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1诗歌之情感分析(解析版)【考点解读】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对诗歌主旨的分析、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试题比较多。中考卷中,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最深层次,也是最普遍的考点之一。纵观全国省市中考卷,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考点点拨】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诗歌××句(联、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4、概括这首诗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这首词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分析情感的切入点(一)诗歌的题材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1、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1\*GB3①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2\*GB3②厌恶官场黑暗,表达自己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3\*GB3③钟情山水,对宁静、平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4\*GB3④抒发恬然闲适情调与怡然自得的情趣。=5\*GB3⑤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优美自然风光的热爱/喜爱、赞美。=6\*GB3⑥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7\*GB3⑦揭露封建统治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对农民的同情。2、边塞军旅诗常见思想感情=1\*GB3①报国无门、不受重用的怨愤。=2\*GB3②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3\*GB3③惊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风土人情等。=4\*GB3④保卫国家的决心、不畏死亡牺牲的豪情。=5\*GB3⑤山河沦丧的痛苦、对敌人的愤恨、对百姓惨遭战火的同情。=6\*GB3⑥感慨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惨烈,对戍边士卒的同情。=7\*GB3⑦久居边关的乡愁与归家无望的哀痛或思念戍边的亲友。=8\*GB3⑧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安于享乐、指挥无能、不体恤士卒等的怨恨。3、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名地①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古人②抒发对古人的缅怀(有称颂、崇敬、敬仰、钦佩、感慨、惋惜、鸣不平等)情感。=3\*GB3③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④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感叹年华消逝,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今人⑤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史实⑥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观点,启迪世人。⑦借古讽今,劝谏今人不要重蹈覆辙;4、咏物诗常见思想感情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①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分析这类诗歌,要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②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借物抒情诗常见情感:A、讽喻时代和社会丑恶的人性或现象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赏析】这首诗如题所示,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在灾荒之年,官仓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忍饥挨饿。诗人在这首诗里愤怒揭露了这种现象。他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责的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他们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大小官吏只管中饱私囊、不问军民疾苦的腐朽本质。B、托物寓意,抒发愁情幽愤诗人借咏物或抒发政治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幽愤之情;或表达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或感叹时光易逝,自伤迟暮等。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赏析】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C、表达喜好,咏叹事物的美好《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译文:丛丛秋菊围绕房舍,好似到了陶潜的故居。围绕篱笆观赏菊花,不知感觉太阳西斜。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赏析: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5、送别怀人诗常见思想感情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送别怀人诗,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对友人的祝愿、安慰与勉励。③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④对友人此去路途的担忧⑤离别后的思念与担忧牵挂、期盼早日再见。=6\*GB3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6、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感情在古代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独艰辛之愁以及漂泊无定的孤苦。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③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感慨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④对归家无望的无奈与悲伤。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有“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7、闺怨爱情诗常见思想感情闺怨诗属于汉族\t"/item/%E9%97%BA%E6%80%A8%E8%AF%97/_blank"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t"/item/%E9%97%BA%E6%80%A8%E8%AF%97/_blank"宫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表现的内容有军嫂:=1\*GB3①妇女对出征在外丈夫的思念,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2\*GB3②后悔让丈夫外出建功立业、对丈夫的担忧。=3\*GB3③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官妇:表达对宦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宫人: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二)诗句的意思(三)诗歌中的关键要素1、标题:标题中会透露出作者写作时间、缘由、目的等等信息,对我们分析情感有很大帮助。(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山中留客》(3)表达作者的情感:《邯郸冬至夜思家》(4)交代写作地点、时间等等:《旅中秋月有怀》2、情语:诗歌中出现的形容感情的词语或者与感情有关的词语,例如:喜、怒、哀、乐、闲、愁、思、恨。3、意象:分析意象背后寄寓的情思与志趣。(四)注释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考点典例】一、【2022江苏无锡市中考真题】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3)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骨肉分离战乱频年(2)离别漂泊(3)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意思是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世业空”“田园寥落”写出家园荒芜之景;“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写出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的骨肉分离之景;“时难年荒”“干戈”写出那个时代战乱频年的社会现实。(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千里雁”,诗人以“雁”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苦。