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一、早期国家(24分)1.小明发现新版初一教材中,出现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表明了早期国家的出现”这一结论,但并没有出现在现行的高中教材中,他决定一探究竟。问题一:什么是国家?问题二:良渚和陶寺考古发现了什么?考古发掘的陶寺古城和良渚古城各有特点,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问题三:什么是早期国家?材料一国家……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5页(1)约公元前2900年,西亚某个区域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这个区域是()A.波斯地区 B.阿拉伯地区 C.苏美尔地区 D.雅利安地区(2)古埃及法老的墓葬从最初的简单墓穴到复杂的金字塔结构的转变反映了()A.审美观念变化 B.来世信仰 C.从酋国走向邦国D.用于天文观察和祭祀 E.教育子民的载体 F.王权的至高无上(3)西亚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孕育出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是()A.商业发达 B.手工业发达 C.灌溉农业发达 D.畜牧业发达(4)根据考古发现,陶寺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粟,而良渚文明有两处大规模稻谷遗存。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他们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上标出。A陶寺B良渚(5)观察上述图片两个古城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上的相似之处是()A.三重城市空间结构 B.功能划分受宗教因素影响C.城市的轮廓都是方形 D.都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区、墓葬区(6)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发现最大的刻有统一纹徽的玉琮和玉钺,其位置位于成排墓葬的中间。而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没有成型玉器出现。这表明()A.社会阶层分化 B.阶级矛盾尖锐 C.唯我独尊的观念出现 D.风俗世俗化(7)在陶寺古城中有观象台的遗址,推测其功能是()A.治礼、作乐 B.预防洪水 C.祭天、授时 D.森林防火防沙(8)根据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的材料,概括早期国家的内涵。【答案】(1)C(2)BF(3)C(4)①A②B(5)D(6)A(7)C(8)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国家);出现统治阶级(王权至高无上);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区域性统一信仰(宗教祭祀)【解析】【小问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900年(西亚)。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C项正确;波斯地区,特别是现今伊朗所在的区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地区包括西亚和北非,在约公元前2900年没有出现城市国家,排除B项;雅利安地区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持续到公元前500年逐渐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农业,并形成了许多小的城市国家和部落联盟,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2】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所学知识,古埃及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法老被视为神,法老掌握着政治、军事、经济等最重要的权力,说明法老的墓葬从最初的简单墓穴到复杂的金字塔结构的转变反映了来世信仰和王权的至高无上,B、F两项正确;埃及墓穴到金字塔结构的转变不是审美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排除C项;金字塔不是用于天文观察和祭祀,排除C项;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不是教育子民的载体,排除E项。故选BF项。【小问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两河流域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尼罗河流域有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印度河流域和恒河雨水丰沛,可得出灌溉农业发达,C项正确;古代文明的产生于大河流域与农业发展有关,商业发达不是孕育文明的重要条件,排除A项;农业发展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排除B项;畜牧业是伴随着农业发展的产生而产生的,不是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陶寺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可得出①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据材料“良渚文明有两处大规模稻谷遗存”,可得出良渚文明位于②长江流域,B项正确。【小问5】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图片可知都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区、墓葬区,D项正确;良渚古城展现的是宫殿区、手工业区、贵族区,无法判断出是三重城市空间结构,排除A项;图片显示有宫殿区、贵族区、仓储区,显然阶级分化明显,未涉及受宗教因素影响,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址显示椭圆形轮廓,不是方形,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6】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包含了目前发现最大的刻有统一纹徽的玉琮和玉钺”“在卞家山墓地,完全没有成型玉器出现”,可得出玉器出土的多少说明阶级差别出现,A项正确;材料虽通过出土的玉器多少可以说明出现阶级分化,但提到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通过玉器的出土多少表明阶级分化明显,为体现唯我独尊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风俗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7】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古代,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可得出授时的功能,古代中国观象台,还是占卜,祭祀的场所,可得出祭天的功能,C项正确;观象台不是作乐的场所,排除A项;观象台是观测天象的场所,无法起到预防洪水的作用,排除B项;观象台无法预防森林火灾、沙灾,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8】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国家……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可得出出现统治阶级(王权至高无上);据材料二“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可得出中心城市形成(城市国家);据材料二“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可得出城市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区域内形成统一信仰(宗教祭祀)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内涵。