(4)句意为:安熙已经继承了家族相延续的学问。既,己经。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凭借'介词,凭借:

B.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C.助词,的'补齐音节,不译:

D.代词,他的'表推测语气;

故选A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尝,曾经:趋,快步走;从,跟

从:执,拿;叩问,请教:(2)阿,听说:力于,致力于;深,很;许,赞许。

【20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宋源:根据甲文中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得:勤奋好学。根据“录

毕,走送之,不敢梢通约”可知,诚信守时。根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得:

虚心求教。

安熙:根据乙文中的“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已殁,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学''可得:虚心求教。

根据“熙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可得:淡泊名利,育人有

方。

【点睛】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

手抄录,计算着口期按时送还c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黑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

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

人都愿意把竹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I。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乂苦

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

前辈请教。

【乙】安熙,字敬仲。祖父安滔和父亲安松都凭借学问品行被乡人称善。安熙己经继承了家

族相延续的学问,等到听说了保定刘因的学问,心中十分向往仰慕。安熙的家与刘因居住的

地方相距几百里,刘因也听说了安熙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对他很赞许。安熙正要登门拜访刘

因,刘因却去世了,(安熙)于是跟随刘因的门人乌叔详尽询问了刘因的学说。(安熙)从

刘因那里得到了宋代大儒朱熹的书籍,于是尊崇相信并竭力实施,因此他教导别人,必定尊

崇朱子。安熙治学简单安静、温和平易,致力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在《告先圣文》中说:

“我致力学文,穷究事理。有序地从圣人的道路出发。“安熙不屑于进入仕途(为官),在家

中教授(学生)将近几十年,各方前来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有所成就。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2022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

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

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

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成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

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多问不绝,屡加礼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吊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国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四五岁怛以获为笔()

(2)哼以披阅为务()

(3)诏年之()

(4)供帐智盛()

2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组是()

A.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B.河曲智叟亡以应

C.请以军礼见D.生物之哒息相吹也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云宋、齐以来,未有斩事,朝野荣之C

(2)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22.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

书》)

【19~22题答案】

【答案】19.®.常常只③同意@.很,十分20.B

21.(1)都说自宋齐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2)武帝登上帝位后,对他的恩遇更加深重,不断地书信问候。

22.①陶弘景热爱自然,链接材料表达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自康乐以来美景无人欣赏

的遗憾之情。②陶弘景才华出众,在朝为官时,很多朝事由他决断。梁武帝时,他不愿出仕

隐居山中,但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大事,仍会前去向他咨询。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恒:常常。

(2)句意:只把批改翻阅文稿当作自己的工作。唯:只。

(3)句意: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许:同意。

(4)句意:(因为饯行而设的)椎帐很多。甚:很,十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以:介词,用;

B.以:介词,来:

C.以:介词,用:

D.以:介词,用;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

词有:

(1)咸:都:云:说:斯:这:荣:意动用法,认为……荣耀;

(2)愈:更加:绝:断。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现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

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1)链接材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

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行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现了

陶弘景对秀美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既有对前贤的钦佩和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

动于衷,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志趣和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2)本文第①段中“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的意思是"不到二十岁,

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引荐给各位封王陪读,任命奉朝请一职”,由此可以看出陶弘景才华

出众:“朝仪故事,多取决焉”的意思是“朝廷礼仪等老规矩,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说明他

在朝廷中比较有权威,能够对朝中之事做出决断;第②段中“国家每有吉凶征时大事无不前

以咨询”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由此可知,当他辞官

隐居以后,国家大事仍然会找他咨询。

【点睛】参考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沫陵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

件事不了解,他就认为是很深的耻辱。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引荐给各位封王

陪读,任命奉朝请一职。(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关起门不与外界的人交往,只把批改

翻阅文稿当作自己的工作。朝廷礼仪等老规矩,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永明十年,陶弘景上

区请求辞职,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拿束帛赏赐给他。等到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

设宴为他送行,因为饯行而设的帷帐很多,车马堵住了道路,都说从刘宋、箫齐以来没有出

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以这件事为荣。

梁武帝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

还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

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链接材料】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谯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文二】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畲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其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耳。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畲鱼而取熊掌者也()(2)死亦我所晋()

(3)故患有所不睁也()(4)贤者能勿■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皆有之策之不以其道

B.舍生内取义者也可远观中不可亵玩焉

C.所欲有甚于生堂至于负春歌于途

I).所恶有基于死者皆以美于徐公

19.下列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可砸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诗人被元军俘获后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

