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笔下的世界呐喊教案及解读_第1页
走进鲁迅笔下的世界呐喊教案及解读_第2页
走进鲁迅笔下的世界呐喊教案及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鲁迅笔下的世界呐喊教案及解读TOC\o"1-2"\h\u620第一章走进鲁迅世界:《呐喊》的时代背景 17422第二章《呐喊》之主要内容剖析 130691第三章我看《呐喊》:独特的人物塑造 224341第四章《呐喊》中的社会批判:我的深度感受 26859第五章引用原文看《呐喊》中的人性展现 218679第六章《呐喊》艺术手法之赏析 315099第七章从《呐喊》到当代社会的思考 319974第八章《呐喊》:永恒的文学价值与启示 3第一章走进鲁迅世界:《呐喊》的时代背景《呐喊》创作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变革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封建帝制刚刚被推翻,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在《孔乙己》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它遗留的毒害还在影响着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思想的毒害,他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却又无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这一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既想保持读书人的身份,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矛盾处境。那个时代的人们,就像孔乙己一样,被旧的思想和新的困境所夹击,而鲁迅正是看到了这种社会的病态,才拿起笔来“呐喊”,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第二章《呐喊》之主要内容剖析《呐喊》包含了许多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像《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把封建礼教虚伪的面具彻底撕开。再看《阿Q正传》,阿Q这个人物形象非常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很多中国人的写照。阿Q在面对各种压迫和屈辱时,总是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他被人打了,却想着“儿子打老子”。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同情与批判。第三章我看《呐喊》:独特的人物塑造鲁迅在《呐喊》中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以《药》中的华老栓为例,他是一个善良却又愚昧的底层民众。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他深信这种封建迷信的方法可以救儿子的命。他的形象是当时很多普通百姓的缩影,他们在封建思想的长期洗脑下,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还有《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她不断地诉说着自己儿子被狼吃掉的悲惨经历,周围的人却从开始的同情逐渐变为厌烦。她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压迫下的女性代表,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这些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更是为了揭示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第四章《呐喊》中的社会批判:我的深度感受《呐喊》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鲁迅就像一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病症。在《故乡》中,我们看到了故乡的衰败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小时候亲密无间的伙伴闰土,长大后却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厚障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差距,更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精神隔阂。再看《风波》,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却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百姓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依然战战兢兢,不敢反抗。鲁迅通过这些故事,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让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奋起反抗。第五章引用原文看《呐喊》中的人性展现《呐喊》中的人性是复杂多面的,从原文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冷漠。周围的人把孔乙己当成一个取乐的对象,没有真正关心过他的死活。而孔乙己自己,虽然善良但也有着读书人的迂腐。他不愿意放下架子去做一些他认为低贱的工作,这也是他性格中的弱点。再如《阿Q正传》中,“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这里体现了阿Q盲目自大的人性弱点。同时他在被欺负时又表现出懦弱的一面。鲁迅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六章《呐喊》艺术手法之赏析《呐喊》的艺术手法多样且独特。首先是它的叙事视角。在《狂人日记》中,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视角,这个“我”是一个狂人,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到狂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恐惧、猜疑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其次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药》中的人血馒头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封建迷信的愚昧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华老栓一家把希望寄托在人血馒头上,却不知道这是一种多么荒唐的行为。再者是白描手法,像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短短几句话,就把孔乙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第七章从《呐喊》到当代社会的思考虽然《呐喊》创作于近百年前,但它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存在。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这就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因为是女性而遭受了诸多不公。同时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去解决问题,而是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我们应该从《呐喊》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反思自己,努力摒弃封建思想的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八章《呐喊》:永恒的文学价值与启示《呐喊》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文学技巧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