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可知,祭公谋父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并未达到目的,使“戎狄不朝”,从侧面证明“德政”的意义,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戎狄并未及时朝贡,反映了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遭到挑战,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2.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成熟 B.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下降C.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 D.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可知这种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会造成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选官制度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不是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3.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元首。元首与元老院一起分管国家,把国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属元首,一部分归元老院管辖,元首与元老院分掌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做法也被历任后继者接受和采纳。屋大维时期的这些统治措施A.奠定了近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 B.使贵族统治在罗马确立起来C.遵循了罗马共和时代的部分传统 D.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屋大维之前的罗马是共和制。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由共和变为帝国。依据材料,帝国初期,屋大维把一些权力分享给元老院,体现出共和时代政府与其他力量分享政权的做法,C项正确;奠定了权力分立的政治基础的是民主制度的实践,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的本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排除B项;此时罗马已是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部供青年人学习法律的法典:《法学阶梯》。这本书中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表明罗马法()A.保证了社会诚信和公正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否定了奴隶制对人的压迫 D.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答案】D【解析】材料“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表明罗马法尊重个人应得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D项正确;罗马法不能完全保证社会的诚信和公正,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B项;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代南北面官制、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都是为了加速契丹族和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协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性而设立的,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具有少数民族独创性,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建立在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疆域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扩大中华民族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属于间接管理,排除B项;羁縻政策有利于缓和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这种变化说明()A.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观点 B.法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C.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D.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路易十四声称国家属于国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而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领袖主张组建,由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C项正确;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观点,“已放弃”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始于13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量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民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是为了让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有代表参政议政,从而有效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答案为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排除A项;各少数民族主要是对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进行管理,人大代表们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排除D项。9.如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61-1971年”并结合中国外交状况可知,支持中国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表明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B正确;支持中国的国家增多,不一定代表中国综合国力上升,A排除;主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间在1972年,D排除。故选B。10.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也即中央决定和控制税收项目、额度、收入分配,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排除B项;两税法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因为征税标准的变化,而不是其内容和权重,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1.19世纪70年代,英镑、法郎、美元和马克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这表明A.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形成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C.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联系 D.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答案】D【解析】19世纪70年代,黄金可以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和欧美主要国家的货币一样都是通货,表明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形成,A项错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还没有产生重大影响,C项错误。12.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等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处理财政收入和保障体系有多元手段,这增加了财政收入,说明封建经济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D项正确;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C.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因此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答案】C【解析】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15.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当时希腊A.注重物质生活 B.产业结构单一C.海外贸易发达 D.商业特征突出【答案】D【解析】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经济的影响非常突出。希腊平原少、土地贫瘠,“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经济作物,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可知商业特征突出,故选D;古希腊人相较于物质生活更注重精神生活,故排除A;有商业、有手工业、有农业,产业结构并不单一,故排除B;海外贸易仅是商业中的一部分,所以看不出来海外贸易发达与否,排除C。16.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18世纪后这一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开启了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摘编自蔡昌《元明清时期赋税》材料二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但由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使得人口急剧增长,生产力发展受阻,生产资料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定额的赋税使农民的隐形负担加重。而大量自耕农得以生存下来,对封建制度有很大适应力,忙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社会商品率的降低,且手工业处于服从地位,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排斥性。本质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质变。它摆脱不了以往税制改革偏离初始方向的怪圈,实施过程中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减轻,甚至是增加。——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在赋税制度演变中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政策的背景。【答案】(1)影响: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2)背景: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问题严重;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可分析出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根据材料“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可分析出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可分析出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根据材料“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可分析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清朝的赋税制度可分析出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小问2】本题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可分析出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根据材料“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可分析出流民问题严重;根据材料“‘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可分析出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根据材料“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可分析出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结合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根据材料“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可分析出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募捐方式相对单一;公益范围较为狭窄;缺乏法律规范。(2)变化:受西方公益思想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参与中国慈善事业;新旧公益组织并存;传播媒介广泛、方式不断创新;突破地域限制、施众和受众范围扩大;对公益募捐的规范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制度化、规范化);与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的觉醒。【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可分析得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根据材料“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分析得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根据材料“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可分析得出募捐方式相对单一;根据材料“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可分析得出公益范围较为狭窄;根据材料“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可分析得出缺乏法律规范。【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可分析得出受西方公益思想文化的影响,且西方人参与中国慈善事业;根据材料“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可分析得出传播媒介广泛、方式不断创新;根据材料“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和“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可分析得出突破地域限制、施众和受众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可分析得出对公益募捐的规范制度化、规范化;根据材料“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可分析得出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综上所述结合材料还可知新旧公益组织并存。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可分析得出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根据材料“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可分析得出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的觉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逐渐产生和发展,为近代公益募捐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19.欧洲在世界舞台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政治的重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答案】(1)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历史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欧洲各国发展为专制王权国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2)特点: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说明:政治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文化上,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解析】【小问1】特征: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可知,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背景: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欧洲各国发展为专制王权国家;根据材料“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可知,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根据材料“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说明:根据所学知识,政治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文化上,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列所示为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时间大事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效仿实行金本位制一战后金本位制难以为继,除英联邦国家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外,许多国家都确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运而生。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了浮动汇率制时代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摘编自盛斌黎峰《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