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文论中围绕“味”有一系列表示味觉的词汇,它们都是描述文本美学体验重要的主导性隐喻。将《文心雕龙》中元范畴“味”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味”的各类跨文化译释,发现在译解名词“味”时,海外译者多采用taste和flavor。本文将从原典出发,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味”之义界。就文化交流本意而言,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某种程度而言,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同时也是译者迂回进入原文的一种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它并非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隐含着译者与作者所处两种诗学的对话。从中可以窥见一种诗学对另一种诗学的观照、比较、体验和领悟。通过参酌原典,对“味”与taste进行比较和阐释,以跨越思维间距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从语义内涵层面进行考察,flavor语义侧重能辨别出来的特性,即指某一物质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显著或独特品质;savor的语义更侧重兴味和意味,通常表示喜欢或享受美味,也指某些特征和性质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力或刺激性。相对而言,taste比flavor和savor的指涉范围要广,它可指涉任何味道,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性质或某一具体的味道。中国文论中多“味”的原因之一,即为“味”的涵括性,它可以将大量有共同点的范畴(如“咸”或“酸”)囊括进来,也可以容纳每一种味道的精细而具体的特性。此外,taste通常表示一种强烈的印象、感情或对事物性质的深层认识。而“味”也具有一种持续性特征,这种特性和阅读之后文本在头脑中的“持续”性相类,这就使文本的意味得以延展和敞开。由此可知,taste与元范畴“味”的涵括性和持续性两方面含义相对接近。接着考察“味”和taste的词义演化历程。《说文解字》云:“味,滋味也。从口,未声。”《说文解字句读》云:“是滋即味也。”滋味,同义复合。“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后来随着文明进步,人们由此而逐渐超越生理快感,而引申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先秦时“味”用于音乐批评,魏晋时开始转向文学批评。可以说,先秦到魏晋是“味”从一个生理快感衍化为审美概念的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朝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味”的内涵也迅速向审美属性和审美活动方面展开,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味”的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味”论,学界多聚焦于钟嵘“滋味”说,多认为钟嵘首倡此说。事实上,“滋味”最先由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及,《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随后钟嵘将之视为审美标准。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味外味”)又将“味”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深度推至顶点。近代古文大家林纾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提出“味者,事理精确处耐人咀嚼之谓”之观点。由此可见,元范畴“味”的发展经历了由感觉到心理统一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不断衍变升级的趋向。追溯西方taste的词义演变可知,taste源自拉丁文tangere,意为“感觉、处理、接触”。早在13世纪taste一词就与身体感官相关联,最初它的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泛,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从14世纪的文献资料中可见,它与感觉器官嘴密切关联,但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其隐喻含义的扩展,taste具有了更普遍的含义。例如1425年,goodtaste被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理解力”,而1502年,又被赋予“没有精神品位”的含义。从17世纪开始,尤其是18世纪,取自身体被动感觉的taste,隐喻迁移为一种本质上非被动的智识行为和操作。taste被冠以一种普遍品质的“品味”含义,即用以快速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心智力量。于是taste原先所表示的强烈而活跃的“味觉”含义,逐渐被相对弱势但却是人类所共有的“品味”习惯所取代。自此,所谓的“品味”和“好品味”已与人类活跃的感官相分离,变成获得某种习惯和规则的问题。如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曾指出,健全的理智力能同精致的感受相结合,因实际锻炼得以增强,后又经过比较而完善,还能涤除一切偏见。这些品质综合起来所做的评判就是品味(taste)和美(beauty)的真正标准。而“无味”也已与味觉分离,并往往是在道德而非审美语境下,以相对较弱的方式承载了更古老和更广泛的感觉、触觉和理解。因此,休谟提倡品味(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忠实地谨持道德原则。在这一过程中,taste逐渐脱离其个体主观感觉的束缚,由小写的“味觉”转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大写的“品味”。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元范畴“味”的译释进行考察,不仅关涉中西诗学跨时空对话的创生图景,更关涉中国传统文论借由他者迂回进入自我,反向衍生并丰富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扎根元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通过对范畴的双向梳理与溯源,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深层制因。在吐纳中西的基础上,兼取东西方之长的现代性的诗学话语,才能从根本上不断认清自我、逼近真理。(摘编自戴文静的《“味”与“taste”的中西互释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突出发展路径中的不同偏重,就能在阐释性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和融合。B.中国文论中多“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味”具有涵括性,可以容纳每一种味道精细而具体的特性。