“九秋蓬”,诗人以“蓬”作比,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就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之苦。(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借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表达了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人通过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二、【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定风波·幕春漫兴①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①作者闲居带湖之作。2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词中“插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玉米地里还插花着种豆子。B.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苏轼《答王巩》)C.邳州插花做鞋技艺享誉全国,游客们对这些绣花鞋赞不绝口,争相购买。D.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袁宏道《瓶史》)23.衬托手法在这首词中很突出,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24.对这首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落寞失望,一种是心怀希望。请结合“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22.B23.少日逢春的狂欢衬托老去逢春的孤寂,突出了词人带湖生活的悠闲和淡淡的落寞心情。2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说法。日暮萧瑟之景,燕子归去,青春不再,更让人感到老去的凄凉,国事日衰,让他心生落寞失望之情。示例二:我同意第二种说法。日薄西山萧瑟之景,燕子的一声呢喃,带来了春的希望,暗示词人虽免官闲居,但报国之心犹在,希望被再次重用。【解析】22.本题考查古诗词中实词的意思。本词中“插花”是指“戴花”。A项中的“插花”意思是“夹杂;交错”;C项中的“插花”是“绣花”的意思;D项中的“插花”指“把各种供观赏的花适当地搭配着插进花瓶、花篮里”;故选B。2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上阙以“少日”衬托“老去”。“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突出了词人的落寞心情。24.本题考查词人的思想情感。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以至于看到春风吹掉了花瓣,燕子飞于春风之中这样的春景,在诗人眼里也满是萧条,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被罢官的愤懑之情,然而尾句写到燕子于夕阳中遇到春天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信心。“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意为“是那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与春相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两种说法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分析词人要表达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三、【2023年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B.“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C.“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D.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2)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哪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②“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C(2)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面对地图上朝廷未能收复的失地而流泪,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表述不准确,“愁生新雁寒初下”中写的是作者因祖国大好山河沦陷,自己年事已高感到忧愁;而范仲淹所写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作者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自己在塞外的思归之愁,二者不同;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⑴“行年七十初心在”意思是经历过七十年,当初的豪情壮志还存在。指作者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壮志依然没有消散;《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并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因此这两句都能体现出陆游的爱国之志,报国之情选择其一即可。⑵“偶展舆图泪自倾”是指诗人打开地图,看到祖国大好山河沦陷在异族统治之下,不禁热泪倾流。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盼;《我爱这土地》,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艾青写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四、【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文阅读【甲】春题湖上注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1)朗诵甲诗颔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_________,下句_________。(限各写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甲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3)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答案】(1)①排②点③“排”和“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2)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3)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表达诗人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重读的字是最能够表现情感的字。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意思是: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排”和“点”重读。颔联中的“排”“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山上的松树是翠绿色的,“排”字写出青松生机盎然,也写出松树的层次美,它随山峦参差呈现多种层次的翠绿;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像珍珠一样点缀在湖中央,“点”字写出皓月高悬远空,好像在着意点缀湖水的情态。【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描写诗句画面。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大意,然后联系语境,发挥想象,融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即可。颈联句意: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碧毯线头”生动形象写出了早稻形态的整齐和颜色的碧绿,“青罗裙带”写出了新蒲的颜色的绿和形态的飘逸,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西湖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据此概括即可。【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由此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翻译“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整首诗描绘出西湖的美景,展现出对这样流连美景的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2023年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泥山①张謇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便期肩一④,种药与锄云。[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jué):一种农具。(1)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示例一:“jiàn”贴合。“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示例二:“xiàn”贴合。