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L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

1.(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元•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毙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停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1)出版社再版《历代词选》时拟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

B.归隐

C.饯别

D.怀乡

(2)对木词所用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情于景

B.用典化用

C.以动衬静

D.化抽象为具体

(3)古代文人的“时空意识”在深化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这首词作的妙处。

2.(2023•青浦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停云(选二首)

【东晋】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罅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

其一

霭霭停云,濠濠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翩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注释: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

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I)编辑部正在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你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的一项

A.《诗经•氓》

B.《蜀相》

C.《望海潮》

D.《窦娥冤》

(2)选出下列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到这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A.景物烘托

B.细节描写

C.抑扬结合

D.直抒胸臆

(3)联系诗序和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3.(2023•虹口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文本二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叹为“腐儒”,有才大见赏之慨,和黄庭坚《登快阁》中自称“痴儿”的谐趣不同。

B.颔联诗人写自己头有“白发”,逼近“老境”,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I可忆,诗人不免悲戚伤怀。

C.颈联写室外秋天深夜的情景。风摇动高高的梧桐树,传来阵阵寒意;咚咚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诗人也到了睡

觉的时间。

D.尾联写诗人入睡前感到有些饥饿,便把山药置成羹粥来吃,感到像琼浆一样甘美,表现诗人安贫乐道、好学不

倦的情怀。

(2)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何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2023•宝山区校级模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小孤山

(宋)谢杨得①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谢彷得:南宋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格律诗选》

B.《乐府诗选编》

C.《古体诗选》

D.《长短句选辑》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瑰丽雄奇

B.沉郁哀怨

C.质朴刚健

D.悲怆豪迈

(3)分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2023•松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声声慢

(清)洪昇

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镂①、终是儿普。秋江

迥,只闲抽铁泻,慢射银涛。

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②,雪冷金刀。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回

D.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精妙绝伦。

(3)有人说本诗尾联紧扣题目,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首诗增加了人情之美,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7.(2022•宝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

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漫。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棚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

而现成J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

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对《桐川闲居赠装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o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2)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

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8.(2022•崇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口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粉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钟惺评日: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口口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醋.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FIFI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

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

(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2)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

9.(2022•徐汇区三模)阅读卜.面的作品,完成卜.列小题。

小出塞曲

(宋)陆游

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①。

金络济州马②,珠装夏国刀。

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咒

【注】①龙韬:泛指兵书。②济州马:宋时由济州输入蕃马。③熊耳高:典出《汉书•刘盆子传》,意指敌人脱下

的铠甲堆集高如熊耳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诗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A.巧用比兴

B.虚实相生

C.时空转换

D.起承转合

(2)本诗描绘了一场全景式的战斗过程,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0.(2022•普陀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过瓜洲①

(清)袁枚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I。

【注】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

(1)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A.咏物类

B.送别类

C.感遇类

D.行旅类

(2)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

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

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

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

(3)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1.(2021•青浦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⑶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

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景抒情

B.羁旅生活

C.凭吊怀古

D.送别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颂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

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

12.(2021•浦东新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满庭芳•夏口漂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莺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

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

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深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深水县南十八里。

(1)下列判断不氐砸的一项是

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

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

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

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

(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申项的一项是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

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沸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

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

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

(3)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诗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13.(2021•闵行区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橘。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

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口。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通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

将暮,无语对斜阳。

(1)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狂

B.香

C.长

D.快

(2)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旷达

B.清新飘逸

C.清幽郁结

D.洗练自然

(3)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4.(2021•金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秋口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③中条: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

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

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

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

(3)小明同学在课外阅读M,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美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

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劳歌”指忧

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明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小

明解惑。

15.(2021•松江区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口,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骏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A.踏莎行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渔家傲

(2)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3)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15小题)

1.(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卜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元•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晓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扬。烟外青停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1)出版社再版《历代词选》时拟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D

A.野望

B.归隐

C.饯别

D.怀乡

(2)对本词所用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融情于景

B.用典化用

C.以动衬静

D.化抽象为具体

(3)古代文人的“时空意识”在深化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这首词作的妙处。

【答案】(1)D

(2)C

(3)①“满城风雨近重阳”从时间节令角度强化思乡之情。②“横搪”“汀蒲”“岸柳”,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

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秋水绕江而流,从空间角度描写,表现出乡愁之深重。③全词时

间空间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

【分析】(1)本颍考杳学牛对诗人双福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颍时要读懂诗歌,把握作者的感情,从而选出

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

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从运用的“'时空意识'在深化情感表达方

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角度,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解答】(1)这首词抒写乡愁。上片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

展现了i副凄惨冷清的画面。下片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体现了乡愁之深重。“归路阻,

思微茫”自己的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亲人身边的深沉悲哀和无奈的感伤。

故选D。

(2)A.上片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

的画面。融情于景。

B.“松菊径,也应荒”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C没有以动衬静。

D.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化抽象为具体。

故选C。

(31时空意识:指人们对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动的感知与情感,体验与思考,并将之有意表达在诗歌文字中。

