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勘查学资料_第1页
现场勘查学资料_第2页
现场勘查学资料_第3页
现场勘查学资料_第4页
现场勘查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场与犯罪现场

第一节现场与犯罪现场

CrimeSceneanditsinvestigation

一、现场

(-)概念:现场,指的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发生某种事件的地方。

(-)现场是一个时空结合的概念

1、“现”——时间;

2、“场”——空间:

现场是一定时间内的空间。

3,范围

(1)行为实施地---针对犯罪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的场所;

(2)犯罪痕迹、物证遗留地一作案前后的地点,赃物所在地。

二、犯罪现场

(-)概念:犯罪现场,犯罪分子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地点,以及遗留有同犯罪行为有关的痕迹和物

证的一切场所。它是与犯罪相关联的“现场”:

(~)特点

1、留迹性一犯罪必然在现场留下痕迹

(1)实物形态的客观性痕迹;

(2)印象形态的主观性痕迹(自然人的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活动的案件认识);

2、反映性/暴露性一犯罪现场储存着反映犯罪活动的各种信息、;

3、复杂性——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关人员的自身官能限制

(1)非犯罪现场和假案现场的存在;

(2)伪造破坏现场(伪造现场);

(3)变动现场的存在;

(4)现场痕迹物品繁杂;

(5)有关人员的官能障碍;

(6)未知因素和紧急危险情况的存在。

4、易变性

(1)犯罪痕迹、物品和现场现象的变化一正常的物理化学、生物、气候;

(2)主观性印象的变化——对现场的当时认知、记忆能力、再现能力。

犯罪现场的构成与分类

第二节犯罪现场构成

theconstructionofcrimescene

一、犯罪现场的构成

(一)犯罪现场中的人

1、犯罪行为人一实施犯罪活动的人:

2、被害人——受到犯罪活动侵害的人;

3,目击证人、发现人、报案人以及其他知情人;

(二)作案时间——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1、概念:作案时间,指的是形成犯罪现场的犯罪活动起始到终止的时间,即犯罪行为人为实施犯罪

活动而在现场停留的期间。

2、属性:它具有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

高科技的犯罪手段使得作案时间不再单纯是“一维''的,可同时为多个犯罪行为。

(三)作案空间一犯罪行为和结果的依附的载体

1、概念:指的是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所涉及到的地点、场所和范围,它是犯罪活动存在的具体

形式。

2,属性:三维空间、地域性和相对独立性。

(四)犯罪行为——本质属性

1、行为人在犯罪动机促动下,为实现其犯罪意图而采取的不法行动。行为作用与外界客观环境,必

然形成犯罪现场,犯罪现场是犯罪行为的必然结果。

2、犯罪结果一被侵害对象及物质环境的变化

犯罪意图一犯罪行为一外界环境:

(五)现场的物质变化——物质、非物质的环境变化

被侵害对象的变化(人身、财产的损失);现场客体物的增减:物品位置、形状、组合状态的改变;

其他现象的发生(声音、气味)。

二、犯罪现场的分类

不同的犯罪现场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勘查的重点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也不一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

勘查,可以提高取证的质量和速度。

(-)按可利用的价值

1、可勘查现场——明显的发案地点,留有各种痕迹和物品,可以发现和收集各种侦查线索和犯罪证

据,为侦查破案及对犯罪行为人定罪量刑提供信息和依据;

2,不必勘查现场——没有具体案发现场或没有勘查价值的犯罪现场

(1)没有具体案发现场一走私、诈骗等各种经济犯罪案件;

(2)没有勘查价值现场——扒窃、拎包等。

(-)损失及危害的程度大小一特大、重大、一般案件现场;

(三)实施犯罪行为的先后一第一、第二、第三现场(预备、实施、掩盖现场);

1、主体现场、关联现场;

2、反对:

(1)把同一场所作案侵犯的不同部位看作不同现场;

(2)把同一地区连续发生的案件看作同一案件的几个关联现场;

(3)把原始现场看作第一现场;

(4)把首先发现的现场看作第一现场;

(四)犯罪现场在犯罪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主体现场、关联现场

1、主体现场/中心现场: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场所,也是犯罪行为人实施主要犯罪行为的

场所;

停留时间长、遗留痕迹多,集中反映了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

2、关联现场/外围现场:主体现场以外,同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一切场所;预谋、工具制

造、销毁等场所;

关联现场与犯罪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五)犯罪形成后有无变动

1、原始现场/原貌现场:案件发生后到勘查之前,没有遭受到任何人为或自然的破坏的犯罪现场;

完整、客观地反映刑事犯罪的行为过程;

2、变动现场:遭到了人为或自然因素的改变和破坏,部分或全部变动的犯罪现场。

(六)有无伪装破坏及破坏程度

1、真实现场: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或实施后,对于自己遗留在现场上的犯罪行为痕

迹没有进行任何破坏、伪装,不加掩饰的犯罪现场;

2、伪造现场——部分伪造、全部伪造;

(七)案件类型不同的划分

现场勘查概述

第三节犯罪现场勘查

一、现场勘查的概念

(-)概念: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

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检查的一种侦查活动。(2005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

第二条)

1、主体:侦查人员,指派的或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得少于两人,应当邀请1-2名与本案无

关的见证人;

(2005年规则第六条:“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

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现场勘验、检查。”第七条:“公安机关现场勘验、检查人

员,应当具备现场勘验、检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现场勘验、检查费格。”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现场进行勘验、检查不得少于二人。勘验、检查现场时,应当邀请一至二名与案

件无关的公民作见证人。)

2、客体:犯罪现场——与犯罪有关人、事;即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

3、性质: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活动,非行政执法活动;