“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在层层幽壑中寺庙忽然出现在黄泥山山侧,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又平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2)这首诗记述了张謇游览黄泥山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赏”字,游览了幽壑、林阴、山寺、新绿轩等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黄泥山美景的喜爱和游玩时的欣喜之情;尾联“便期肩一,种药与锄云”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诗句内容、描写的画面及诗句情感分析。示例一:“xiàn”贴合。“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寺不是有意之为,而是无意间进入眼帘,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示例一:“jiàn”贴合。“见”是看见、望见的意思,与“幽壑穷余赏”中的“赏”相照应,描写出诗人远望黄泥山所见之景,“寺从山侧见”,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悠远清净。【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句情感。本诗描写了“幽壑”、“林阴”、“夕曛”、“寺”、“山”、“水”、“轩”、“云”等景色,借景抒情,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便期肩一,种药与锄云”意为:希望能够肩扛农具,到田里种药材和除草。诗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期望。六、【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15.【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4.A15.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七、【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寒陆游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1)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2)“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重茵”“河冰合”(2)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相随的境遇。【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和内容。“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铁马何人从我行”意思是:但是没有人知道有谁会跟随诗人的行动。纵然铁马渡河的行动是这样英勇壮烈,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肯于响应,结果诗人只能发出“何人从我行”的叹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无人相随的境遇。八、阅读与赏析宿桐庐江①寄广陵旧游②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③非吾土,维扬④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①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境内。②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④维扬:今江苏扬州,诗中的“广陵”“海西头”也指扬州。8.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答案】8.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或借景抒情),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或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9.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而流泪。【解析】【8题详解】考查诗句赏析。颔联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这是听觉描写。有月,按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是视觉描写。诗人借景抒情,“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渲染了凄凉、幽寂的氛围,强化了作者孤寂、凄凉、漂泊无依的情感。【9题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结合“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可知,作者独在异乡,既有客居他乡的孤独悲苦,也有对扬州旧友的思念。结合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可知,作者此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一开始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仕途的失意和迷茫,在客居他乡和思念旧友的基础上更加深重,进而留下了眼泪。故作者留下眼泪是因为: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考点精练】一、【2022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5.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答案】4.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5.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湖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写出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的早春时节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二、阅读诗歌,完成以下各题。碛中作①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注】①碛(qì)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欲到天”的表达效果。诗歌首句“_______”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运用____的手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边塞的______气势,为全诗奠定了______的情感基调。(2)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西来
夸张
雄浑壮阔
豪迈(雄壮)(2)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本诗借明月照耀下无际无涯的荒凉大漠,显示诗人远赴边塞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和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诗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走马西来欲到天”的意思是“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这句话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这句话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伟壮阔的气势。首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情感基调。据此作答即可。(2)此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和诗人情感的分析。本诗中“平沙莽莽绝人烟”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广袤无垠的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描写了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的情景,借雪地上马蹄的印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上阕描绘的出猎场面有什么特点?11.作者化用“射天狼”典故,有何意图?想表达怎样的雄心壮志?【答案】10.猎者威武豪迈雄姿,随从千骑奔驰声势浩大,百姓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11.作者巧借用典,表达出渴望被朝廷重用,奔赴边疆杀敌,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理解以及语言概括。通读这首词,了解大意,然后概括词的上阕,意思是:让年老的我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开篇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统领整首词,既展示了词人的威武豪迈形象,又抒发了词人狂豪之情。“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表现了随从声势浩大,百姓万人空巷的情形。词的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景。1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通读全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拉开的雕弓比作满月;“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化用“射天狼”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美好的愿望。四、诗歌阅读。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北宋】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滁州。此诗作于此时,作者感怀在嵩洛时的宴会而作。