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所示为四处中国史前文明遗址,其中可用来论证国家形态初显文明遗址是()选项聚落区域遗址A黄河流域的姜寨遗址B汾河流域的陶寺遗址C太湖流域的良渚遗址D黄河流域的二里头遗址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其可以用来论证国家形态初显的文明遗址,B项正确;姜寨遗址是位于西安东部的半坡期仰韶文化考古遗址,是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的遗址,距今约76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有较大规模的神庙和祭坛,无法判定其是否具有国家形态,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商鞅变法通过大规模设县,建立了包括信息体系、监管体系、行政机构等在内的统一的制度建设支撑体系,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由相应的部门来负责落实。这()A.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利于确立法家主流地位D.为变法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题干“通过大规模设县,建立了包括信息体系、监管体系、行政机构等在内的统一的制度建设支撑体系,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由相应的部门来负责落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鞅变法通过大规模设县,建立各项制度体系,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由相应的部门来负责落实,为变法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D项正确;“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表述太绝对,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秦朝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项表述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秦律》中对于谷物种子保管和播种有细致的法律规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种子损失的,主管官轻者则被斥责,重者则被处以刑罚;对于“不田作”的奴隶,要送交官府惩办,自由民如果不田作,也要被降为奴隶。据材料可知,秦朝政府()A.以农为本,充实国力 B.注重时令,与民休息C.严刑峻法,唯法独尊 D.大兴土木,空耗人力【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据材料可知,《秦律》中对于谷物种子的保管和播种有细致的法律规定,说明国家重视种子的保管和播种,体现了国家重视农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民休息的信息,而且“与民休息”是汉代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无法判定唯法独尊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政府重视农业,没有涉及大兴土木,排除D项。故选A项。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这一措施()A.放弃了抑商政策 B.降低了铸币质量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强化了经济控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放弃了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统一铸币,保障了铸币的质量,而非降低,排除B项;解决了王国问题,是推恩令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5.如表所示为史籍所载的东晋江南农业开发经营类别和方式。据表可知,此时江南地区()经营类别经营方式庄园农业由佃户(多由南下流民转化而来)垦殖,采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庄园主无须向政府承担纳税义务流民农业和部曲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由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农耕,多根据所处不同地理条件从事单一或多元化农业开发“桃花源”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多有亲缘、地缘关系的流民群落择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落脚,进而进行农业开发A.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B.国家控制能力得到增强C.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D.人口流动助推农业开发【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农业生产无论在经营类别还是经营方式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多样性经营的状态下,生产经营主力除了由南下流民转化而来的佃户,还有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由部曲主人统领的部曲和背井离乡,彼此多有亲缘、地缘关系的流民群落等,这表明当时人口流动比较频繁,促进了农业发展,D项正确;地理环境日趋复杂不符合江南地区的实际,江南地区地理环境相对优越,排除A项;从表格中经营类别来看,庄园农业、流民农业和部曲农业、桃花源农业的存在恰恰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冲击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排除B项;永嘉南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但生产形态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6.史书记载,唐朝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材料反映了唐朝()A.政治伦理受到强烈冲击 B.动荡时局影响社会风气C.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 D.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皆著胡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说明唐代汉族中妇女流行少数民族的服饰,甚至有穿着男子服饰的,由此说明唐朝社会风尚相对宽松开放包容,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治伦理的改变,不能得出“政治伦理受到强烈冲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不能体现唐朝社会动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兔园策”是指按考试科目设计的模拟试题图书,相当于今天的模拟考试卷。史载:“《兔园策府》三十卷,唐蒋王恽令僚佐杜嗣先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唐、五代时期“兔园策”在乡村私塾教学中普遍使用,甚至到了生徒家藏一本的程度。这类图书的流行()A.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推行B.反映了科教文化事业的繁荣C.表明中国传统教育发达D.可用以论证活字印刷术发展【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兔园策”是指按考试科目设计的模拟试题图书,其流行与科举制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科教文化事业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传统教育是否发达,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唐太宗亲撰《晋书·王羲之传论》,不惜重金购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每得二王书法,不仅亲自钻研模仿,而且命宫廷书家临摹复制,以赐重臣;得到《兰亭集序》手迹后,更是倍加珍爱。据此可知,王羲之被奉为“书圣”的重要原因是()A.传世作品稀少难见真迹 B.书法风格宛如行云流水C.有众多书法家临摹复制 D.封建帝王赏识与推崇【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体现了封建帝王的赏识与推崇,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太宗的态度,而非传世作品稀少难见真迹、也不是书法的风格与特点,排除AB项;有众多书法家临摹复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9.宋代科举考试中除正常考试外,还有免试制度。如表所示为宋代史书对于免试情况的记载。据表可知,宋代免试制度()时间史料史料来源北宋上舍试取中(等),省试前,即免省赴殿。《朝野类要·免省》南宋徽州童子林国佐,九岁能诵书。诏免解赐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幸太学,谒先圣,礼成,推恩三学前廊与免省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仅适用于太学学生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导致科举制度废弛【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除正常考试外,还有免试制度,增加了录取的人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选举制度,而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仅适用于太学学生,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科举制度废弛与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辽史》中记载,统和十五年(997年),圣宗出猎,皇太后劝阻道:“前圣有言:欲不可纵。吾儿为天下主,驰骋田猎,万一有衔橛之变,适遗予优。其深戒之。”这体现了辽朝()A.社会秩序动荡不堪 B.