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二)_第1页
岳阳楼记教案 (二)_第2页
岳阳楼记教案 (二)_第3页
岳阳楼记教案 (二)_第4页
岳阳楼记教案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霆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

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左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

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人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

“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

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一一悲;春

光明媚一一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

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

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

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吗?

[明确]“观夫一一然则一一若夫一一则有……者矣一一至若

——则有……者矣一一嗟夫一一然则一一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

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

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

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

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一一写景一一即景生情一一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一一观夫一一然则一一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一若夫

——则有……者矣一一至若一一则有……者矣一一嗟夫一一然则

——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

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

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

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

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2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

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

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

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

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

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

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

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

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

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

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

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

彩。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

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

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

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

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

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

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

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尝试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3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

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

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

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

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

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

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

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

“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

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

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找一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共同明确学习任务。师:

本节课的任务比较的重,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要靠大家肯自学,

会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渎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

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

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

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贝I」、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橘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吮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

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

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

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

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

“览物之情”o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

“览物之情”------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

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

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

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

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

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

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

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

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迂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迁客骚人“喜”

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

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

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

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

的程度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这句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

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

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

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

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

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

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

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

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

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

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

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

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

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

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

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

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

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

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

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

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

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王,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

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

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

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池们学习,吸取他

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

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

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

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

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

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

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

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

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

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

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

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

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

“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

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

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

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

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

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

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

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

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

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

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

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

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

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

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

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

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

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

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4

课前预习:

搜集“江南三大名楼”相关资料及有关的名句;回顾作者有

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文本,标划生字词,试划

分节奏;完成《助学》第47页“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

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

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

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全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

4、体会古人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抱负。

4、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件出示“江南三大名楼”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大都留下了文人骚客

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激《黄鹤楼》“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

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特别是《岳

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

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预习检测:

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助学》P47完成情况。

三、初读课文,读顺畅。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划出不识字词和难以断句的句子。

2、听读课文,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认真聆听并解决初读留下的

问题。老师提示重点字词。

谪(zh6)属(同"嘱"zh€i)霭(yin)霏(fei)

橘(qiang)楫(j1)冥(m1ng)谗(chdn)偕(_iC)

3、学生再读,然后小组展示,老师评价并指导。

三、教师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因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

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

畅的韵味。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可以齐读或自读。

四、再读课文明文意。

1、译

教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和翻译,这也是我们考试常

考查的内容。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同学们通过

前面对本文的诵读,应该对本文的意思有了大体了解。下面请同

学们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如有疑难点请

标注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并借助小组解决疑难;老师下面巡视,

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

2、训练反馈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个个面带笑容想必

收获颇丰,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一丰收的喜悦。请同学们看

屏幕以抢答的方式完成,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1)解释词语

越明年百废具兴属予作文巴陵胜状朝晖夕阴连月不开薄暮冥

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

喜微斯人

(2)翻译句子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f、微斯人,吾谁与归?

教师:通过检测可以看出有的同学落实较好,但也有部分同

学掌握得不太好还需在课下落实。通过翻译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

大意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写

作背景。

屏幕出示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

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

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

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

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

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三读课文,知内容、探主旨。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

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

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追问: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

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

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

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

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朗读第3。4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

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3段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这样

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

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

“异”字的一个方面。4段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

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

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追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

“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

“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

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齐读第五段找出答案。

明确: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

之乐而乐”。

追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

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以此作为

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

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追问: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

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

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

a: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b: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

旌节。

c: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

言。

d: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六、读课文,品语言、学写法。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

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

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

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

子。

教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

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

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赏析。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

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

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

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教师: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

的句子。给我们自己的文章添彩。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

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

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

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

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

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八、训练反馈(学生自主完成,组长检查并反馈。)

1、根据要求填空

①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

④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表现作者远大抱负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完成《助学》P497----------------12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一篇优美的,集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千古名

篇。对于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更需要

让他们领会先贤的名家手笔及其旷达的胸襟。结合文言文的特点,

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

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明

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

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

点提出,合理运用合作小组解决疑难,并且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译文的工作。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

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恰当运用反馈的形式检测

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很好。在文章内容的处理上,依然以读来带

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师适时的以问题加以引领,让学生整

体感知文章内容,从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文章的语言品味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品

味语言有章可循。最后本文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因此设立

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古今有许多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

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

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

2、全班齐读。

二、研讨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

2、掌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

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

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

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

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

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

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

客”不同。

2、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

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

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

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

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

这样好。

3、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

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7、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

“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

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

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

之乐而乐”。

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

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

勉和现箴之意。

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百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

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

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

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

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

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

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

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

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

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PPT展示)

四、拓展延伸

(一)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

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

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

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

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

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

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

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

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

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

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

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

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

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

“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

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搜集整理关于岳阳楼的诗歌、对联。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II

下下写景:暗明

岳阳楼记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ft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

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

“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

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

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

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

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

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

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激《黄鹤楼》“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

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

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

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

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

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

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

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

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

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

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

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

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渎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

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

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

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贝入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橘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

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

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

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浸浸,横

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

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

“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

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

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

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

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

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

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

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

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

“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

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

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

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

“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

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氏了()修辞方法,

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a故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7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

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

中缺少师生独特情感的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

化。无疑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不能培养学生对

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

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把握,

应该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文章对作者发表真知灼见的过

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

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资料整合的合作过程。

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使

文言文的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从而达到新课派对中学阶段文言

文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

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

“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

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

“坚持学”。选择古文《岳阳楼记》的扩展课,正是充分考虑到

初三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

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

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习古文鉴赏的策略,达

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

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习的

主动权还给学生。

2、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

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

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

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

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

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

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

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3、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

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

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

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课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

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

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

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

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

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

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

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

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

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

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

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

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干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

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

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

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

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

设情景法。

(五)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展示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配

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崔颠《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合作交流::

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

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

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自主探究: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

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

《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形

成思维的交锋,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

握课文本身,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

4、思维拓展: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

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

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尤乐观”,进而联及近现代的“今仁人”。

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

性的分析,开拓课堂自由创造的空间。

5、创新训练: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以洞庭湖、岳阳楼烟波

浩渺、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借景抒情写出

自己独到的感悟。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

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

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

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8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

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

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

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6)朝晖夕阴(hui)迁客骚人(sao)

霆雨(y1n)霏霏(fei)薄暮冥冥(m1ng)

潜形(qidn)岸芷汀兰(zhItIng)皓月(hao)

心旷神怡(y1)宠辱偕忘(_i6)浩浩汤汤(shdng)

2、朗读全文,做到境伤小?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

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

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

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

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

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

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

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

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

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

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