4、内容、方法、目的、任务等都是独特的。

二、现场勘查的渊源

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视伤、察创''的刑事司法活动;

还在政府机构中设置了''隶臣"、"隶妾件作'’等专门负责勘验和检查。

英国,也曾设立治安法官(TheMagesterofpeace)指挥属下的“验尸官”对非正常死亡事件进行

调查。

三、现场勘查的意义

(-)侦查破案的起点和基础;“由案到人”的侦查模式;

(二)现场勘杳所获取的情况是侦查破案的客观依据;

(=)是获取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四、现场勘查的任务

2005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第三条: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的任务是,发现、

固定、提取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及其他信息,存储现场信息资料,判断案件性质,分析犯罪过程,

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侦查破案、刑事诉讼提供线索和证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5条第1款规定:现场勘查的任务,是查明犯罪现场的情

况,发现和收集证据,研究分析案情,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

(-)定性——查明犯罪事件情况,认定案件性质;

(~)定量一一查明犯罪活动情况(时+地+人+物+行为);

(三)取证——发现、收集、固定、记录犯罪证据;

(四)研究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五、现场勘查的原则

2005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第四、八、九、十条:”现场勘查必须及时、全面、

细致、客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主观臆断。”

(一)及时、高效(第四条:”公安机关对具备勘验、检查条件的刑事案件现场,应当及时进行勘验、

检查。

1、出现场及时;

2、紧急处置及时;

3、部署各项工作及时;

4、服从统一指挥;(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应当统一指挥,周密组织,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二)全面、细致

对象和内容必须全面顾及到,反复勘查,再认识;

(三)科学(scientificrequirments)(第九条现场勘验、检查工作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主

观臆断。)

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主观臆断;

1、防止物证污染;保护好物证:requiresproperprotectionoftheevidenceatthesceneprior

toitscollection;preventingcontaminationoftheevidence

(1)严格控制人员出入:liminttheaccesstothescene

(2)做好防止自然侵蚀和物证打包工作;protectfrominclementweatherandtheproper

packagingoftheevidence

2、尽量使其保持在发现时所处的状态;perservingtheconditionoftheevidenceasfound

3、尽量多收集对比样本;collectionofadequatecomparisonstandards

(四)合法(legalrequirements)(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现场勘验、检查工作,

保证现场勘验、检查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八条现场勘验、检查工作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受任何单位、个人的干扰

和阻挠。)

严格依据刑法来判断案件性质,取证程序严格依据刑事程序法:

1、遵守搜查和扣押的法律;(令状garrant)meetsearchandseizurelaws

2、适当、完整的现场记录:

(1)provideproperdocumentationofcrimesceneandthecollectionofevidence;

(2)properdocumentationinvolvesadequatenotes,photographsandsketchesnecessary

torecreatethecrimescene.

3、收集的物证识别规范:identificationofphysicalevidencecollected

(1)侦查机构的案号casenumberforinvestigationsagency;

(2)取证日期、时间date/timeofcollection;

(3)项目号itemnumber(collector'sbadge/ID);

(4)收集人员的名字initialsofcollector(英文首字母)

4、交接缜密;chainofpossession(chainofcustody)

Theitemofevidencemustbeidentifiedasthesameitemcollectedatthesceneand

furtherthattheitemhasnotbeenalteredinanysignificantfashion.

(五)严守秘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仍应遵行)

(六)尊重公民的人身、财产、民主权利(第十条公安机关现场勘验、检查人员要注意保护公民生

命安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公私财产损失。)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和现场当地民风民俗要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

公诉》第二章《侦查》中的现场勘查相关规定

第四节勘验、检查

第一百零一条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在必要

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

第一百零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且立即通知公安机关派员勘验。

第一百零三条侦查人员执行勘验、检杳,必须持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第一百零四条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第一百零五条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

检查。

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绝检查,侦行人员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检查。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

第一百零六条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零七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时,可

以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并且可以派检察人员参加。

第一百零八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侦查实验,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

第五节搜查

第一百零九条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

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杳。

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按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交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

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

第一百一十一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杳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第一百一十二条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第一百一十三条搜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

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在逃或者拒绝签名、盖章,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

第一百一十四条在勘验、搜查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应

当扣押;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

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第一百一十五条对于扣押的物品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

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第一百一十六条侦杳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经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

院批准,即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

不需要继续扣押的时候,应即通知邮电机关。

第一百一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

的存款、汇款。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已被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

第一百一十八条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

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扣押、冻结,退还原主或者原邮电机关。

现场勘查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现场再现理论

-、犯罪现场的信息系统

信息论、系统论

第二节犯罪现场的证据

EvidenceOnCrimeScene

一、证据概述

(-)证据属性

1、客观性;

2、关联性;

3、法律性

(二)价值(Valueofphysicalevidence)

1、重构案件现场;(reconstructionoftheCrimeScene)

2、判断是否有刑事案件发生;(determinewhetherornotacimeoccurred)

3将单个的人与人或者犯罪现场连接起来;(linkanindividualwithanother

individual-"victim''\"suspect“orwithaCrimeScene)

4、为侦杳人员提供侦查方向;(procideinvestigativeleadstoinvestigation)

5、为犯罪行为人的成罪与否提供证据;(provideevidencetodeterminationoftheguiltor

innocenceofanaccusedperson)

二、物证(physicalevidence)

以其存在方位、外部属性、内在属性等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物证类型:(type)

1、物品,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的物体;(physicalobjects)

2、痕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而产生的印痕、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轨迹。(trace)

(二)特点:

1、物证的本质:以其存在、外部特征、内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

2、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3,物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提交原物:

4、往往表现为间接证据,具有运用上的局限性;

5,消极性、被动地被发现用来证明事实一“哑巴证据”。

(三)物证在诉讼中的运用

1,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有效方法;

2、攻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武器;

3、是检验、审查、鉴别其他证据真实性、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4、法制教育

三、书证

(-)书证

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来证明,能被认识;

2、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与案件有关联性。

(二)分类

1、制作主体:公文书证、非公文书证;

2、制作方式:原本、正本、副本、节录本、复印本、影印本、译本;证明力不同。

3、形成有无特定的要求:一般书证、特别书证;

4、内容、性质:处分性书证、报道性书证;

5、物质载体:书面材料、其他材料的;

6、表现书证内容的方式在外观特征上的差异:文字、符号、图形。

(三)书证的特征

1、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

2、书证可以对案件事实起到直接的证明作用;

3、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稳定性;

4、物质载体非常繁多;

5、易被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书证在诉讼中的意义

1、也被广泛使用,大多书情况下是以文书的形式出现的;

2、保存了文字、符号、图画等书证载体,就保存了其所表达的特定思想和内容;

3,审查判断其他证据;

4、证明方式一般具体、明确、生动,使人一看便知。

四、视听资料

(-)概念:

视听资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设备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图像、数据和信息,

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种类:录音、录像、电影资料、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传输信号。

(三)视听资料的特点

1、客观真实性一现代科技手段,原始材料能够真实再现;

2、物质依赖性——高科技,记载、再现;

3、生动逼真一“挥动的证据”;

4、使用方便、容量大、应用广泛;

5、容易伪造。

(四)视听资料在诉讼中的意义

1、为诉讼活动提供了•种新型的证明手段;(以高科技应对高科技犯罪)

2,使得证据收集方法发生质的飞跃;

3、有利于司法机关侦破犯罪;

4、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五、被害人陈述

(-)概念

刑事被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

判机关所作的陈述。公诉、自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二)内容:

1、向司法机关陈述自己所侵害的事实;

2、向司法机关提出的对犯罪人的指控和揭发;

3、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物质损害的赔偿。

(三)特点

1、由于被害人是案件的当事人,其陈述具有客观真实性和较强的证明力;

2、陈述内容具有特定性——被侵害的事实+赔偿请求;

3、可能虚假一强烈报复犯罪者的心理。

(四)作用

1、是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重要证据;

2、协助司法机关追究犯罪;

3,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六、证人证言

(-)概念

证人,了解案情、能够正确表达意志,除当事人外的自然人。

证人证言,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证人证言特征

1、条件性——明确了法律责任之后所作的陈述;

2、语言内容的特定形一只是案件事实的陈述,而非主观的判断、推测、猜想;

3、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一无利害关系:

4、存在的不真实性一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受制于众多因素。

(三)证人证言的作用

1、帮助司法人员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

2、印证其它证据:

3、法院据以定案的重要证据;

七、勘验笔录

(-)概述

它是指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对案件有关的现场、物品,进行勘杳、检验时所作的客观纪录。现场文

字记录+现场绘图+现场照片,主要是用文字形式来固定勘验工作情况和现场情况。

1、现场笔录:一份完整的现场勘查报告基本上应包括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照相、现场制图。现场笔

录由前言、叙述事实部分、结尾三部分组成。制作时应注意笔录叙述的顺序和用词的客观。

前言/内容/结尾

顺序一致/客观,多次勘查需注明

准确/用词恰当,不得含糊

其他情况可单独制作笔录/尸检、实验等;

2、现场照相可分为方位照相、概览照相、中心照相、细目照相

方位照相(远景)

概貌照相(中景)

重点照相(近景)

细目照相(特写)

防止艺术加工/注意先后顺序;

3、现场制图有方位图、全貌图、局部图等

比例图/示意图/综合图

选定制图种类,注意图面构思,认真确定方位,寻找制图比例,不要遗漏物品,局部特写标出,制图

完毕核对,先铅笔后墨线。

(-)检查笔录(刑事诉讼中特有的证据种类)

公安司法机关,对于犯罪案件有关的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检查时所作的客观纪录。

(二)勘验、检查笔录的特点

1、诉讼过程中,由公安司法人员,亲自制作的一种客观纪录;

2、是一种具有综合证明作用的证据,能够反映各种情况、物品和痕迹;

3、是固定和保全证据一种手段;

4、纪录司法人员的收集证据的行为。

(三)勘验、检查笔录的作用

1、恢复现场或物品的原状,判明案件事实真相;

2、审查判断其他证据;

3、保全、固定证据。

八、证据分类(TypesofEvidence)

(一)直接证据(DirectEvidence)

不需要其他证据,能够直接、单独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完全可信的证人对其作知道的案件主

要事实。

Directevidenceisevidencethatprovesafactwithoutthenecessityofaninferenceora

presumption,that,whentrue,conclusivelyestablishesthatfact.

Anexampleistestimonybyacompletelycrediblewitnessthatprovesthefactsstatedin

thetestimony.

(二)间接证据(CircumstantialEvidence)

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在一起才能证明主要事实。它主要包括一

系列的情景证据所组成的证据链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

Circumstantialevidenceinvolvesaseriesoffactsthat,althoughnotthefactatissue,

tends,throughinference,toproveafactatissue.Thistypeofevidenceisusuallyachain

ofcircumstancesfromwhichafairassumptioncanbemadeastothevalidityofthefact

atissue.

(三)人证(TestimonialEvidence)

主要以言词的形式表现的证据。往往有证人、被害人、鉴定人等做出,此种证据的验证规则是检验作

出人证主体的可信度。

Testimonialevidenceisevidencegivenbylayorexpertwitnesses.Theprincipletestfor

thistypeofevidenceisthecredibilityofthewitness.