C.在中国“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之后逐渐指向人的审美感受。D.在taste的演变过程中,“无味”逐渐与味觉分离,西方学者都提倡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遵守道德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隐含着两种诗学的对话。B.海外译者多用taste解“味”,其中一个原因是taste与元范畴“味”的涵括性和持续性两方面含义相对接近。C.审美范畴的“味”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他们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D.taste原意为“感觉、接触”,语义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其早期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味”不具审美概念的一项是()A.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文心雕龙•夸饰》)B.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C.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如乐之和,心声克协。(《文心雕龙•附会》)D.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文心雕龙•情采》)(4)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由于巨大的文化隔阂,中国传统文论资源很难直接应用于今天的文学现实,近些年来不断有人提出“现代转换”的问题。本文对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5)请根据材料概括并分析“味”与“taste”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的异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节)注释: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清丽的语言、平淡的笔触叙述着对童年学习生活的回忆,奠定了朴实而雅致的基调。B.文章用简短的对话突显“我”忘带怨时的焦急和迁怒于人,同时侧面展现了我对怨的珍视。C.船夫取怨回来,两手空空,后又伸手入怀的细节,使读者的心与“我”一样由期待到失落,转而惊喜。D.“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的设问,将全文的情感和立意和盘托出,使文章富有深刻哲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插叙儿时私塾读书事,旨趣颇似鲁迅的“三味书屋”,小趣事见作者的童心,老师的古板见童真。B.在等待船夫取怨时,通过描写船中众人热闹景象,直接展现了等待时间之久,碗的珍贵也随之增一分。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和多感官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怡人的风景,突显盥失而复得后“我”的喜悦。D.文章最后一段点题,用一句虚写结束全文,语言看似平静,实则暗涌着激荡心灵的哲思与情感。(3)“縕”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4)班级计划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围绕“盌•童年•成长”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发言提纲。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陷君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选自《贞观政要•直谏》)材料二: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材料三: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选自朱熹《朱子文集•答陈同甫书》)(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则思唐A之所以B治C太宗D之所以E称贤主F而前世之君G不及者H其渊源I皆出于此也(2)下列对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党,偏袒,与成语“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的“党”意义相同。B.居,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义不同。C.者,……的人,与《促织》中“村中少年好事者”的“者”用法不同。D.私,私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私”用法相同。(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亲戚,虽最后查明是告发者没有依据事实,但是皇帝还是让人转告魏征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B.魏征表示想当良臣而不是忠臣,因为当良臣能使自身获得美名,使君王享有崇高的称号;而当忠臣会使自己被诛灭,使君王置身于恶名中。C.太宗对魏征将谏诤事付予史官大怒,减少了对魏征的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君臣道义,反复叹息,遗憾魏征不慎重思考。D.朱熹认为,与太宗同时代的其他竞争者们,既在才学及治理国家方面比不上太宗,也不知道可以假借仁义来修饰自己的行为。(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②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5)请你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曾巩和朱熹对唐太宗的评价,并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送蔡山人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燕客①期跃马,唐生安敢讥。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送蔡山人高适东山②布衣明古今,自言独未逢知音。识者阅见一生事,到处豁然千里心。看书学剑长辛苦,近日方思谒明主。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③主父④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注释:①燕客:燕客即蔡泽,唐生即唐举,蔡泽未遇时,请唐举看相而受到讥笑,蔡泽笑谢而去,后成为战国时秦相;②东山:代指谢灵运;③买臣:朱买臣,西汉人,家境贫寒,刻苦读书,后为会稽太守;④主父:主父偃,早年游说各地,皆不被重视,因《九事》一文得多次升迁,终至中大夫。(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诗一、二句的抒情方式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似,都是直抒胸臆。B.