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第1页(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示能力、书写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料分析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等。第2页(2)过程与方法经过“论从史出”模式,了解戚继光抗倭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经过《七子之歌》及澳门回归祖国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史实。第3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郑和远航盛况以及郑和远航促进我国同亚非各国情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学习,引导学生发觉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健全人格。第4页3、教材重难点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和航海事业发展抵达了顶峰,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情谊桥梁,在郑和船队抵达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遗址,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尊敬,含有强烈而深远影响。(1)重点:郑和下西洋史实和戚继光抗倭事迹。第5页3、教材重难点(2)难点:郑和下西洋包括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知识贮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第6页第7页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第8页时间次数规模人数抵达范围郑和下西洋盛况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海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约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域,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第9页郑和下西洋远航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多.第10页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请思索:郑和下西洋目标是什么?目标:1.主要目标是为加强和海外各国联络;2.是永乐皇帝为了宣扬明朝国威;3.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建文皇帝。第11页请思索:郑和下西洋条件是什么?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国家.第12页思索讨论:假如你是郑和船队随行大明官员,担负着帮助郑和与其它国家友好交往使命,你将会带给他们哪些含有中国特色礼品呢?第13页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会碰到哪些困难?1.巨大风浪,恶劣海上天气。2.缺乏淡水、食物等。3.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碰到来自敌对力量攻击(海盗等)第14页想一想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雄无畏气概。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海船。郑和远航为何能取得成功?他们说对吗?请说明理由。第15页1.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是造船技术发达;3.是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广泛利用;4.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精神。

想一想,郑和下西洋取胜原因是什么?第16页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想一想,郑和下西洋意义是什么?第17页

郑和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大海,海上有郑和宝船,反应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英雄气概。第一枚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第18页

郑和抵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面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占城人民。第二枚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第19页

郑和船队抵达阿拉伯,明朝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友好。第三枚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第20页

郑和船队抵达非洲,当地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激。第四枚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第21页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觉了美洲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乘船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第二年抵达印度西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船队经南美洲南端海峡进入太平洋。郑和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谁更伟大?第22页人物郑和哥伦布达·迦玛时间1405—14331492—15041497—1498次数7次4次1次人数每次约2.7万人1000到1500人160人船数大船63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17艘4艘船只大小长151.8米宽61.8米长24.5米宽6米长34米,宽8米抵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域美洲印度设备航海图、罗盘针罗盘针罗盘针比较结果时间最早次数最多人数最多船数最多船只最大范围最广设备先进第23页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抵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域目标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络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交流,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航海家成功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郑和下西洋盛况第24页1、倭寇指什么?2、明朝中期为何倭患严重?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即抗倭原因。4、抗倭部队名称?5、抗倭经过?戚继光抗倭第25页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戚继光抗倭原因第26页第27页戚继光:明代出色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率领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戚继光(1528—1588)第28页1.他进行抗倭斗争是正义事业,符合人民利益;

2.他率领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它爱国军民团结合作。4.戚继光卓越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何能够取得胜利?第29页封侯非我意,希望海波平,—戚继光第30页为何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希望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高尚品质。

第31页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出色民族英雄。

为何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第32页《七子之歌》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襁褓太久了,母亲!不过他们掳去是我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生母啊!请叫儿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第33页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16世纪时,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地域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

1.这儿攫取居住权是何意思?2.为何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在我国澳门居住权?3.为何不说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4.我国政府何年、何月、何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第34页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居住权

(1553年)第35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第36页1、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当时处于封建社会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2、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思索

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大.反过来也告诉我们,落后必定要挨打.第37页小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1405—1433年,前后共7次抵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域1565年,基本肃清倭寇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1553年中外交往与冲突交往冲突第38页

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几件大事,联络这些事件发生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走势加以分析。明代对外交往特点演变,非常直观地反应了当初处于封建社会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在对外交往中,一直交织着和平交流与矛盾冲突,而和平交流是主流。总结提升第39页选择题1.郑和下西洋,最远抵达()A.东南亚各地B.阿拉伯海沿岸C.地中海东岸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第40页2.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物品中最受欢迎是()A.金银宝物B.丝绸、瓷器C.香料、宝石D.香料、药材B第41页3.明朝对外关系中新现象有()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B第42页4.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西方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A第43页5.以下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是(

)D第44页课堂练习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时间是()

A.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2.郑和下西洋主要目标是()

A.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络B.炫耀明朝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丝绸和青花瓷

BA第45页课堂练习3.“封侯非我愿,希望海波平”是谁诗句()

A.岳飞

B.韩世忠

C.俞大猷

D.戚继光4.郑和下西洋最远抵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DC第46页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材料二:封侯非我意,希望海波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