(四)物证(PhysicalEvidence)

物证是以物质形式表现与犯罪或侵害行为相关联的证据。在刑事侦查活动中,任何种类的物质形态物

都有可能成为物证。

Physicalevidenceconsistsofphysicalobjectsthatarelinkedtothecommissionofa

crimeortort.Virtuallyanytypeofphysicalobjectcanbecomephysicalevidenceina

criminalinvestigation.

1、fingerprints(frictionridgeevidence);

2、枪支证据firearmsevidence(firearms,dischargeresidues,firedcomponents);

3、生物证据biologicalevidence(blood,semen,othertypes);

4、痕迹证据traceevidence(microscopic,trancfer);

5、文书证据ducumentevidence(questionedhandwriting,typewriting,paper,inks,etc);

6、整体分离证据physicalmatchingevidence(matchingofitemsthathavebeenbroken

apart);

7、毒物证据toxicologyevidence(drugs,poisonsinbodyfluidsandtissues);

8、毒品证据drugevidence;

(五)证据分析的类型划分

整体特征同一的证据,样本证据,对比证据。

1-ClassandIndividualCharactericticsofPhysicalEvidenceTypes

EvidenceTypeClassCharactericstics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

FingerprintsBasicpatternsMinutiatepatterns

ToolmarksSizeoffootmarkStriationsinmarks

BloodstainsABO,EnzymetypeDNApattern

FootwearSize,SolepatternWeardamagetosole

HandwritingHandwritingsystemVariationsfromsystem

2-ComparisonbetweenQuestionedandexemplarofPhysicalEvidenceTypes

QuestioneditemExemplarKnownsource

LatentfingerprintInkedfingerprintSuspecfsfingers

HairfromsceneHairfrompersonHairfromsuspect

ShoeimpressionTestimpressionShoefromsuspect

BulletfromvictimTestfiredbulletFirearmfromsuspect

BloodstainLiquidbloodBloodsamplefromsuspect

FiberonvictimFibersfromshirtShirtofsuspect

现场保护

第一节犯罪现场保护概述

introductiontothesecurecrimescene

一、现场保护

(-)概念

保护现场/保护犯罪现场,指的是:在犯罪案件发生或发现以后,对犯罪现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警

戒封锁,使得犯罪现场尽可能保持在案件发生、发现时状态的一项专门性工作。

(第三章“现场保护”第十八条:“案发地公安机关接到刑事案件报警后应当迅速派员赶赴现场,做好

现场保护工作。

(二)特征

1,主体:案发地公安机关;

2、客体:犯罪嫌疑现场;

3、时间性强:从案发时(接到刑事案件报警)起到勘验(或复验)结束时止;

4、性质:专门性工作,也是一项义务;

5、目的性强:为了侦查人员顺利、安全进行现场勘查,收集犯罪痕迹、物品和研究犯罪活动,揭露、

证实犯罪创造有利条件;

二、现场保护的价值基础

(一)有利于查明犯罪活动;(完整的原始联系)

(二)有助于收集证据;

(三)有助于发现侦查线索;

(四)有助于提高现场勘查的效率;

(五)有助于对犯罪现场进行恰当的处置:(制止新的犯罪、抢救人命、保护财产)

(六)有助于保守现场和侦查秘密;

(七)有助于及时消除并发案件,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二节现场的紧急处置

EmergencyTreatmentAtTheScene

在现场保护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接报的警察应以预案所准备的方式迅速到场。

他得巡查现场,搜索危险分子,控制现场事态发展,通知勘查部门,如有需要呼叫后援。

Theofficersshouldapproachthesceneinamannerdesignedtoreduceriskofharmto

officerswhilemaximizingthesafetyofvictims,witnesses,andothersinthearea.The

officersshouldsurveythescenefordangerouspersonsandshouldcontrolthesituation,

notifysupervisorypersonnel,andcallforbachupwhenneeded.

一、救助伤病人;providemedicalattention

(一)被害人一

1、绕道抢救;indrectpathtovictim

2、了解案情、获取临终遗言;obtaina"dyingdeclaration”

3、派人陪伴法、转移地点法、思想工作法;

(二)犯罪嫌疑人一严防自杀、行凶、毁灭罪证;

(三)对被救护人员未移动前的位置、姿势以及物品痕迹进行记录;

二、排除险情,抢救财物

爆炸、纵火;严防破坏现场;

(一)查明有无被围困人员和重要财物;

(二)组织群众扑灭火险,排除危险;

三、排除障碍,保障交通;

对发生在铁路和城市的公交线路上一级繁华地区的犯罪,或放置障碍物等现场;

(一)排除交通障碍,疏散围观群众;

(二)切记变动前的现场秩序;

四、控制证人、犯罪行为人或重大犯罪嫌疑人detentwitnessandsuspect

(一)已扭送的,严加看押;

(二)在逃的,了解姓名、特征、方向等,采取紧急措施;

(三)发现重大嫌疑的;布置专人严密监视;

第三节现场保护的措施

一、原则principals

(一)保护现场不受损害;preservetheecidencepresent

(二)保护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ensurelegitimatebusiness

二、核实情况,迅速报案

(一)核实情况---初步询问;

1、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情;

2、发生、发现事件的简要经过和现场的基本情况;

3、事主、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和被害情况;

4、犯罪嫌疑人的有关情况;

5、报案人的基本情况。

(二)迅速报案一向刑侦部门或上级公安机关报案

1、及时报告可疑事件;

2、直接向刑侦部门报案;

3、重、特大紧急性案件,可以越级上报。

三、划定警戒,封锁现场establishthecrimesceneperimeterandlimit

(一)划定保护区:尽可能把作案地点和实施犯罪行为而可能遗留有犯罪痕迹、物证的•切场所全都

包括进去;

(二)布置警戒,封锁现场

1、设置“人墙”;

2、设置障碍物(利用现场结实的绳索、铁丝等);

3、封锁交通道口(禁止通行,派专人指挥交通);

4、设置现场接待站;

劝退、撤离无关人员,禁止外人闯入,接待新闻部门时要谨慎。

四、收集信息compilescenedata

登记在场的证人,收集对案件的反映

Thefirstrespondershouldbegincompilingthenecessarydatawithregardtoresponseto

thesceneandinitiatethecrimelogthatliststheentryofallindividualsintothecrime

scene,includingthosepresentuponarrival.