李白诗一至四句语调高昂开阔,五至八句雄奇飘逸,最后两句归于平静,跌宕起伏,尽真情之妙。C.高适诗语言不事雕琢,以直白的叙述和抒情,将二人的人生境遇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来。D.这两首诗分别引用了“燕客”和“买臣”“主父”这三个不同的典故,但它们表达的情感相似。(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诗人形象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小峰临摹了一幅秦始皇的画像,现在请你帮他题写两句论赞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古语,你会选用《过秦论》中的“,”。(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云”和“鸟”表现自己顺应自然天性,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3)“鸥”在古人笔下常常被用来象征了无心机、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或表达高洁孤傲的情感,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共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班味儿”。“班味儿”是指一种由于上班而具有的味道,形容上班人身上独有的疲惫气质。无论一个人多么开朗阳光,A,“班味儿”就会散发出来,挥之不去。有人将“班味儿”形象地描述为包括冰美式的苦味儿、领导画的饼味儿、同事甩的锅味儿等各种具体的感受,这些都反映了上班族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扰。然而,B,它是一种身份转换后成熟的体现,从学生的稚嫩和被动,变得成熟老练、积极主动、懂得请示汇报、沟通协调……总的来说,“班味儿”是当代职场人的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在大城市的职场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是广大上班族的一种自嘲。这个新潮又略带苦涩的词汇,像一股夹杂着职场百态的微风,吹过每一个上班族的心头。(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多处使用了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它承载着保护身体,吸收营养,感知外界刺激等重要功能。然而,当皮肤“超载”时,(甲)大家知道解决方法吗?(乙)“超载”是什么?皮肤“超载”是指皮肤表面或皮下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伤,导致皮肤肿胀、疼痛、变色、功能障碍等现象。当皮肤“超载”时,冷热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方法。热敷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①冷敷则可以收缩血管,②减少细胞组织的代谢率,③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④冷热敷的时间和方式很重要。⑤冷热敷的时间不宜过长,⑥每次敷的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合理的冷热敷交替使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皮肤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症状。一般来说,对于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应先进行冷敷,然后在伤后48﹣72小时改为热敷;对于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则可以在损伤部位直接进行热敷或温热疗法。总之,皮肤软组织损伤是生活中常见的伤害,通过正确的冷热敷和遵医嘱进行其他辅助治疗,患者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文中甲乙两处都使用了问号,请任选一处分析它的作用。(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3)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随着“懒人经济”兴起,洗碗机、扫地机进入很多家庭,只需说话就能控制的智能电灯让你不需纠结“先上床再关灯还是先关灯再上床”,“饿了么”“美团”使我们不用出门也能够轻松享受餐厅级别的盛宴……懒人经济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2025年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提及的趋势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懒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千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必要的担忧,认为“懒人经济”会助长人们人们思维的惰性、让人养成不好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变得孤立和缺乏社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江西省重点中学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文论中围绕“味”有一系列表示味觉的词汇,它们都是描述文本美学体验重要的主导性隐喻。将《文心雕龙》中元范畴“味”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味”的各类跨文化译释,发现在译解名词“味”时,海外译者多采用taste和flavor。本文将从原典出发,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味”之义界。就文化交流本意而言,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某种程度而言,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同时也是译者迂回进入原文的一种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它并非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隐含着译者与作者所处两种诗学的对话。从中可以窥见一种诗学对另一种诗学的观照、比较、体验和领悟。通过参酌原典,对“味”与taste进行比较和阐释,以跨越思维间距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从语义内涵层面进行考察,flavor语义侧重能辨别出来的特性,即指某一物质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显著或独特品质;savor的语义更侧重兴味和意味,通常表示喜欢或享受美味,也指某些特征和性质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力或刺激性。相对而言,taste比flavor和savor的指涉范围要广,它可指涉任何味道,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性质或某一具体的味道。