首先寻找诗歌中能体现时间意识的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写重阳时节潮湿、冷清的节令特点,时间流转角度

强化思乡之情、独处之悲。体现对自然时节变换的敏感观察与体悟。

再寻找诗歌中能体现空间意识的词句。“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横塘的昏暗,而枯毅的汀蒲,秋风中

的柳枝,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

盘屈九回肠”从空间角度描写连绵不绝的秋水无尽地流淌,表现出乡愁之深重。

全伺时间空间浑然一体,在时空转换中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

答案:

(1)D

(2)C

(3)①“满城风雨近重阳”从时间节令角度强化思乡之情。②“横搪”“汀蒲”“岸柳”,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

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秋水绕江而流,从空间角度描写,表现出乡愁之深重。③全词时

间空间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

【点.评】分析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

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2.(2023•青浦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停云(选二首)

【东晋】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聘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

其一

霭霭停云,濠濠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翩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注释: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

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1)编辑部正在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你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的一项A

A.《诗经•氓》

B.《蜀相》

C.《望海潮》

D.《窦娥冤》

(2)选出下列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到这两首诗歌的一项是B

A.景物烘托

B.细节描写

C.抑扬结合

D.直抒胸臆

(3)联系诗序和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1)A

(2)B

(3)其一主要运用用比兴抒情。前两句起兴,为后文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

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三四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

难的忧心。

其匹主要运用反衬和直抒胸臆来抒情。前四句以鸟的相鸣相和反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

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联系选顷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选项,联系诗歌相应诗句具体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需要结合两首诗的情感,进而具体分析。

【解答】(1)《停云》是四言古诗。

A.《诗经•氓》是四言.占诗。

B.《蜀相》是七言律诗。

C.《望海潮》是词。

D.《窦娥冤》是杂剧。

故选Ao

(2)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

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

C.“敛翩闲止,好声相和”,写鸟儿悠闲婉转相酬唱为扬;“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写自己念友不来,孤单寂寞为

抑。

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

故选B。

(3)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濠浪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

以“霭霭停云”“濠濠时雨”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

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

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第二首,写鸟儿展翅飞翔,落在庭前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态,鸣声婉转相唱酬。鸟的相鸣相和悠闲自在。而自

己思念良朋却不得相见见,无可奈何独自寂寞惆怅。以鸟儿的欢乐衬托自己的失意。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寂寞孤独,诗人因羡慕“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直接抒发了思友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

(1)A

(2)B

(3)其-主要运用用比兴抒情。前两句起兴,为后文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

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三四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贡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

难的忧心。

其匹主要运用反衬和直抒胸臆来抒情。前四句以鸟的相鸣相和反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

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工

译文: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正是我美好的愿望

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其一: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

自奉。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其四: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

难丢。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

赏析: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是模仿《诗经》的形式。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

“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

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

人共享美好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

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岂无他人,念子富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正因为对

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一一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

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7”

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

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货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反映了诗人的极度愤懑与忧虑。

还有“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懑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

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M代特点,及创作倾向、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

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匹)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2023•虹口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线进琼糜。

文本二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诗人自叹为“腐儒”,有才K见赏之慨,和黄庭坚《登快阁》中自称“痴儿”的谐趣不同。

B.颔联诗人写自己头有“白发”,逼近“老境”,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回忆,诗人不免悲戚伤怀。

C.颈联写室外秋天深夜的情景。风摇动高高的梧桐树,传来阵阵寒意;咚咚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诗人也到了睡

觉的时间。

D.尾联写诗人入睡前感到有些饥饿,便把山药煮成羹粥来吃,感到像琼浆一样甘美,表现诗人安贫乐道、好学不

倦的情怀。

(2)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何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

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

亲”相随。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④读书要专心致志。

“眼前直下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

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诗人不免悲戚伤怀”分析有误,这两句大意是“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

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颔联表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故选:Bo

(2)陆游慨叹自己一生庸庸碌碌,但是说喜欢前人的著作,尽管年老,但依然喜欢伴着青灯读书,读书兴致浓

厚。这启发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说“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咚咚催人入睡。秋夜漫漫,饥肠辘辘,

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他甘于清贫的生活,深夜苦读,就算饿了,觉得吃

粥胜过佳肴。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他以书为伴,乐在其中。

他们读书的故事启发我们读书要勤奋刻苦,要乐在其中。于谦还写到“胸次全无一点尘”,说明读书可以净化人

的心灵,让人心无杂念。“眼前直二三千字”表现了于谦读书痴迷的状态,启发我们读书需要专心致志。

答案:

(1)B

(2)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

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

亲”相随。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④读书要专心致志。

“眼前直下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

陆诗译文: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球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潮

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高大的梧柯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

忽听更鼓咚咚催人入睡。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赏析:

首轶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镉”,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

负和志趣,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乂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

“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一一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

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

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

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

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

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

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我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帝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死白发,故四

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

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像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

“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

读了这轶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画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

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

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集书”,七十七岁时

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

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C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

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

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破残刻亦在楼,时

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于诗译文: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