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C.抛弃民族历史传统 D.母族势力影响君主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辽朝皇太后劝阻辽圣宗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其受到的了程朱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表明皇太后对辽圣宗的教导,无法看出辽朝的社会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辽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抛弃”说法绝对,排除C项;母族势力影响君主决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1.宋代苏州“本土不育蚕”,但地方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常采取“折变”的方式,以致农民被迫从外地购入。史载:“苏、秀二州乡村……每年人户输纳夏税物,帛为无所产,多被行贩之人预于起纳日前,先往出产处杭、湖州乡庄贱价僦揽百姓合纳税物。”这一现象()A.有利于苏州棉纺织业的进步B.激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地域间商品经济发展D.反映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地方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常采取“折变”的方式,以致农民被迫从外地购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域间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地区经济的交流,无法得出苏州棉纺织业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民与地主之间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涉及农民与地主在人身关系上的束缚程度,而这里主要是商品贸易和赋税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有学者认为,明朝虽然不遗余力地宣扬华夷秩序,但其宾礼仪式很大程度上取法于元朝。该学者的观点可用于佐证()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明朝政权的功利性C.元朝政权的合法性 D.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明朝(中国)。据题干“明朝虽然不遗余力地宣扬华夷秩序,但其宾礼仪式很大程度上取法于元朝”及结合所学可知,学者认为明朝的宾礼仪式取法于元朝,说明即使原本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对于明朝仍有影响,这表明两个朝代之间存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性。这种传承表明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权之间存在连续性。A项正确;明朝在宾礼上延续元朝规定,而功利性是带有贬义的评价,不能因为延续元朝宾礼仪式,就得出明朝政权的功利性,排除B项;明朝宣扬华夷秩序,对元朝政权的合法性并不认同,排除C项;包容性是对不同文明的吸收、借鉴、融合,元朝仍属于中华文明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13.顺治十三年(1656年),《辽东授官例》引入内地,“有殷室人户能开(垦)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规定“凡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三十顷以上至百顷以上者…授予知县、县丞、守备、把总等官”。据此可推知,清代初年()A.官员人数剧增 B.政府进行垦荒C.辽东开始开发 D.人地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题干可知,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时期,都鼓励垦荒,垦荒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授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高产作物的引进等原因,清朝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垦荒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矛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垦荒到一定数量可以授官非官员人数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政府鼓励富户、百姓、贡监生等垦荒,非政府直接进行垦荒,排除B项;“开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认为,“人皆知珠玉是宝,谁知诸侯之宝别自有在。若宝珠玉必置土地、人民、政事于不理,安免于祸殃必及身不止。珠玉凡宝非其宝者,皆殃之招也”。据此可知,孙奇逢的言论()A.对传统体制进行激烈批判B.认可了民众对私欲的追求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D.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色彩【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孙奇逢指出诸侯若只重视珠玉而不理土地、人民、政事,必将祸及自身,强调了土地、人民和政事对于诸侯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人民和政事的关注,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孙奇逢强调诸侯应重视土地、人民、政事,而非对传统体制进行激烈批判,其言论未达到激烈批判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诸侯治理应重视的方面,并非认可民众对私欲的追求,该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孙奇逢的言论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明确关联,无法得出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西方商人运入中国的商品,大多为棉花、棉布、毛织品、金属制品及南洋出产的香料。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中药材、瓷器等。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大约为每年两千万元,三分之二为出口货值,三分之一为进口货值。材料可用来解释()A.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的原因B.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得到提升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加速D.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由西方商人运入中国的商品,大多为棉花、棉布、毛织品、金属制品及南洋出产的香料。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中药材、瓷器等。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大约为每年两千万元,三分之二为出口货值,三分之一为进口货值”可知,西方商人运入中国的商品种类并不是中国最需要的,所以其在中国的销售情况不会太乐观,而中国出口的生丝、瓷器等商品却是大受外国人的喜爱,因而中国的出口货值超过了进口货值,形成了贸易顺差,在此情形下英国才选择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获取暴利,A项正确;材料信息展现的是中外之间的商品贸易,并未涉及行业技术,排除B项;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面是鲁迅为近代中国某位人士写的一首诗:忆昔魏公著图志,开我中华眼界宽。百年风雨今犹在,奋起直追先贤言。该人士是()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畬 D.叶名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著有《海国图志》,与材料中“魏公著图志”相符,B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道光时期的大臣,主持虎门销烟,与材料中“魏公”不符,排除A项;徐继畲是晚清名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瀛寰志略》,与材料中“魏公”不符,排除C项;叶名琛是清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与材料中“魏公”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两种思想流派的部分观点观点一: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观点二:孝应以已推人,按血缘关系之远近,由近及远,“爱有差等”。材料二关于“孝”,韩非子则在君臣领导关系上立说,强调服从的绝对性。他在《韩非子·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肯定了臣、子、妻分别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这个顺从关系暗含着双方关系的“去亲情化”和“法制化”,要求在听令、执政方面无私情,必须依法办理,进一步强化了帝王专制主义思想。——摘编自董金社《先秦法家》(1)指出材料一中两则观点各自所属的思想流派,并简要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关于“孝”的观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答案】(1)观点一:墨家;理由:强调爱无差等,符合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观点二:儒家;理由:强调爱有差等,符合儒家倡导按血缘关系重建等级秩序的主张。(2)特点:强调绝对服从;从天下治乱的高度加以强调;去亲情化;法制化;根本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答出两点即可)评价:有利于规范家庭与社会秩序;成为专制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加剧家庭内部的不平等;不利于后世孝道的健康发展。