中国文论中多“味”的原因之一,即为“味”的涵括性,它可以将大量有共同点的范畴(如“咸”或“酸”)囊括进来,也可以容纳每一种味道的精细而具体的特性。此外,taste通常表示一种强烈的印象、感情或对事物性质的深层认识。而“味”也具有一种持续性特征,这种特性和阅读之后文本在头脑中的“持续”性相类,这就使文本的意味得以延展和敞开。由此可知,taste与元范畴“味”的涵括性和持续性两方面含义相对接近。接着考察“味”和taste的词义演化历程。《说文解字》云:“味,滋味也。从口,未声。”《说文解字句读》云:“是滋即味也。”滋味,同义复合。“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后来随着文明进步,人们由此而逐渐超越生理快感,而引申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先秦时“味”用于音乐批评,魏晋时开始转向文学批评。可以说,先秦到魏晋是“味”从一个生理快感衍化为审美概念的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朝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味”的内涵也迅速向审美属性和审美活动方面展开,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味”的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味”论,学界多聚焦于钟嵘“滋味”说,多认为钟嵘首倡此说。事实上,“滋味”最先由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及,《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随后钟嵘将之视为审美标准。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味外味”)又将“味”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深度推至顶点。近代古文大家林纾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提出“味者,事理精确处耐人咀嚼之谓”之观点。由此可见,元范畴“味”的发展经历了由感觉到心理统一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不断衍变升级的趋向。追溯西方taste的词义演变可知,taste源自拉丁文tangere,意为“感觉、处理、接触”。早在13世纪taste一词就与身体感官相关联,最初它的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泛,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从14世纪的文献资料中可见,它与感觉器官嘴密切关联,但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其隐喻含义的扩展,taste具有了更普遍的含义。例如1425年,goodtaste被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理解力”,而1502年,又被赋予“没有精神品位”的含义。从17世纪开始,尤其是18世纪,取自身体被动感觉的taste,隐喻迁移为一种本质上非被动的智识行为和操作。taste被冠以一种普遍品质的“品味”含义,即用以快速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心智力量。于是taste原先所表示的强烈而活跃的“味觉”含义,逐渐被相对弱势但却是人类所共有的“品味”习惯所取代。自此,所谓的“品味”和“好品味”已与人类活跃的感官相分离,变成获得某种习惯和规则的问题。如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曾指出,健全的理智力能同精致的感受相结合,因实际锻炼得以增强,后又经过比较而完善,还能涤除一切偏见。这些品质综合起来所做的评判就是品味(taste)和美(beauty)的真正标准。而“无味”也已与味觉分离,并往往是在道德而非审美语境下,以相对较弱的方式承载了更古老和更广泛的感觉、触觉和理解。因此,休谟提倡品味(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忠实地谨持道德原则。在这一过程中,taste逐渐脱离其个体主观感觉的束缚,由小写的“味觉”转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大写的“品味”。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元范畴“味”的译释进行考察,不仅关涉中西诗学跨时空对话的创生图景,更关涉中国传统文论借由他者迂回进入自我,反向衍生并丰富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扎根元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通过对范畴的双向梳理与溯源,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深层制因。在吐纳中西的基础上,兼取东西方之长的现代性的诗学话语,才能从根本上不断认清自我、逼近真理。(摘编自戴文静的《“味”与“taste”的中西互释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强调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突出发展路径中的不同偏重,就能在阐释性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和融合。B.中国文论中多“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味”具有涵括性,可以容纳每一种味道精细而具体的特性。C.在中国“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之后逐渐指向人的审美感受。D.在taste的演变过程中,“无味”逐渐与味觉分离,西方学者都提倡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遵守道德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隐含着两种诗学的对话。B.海外译者多用taste解“味”,其中一个原因是taste与元范畴“味”的涵括性和持续性两方面含义相对接近。C.审美范畴的“味”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他们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D.taste原意为“感觉、接触”,语义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其早期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味”不具审美概念的一项是(D)A.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文心雕龙•夸饰》)B.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C.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如乐之和,心声克协。(《文心雕龙•附会》)D.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文心雕龙•情采》)(4)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由于巨大的文化隔阂,中国传统文论资源很难直接应用于今天的文学现实,近些年来不断有人提出“现代转换”的问题。