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5800年)动物骸骨遗存分类(单位:个)。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凌家滩()物种丽蚌鱼鸟狗虎梅花鹿大型鹿科小型鹿科猪数量4111218120500A.物产丰富生活富足 B.劳动生活方式以渔猎采集为主C.社会组织能力强大 D.原始畜牧业已获得一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中,猪骸骨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动物,呈现单一化的趋势,这反映出当时凌家滩人已开始对猪进行饲养,即畜牧业已获得一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均动物的占有量,无法得出生活富足的结论,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的劳动生活方式以渔猎采集为主,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组织能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先秦时期,肉刑较为普遍。至秦时,虽允许用军爵、金钱、劳役、冗边等方式赎肉刑,但普通百姓只能赎耐(剔除胡须)、黥(脸上刺字)等普通肉刑。汉初在继承秦律这一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可赎肉刑的范围,并对各刑所需缴纳的赎额也予以明确规定。汉政府的这一举措()A.表明肉刑在汉代已经被废除 B.意在推动社会恢复和发展C.导致了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D.践行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初相较秦朝进一步扩大了百姓可赎肉刑的范围,进而降低对百姓肉体的残害,结合汉初因战乱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进而巩固汉王朝政权,B项正确;肉刑在中国古代始终存在,如汉武帝时司马迁曾受宫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社会风气变化情况,排除C项;汉初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政权创建者起止年代三国魏曹丕220~265年南朝梁萧衍502~557年蜀刘备221~263年陈陈霸先557~589年吴孙权229~280年北朝北魏拓跋珪386~534年两晋西晋司马炎266~316年东魏元善见534~550年东晋司马容317~420年西魏元宝炬535~556年南朝宋刘裕420~479年北齐高洋550~577年魏萧道成479~502年北周宇文觉557~581年A.社会分裂动荡 B.文化多元发展 C.经济中心南移 D.士族实力强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可知,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两晋时期有西晋和东晋,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众多政权的并立,表明这一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频繁更迭,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由于社会分裂和民族交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但表格中并未直接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一简表中也没有明确的相关信息来直接表明,排除C项;魏晋时期士族实力强大,但在表格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和相关数据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4.《晋书》记载,琅琊王司马睿移居建康时,“士庶莫有至者”。同年上巳节,司马睿“乘肩舆,具威仪”,在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导兄弟的陪同下亲自参与祭祀,吴人纪瞻、顾荣等江南望族则“窃觇(查看)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该事件反映出当时()A.士族与皇权矛盾较为尖锐 B.门阀政治具有存在的基础C.司马睿知人善用深得人心 D.江南的社会等级观念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刚到建康时,并未受到江南士族的重视,统治基础薄弱,在得到琅琊王氏中的王敦和王导兄弟的支持后,逐渐赢得了的江南士族的支持,这反映出当时皇权的衰落和士族势力的强大,这为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奠定了一定政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在士族支持下皇权得以巩固,材料与二者矛盾尖锐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司马睿政治统治的逐渐巩固,这与司马睿的知人善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在士族势力的支持下得以巩固,这与社会等级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石勒和苻坚都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首脑,儒学思想属于中原华夏族,后来的汉族文化,两位少数民族首脑重视儒学,属于汉化表现,因此材料中的举措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中,苻坚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石勒的汉化措施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汉化措施,这些措施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与强化中央集权不相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措施,材料信息不涉及儒学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D.国家财政充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财政充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只是说明了仓库物资充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指出粮食的储存情况或储粮技术,排除B项;备战备荒蔚然成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折射出()A.华夏认同观念的弱化 B.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C.唐代政治格局的演变 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权力较大,威胁中央集权,材料中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政治格局由中央集权向藩镇割据演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朝觐对象的变化,没有涉及宦官和朋党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朝觐对象的变化,没有涉及边疆治理模式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8.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令,是行政机构。具体来说,中书省拟好的政令送达门下省时,如果门下省对诏书有议,就会“封还”,命令即算作废,皇帝的“画敕”也等于无效,即无法送尚书省执行,这有助于提高中枢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材料中做法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枢决策并没有发生异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民主政治的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因此两税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史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朝时期,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和唐“开元通宝”成了跨区域的通用货币,外来的金银钱与中国的铜钱还出现了明确的换算关系。新疆乌恰深山的一个石缝中曾发现大量的金条和947枚萨珊银币,通向楼兰的黑山梁也发现过970多枚唐“开元通宝”铜钱。这些可用于佐证唐朝时期()A.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B.丝路贸易繁荣C.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D.新疆范围广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中的“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和唐'开元通宝成了跨区域的通用货币”“明确的换算关系”“新疆乌恰深山的……唐‘开元通宝’铜钱”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贸易交流,在货币上已经出现明确的换算关系,说明唐朝时期丝路贸易繁荣,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唐王朝对对外交往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唐朝时期丝路贸易交流,并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疆域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11.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宋朝中央政治体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即中央集权制的加强,B项错误;宰相制度日益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2.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 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枢密院分权弱化了军力 D.文官和士人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学者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不能自安”,而宋代反其道而行,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更大的不安,体现了宋代叶适对时政的不满,批评当时过度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A项正确;宋代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枢密院分权管理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宋代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说明王安石变法实际执行中表现出敛财的倾向,百姓苦不堪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富国强兵是首要目的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项;对百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加强干预是社会管控的表现,但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A正确;南宋并未归顺金朝,排除B;绍兴和议之前,女真族就已经入主中原,排除C;绍兴和议之后,宋金之间依然存在战争,排除D。15.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反映出猛安谋克的特点是()A.南北分治 B.等级森严 C.兵民合一 D.因俗而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反映的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符合当时女真族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C项正确;南北分治与辽政权契丹族的南北面官制有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出等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是女真族的管理,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16.