五、向侦查人员报告保护现场的情况

侦查员到场,最先到达犯罪现场的警察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

Thefirstrespondershouldbepreparedto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whenthe

investigatorsarrive:

(一)发生事情:Whathappened?

(二)犯罪现场范围:Whatphysicalareadoesthecrimescenecover?

(三)涉案人:Whowasinvolved?

(四)时间:Whattimedidtheincidenttakeplace?

(五)进入现场者:Whohasenteredthescene?

(六)已被变动的物品:Whatitemsinthescenehavebeendisturbed?

(七)已被移动物品的现存处所和保存人:Ifanythinghasbeenremoved,whereisitnowand

whohascustody?

(八)被害人现存何处:Ifthevictimhasbeenremoved,whereistheviction?

第四节保护现场的方法

一、室外现场

现场处于露天状态,涉及的区域较大,情况复杂,犯罪痕迹、物证比较分散,影响现场变动因素较多。

(-)保护区域范围划定——案件性质、具体地理环境

1、原则:把犯罪行为相关的所有地点和其他留有痕迹物品的场所都包含;

2、具体情况下:

(1)山林偏僻处,适当多划;

(2)人烟稠密处,适当缩小;

至少要包括罪案的中心场所和重要犯罪痕迹地;

(二)保护措施和方法

1、范围较大的——各主要道口布置可以相互照应的岗哨;设置路障,禁出入通行;

2、范围较小的一专人看守;在现场周围绕以警戒带、洒白灰等作标志;

3,有道路、轨道通行的——专人指挥绕道,或暂时移转物品、痕迹,妥为保存;

4、繁华闹市的一派出较多力量维持现场秩序,指挥疏导;加强看守:

5,户院内空地上的一关闭大门,张贴布告,禁止无关人员出入,留出适当的出入通道;

二、室内现场的保护

犯罪现场在建筑内,范围相对较小,影响现场变动的因素较少。

(-)保护区域划定

1、将围墙以内的部分作为现场中心:

2,重点考虑墙以外的部分,可能留下痕迹的部分加以划定;

(二)保护措施和方法

1、单门独院的一门窗外3-5米左右,划定警戒线,设岗看守;

2、楼群内办公室或住户一在犯罪现场所在房间的门窗外设岗看守;可是当在楼梯、通道、周围房

间设岗看守;

3、其他范围较小的室内犯罪一先将门窗关闭,但一定要先记录下原始的开闭状态,避免直接接触

门闩、锁头、插销等可能留有犯罪痕迹或物证的地方。

三、现场痕迹、物证保护方法

犯罪行为人遗留在现场的手印、脚印、破坏工具痕迹、交通工具痕迹以及其他遗留物。

(-)警戒守卫法

1、概念:指的是不进入犯罪现场内部,不触动现场痕迹、物证,而是在犯罪现场周围设岗,派员警

成看守痕迹、物品的保护方法。

2,使用对象:室内或偏远地方的犯罪现场;

3、要点:提高警惕,严防意外;

(-)明显标记法

1、概念:在犯罪痕迹、物证周围用一些醒目的物品作标志,提醒或告诫人们注意保护的一种方法;

2、使用对象:

(1)遇有紧急情况的——急救人命、抢救财产、排除险情;

(2)范围较大的室外一一痕迹、物证较为分散,随时可能被人为因素破害;

3,注意要点:

(1)尽量避免踩踏现场痕迹、触摸现场物品;

(2)尚未发现、或已发现但没有被破害可能的,不必做记号,以免破坏;

(三)物品遮盖法

1、概念:在犯罪痕迹、物证上使用盆、塑料制品等不透风雨物品进行遮盖保护的一种方法;

2、适用对象:室外现场:

3,要点:

(1)不得用带浓烈气味的物品(盛农药或肥皂器具)遮盖,以免影响嗅源;

(2)雨雪天气时,应在痕迹、物证下挖沟排水,但不得破坏物证;

(四)转移封存法

1,概念:转移现场上带有痕迹的物品、物证,以适当方法予以保存、保护的一种方法;

2、适用对象:

<1)特别紧急的室内现场一纵火、决水;

(2)特殊位置的室外现场一交通干线上的现场:

3、要点:

(1)转移前,标注有关物品的原始状态;

(2)在转移时,选择适当的部位和动作,以免破坏或改变原有的痕迹。

四、对现场尸体的保护

(-)室外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或尸块的保护

1、方法和工具——遮盖法——芦席、竹席、塑料布等

2、保护重点:

(1)防止苍蝇、鸟雀、烈日、风雨;

(2)保护尸体上的毛发、精斑、血迹、尘土等附着物;

(-)水中尸体或尸块的保护

1、水流不急的,不必打捞,设法固定;

2、水流过急的,打捞上岸保护,不得使用铁钩等硬物碰伤尸体;