本文对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5)请根据材料概括并分析“味”与“taste”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的异同。【解答】(1)A.“……就能”条件关系错误。原文“就文化交流本意而言,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是目的关系。B.“最主要的原因”错,原文是“原因之一”。C.正确。D.“西方学者都提倡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遵守道德原则”错,原文“休谟提倡品味(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忠实地谨持道德原则”。故选:C。(2)C.“他们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错,原文“近代古文大家林纾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故选:C。(3)D.这句话的意思是“体会《孝经》和《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味”是体味、体会的意思,根据“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味’论,学界多聚焦于钟嵘‘滋味’说”,可见此句的“味”不具审美概念。故选:D。(4)根据“就文化交流本意而言,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某种程度而言,译释这种阐释性交流方式,同时也是译者迂回进入原文的一种方式,是译者意识与作者意识之间的一种汇合。它并非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隐含着译者与作者所处两种诗学的对话。从中可以窥见一种诗学对另一种诗学的观照、比较、体验和领悟。通过参酌原典,对‘味’与taste进行比较和阐释,以跨越思维间距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概括: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根据“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扎根元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概括:扎根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根据“通过对范畴的双向梳理与溯源,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深层制因。在吐纳中西的基础上,兼取东西方之长的现代性的诗学话语,才能从根本上不断认清自我、逼近真理”,概括: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整理为:①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②扎根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③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原因。(5)根据“‘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后来随着文明进步,人们由此而逐渐超越生理快感,而引申指向人的审美感受”“早在13世纪taste一词就与身体感官相关联,最初它的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泛,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从14世纪的文献资料中可见,它与感觉器官嘴密切关联,但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其隐喻含义的扩展,taste具有了更普遍的含义,即用以快速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心智力量”,概括出相同点:都由生理感觉引申为心理感觉(或由感觉到心理的统一融合),都经历了词义范围的扩大(或指涉范围变广)。根据“‘味’的内涵也迅速向审美属性和审美活动方面展开,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元范畴‘味’的发展经历了由感觉到心理统一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不断衍变升级的趋向”“在这一过程中,taste逐渐脱离其个体主观感觉的束缚,由小写的‘味觉’转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大写的‘品味’”,概括出不同点:“味”由具体的生理感官逐渐走向纯粹美学范畴(或审美概念和审美活动),“taste”由强烈的“味觉”含义逐渐演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品味”。最后整理写成:同:都由生理感觉引申为心理感觉(或由感觉到心理的统一融合),都经历了词义范围的扩大(或指涉范围变广)。异:“味”由具体的生理感官逐渐走向纯粹美学范畴(或审美概念和审美活动);“taste”由强烈的“味觉”含义逐渐演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品味”。答案:(1)C(2)C(3)D(4)①在中西诗学的双向阐释中,进一步阐析并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推动文化互识与文论互通。②扎根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思想。③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背后的原因。(5)同:都由生理感觉引申为心理感觉(或由感觉到心理的统一融合),都经历了词义范围的扩大(或指涉范围变广)。异:“味”由具体的生理感官逐渐走向纯粹美学范畴(或审美概念和审美活动);“taste”由强烈的“味觉”含义逐渐演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品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节)注释: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篇用清丽的语言、平淡的笔触叙述着对童年学习生活的回忆,奠定了朴实而雅致的基调。B.文章用简短的对话突显“我”忘带怨时的焦急和迁怒于人,同时侧面展现了我对怨的珍视。C.船夫取怨回来,两手空空,后又伸手入怀的细节,使读者的心与“我”一样由期待到失落,转而惊喜。D.“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的设问,将全文的情感和立意和盘托出,使文章富有深刻哲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3段插叙儿时私塾读书事,旨趣颇似鲁迅的“三味书屋”,小趣事见作者的童心,老师的古板见童真。B.在等待船夫取怨时,通过描写船中众人热闹景象,直接展现了等待时间之久,碗的珍贵也随之增一分。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和多感官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怡人的风景,突显盥失而复得后“我”的喜悦。D.文章最后一段点题,用一句虚写结束全文,语言看似平静,实则暗涌着激荡心灵的哲思与情感。