二、乞丐之惑(27分)2.小赵非常好奇于电影中出现的“奉旨乞食”一幕,带着这份疑惑他查询了大量有关乞丐的资料。材料一清代政府发给乞丐行乞所用的腰牌(摘自(清)王凤生《平湖保甲事宜》)通过探究,小赵对乞丐有了一定的认知。然而乞丐作为编户齐民以外的庞大群体,中国历代政府又是如何应对?小赵通过进一步研究制作了一份简表。材料二南北朝(577年)诏给病残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唐代(734年)诏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养,官以本钱收利给之。宋代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收容老、疾、孤、穷、丐者,给钱、粟者24人。后又增设南、北福田院,收容300人。元代(1271年)令各路设众济院,拨给不能自存之人粮食及柴薪。明代(1457年)诏每县设养济院一所,提供餐食、医疗和安葬服务。(1527年)令京城官员于各地方甄别街头乞讨流浪人员后送养济院。清代造乞丐牌册,发腰牌。各地设立栖流所集中安置流丐,甄别流浪人员。政府促使民间慈善组织逐步官营化。(1902年)出现贫民习艺所。民国颁布法规褒奖慈善组织;(1943年)颁布《社会救济法》,针对老幼病残孕等不同弱势群体设计教养、习艺等不同救济设施。——整理自曲彦斌《中国乞丐史》等小赵在阅读《李尔王》时,发现这部莎士比亚于1606年创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与许多流浪汉文学截然不同。原本属于贵族一列的李尔王、伯爵葛罗斯特等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处以枷刑。材料三流浪汉若被发现乞讨或者有什么不轨行为的话,会被捕并受到枷刑。——1601年《济贫法》(1)该腰牌正反面记录了哪些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政府发放乞丐腰牌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不同时期政府应对乞丐群体的方式有何变化?(3)小赵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西方对待乞丐群体的态度方式与古代中国一度有着天壤之别。古罗马法谚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乱窜的野兽更坏”,而英国在1349年制定的《劳工法》强调“任何人不得怜悯或施舍拒绝劳动的乞丐,否则将受到监禁的惩罚。”根据所学推测当时英国对乞丐持该态度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影响 B.罗马法条文影响 C.基督教伦理教化影响 D.资产阶级革命影响(4)结合材料三,分析《李尔王》对于研究17世纪初乞丐问题史料价值。(5)结合上述材料,提炼研究乞丐问题可以关注的角度。【答案】(1)信息:腰牌的一面记录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体貌特征等基本信息,另一面则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过程中注意防范外来人员。目的:加强对乞丐群体的管理与控制。(2)水平一:笼统概括出不同时期的政府应对乞丐群体既有救济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济方式、救济范围和内容存在变化。如:救济方式从颁布圣旨到成立机构,救济范围逐步扩大,救济内容逐步丰富等。水平二:能概括出历代政府应对乞丐群体从单一救济到救济控制并用的变化,并能准确抽象概括出具体方式的多重变化。如:救济方式从体现皇恩的临时赏赐到成为国家定制;救济范围不断扩大,从京城到地方,救济人数显著增长;救济内容从赏赐衣食扩大到医治病人、安葬死者再发展到教授谋生技能;救济观念从传统消极之慈善观念转变为国家积极的行政责任,逐步纳入到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家对救济的管控加强,严格审查救济人员,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乞丐群体。(3)BC(4)水平一:肯定《李尔王》作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从李尔王等人的流浪乞丐经历反映了作者对该问题的认识,并且结合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济贫法部分措施的态度。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身份和剧中乞丐经历身份(原本的中上层阶级/贵族失去财产变成乞丐),结合《李尔王》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即对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普遍乞丐问题现象,需要结合官方档案进一步理清。(5)不同国家管理治安的角度、社会保障视角、乞丐生活、乞丐来源身份等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清代时期(中国)。信息:据材料“腰牌,乞丐某,某坊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的记录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体貌特征等基本信息;据材料“县正堂谕土丐知悉,凡尔一类,奸匪易混,今各给腰牌随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腰牌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过程中注意防范外来人员。目的:据材料可知,腰牌记录了行乞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体貌特征等;同时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乞丐在行乞过程中注意防范外来人员,其目的是加强对乞丐群体的管理与控制。【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南北朝‘诏给’;唐代‘(734年)诏京城乞儿’;……元代‘(1271年)令各路设众济院’;明代‘(1457年)诏每县设养济院一所’;……民国‘(1943年)颁布《社会救济法》,针对老幼病残孕等不同弱势群体设计教养、习艺等不同救济设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自南北朝到民国时期,救济方式从体现皇恩的临时赏赐到成为国家定制;据材料“‘(734年)诏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养’;‘(1271年)令各路设众济院,拨给不能自存之人粮食及柴薪’”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济范围不断扩大,从京城到地方,救济人数显著增长;据材料“‘诏给’病残孤老不能自存者以衣食;……(1457年)诏每县设养济院一所,提供餐食、医疗和安葬服务……颁布法规褒奖慈善组织;(1943年)颁布《社会救济法》,针对老幼病残孕等不同弱势群体设计教养、习艺等不同救济设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救济内容从赏赐衣食扩大到医治病人、安葬死者再发展到教授谋生技能;救济观念从传统消极之慈善观念转变为国家积极的行政责任,逐步纳入到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家对救济的管控加强,严格审查救济人员,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乞丐群体。