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习题_第1页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习题_第2页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习题_第3页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习题_第4页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今交通要道1.河西走廊所属的省区是下列轮廓图中的哪一个(C)2.下列铁路经过甘肃河西走廊的是(B)A.陇海线 B.兰新线 C.京包线 D.南疆线3.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相邻的省区是(A)A.青海、内蒙古 B.宁夏、陕西C.青海、西藏 D.新疆、内蒙古4.祁连山的走向大致是(D)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灌溉农业5.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是(C)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6.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有(D)A.玉米、水稻、胡麻 B.马铃薯、高粱、花生C.冬小麦、糜子、谷子 D.春小麦、糜子、谷子脆弱的生态环境7.河西走廊主要的生态问题是(B)A.气候严寒B.水资源短缺、沙尘天气多C.旅游资源破坏严重D.气候炎热潮湿8.下列关于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不正确的是(D)A.发展节水农业 B.保护固定沙丘的植被C.禁止过度樵采 D.开垦绿洲边缘的荒地1.河西走廊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是因为(D)A.河西走廊物产丰富B.河西走廊盛产丝绸C.是古代的商业中心D.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河西走廊绿洲处,农业发达,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2.下图为一条旅游线路,下列描述最能体现该线路特色的语句是(B)A.黄河源头冰雪天,绵羊慢走在山间B.重走丝绸古道路,干旱困扰使人愁C.阴山脚下威风鼓,黄土高原信天游D.葡萄瓜果齿留香,青藏高原雪飘扬3.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著名卫星发射基地是(C)A.太原卫星发射基地 B.西昌卫星发射基地C.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D.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地理实践力]读图,回答4~6题:4.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C)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5.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A)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稞6.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C)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读“祁连山地区经纬网、等高线示意图”,回答7~8题:7.据等高线及河流分布情况分析,该地河流(D)A.多外流河,水量丰富B.该地为三江源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C.该地河网密布,水运便利D.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8.下列有关“河西走廊”的叙述,错误的是(B)A.河西走廊位于高山与沙漠之间B.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C.该地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D.居民多分布于祁连山山麓地带的绿洲上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读“河西走廊地区示意图”,回答9~10题:9.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D)A.热量 B.地形 C.土壤 D.水源10.河西走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B)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C.湿地破坏 D.冰川消融11.读“甘肃省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A(填字母),城市B地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这里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2)素有“甘肃粮仓”之称的是河西走廊,其水源主要来自C祁连山脉上的冰雪融水。

(3)甘肃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西北的交通要道,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