(3)“縕”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4)班级计划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围绕“盌•童年•成长”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发言提纲。【解答】(1)D.“设问”错,应该是疑问。故选:D。(2)B.“直接展现”错,是间接展现。故选:B。(3)“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可见天真可爱。“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可见对盌的喜爱与执拗。“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可见对事物的好奇。“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可见对完的喜爱与珍视。“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对于盌再次失去,开始了思考。“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盌的得失,让作者有了更深的人生感悟。“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盌是童年的记忆。总结概括为:①“盌”是童年经历的见证,塑造出“我”的天真、好奇、执拗的性格;②“盌”寄托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留恋,使“我”的形象更鲜活、真实;③通过“盌”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表现“我”的成长。(4)文章讲的是童年时一只盌失而复得,得而又失的故事,文中有我的执着和母亲、船上的人、船夫对我的理解、包容与耐心,有得而复失之后隐隐的思考。发言要注意盌是作者童年中很重要的一件物品,是童年的代表,盌的经历也让作者开始了对“得到”与“失去”的思考。“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可见天真可爱。“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可见对盌的喜爱与执拗。“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可见对事物的好奇。“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可见对完的喜爱与珍视。“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对于盌再次失去,开始了思考。“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盌的得失,让作者有了更深的人生感悟。“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盌是童年的记忆。整理为:①“盌”是全文的线索,是童年经历的见证;②“盌”凝聚着“我”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③在追寻与守护“盌”的过程中,“我”收获了爱与温情,也收获了成长的感悟。答案:(1)D(2)B(3)①“盌”是童年经历的见证,塑造出“我”的天真、好奇、执拗的性格;②“盌”寄托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留恋,使“我”的形象更鲜活、真实;③通过“盌”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表现“我”的成长。(4)①“盌”是全文的线索,是童年经历的见证;②“盌”凝聚着“我”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③在追寻与守护“盌”的过程中,“我”收获了爱与温情,也收获了成长的感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陷君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选自《贞观政要•直谏》)材料二: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材料三: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选自朱熹《朱子文集•答陈同甫书》)(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则思唐A之所以B治C太宗D之所以E称贤主F而前世之君G不及者H其渊源I皆出于此也(2)下列对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B)A.党,偏袒,与成语“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的“党”意义相同。B.居,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义不同。C.者,……的人,与《促织》中“村中少年好事者”的“者”用法不同。D.私,私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私”用法相同。(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亲戚,虽最后查明是告发者没有依据事实,但是皇帝还是让人转告魏征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B.魏征表示想当良臣而不是忠臣,因为当良臣能使自身获得美名,使君王享有崇高的称号;而当忠臣会使自己被诛灭,使君王置身于恶名中。C.太宗对魏征将谏诤事付予史官大怒,减少了对魏征的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君臣道义,反复叹息,遗憾魏征不慎重思考。D.朱熹认为,与太宗同时代的其他竞争者们,既在才学及治理国家方面比不上太宗,也不知道可以假借仁义来修饰自己的行为。(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②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5)请你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曾巩和朱熹对唐太宗的评价,并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解答】(1)句意:就想到唐之所以治理得好,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而前世的君主不如他,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唐之所以治”中“唐”为主语,“治”为谓语,“之所以”是固定结构“……的原因”,做“治”的状语,“治”后断开,即C处;“太宗之所以称贤主”与“唐之所以治”结构一致,“太宗”为主语,“称”为谓语,“贤主”为宾语,“之所以”是固定结构“……的原因”,做“称”的状语,“称”后断开,即F处;“而前世之君不及者”中“而”表转折,“前世之君”为主语,“不及”为谓语,“者”表停顿,即H处。“其渊源皆出于此也”中“其”代指上文,“渊源”为主语,“出”为谓语,“于此”为宾语,“也”表判断,此句与前文断开。正确答案:CFH(2)A.成语“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的“党”的是名词,党派、派别的意思,不是动词偏袒,两词意义不同。A错误。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是“停留”,意义不同。B正确。C.“村中少年好事者”的“者”是定语后置标志,常态语序是“村中好事少年”。