(三)火场中的尸体保护

1、避免搬动不当造成新的伤痕,设法使用担架、门板等工具;

2、如无特殊原因,按原来的姿势存放;

(四)吊挂的尸体保护

1、一般不予解放,按原样吊挂;

2、用剪刀将颈部未打结处的绳索剪断(不能解开),将绳索完好保存;

3、由其他人托住吊挂者,将绳索剪断,轻放在地上,以免形成新伤痕;

现场勘查的程序运作

第一节受理报案

一、报案来源

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其他公民、有关单位部门;

二、受理条件

本部门管辖的,应该立即受理;不属于的,先接下来,在移送主管机关;可以针对紧急情况采取措施。

如果报案人要求不公开的,应该对报案人的安全和隐私与以绝对保密。

三、报案询问要点

时间,地点,被害人、事主的基本情况,案件概况,报案人情况;

四、报告、联络、通报

(一)报告:向指挥员报告,上级主管机关和地方领导上报:

(二)排除险情,急救人命,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

(三)通报:在重大、特大刑事案件,特别是暴力犯罪案件中,必要时应迅速向车站、空港、码头、

堵卡网点发出通报,并及时通报友邻地区侦查部门,以便及早进行控制;

五、确定勘查人员,快速赶赴现场

第二节现场处置

一、检查现场保护情况

(一)听取汇报一案发经过、紧急处置、初步保护、初步调查;

(二)询问关联人——被害人、事主、发现人、报案人等;

(三)巡视现场一位置、环境、进出口、路线、痕迹、物品:

(四)调整措施,加强重点保护;

二、掌握重要知情人

通过调查访问,也可以通过照相或拍摄等手段,寻找、发现、掌握知情人:

三、邀请勘查见证人

在现场所在地派出所或基层治保机构的协助下,邀请两名见证人。

(一)条件

1、凡是与案情无利害关系、为人公正的公民;

2、不得作为见证人的:

(1)当事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2)在职的公安、检察、审判人员和刑事技术鉴定人员;

(3)有犯罪嫌疑人或者因犯罪受到过刑事处罚的;

(4)未成年人;

(5)精神人、生理上有缺陷的,妨碍履行见证人义务的;

(6)在本地临时居住的人员。

(二)见证人的权利、义务:

1、权利----

(1)对现场上发现、提取的痕迹等有权进行观察;

(2)如果认为勘验人员在试试看严重有不正确的行为,可以向指挥人员提出意见,并可要求记录在

笔录中;

2、义务一

(1)自始至终在场观察,不得随意离去,不得拿摸或触动现场物品;

(2)证实勘验人员所提取的痕迹物品确实来源于现场;

(3)证明笔录中的一切记载都是客观、真实的,手段是合法可靠;

(4)对勘验检查中所获得的痕迹物证等,严格保密;

(5)勘验结束后,在笔录上签名、盖章。

四、邀请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范围:

1、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2、各行业长期从事专门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人;

(-)程序

1、介绍情况,明确职责;

2、在专门性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作用;

五、做好其他准备

(-)恰当分工,协调配合;

(二)配备车载传真机、摄像转播车等现代通讯设备,迅速准确地讲法新的手印、照片、文字材料传

输到指挥中心,即使检索犯罪情报资料。

第三节勘查展开

一、现场访问

(-)确定访问的区域、人员和内容;

(二)了解被访问者的基本情况;

(三)拟订访问提纲——时间地点、目的、要求、对象简况、方式、主要问题;

(四)现场访问的程序

1、侦查人员负责进行;

2、向被访问者出示证件;

3、个别进行;

4,如实作证义务告知;

5、未成年证人的访问,可以告知其法定代理人或教师在场;

6、制作笔录,或自行书写;

二、实地勘验

(一)概念

侦查人员依法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痕迹、物品、人身、尸体等,运用感知、比较、技术检验、搜索

等特殊的调查研究方法,发现、收集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的一种侦查活动。

1、任务一发现提取犯罪痕迹、物品,分析其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确定事件性质、案件性质,划定

侦查范围,查找和证实犯罪嫌疑人;

2、环节

(1)现场巡视,结合案情、环境,划定勘验范围、顺序和重点;

(2)指挥有关人员沿着划定的临时通道进入现场,分工勘查;

(3)现场记录人员进行固定一现场概貌、中心照相、摄像、绘图、笔录;

(4)痕迹勘验人员、法医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一整体勘验、局部勘验、个体勘验;

3、程序:

(1)侦查人员的主持下;

(2)证明文件;

(3)死因不明的尸体勘验,须经公安机关领导的批准,可以进行解剖,但需要通知家属到场;

(4)对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人身检查,对犯罪嫌疑人的检查可以强制进行;

(5)笔录需要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员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6)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三、侦查实验

(一)验证能否发生某项事实能否发生;

(二)侦查试验的规则

1、尽可能在原地进行;

2、尽可能在原自然条件下进行;

3、尽量使用原有物品和工具;

4、进行反复实验;

5、必须经县以上公安局负责人批准。

四、现场复勘

现场上的某些情况不能一次认识确定的,可进行现场复验。

五、临场讨论

根据实地勘验和现场访问所获得材料和情况,对事件性质、案件情况等作出初步的分析判断,推断侦

查方向和范围,并做好善后工作。

第四节终结勘查

一、条件

(-)现场主要情况已经查明和研究清楚;

1、现场上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已经发现、固定和提取;其他线索证据已经收集;

2、实地勘验中,现场上个别现象之间的矛盾、现场访问材料之间的矛盾、现场现象与访问材料之间

的矛盾,已经得到了基本澄清或正确解释;