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滁州为官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1)请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一句中“争”字的妙处。(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争”本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2)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而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赏析。作答时要先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本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效果)。“争”本义是争相恐后,这里用“争”来写山,很明显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再结合注释和前两联诗句可以发现,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视野开阔,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所以诗句中的“争”字表现了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对诗作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诗作首联写诗人登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颔联写秋风瑟瑟,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显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楼前的野菊花迎霜开放,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以宽慰自己的愁情,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整首诗描写了萧疏开阔的画面,透射出诗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五、阅读黄云①的《泰州题小西湖②》,完成小题。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③已不名孤。过桥花落桃兼杏,隔浦风翻柳与蒲。闲见酒佣衣犊鼻④,忽闻渔艇饭雕胡⑤。青鞋布袜常来往,烂熳狂歌信⑥老夫。【注】①黄云:清代泰州人,字仙裳,号旧樵,为人慷慨,晚年贫苦,屡辞聘召。②小西湖:泰山公园内的小湖。③种梅山:即孤山,杭州西湖景点,因北宋诗人林逋在此种梅隐居而闻名。④犊鼻:短裤,一说围裙。⑤雕胡:植物的籽实,煮熟可食。⑥信:任随。(1)下列关于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亦”字暗示小西湖风光秀丽,饱含诗人的自豪之情。B.颔联描写了早春时节小西湖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C.颈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泰州充满烟火味的市井生活。D.尾联“青鞋布袜”表明了作者的平民身份。(2)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作者的人生志趣。【答案】(1)B(2)首联,运用典故,暗含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颔联描写小西湖边的春景,可见作者喜爱自然风光;颈联展现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表明作者热爱平凡(市井)的生活;尾联中对自身形象的刻画,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洒脱豪放。【解析】(1)本题考察诗文内容理解。B.颔联中“过桥花落桃兼杏”,写过桥时看到花已经开始落了,杏子慢慢成熟;可推断此时应是暮春时节,展现的是暮春时节小西湖叶盛花稀的柔美景色;“早春时节小西湖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述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文主旨。首联“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已不名孤”,描绘了小西湖自然景观的清新秀丽,联系注释③“因北宋诗人林逋在此种梅隐居而闻名”可知,运用典故,隐含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颔联“过桥花落桃兼杏,隔浦风翻柳与蒲”,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小西湖叶盛花稀的柔美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于小西湖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颈联和尾联则由自然风光过渡到了泰州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诗人看到酒佣穿着围裙,闻到渔船上传来的阵阵饭香,感到心情十分愉悦;尾联中的“青鞋布袜”表明了诗人的平民身份,也阐明了诗人内心对于泰州小西湖生活的喜爱,及其隐逸的志趣,想要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烂漫狂歌”,任性随意地生活下去,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洒脱豪放的情怀。六、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____。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注】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诗人从上海赴广东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被投江中,化为涛神。22.请从“旷”、“空”中选一字填入原诗空白处,并说明选择理由。选择: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结合尾联,分析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22.选择:空
理由:“空”字押韵,和“苍茫”照应,描写了所见景象的壮阔,蕴含了诗人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23.借伍子胥的典故,表达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投身革命、不惧艰险的豪情壮志。【解析】22.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结合诗歌体裁和诗句前后语境进行分析。从体裁上看,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押韵上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结合第一句中的“东(dōng)”,第四句中的“中(zhōng)”,第六句中的“红(hóng)”,第八句中的“风(fēng吴语方言韵母为ong)”,而“旷(kuàng)”和“空(kōng)”二字,空字押韵,应填“空”字。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前句“舵楼高唱大江东”的意思为登上舵楼声吟唱大江东去,尽显一派豪情“,登高眺远,境界开阔,第二句中“万里苍茫”的意思是江上极为空旷,而“空”字的意思为空旷,前后相互照应,写出作者境界的开阔。2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尾联中“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的意思是,只有银练一般的波涛如同白色的车马独自迎接秋风,此句表面上描绘了海浪迎击秋风的壮阔景象,实际内含深刻的寓意。“胥涛”二字化用典故,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不要与越国结盟以防越国入侵,劝阻无果反被吴王赐死,伍子胥死前嘱其子投尸于江,说要“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诗人写海潮“素车白马战秋风”就是借以赞叹伍子胥忠贞爱国、仇视昏君的精神。结合注释“清光绪三十四年,诗人从上海赴广东参加革命的途中”,当时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日益衰朽,康梁变法维新力图挽救国家危亡却遭到清王朝残酷镇压。作者正是要发扬伍子胥精神来富国强兵,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表现出诗人毅然投身革命的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①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1)诗人送别林澈上人的时间是________,林澈上人返回的地点是____________。(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3)“青山独归远”中的“独”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深情?【答案】(1)傍晚(黄昏、日暮、天将晚等皆可)