【小问3】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欧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法谚中提到“流浪的百姓比乱窜的野兽更坏”,而法律已经将乞丐视为罪犯一样处罚,B项正确;据材料“英国在1349年制定的《劳工法》强调“任何人不得怜悯或施舍拒绝劳动的乞丐,否则将受到监禁的惩罚”并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伦理认为贫穷并非原罪,反而通过施舍和怜悯可以获得福音的回报;而1349年颁布《劳工法》反其道而行之,该法强调任何人不得怜悯或施舍拒绝劳动的乞丐,否则将受到监禁的惩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正值鼠疫肆虐,居民死亡过半,劳动力极端缺乏,该法颁布的目的是加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限制雇佣劳动者为寻找较高工资自由流动,阻止继续解放农奴,反映了基督教伦理教化的内容,C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时间,资产阶级尚未产生,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C项。【小问4】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料价值:据材料“发现这部莎士比亚于1606年创作的作品中的乞丐形象与许多流浪汉文学截然不同。原本属于贵族一列的李尔王、伯爵葛罗斯特等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流浪乞丐,其中肯特伯爵甚至在流放前曾被处以枷刑”及材料“流浪汉若被发现乞讨或者有什么不轨行为的话,会被捕并受到枷刑”可知,材料对于乞丐的描述存在片面性,不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普遍乞丐问题,需要结合档案进一步理清。【小问5】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时空是当代世界。角度:由材料一可知,清朝时期通过“腰牌”的方式加强对乞丐群体的管理与控制;材料二体现自南北朝到民国时期对乞丐既有救济也有控制,并且在救济方式、救济范围和救济内容等方面存在变化;材料三体现近代英国对乞丐人身的处置及流放;古罗马法对乞丐的“蔑视”,这些都说明“不同国家”对乞丐的关注角度不同,因此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乞丐问题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因此各个国家都应该对乞丐引起关注,对流浪者给予更多的关爱,深受每个国家甚至公民的责任等。三、革命精神(24分)3.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被一代一代人继承和发扬。(1)将以下革命精神填入其出现的党的不同阶段A长征精神B抗美援朝精神C特区精神D延安精神E红船精神F西柏坡精神G两弹一星精神H苏区精神I载人航天精神历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开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2)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呈现了建立的时间历程是()A.一百年 B.五十年 C.一百一十年 D.九十年(3)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其理论核心是()A.以阶级斗争为主 B.以人民为中心 C.以经济发展为重 D.一切行动听指挥(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新时代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是()A.雷锋精神 B.抗洪精神 C.焦裕禄精神 D.抗疫精神【答案】(1)历史背景革命精神中共一大召开时期E土地革命时期AH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F社会主义革命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G改革开放时期CI(2)A(3)B(4)D【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时期,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革命精神是E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革命精神是A长征精神和H苏区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是D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西柏坡精神,革命精神是F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革命精神是B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革命精神是G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是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特区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革命精神是C特区精神和I载人航天精神。【小问2】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精神产生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成立,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期间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一百年前,的先驱们创建了,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但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的精神之源,A项正确;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呈现了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五十年历程只到1965年,材料中还涉及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排除B项;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呈现了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一百一十年到2031年属于史实错误,排除C项;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呈现了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九十年历程只到2011年,不足以完整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其理论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我党一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B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