3、根据现场勘查中所获得的•切材料,已经做出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

(二)侦查范围、重点和应采取的措施已经确定:

(三)相关法律手续齐备——特别是紧急措施必须合法、文书合法。

二、提取、运送痕迹、物品

(一)指定专人,落实职责,妥善包装,加封运送。

(二)提取物品

1、按规定开具清单,一式两份(物主一份、随卷备查一份);

2、签名:侦查人员、物主、见证人;

3、贵重物品或绝密文件的提取,应经过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的批准。

三、对现行犯或已经捕获的犯罪嫌疑人的处理

依法进行人身、住宅搜查,办理拘留手续或派人监视,指派专人及时讯问。

四、撤销现场保护

撤销时,通知有关单位、事主妥善处理尸体、财物。

现场访问

第一节现场访问概述

一、概念特征

(-)现场访问

指的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为收集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依法对有关人员进行正面调查询问的一项侦

查活动。

它是收集意识性痕迹、形成言词证据的最重要形式;是侦查人员与现场访问对象之间心理交往的特殊

形式,也是群众路线原则的体现。

(二)对象的特殊性

1、被害人(正当权利或合法利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的自然人、法人等);

2、知情人(被害人和犯罪人外,直接或间接了解案情的人,证人及其他);

(三)内容的广泛性

1、案件发生、发现的有关情况;

2、现场情况(具体位置、原始状态、变动原因、保护措施、痕迹等);

3,犯罪行为人的情况(人数、个体特征、作案过程);

4、被害人的情况(自然情况、思想、经济、家庭和交往情况);

5、现场遗留物的情况——重点内容;

6、被侵害财物的情况(占有、使用、保管、知情范围,特征等);

7、案发前后的可疑人员和事情。

二、现场访问的意义

(-)为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提供依据:

(二)为顺利开展实地勘验提供依据(划定范围和重点'弥补勘验不足/判断发现的痕迹物证);

(三)为案情分析、方案拟定提供依据;

第二节现场访问的原则和要求

一、严守法制

(-)主体一必须由侦查人员或在其主持下进行,并不得少于二人;

(二)程序----

1、公开身份;

2、个别进行(有针对性提问、可印证、排除顾虑、保密);

3、告知责任(杜绝伪证、隐匿罪证、销毁、夸大、缩小);

4、签名;

(三)不得出现以下情况:

1、虐待、伤害身体、疲劳战术、威胁、恐吓等暴力或非暴力方式;

2,不能是用欺骗的方式;

3、不能用带暗示或带倾向性的提问:

(三)对未成年人的询问,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四)笔录或录像。

二、告知并保障其权利义务

(-)权利——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亲自书写、阅读并补充笔录、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权利;

(-)义务——按时到场接受询问、如实提供、保密。

第三节现场访问的实施

一、访问准备---减少盲目性

(—)寻找、确定访问对象

1、从围观群众入手;

2、从现场周围的人入手(住户、工作、过客);

3、从途径现场的往来人员入手;

4、从现场的特点入手(确定范围);

5、从被害人的关系入手;

6、其他(新闻媒介、犯罪活动路线等)。

(二)了解访问对象的情况

(=)安排访问顺序

首先要访问的:

1、有生命危险的;

2、知道重要案情的:

3,流动性极强的;

4、易受影响作拒证或伪证;

5,有利于扩案或采取紧急措施。

(四)邀请协助访问人员

翻译(语言、聋哑)、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女性、医务人员;

(五)地点

根据案件性质、危害后果、现场环境、被访问者的心理

1、不能破坏现场,不得妨碍现场勘验工作的进行;

2、不宜离开现场太远,保障采取措施方便;

3、有利于保密(姓名、身份、内容);

4、不影响其情绪。

(六)必要的法律手续和相应的物质条件

工作证件、印泥、纸张、录音机、摄像机等。

二、进行访问

(-)接触

1、空间接触——公开、秘密;

2、心理接触---心理认同、压力释放;

3、心理转化——改变环境、态度热情、表达决心;

(-)提问

1、基础一问题性质、对象的具体情况、与访问对象之间的关系;

2、方式一广泛式、直截式、含蓄式、迂回式、探寻式、质证式;

(三)推进

1、引导一打消心理顾虑(不愿),回忆、表述、书写等全面引导;

2、追问——矛盾、糊、乱、漏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刚性和柔性相结合;

三、访问终结

(-)现场访问笔录;

(-)总结(致谢、批评)

四、特殊对象的访问(重病、儿童、女性、老人)

第四节现场访问材料的评断

一、现场访问形成的材料

(一)现场访问的笔录

真实;宣读和核对,规范(空白行和页要划掉);

(二)现场访问的录音

完整、准确、清晰:同时还要单独制作一份文字说明材料。

二、材料的评断

(-)审查访问对象的品德;

(二)审查其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

(三)审查其与案件的关系;

(四)审查其感知、记忆和表达能力;

(五)审查其陈述时的表情和语言;

(六)审查其陈述的来源(直接、传来还是道听途说);

(七)审查陈述内容的一致性;

实地勘查

第一节实地勘验绪论

一、概念特征分析

(一)概念

实地勘验/勘验检查/技术勘验,指的是: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真实情况,获取犯罪证据和线索,揭

露证实犯罪行为人,依法深入现场实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及其他各种勘查对策,对犯罪现场进行观

察、寻找、发现、提取、搜索、实验、记录、检查等侦查行为/勘查行为。

1、主体一侦查人员

(1)勘查知识和技术;

(2)敏锐观察力和分析研判能力;

(3)掌握犯罪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4)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客体——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

(1)犯罪场所:中心部位、外围部位、关联现场、犯罪后果现场;