(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观点一:根据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可知,其思想为墨家思想,因为材料强调爱无差等,符合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观点二:根据材料“孝应以已推人,按血缘关系之远近,由近及远,‘爱有差等’。”可知,其思想为儒家思想,因为材料强调爱有差等,符合儒家倡导按血缘关系重建等级秩序的主张。【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韩非子则在君臣领导关系上立说,强调服从的绝对性。”可知,强调绝对服从;根据材料“韩非子肯定了臣、子、妻分别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可知,从天下治乱的高度加以强调;根据材料“这个顺从关系暗含着双方关系的‘去亲情化’和‘法制化’,要求在听令、执政方面无私情,必须依法办理,进一步强化了帝王专制主义思想。”可知,去亲情化、法制化,其根本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评价:根据材料“这个顺从关系暗含着双方关系的‘去亲情化’和‘法制化’,要求在听令、执政方面无私情,必须依法办理,进一步强化了帝王专制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规范家庭与社会秩序;成为专制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去亲情化”“法制化”,得出易加剧家庭内部的不平等;不利于后世孝道的健康发展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南方地区适宜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农村集市。南方的城市如建康、扬州等日益繁荣,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商人们通过水路和陆路进行贸易,不仅贸易范围覆盖江南地区,还与北方及海外进行交流。——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纺织业,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畅销各地。南方地区的铁器制作技术日益精湛,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造船业更是发达,南方所造船只不仅用于内河航运,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降低商税、规范市场秩序等。同时,货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铜钱的流通量增加。——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答案】(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各地;冶铸业和造船业技术精湛;农村集市涌现;商业城市兴起;贸易范围广泛;货币经济逐渐发展。(2)条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较为优越;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多元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表现:据材料“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可知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显著增加;据材料“南方地区的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纺织业,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畅销各地。”可知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各地;据材料“铁器制作技术日益精湛……造船业更是发达,南方所造船只不仅用于内河航运,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可知,冶铸业和造船业技术精湛;据材料“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农村集市。南方的城市如建康、扬州等日益繁荣,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可知商业市镇、城市发达;据材料“商人们通过水路和陆路进行贸易,不仅贸易范围覆盖江南地区,还与北方及海外进行交流。”可知贸易范围广泛;据材料“货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铜钱的流通量增加。”可知,货币经济逐渐发展。【小问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条件:据材料“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可知,生产技术先进,劳动力较为丰富;据材料“南方地区适宜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可知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全面发展,体现生产技术多元性;与此同时南方相对安定,提供较为稳定生产环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天下”体系中,中央对边疆一直延续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意识无形中建构了中央与边疆的“区隔”。伴随着清代天下观的转变,这种“区隔”逐渐转演变为一种融合,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清代前期将天朝与疆域联系在一起,“既不无理强取他国之寸土,亦决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为疆,各有专属”。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最终奠定了中国的疆域,与历代王朝相比,形成了对疆域的“最有效控制”,将“边疆区域整合到中国领土范围之内”。——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前中期实现对疆域的“最有效控制”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举措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举措:收复台湾并设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东北边疆界限;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派出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盟、旗两级单位管理蒙古族地区。(2)积极影响:稳定了边疆的社会秩序,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疆域;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经验。【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清代前期将天朝与疆域联系在一起,“既不无理强取他国之寸土,亦决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结合所学清朝疆域的奠定可得,1689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根据“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为疆,各有专属”结合所学清朝疆域的奠定可得,收复台湾并设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结合所学清代前中期的鼎盛可得,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在西藏地区,派出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管理蒙古族地区。【小问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国。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疆域管理的角度分析,政治上稳定了边疆的社会秩序,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和民族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根据材料“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最终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可得,疆域管理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疆域;结合所学可得,对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经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宋】石介《中国论》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材料二明朝晚期,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西方的地理知识。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展示了世界的全貌。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的失败,传统中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分析说明“中国”内涵的变化。【答案】说明:在早期的文献中,“中国”被视为天下的中心。如周武王在灭商后宣布“宅兹中国”,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而这里的“中国”大致指的是中原地区,是一个相对具体、地域性的概念,并随着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而扩大。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概念突破地域局限,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内涵日益凸显。如《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