不是“……的人”。C错误。D.“私”用法不同,“臣之妻私臣”中“私”是动词,偏爱。不是“私心”。D错误。故选B。(3)C.“遗憾魏征不慎重思考”错,原文意思是“遗憾他没考虑好自己的进退”。故选C。(4)①“以”:介词,把。“许”:许诺,献出。“欺负”:欺骗,欺瞒。译句:臣子把身子献给国家,正直地行事,一定不敢有所欺瞒。②是以:因此,因为这个原因。“善”:擅长,善于。“而”:连词,因而,所以。“成其功”:成就他的事业,完成他的功绩。译句:因此他在这一方面擅长,得以成就他的功业罢了。(5)曾巩的评价:“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表明太宗常常屈尊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征等人遇到好的时机得以施展才华,忠诚进谏,这都是因为太宗能够接纳谏言。“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认为唐朝兴盛以及太宗被称为贤主的原因就在于此。朱熹的评价:“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直言太宗的心思恐怕没有一丝不是出于私欲,只是能够借助仁义之名来实行自己的私利。评价历史人物:结合材料,曾巩从太宗纳谏的角度看到了其对国家兴盛的积极作用,朱熹则从其本质认为太宗存在私欲。这说明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片面绝对,要全面客观,尊重史实。原文中对于太宗的不同评价是在不同的视角和思考下产生的,这提醒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太宗既有善于纳谏的表象,又有朱熹所认为的私欲本质,这启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答案:(1)CFH(2)B(3)C(4)①臣子把身子献给国家,正直地行事,一定不敢有所欺瞒。②因此他在这一方面擅长,得以成就他的功业罢了。(5)曾巩认为唐太宗能够屈己从谏,魏征等忠臣得以施展抱负,所以唐朝兴盛,太宗成为贤主;而朱熹认为唐太宗是假仁借义,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私欲。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尊重史实,不能片面绝对;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六年,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袒护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发现是告发者不实。温彦博上奏说,魏征既然被人指责,即使他没有私心,也有值得责备的地方。于是太宗命令温彦博对魏征说:“你曾经劝谏我数百条,难道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损害你的美名吗?从今以后,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过了几天,太宗问魏征:“前几天在外边,听到有什么不对的事情吗?”魏征回答说:“前天温彦博奉您的命令来传达您的旨意,说:‘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句话大错特错。我听说君臣应该同心协力,义气如同一体。没有听说过只注重行为举止而不顾公道的。如果君臣上下都这样做,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听后非常惊讶,改变了脸色说:“我之前说过这句话,很快就后悔了。这确实大错特错,你也不能因此就有所隐瞒。”魏征于是跪拜说:“我愿意为国家献身,正直行事,一定不敢有所欺瞒。只希望陛下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良臣可以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崇高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而忠臣则自身遭受杀戮,使君主陷入大恶之中,家国都会灭亡,只剩下他的名声。从这一点来看,两者相差很远。”太宗说:“你只要不违背这句话,我一定不会忘记国家的根本利益。”于是赐给魏征二百匹绢。材料二:我看到太宗经常委屈自己来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等人,喜欢遇到这样的时代,感激知遇之恩,无论事情大小,都敢于直言进谏。这不仅是他们忠诚的表现,也是因为得到了君主的信任。因此,我思考唐朝之所以治理得好,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明的君主,而前代的君主却比不上他,其根源都在于此。能够知道这一点的人,是因为有这些书流传下来。当我看到魏郑公把谏诤的事情交给史官记录时,太宗却因此生气,减轻了对他的恩宠和礼遇,失去了始终如一的道义,我不禁反复嗟叹惋惜,恨他不思考这个问题,也因此更加知道魏郑公的贤能了。材料三:我担心太宗的心思,没有一个念头不是出于私欲,只是他能够借助仁义来实行自己的私利。而当时与他争论的人,才能和智谋都不如他,又不知道可以借助仁义来行事。因此他善于利用这一点,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功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送蔡山人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燕客①期跃马,唐生安敢讥。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送蔡山人高适东山②布衣明古今,自言独未逢知音。识者阅见一生事,到处豁然千里心。看书学剑长辛苦,近日方思谒明主。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③主父④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注释:①燕客:燕客即蔡泽,唐生即唐举,蔡泽未遇时,请唐举看相而受到讥笑,蔡泽笑谢而去,后成为战国时秦相;②东山:代指谢灵运;③买臣:朱买臣,西汉人,家境贫寒,刻苦读书,后为会稽太守;④主父:主父偃,早年游说各地,皆不被重视,因《九事》一文得多次升迁,终至中大夫。(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白诗一、二句的抒情方式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似,都是直抒胸臆。B.李白诗一至四句语调高昂开阔,五至八句雄奇飘逸,最后两句归于平静,跌宕起伏,尽真情之妙。C.高适诗语言不事雕琢,以直白的叙述和抒情,将二人的人生境遇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来。D.这两首诗分别引用了“燕客”和“买臣”“主父”这三个不同的典故,但它们表达的情感相似。(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诗人形象的异同。【解答】(1)C.“不事雕琢”错,高适诗中“悲歌数年泪如雨”一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说法,并不全是直白叙述。故选C。