(2)犯罪痕迹:人体痕迹、凶器和破坏工具痕迹、交通工具痕迹、其他;

(3)犯罪物品/相关物品:犯嫌和被害人遗留物、侵害物、行为生成物、携带物或黏附物:

(4)尸体:外表检验、解剖检验;(身源、性质、原因、时间、手段)

(5)人身:确定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

3、目的——获取证实犯罪的证据、寻访各种侦查线索;

4、手段一科学技术手段和其他法律所允许的对策、谋略和指挥;

(二)特征

1、技术性一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去发现、提取;

2、细致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实战经验、细致工作作风;

3、期限性一及时快速:

4、法律性——规范众多;

(三)地位和作用

1、它是现场勘查体系的两大核心内容一现场访问和实地勘查——之一;

2,获取证据;认识侦查线索;

第二节实地勘验的实施

一、实施原则

(-)先静观后动手:

(二)先拍照后提取;

(三)先地面后高处;

(四)先外表后内部;

(五)先重点后一般;

(六)先易消失后稳定;

二、实施顺序

(一)外围向中心---现场范围大,中心难确定,痕迹物证分散;

(二)中心向外围——范围不大,中心部位明确,痕迹物证集中;

(三)出入口着手一路线明显:

(四)分部位分层次——多个场所;

(五)分片段分主次——范围大,面积宽大;

(六)沿线路或河流——

1、现场范围小,痕迹能够明显地反映出犯罪行为人的作案过程和路线;

2、交通工具被盗的,可沿路线进行勘查;

3、河中浮尸,沿河寻访;

三、步骤

(-)整体巡视/静态勘查

1、保持现场的原始状态,不进入现场内部,只在周围对总体环境进行观察:

2、记录:环境方位、观察到的情况、提取的痕迹物品、采取的紧急措施;

3,目标:完整认识现场,划定勘查范围,确定重点、顺序,选择路线;

4、方法:

(1)室外——先中心后环境;

(2)市内——先外后内;

(-)局部勘验

1、不变动现场原始状态,按照确定的范围和顺序,把现场分为若干部分,逐一观察、记录、研究的

一项勘验活动;

2、目的:记录固定现场、观察现场物证分布、判断痕迹物品与犯罪的关系和形成机制、分析各个现

场之间的联系、分析研究痕迹物品之间的一致性、分析研判犯罪行为在现场上的活动;

3、划分现场

按照痕迹物品和尸体之间的关系/自然空间/犯罪行为的主要地点;

(三)个体勘验/详细勘验

1,个体勘验,是侦查人员对现场上的各种痕迹、物品、人身、尸体逐一进行观察、检验、记录和提

取的一项勘验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翻动现场;

2、寻找发现痕迹物品(印迹、划痕、毛发等);

3,研究检验痕迹、物品、尸体和人身(造痕体、尸体解剖);

4、记录固定痕迹、物品和尸体(记录、绘图、照相、录像);

5,提取保存痕迹物品(照相、复印、制模、提取原物);

6、协作沟通防止漏勘(不同专业分工人员之间);

第三十五条:

"(-)巡视现场,划定勘验、检查范围;(二)按照“先静后动,先下后上;先重点后一般,先固定

后提取”的原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勘验、检查流程:

(三)初步勘验、检查现场,固定和记录现场原始状况;

(四)详细勘验、检查现场,发现、固定、记录和提取痕迹、物证;

(五)记录现场勘验、检查情况。”

四、方法

(-)观察法

1、视觉——颜色特征、空间结构、细微结构;

2、其他感官;

3、从作案时间条件进行观察;

4、要有准备和目的;

5,要有注意力的持久性(外界、自身);

(-)比较研究法

1、局部与整体环境的比较;

2、单个痕迹与其他痕迹物品的比较;

3、案发变动状态与案发前状态的比较;

4,勘验对象的状态与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比较(案件性质判断);

5、勘验结果与现场访问情况的比较;

(三)技术检验法

强化了观察、比较法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用以发现、提取、识别等工作;

(四)现场搜索法

(五)现场实验法

第三节现场搜索、检查

TheCrimeSceneSearch

一、搜索检查概述

(-)概述

指的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以发现应受拘捕之人或应受扣押之物(犯罪证据或应得没收之物)为

目的”,对现场周围的场所、住宅以及犯罪嫌疑人、第三人的身体等进行搜查、检查的一种勘验方法。

(-)特征

1、主体的协作性;

2,目标的不确定性一不知道将要搜索到什么样的证据或物品;

3、手段的侵犯性和综合性

(1)多半侵犯公民的居住权、财产权和隐私权,多采取进入(住宅)、搜寻(翻箱倒柜)、检查(过

滤所发现的物品),突击性公开进行;

(2)对人的检查,寻找身体表面(口腔、耳穴在内的身体自然洞穴)和随身所藏匿(衣物口袋)的

证据或物品;

(三)目标

1、发现犯罪嫌疑人在现场周围的行踪;

2、发现尸体、尸块以及其他人体组织;

3,发现犯罪行为人遗留在现场周围的痕迹物品(工具、赃物);

4、发现犯罪行为人来去现场的路线(长短脚印、打横脚印):

5、发现并拘捕隐藏在现场尚未走远的犯罪嫌疑人;

6、发现被检查人身体所藏匿物品以及人身特征;

二、搜索的实施

(-)准备工作

1、目标的特征

(1)人:数量、性别、年龄、身高、体态、衣着、凶器等;

(2)物:种类、数量、形状、大小、颜色等;

2、组织人员

(1)侦查人员;

(2)聘请专门知识技术人员(警犬专家、谈判专家);

(3)调集公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