竹林寺(2)动静结合,互相衬托。“苍苍”深青色,写出了竹色青葱,竹林繁茂,寺被竹林环抱;“杳杳”写出了远处传来的钟声悠悠,久久萦绕耳边;悠悠钟声更衬托了郊野的宁静、寺庙的庄严肃穆。(3)“独”写出了诗人独自伫立、久久目送着友人越行越远,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独”字也写出了友人灵澈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的洒脱、清寂的形象。【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杳杳钟声晚”中的“晚”与“荷笠带斜阳”中的“斜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黄昏、日暮、天将晚等皆可)。“苍苍竹林寺”中的“竹林寺”点明了林澈上人返回的地点。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2)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意为: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苍苍:深青色。以此形容“竹林寺”,不仅写出了竹子的青翠,也暗示出竹林的繁茂。“寺”为竹林的环绕,故称“竹林寺”。“苍苍”一词也写出了寺被竹林环抱的情态。杳杳:深远的样子。“钟声”由竹林寺里传来。“杳杳”一词表现了钟声的悠远。竹林为静,钟声为动。这两句诗动静结合,烘托出一片宁静庄严的气氛。(3)考查词句赏析。“青山独归远”意为:灵澈上人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这两句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中的“独”字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独”字既传达出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洒脱自然,清寂高古的风度。八、【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5.【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16.【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答案】15.“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16.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解析】15.本题考查炼字。“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16.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九、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各题。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木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你说说画线句的意思。(2)结尾处“青衫湿”三个字意蕴丰富,请你谈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我空想着故乡浙江八年的婚后生活状况。(意思对即可)
(2)虽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知音难觅,不能冲出家庭、走向救国道路的苦闷。【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在故乡浙江的婚后苦闷生活的滋味。第一句运用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容当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将国家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优美,表达作者苦闷低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青衫湿”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当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手法上运用了典故,情感表达了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和忧虑,及难觅知音的苦闷,是直抒胸臆。从“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可知秋瑾的志向是盼望自己能像男儿一般报效祖国,而从“苦将侬强派作蛾眉”可知,现实却遇到一个不理解自己,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故而“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悲伤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十、【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7.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18.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7.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18.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解析】17.本题考查字词赏析。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18.本题考查诗词比较。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十、诗歌阅读【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①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从体裁形式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B.这两位诗人都是盛唐时期的代表,他们的作品都闪烁着盛唐诗歌特有的“盛唐气象”。C.两诗皆从虚处生发,登临吊古。所以,从题材来看,两诗既属登临诗,也属怀古诗。我们学过的此类诗还有《登幽州台歌》《过零丁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咸阳城东楼》等。D.两首诗选择的意象都跟登临地点或多或少有所关联。如崔诗选择了黄鹤楼的典故和黄鹤楼附近的景色为自己诗歌的意象,而李诗选择了凤凰台的典故和凤凰台附近的景致为意象。(2)两诗的颈联都是写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艺术手法的异同。(3)两首诗的尾联都以“使人愁”做结,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歌内容简析。【答案】(1)C
(2)相同:两联诗均对仗工整。崔诗中晴川沙洲,绿树芳草;李诗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3)不同:崔诗“历历”“萋萋”,叠音词语,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李诗“青天”“白鹭”,颜色对比鲜明,用词优美,韵律流畅。
27.崔诗借日暮时分的江上烟波,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却仍忧国怀君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此诗首联二句自叙生平遭际,思今忆昔,感慨万端;颔联二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洋上自叹伶仃;尾联二句以死明志,是作者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明志诗,不是登临怀古诗,C项说法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对比赏析。相同点: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故对仗都非常工整。甲诗中“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乙诗中“三山半落”对“二水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不同点:甲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乙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中,“青天”“白鹭”,颜色对比鲜明,气象壮丽,境界阔大。(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阅读。甲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作者远看暮色里江上烟波浩渺,不禁感慨,哪里是我的家乡呢?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由江上之景引发了思乡羁旅之愁。乙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为: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愁,意旨尤为深远。十一、古诗词鉴赏【甲】夜上受降城闻笛【乙】春夜闻笛李益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中国环己基苯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防金变色剂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炼钢阀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汽车离合器检测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方案设计2025年标准
- 2024-2025年中国3D网上购物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中国皮革面层涂饰剂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君子鱼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住宅分销合同范本
- 2020-2025年中国家用太阳能发电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白皮书
- 工期定额-民用建筑
- 黄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评估
- 交际德语教程第二版A1Studio[2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最新修改 班组安全管理建设--5831模式通用课件
- 气割、电气焊作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 2018年柴油机大修工程量单
- 超级精美PPT模版美国经典ppt模板(通用珍藏版2)
- 中医内科方歌-八
- 气动控制阀的定义分类及工作原理详解
- 梯形练字格A4纸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