的抗元斗争经历。

B.颔联运用比喻、对偶,生动贴切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

安。

C.颈联一语双关,诗人感慨“惶恐”与“零丁”,是他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与难忘经

历,表现了诗人因此而消沉悲观和对前途的忧虑。

I).尾联两句以靖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视死如归的壮烈苦词,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1.【选文二】的论点是什么?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诃论证的。

22.【选文一】中文天祥的行为能否印证【选文二】中孟子的观点?清结合两则选文的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

【17~22题答案】

【答案】17.①.⑴舍弃。②.⑵讨厌,憎恨,③.(3)同“避”,

躲避。④.(4)丧失。18.D19.C

20.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因此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是”“生”“不用”翻语正确各得1分,大意正确得

1分)

21.【选文二】的论点是:舍生取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观点,

比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

22.【选文一】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证明【选文二】中孟子的观点。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在【选文一】中,文天祥因“山河破碎”而被俘,最后为了国家大义,吟叹出“人生自占谁

无死”的话语。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舍弃鱼而选取魄学。舍:舍弃。

(2)句意为: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3)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4)句意为: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丧:丧失。

【18题详解】

A.之:代词,代指“是心”/代词,代指千里马;

B.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者:助词,表停顿/代词,……的人:

D.于:介词,比;

故选D。

【19题详解】

C.“消沉悲观”错误。“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

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J

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但作

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震烁占今。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由是,因此:辟:通“避”,躲避:为,采用C

【21题详解】

一问,本题考资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

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

位置通常在标期和开头,答题忖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

己来概括。此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

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食而耍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

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

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

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二问,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

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

一样,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

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耳;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

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宙(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

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

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

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匚)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这

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舍

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首先表明观点。【选文一】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证明【选文二】中孟子

的观点。其次写出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再分析文天祥的行为。【选文一】中,文天祥因

“山河破碎”而被俘,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

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此诗与他在生死关头,对自身命运做出一-种亳不

犹豫的选择,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即人生自古谁无死?大丈夫自当

取义成仁,问心无愧!明确表达了为了报效国家,以死明志的合生取义的人生观。因此,文

天祥的行为可以证明孟子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选文一】屡经磨难,只因遭逢国有危难,臣子尽忠之时:义不容辞,遂置身于枪林箭雨之

中.

时运不济,山河破碎若风卷柳絮:境遇艰难,身世国运似雨打浮萍。

当年领兵曾经由悍恐滩,自勉国士不可有愧;如今北上路过零丁洋,遗憾孤臣不能再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丈夫自当取义成仁,问心无愧!

【选文二】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

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羽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

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

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而小题。

【甲】

嗟夫!予尝聿古仁人之心,堂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自,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系•重。其为帅日,辟置

僚幕客,多取见居谪籍未牵复①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向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

其②券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③深文,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选自《说林》)

【注释】①牵复:平反复职。②若其:假如。③吏议: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枣古仁人之心()

(2)尊异二者之为()

(3)皆所寄重()

(4)若其来有可用之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中“而”的用法般画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艰公移山》)B.濯清海而不妖(《爱莲说》)

C.夺画杀尉(《陈涉世家》)D.学项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

21.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18-21题答案】

【答案】18.①.探求②.或许、也许③.向来,一向④.确实,确19.

B

20.(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有才能而无过失的人,朝廷自然应该任用他们。

21.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占今异义词等。

(1)“予尝枣古仁人之心''的句意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尊异二者之为”的句意是: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

(3)“皆所承重”的句意是:一向都受到他的看重。素:向来,一向。

(4)“若其氏有可用之材”的句意是:假如确实有可用之才。实:确实,的确。

【19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中“而”的用法是表转折,去h

A.表修饰:

B.表转折,可译为“却”;

C.表承接;

【>表递进;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

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微(无,没有)、斯(这)、归(归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而(并且)、无过(没有过失)、应(应该)、用(任用)”几个词是重点词

语。

[21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事件分析作答,

从【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臼'先天卜•之忧而忧,后天卜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之人;从【乙】文“范文正公用士,

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和"故公所举多得士''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爱惜人才、任人唯贤、

知人善任之人。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仃

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

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暇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

前先忧,在天卜.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文正公任用士人,多注重气节才干,而不拘泥于个过节,如孙威敏、滕达道等

人响都受到他的看重。在他为帅的时候,(其府中)所用的幕僚,许多都是被贬官而尚未

平反豆职的人。有人对此很疑惑。范文正公说:“有才能而无过失的人,朝廷自然应该任用

他们。假如确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处分定罪之中,(如果)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

真正的废人了。“因此范文正公所推举的(人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