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赏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说书籍就好似感情真挚的老朋友,从早到晚都与自己愁苦与共,更

加形象为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

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

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

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匕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

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米”句,

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

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

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

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匹)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2023•宝山区校级模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小孤山

(宋)谢杨得①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由我心宽。

【注】①谢初得:南末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别国。

(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

A.《格律诗选》

B.《乐府诗选编》

C.《古体诗选》

D.《长短句选辑》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D

A.瑰丽雄奇

B.沉郁哀怨

C.质朴刚健

D.悲怆豪迈

(3)分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A

(2)D

(3)①孤臣的“孤”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托物言志,“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

③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表去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耸然坚定的壮士情怀;偶然存留的孤

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孤立无援、艰难无奈的苦闷、落寞之情。

④借小孤山之“孤”直抒胸臆,表大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自己即使孤掌难鸣,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

澜,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复杂情感。

【分析】Q)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体裁的特点及本诗的特点,再判断

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遂行分析,联系前

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本诗共八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属于七言律诗。所以应属于格律诗。应选

入《格律诗选》。而“乐府诗”则是由民间的诗歌采集而成,没有固定句数,也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古体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格律要求不严格。“长短句”是词的别称。

故选A。

(2)从诗中“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可以看出作者对“小孤

山”的赞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此诗时的处境,可以看出,这两联中作者明写小孤山,其实是写自己坚定的

抗元决心。当时南未朝廷危如累卵,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出悲怆之感。而尾联“明口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则表现出作者达观的心态,透出一股豪迈之气。

故选D。

(3)首先,小孤山中之“孤”字,与诗中“危似孤臣末世难”中之“孤”字形成照应。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危如

累卵,但作者仍坚决抗元,要作国家的“孤臣",两个‘‘孤"字字面相应,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的处境。

其次,作者明写小孤山,其实是写自己,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

末世难”两联,作者此处是借小孤山托物言志,“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

再次,作者在颔联“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写明了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而颈联“坚如猛士

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中,作者表达了即使自己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耸然坚定的壮士情怀。此处

的“孤山”与“孤臣”相应,写出了当时南宋朝廷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而此时又是最需要人

才的时候,作者虽然要作孤臣,但也感受到孤立无援、艰难无奈的苦闷、落寞之情。

最后,这个“孤”字,作者在“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则是借小孤山之“孤”直抒胸臆,自己虽然已是孤臣,明

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但诗人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复杂情感。充分表达出作者强烈的

爱匡之情。

答案:

(1)A

(2)D

(3)①孤臣的“孤”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托物言志,“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

③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耸然坚定的壮士情怀;偶然存留的孤

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孤立无援、艰难无奈的苦闷、落寞之情。

④借小孤山之“孤”直抒胸臆,表之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自己即使孤掌难鸣,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

澜,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复杂情感。

译文: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这山是天地偶然留卜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赏析: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防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

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

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

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我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

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

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上,

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

知大厘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赛中的“造”是“至、至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

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

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最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

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而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

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匹)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5.(2023•松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声声慢

(清)洪昇

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镂①、终是儿曹。秋江

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

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咒雪冷金刀。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回

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③。

【注】①钱镂:五代时吴越国王,据传他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从此大治。②玉勒:

指耳。③浊醪:米酒,多在穷困潦倒时饮用。

(1)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是B

A.赠别

B.观射

C.听涛

D.怀乡

(2)下列对本词分析错误的是D

A.对比映衬

B.用事用典

C.虚实结合

D.以动衬静

(3)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1)B

(2)D

(3)①上阕借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的神勇威武。

②住典,将射雕的壮举与钱镂射潮的霸业相比,体现了诗人胸有成竹的雄心壮志。

③下阕回忆年少时的风采盎然,雄姿英发与如今的暮年潦倒,满腹牢骚,浊酒自醉进行对比,体现了暮年时的壮

志未成的无奈与遗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标题添加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内容,再确定恰当的标题,

(2)本题考查学生时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

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写秋时节,长长的沙滩上浅草枯黄,日淡云低,广袤的天

际中,嗖的一声箭响,惊见一对雕花落。开篇十四字只字未提射雕之人醐射姿态,姓甚名谁,却道出了射手的威

武神勇,箭技超妙,亦巧妙地描摹了观射之人目瞪口呆,惊叹之态。故这首词题目可以添加为“观射”。

故选

(2)词上阕首先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借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的神勇威武。接着,结合注释

①可知,运用钱的典故,把射雕的壮举与钱镂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下阕“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

雪冷金刀”是回忆年少时的风采盎然,雄姿英发,骑马掠过四野,挥刀舞剑冷光四射的场景。故而本词没有运用

以动衬静的手法

故选D。

(3)上阕首先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借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的神勇威武。接着用典,词人看

来,射雕的壮举与钱铅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射雕之姿,不急不缓,胸有成竹地抽出铁驾,骑向雄鹰,比

钱铐射潮更具英雄之姿,体现了诗人胸有成竹的雄心壮志。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