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西省萍乡实验学校高三月考试卷(四)暨长郡十八校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跛足的艺术。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举例来说,针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李渔说,如果金圣叹能克服这一局限,全面评价《西厢记》,就会“别出一番诠解”,显然,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那么,对戏剧性的认识与把握,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眼,将“文人把玩”与“优人搬弄”统一起来而探其幽微、得其“三昧”。人们经常用“双刃剑”比喻一个事物同时具有利弊两端,这个比喻是蹩脚的——剑之两面有刃,用起来岂不更好?因此,如果用“双刃剑”比喻戏剧性,就十分贴切——一刃是从文学构成上讲的,一刃是从舞台呈现上讲的,合之双美,便是完整的戏剧性。今将两者的大体区别列表表示如下: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dramaticdramatism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theatricaltheatricality言说(表达)方式戏剧体诗之书写(与抒情诗、史诗的诗性相区别):代言体戏剧表演之表达(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表达性相区别):人的表演时空制约时间性(戏剧情节的集中性与时间长度的限制)空间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舞台所占的空间)媒介、属性、持续的久暂语言(包括有声之语言与无声之文字)、文学性、永恒性有声之语言、形体、表演性、一次性存在方式内在的、潜隐的、“灵”的外在的、显露的、“肉”的主要创造者剧作家、导演导演、演员被接受的方式阅读观看必须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当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被“立”在舞台上时,这两者就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了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诚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者总是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只讲文学性不承认舞台性的倾向。譬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当表现主义戏剧以“先锋”“革命”的姿态显示出追求舞台性的明显倾向时,其反对者就以强调戏剧的文学性来与之抗衡,宣扬只有“供阅读的戏剧”在艺术上才是完善的。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也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倾向,则是极力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在整个20世纪,此一倾向的势力大大超过“否定剧场”一派。从“导演专制”倡导者戈登·克雷(1872-966)到“残酷戏剧”的首创者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与“质朴戏剧”的鼓吹者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都以不同的戏剧观念与戏剧实践拒斥戏剧的文学性。(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材料二:“戏剧性”包含了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戏剧性”的体验有不同的美感层次。所以,我们讨论“戏剧性”问题,首先要确定在哪个范畴中来探讨“戏剧性”。是在“文学文本”范畴内,还是在“舞台演出”范畴内,这一界定是讨论的前提。分析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戏剧性的理解就会不同。如果把戏剧的文本和演出(也称“案头”和“场上”)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话,戏剧性和文本的情境、悬念、冲突的设置,场面的构思处理,外部形式的呈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剧艺术的一切本质特征在作品中的整体性表现。“戏剧性”不仅在于直观展现行动的过程中,也在于人物产生这个行动的内心过程;不仅在于直观表现某一事件的过程,也在于某一事件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影响。这就是心理的因素。此外,“戏剧性”还必须植根于戏剧的情境,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包含在谈话的人的相互给予对方的痛切相关的影响中”,河竹登志夫所说的“同人和他者的潜在对立关系”,贝克所说的“能产生感情反应的”,阿契尔所说的“能让普通观众感兴趣的”,这些表述都表明了戏剧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它与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戏剧作为一种“在场呈现”的艺术,它的“戏剧性”恰好存在于“情境”——“心理”——“动作”三者的辩证关系之中。脱离了虚构情境的心理和动作是生活本身,离开人的心理和动作的虚构情境也是没有意义的。“情境”“心理”“动作”在戏剧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戏剧性的形成都有其各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割裂地来看,容易导致对“戏剧性”理解的片面和不完整。“戏剧性”的出现和“情境”“心理”“动作”这三个戏剧“在场呈现”中的本质性特征都有关系,是这三种本质性特征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体现。(摘编自顾春芳《戏剧学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性或者舞台性的缺失都会使得戏剧作品存在缺陷,要么经不起读,要么经不起演,从而成为“跛足的艺术”。B.材料一认为,用“双刃剑”来比喻一个事物利弊兼具是不够准确的,但可以非常贴切地比喻戏剧性所具有的两个方面。C.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可见戏剧性与文本和演出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D.