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A.秦朝 B.元朝 C.汉朝 D.唐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制度简介选举制在原始民主发展阶段,主要选举部落联盟领导人。商朝时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一种选任方式;西周则“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贤与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春秋战国时期,荐举选官日益普遍,大批贤能之士通过荐举步入仕途,取得高位学仕制即由学入仕。夏商周三代,无论是卿大夫以上世袭的官员和从士中选拔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培养世官制即古代贵族世代承袭官职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到春秋初期军功制是春秋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大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为发达客卿制指在一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被以客礼相待,以客的身份入仕。“客卿”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战国,其中燕、齐、赵、韩、秦等国均有客卿,秦国最为活跃。与客卿制密切相关的是养士制,由政府或执政的高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摘编自齐秀生《先秦官吏选拔制度述略》材料二两汉实行察举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官吏按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宰相、九卿等策试,最后根据对策成绩授官。魏晋时期,为了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地方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该制除考察士人的经学、德行、乡间清议外,还增加了家世、实才等内容。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而行科举制,即官府定期举行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科考查学子经义、时务策和诗赋等,并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该制度下,不问出身,学子均可参加官府的逐级考试。——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背景。(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战争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加快。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士阶层的逐渐壮大;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2)发展趋势:选官权力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选举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转向以才为主;人才来源逐渐下移;选拔程序日益公平。历史意义:为后世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统治;有利于促进社会崇文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官僚政治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士阶层的逐渐壮大。孔子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这一时期学术下移。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大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为发达,说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日益加剧。同时,客卿出现,其中燕、齐、赵、韩、秦等国均有客卿,秦国最为活跃,可以得出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加快。【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两汉实行察举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魏晋时期,推出了“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而行科举制,即官府定期举行考试,可以得出可以得出选举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转向以才为主。在官员的选拔上,选官权力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在科举制下,不问出身,学子均可参加官府的逐级考试。可以得出人才来源逐渐下移。官府定期举行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科考查学子经义、时务策和诗赋等,并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说明选拔程序日益公平。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隋唐的科举制,首先为后世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下,不问出身,学子均可参加官府的逐级考试,这就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官僚政治的发展,科举制也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统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崇文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这为佛教吸收了众多权贵的皈依。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译经活动。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此外,汉译经书还强调前世福报和转轮圣王,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摘编自方永《试论佛教中国化》材料二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并保留其免赋役等特权。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下诏:“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并要求“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不仅“令年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还敕令“大秦穆护、袄僧皆勒还俗,递还本地充纳税百姓。如系外国人,即送回国”。据统计,会昌年间“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摘编自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会昌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传播路线多元;持续时间久;由经济因素为主向政治、文化为主转变;由民间传播为主向政府、民间传播共同发展;冲突与融合并存,逐渐完成本土化转型。(2)原因:抑佛思想的兴起;唐武宗个人的宗教喜好(唐代道教的崛起);唐武宗时期财政负担的加剧;佛教寺院经济兴起,冲击了国家赋税稳定。
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政府的税源,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巩固了唐王朝的政治统治;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人口还俗,有利于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消极影响:加速了佛教及佛教文化的衰弱;灭佛运动的扩大也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可知传播路线多元;根据材料一“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可知持续时间久;根据材料一“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可知由经济因素为主向政治、文化为主转变;根据材料一“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可知由民间传播为主向政府、民间传播共同发展;根据材料一“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并结合所学知识佛教在唐朝完成本土化可知冲突与融合并存,逐渐完成本土化转型。【小问2】本题属于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国唐朝。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可知抑佛思想的兴起;根据材料二“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可知唐武宗时期财政负担的加剧;根据材料二“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可知佛教寺院经济兴起,冲击了国家赋税稳定;根据材料二“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可知唐武宗个人的宗教喜好(唐代道教的崛起)。第二小问影响,灭佛的影响既要回答出积极影响,又要回答出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影响主要从扩大了政府的税源,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巩固了唐王朝的政治统治;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人口还俗,有利于增强社会经济活力等角度.而消极影响主要从灭佛必然会对佛教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加速了佛教及佛教文化的衰弱;灭佛运动的扩大也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等方面分别去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秦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劳保护目防护镜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保洁服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中国消化系统药物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无芯卷筒纸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高效填料塔内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双出风岛柜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4-2027年中国软件定制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报告
- 2025年百分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木质工艺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卷煎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恶性肿瘤终末期护理查房课件
-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课件
- 阅读理解:如何找文章线索 课件
- 工程分包商履约情况与进度关联分析
- 英语倒装句课件(全面详细)
- 培训业务的竞争对手分析与对策
- 产品设计思维 课件 第3-5章 产品设计的问题思维、产品设计的功能思维、产品设计的形式思维
- 餐券模板完整
- 英语48个国际音标课件(单词带声、附有声国际音标图)
- 门机司机室更换施工方案
-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标准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