主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与题干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设问不符,排除A项;以经济发展为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作重心,在近代的中国面临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并没有以经济发展为重,排除C项;一切行动听指挥是党对于人民军队建设的要求,表述片面,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小问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精神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新时代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D项正确;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夏天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焦裕禄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四、中法交往史(25分)4.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两国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一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二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摘自《清议报》(1901年)材料三中法交往大事年表(部分)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数位耶稣会士数学家至中国,并派遣第一艘法国商船抵达广州。此后逐渐掀起一股“中国热”。1840年后法国开始入侵中国。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917-1920国内各杂志刊登旅法华工近况;全国各地纷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1946年法国入侵越南,遭到中国强烈反对。1950-1954法国因美国反对,未承认新中国。中法双方在日内瓦会议后有了首次见面。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试图建立以法国为中心的“大欧洲联合”,并保持其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之后推动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80年代后两国开展了在核能、贸易、交通运输、气候变化等各方面的全面伙伴关系。中国戏剧在法国上映,法语音乐剧等也登上了中国荧幕。2024年中法将联合开展巴黎圣母院与秦始皇帝陵木质遗存和土遗址保护研究。(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互鉴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导致20世纪50-60年代中法关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中法两国交流交往史的看法。【答案】(1)中法两国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交流借鉴都为了自身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通过塑造中国开明君主的形象抨击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垄断。20世纪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仁人志士看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故开始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以此推动中国政治改革。(2)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处于不同的阵营;法国追随美国;中国倒向苏联;中法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随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推动了中法关系从敌对走向友好建交。(3)能够从历史变迁、世界形势和国家地位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中法两国的交流交往。参考论点:中法关系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的特点。从早期的贸易往来,到近代的曲折发展,再到现代的全方位合作,中法关系始终在交流与碰撞中前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双方都能从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受益,共同推动着两国关系向更加紧密、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题、评论解说题。时空是世界近代史(中法两国)。原因:据材料“世界上曾有过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推崇孔子时代的中国,推崇中国开明君主统治,其目的是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据材料“摘自《清议报》(1901年)”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青岛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圆的周长 ︳西师大版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3份)-66
- 数学-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度东莞市入学积分制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协议
- 2025年度交通事故人伤私了协议(赔偿期限与方式)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机构与康复医院医生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安保服务满意度调查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品牌授权区域代理及市场拓展合同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精讲课件
- 7S目视化管理标准
- 酒店成本管理系统PICC
- 产品手绘设计表现技法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GA/T 1988-2022移动警务即时通信系统功能及互联互通技术要求
- 文科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课件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
- 农业政策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国家电网招聘之其他工学类复习资料大全
- 电动机润滑档案
- 房地产 -中建一局成本复盘案例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