(2)同:结合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高适“自言独未逢知音”“我今蹭蹬无所似”可知,两首诗中的诗人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都处于人生的不如意阶段,都表达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异:结合“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可知,李白在诗中的形象更加洒脱不羁、豪放自由,展现出其不受拘束、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结合“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可知,高适在诗中形象则更显沉郁顿挫,在感慨命运的同时,多了一份对蔡山人的同情和对人生艰难的深刻体会,情感更为内敛深沉。答案:(1)C(2)同:两首诗中的诗人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都处于人生的不如意阶段,如李白“世人自弃我”,高适“我今蹭蹬无所似”,都表达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异:李白在诗中的形象更加洒脱不羁、豪放自由,如“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展现出其不受拘束、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高适在诗中形象则更显沉郁顿挫,在感慨命运的同时,多了一份对蔡山人的同情和对人生艰难的深刻体会,情感更为内敛深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小峰临摹了一幅秦始皇的画像,现在请你帮他题写两句论赞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古语,你会选用《过秦论》中的“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云”和“鸟”表现自己顺应自然天性,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鸥”在古人笔下常常被用来象征了无心机、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或表达高洁孤傲的情感,例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解答】故答案为:(1)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重点字:履、尊)(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重点字:岫、倦)(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重点字: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共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班味儿”。“班味儿”是指一种由于上班而具有的味道,形容上班人身上独有的疲惫气质。无论一个人多么开朗阳光,A,“班味儿”就会散发出来,挥之不去。有人将“班味儿”形象地描述为包括冰美式的苦味儿、领导画的饼味儿、同事甩的锅味儿等各种具体的感受,这些都反映了上班族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扰。然而,B,它是一种身份转换后成熟的体现,从学生的稚嫩和被动,变得成熟老练、积极主动、懂得请示汇报、沟通协调……总的来说,“班味儿”是当代职场人的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在大城市的职场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是广大上班族的一种自嘲。这个新潮又略带苦涩的词汇,像一股夹杂着职场百态的微风,吹过每一个上班族的心头。(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多处使用了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A结合前面“‘班味儿’是指一种由于上班而具有的味道”,可以写:只要开始上班(或“只要踏入职场“);B根据“然而”,可知句子内容要和“各种压力和困扰”形成转折,再结合“成熟老练、积极主动、懂得请示汇报、沟通协调”,可以写:“班味儿”也不全是坏事(或“班味儿’也有其积极的一面”)。(2)儿化音可以用来表达喜爱和亲切的情感,结合这个特点,再结合“形象地描述”“这是广大上班族的一种自嘲”,可以写:儿化音的使用让语言更亲切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使表达更轻松幽默,缓解了“班味儿”带来的沉重感。答案:(1)A只要开始上班(只要踏入职场);B“班味儿”也不全是坏事(“班味儿”也有其积极的一面)。(2)儿化音的使用让语言更亲切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使表达更轻松幽默,缓解了“班味儿”带来的沉重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它承载着保护身体,吸收营养,感知外界刺激等重要功能。然而,当皮肤“超载”时,(甲)大家知道解决方法吗?(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分子生物学4》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2025年山东济南市钢城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初级综合类岗位2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
-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消化系统疾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医学院《DesignofStructures》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电影学院《作物育种学总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源广东河源市消防救援支队2025年第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8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动物炭黑、动物胶及其衍生物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沈阳工业大学《药用作物栽培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高考语文补充背诵诗词:《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Java应用设计案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洋钻井(平台)
- (完整版)电梯的钢结构施工方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全共64页课件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 教学团队建设总结报告
- 研发经费填报指标说明及核算方法
- 装饰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及横道图
- 一年级思维训练(课堂PPT)
- 实木电脑桌书桌安装图
- GB_T 27025-2019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高清版)
- 俱乐部经营俱乐部经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