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赋予了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对文学构成具有灵魂性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认为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价并不准确,如果金圣叹对戏剧的舞台性更加重视和了解,可能会更好地评价《西厢记》。B.材料一中的“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中的“案头”和“场上”,与材料二中的“案头”和“场上”所指不相同。C.较之于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D.材料二中别林斯基、河竹登志夫、贝克、阿契尔等人的观点都表明了情境对戏剧性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中戏剧在场呈现与戏剧性存在的观点,下列对戏剧性的出现和戏剧的本质特征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B.C.D.4.尤·伊·艾亨瓦尔德认为只有把剧本放在书桌上,一人阅读,远避五光十色的喧嚣的剧场,作者与读者的“两个灵魂才能在静穆、隐秘之中达到理想的融合”: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在戏剧艺术的演变中,剧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个成分”。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5.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认识与把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上唯一等你的人刘继荣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有了耐心,在电话里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挂了电话。隔几天,母亲又问同样的问题,只是那语调怯怯的,没有了底气。像个不甘心的孩子,明知问了也是白问,可就是忍不住。我心一软,沉吟了一下。母亲见我没有烦,立刻开心起来。她欣喜地向我描述:后院的石榴都开花了,西瓜快熟了,你回来吧。我为难地说:“那么忙,怎么能请得上假呢!”她急急地说:“你就说妈妈得了癌,只有半年的活头了!”我立刻责怪她胡说,她呵呵地笑了。小时候,每逢刮风下雨,我不想去上学,便装肚子疼,被母亲识破,挨了一顿好骂。现在老了,她反而教着女儿说谎了,我又好气又好笑。这样的问答不停地重复着,我终于不忍心,告诉她下个月一定回去,母亲竟高兴得哽咽起来。可不知怎么了,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最后,到底没能回去。电话那头的母亲,①仿佛没有力气再说一个字,我满怀内疚:“妈,生气了吧?”母亲这一回听见了,她连忙说,孩子,我没有生你的气,我知道你忙。可是没几天,母亲的电话催得越发紧了。她说,葡萄熟了,梨熟了,快回来吃吧。我说,有什么稀罕,这里满街都是,花个十元八元就能吃个够。母亲不高兴了,我又耐下性子来哄她:“不过,那些东西都是化肥和农药喂大的,哪有你种的好呢。”母亲得意地笑起来。星期六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不敢出门,开了空调在家里待着。孩子嚷嚷雪糕没了,我只好下楼去买。在暑气蒸熏的街头,我忽然就看见了母亲的身影。看样子她刚下车,胳膊上挎着个篮子,背上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她弯着腰,左躲右闪着,怕别人碰了她的东西。在拥挤的人流里,母亲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大声地叫她,②她急急抬起满是热汗的脸,四处寻找,看见我走过来,竟惊喜得说不出话来。一回到家,母亲就喜滋滋地往外捧那些东西。她的手青筋暴露,十指上都裹着胶布,手背上有结了痂的血口子。母亲笑着对我说:“吃呀,你快吃呀,这全是我挑出来的。”我这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只为着我的一句话,便千里迢迢地赶了来。我想象不出,她一路上是如何过来的,我只知道,在这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奇迹。母亲只住了三天就回去了。才回去一星期,母亲又说想我了,不住地催我回家。我苦笑:妈,你再耐心一些吧!第二天,我接到姨妈的电话,你妈妈病了,你快回来吧。我急得眼前发黑,泪眼婆娑地奔到车站,赶上了末班车。此时,我才知道,人活到八十岁也是需要母亲的。车子终于到了村口,③母亲小跑着过来,满脸的笑。我抱住她,又想哭又想笑,责怪道:“你说什么不好,说自己有病,亏你想得出!”受了责备的母亲,仍然无限的欢喜,她只是想看到我。母亲乐呵呵地忙进忙出,摆了一桌子好吃的东西,等着我的夸奖。我毫不留情地批评:红豆粥煮糊了;水煎包子的皮太厚;卤肉味道太咸。母亲的笑容顿时变得尴尬,她无奈地搔着头。我心里暗暗地笑,我知道,一旦我说什么东西好吃,母亲非得逼我吃一大堆,走的时候还要带上。就这样,我被她喂得肥肥白白,怎么都瘦不下去。而且,不贬低她,我怎么有机会占领灶台?我给母亲做饭,跟她聊天,母亲长时间地凝视着我,眼里露出无比的疼爱。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地听,就连午睡,她也坐在床边,笑眯眯地看着我。我说,既然这么疼我,为什么不跟着我住呢?她说,住不惯城里。没待几天,我就急着要回去,母亲苦苦央求我再住一天。她说,今早已托人到城里去买菜了,一会儿准能回来,她一定要好好给我做顿饭。母亲精心准备的菜肴,终于端上了桌,我不禁惊异——④鱼鳞没有刮净、鸡块上是细密的鸡毛、香油金针菇竟然有头发丝。无论是荤的还是素的,都让人无法下筷。母亲年轻时那么爱干净,如今老了竟邋遢成这样。母亲见我挑来挑去就是不吃,她心疼地妥协了,送我去坐夜班车。这一回,母亲仿佛满足了,她竟没有再催过我回家,只是不断地对我说些开心的事:家里添了只很乖的小牛犊;明年开春,她要在院子里种好多的花。听着听着,我的心得到一片温暖。到年底,我又接到姨妈的电话。她说,你妈妈病了,快回来吧。我哪里相信,我们前天才通的话,母亲说自己很好,叫我不要挂念。姨妈只是不住地催我,半信半疑的我还是回去了。车到村头的时候,我伸长脖子张望着,母亲没来接我,我心里颤颤地就有了种不样的预感。姨妈告诉我,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就已经不在了,她走得很安详。半年前,母亲就被诊断出了癌症,只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仍和平常一样乐呵呵地忙到闭上眼睛,并且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妥当了。姨妈还告诉我,母亲老早就患了眼疾,看东西很费劲。我的一颗心仿佛被人挖走。我知道,母亲是这世上唯一不会生我气的人,唯一肯永远等着我的人,也就是仗着这份宠爱,我才敢让她等了那么久。可是,母亲啊,我真的有那么忙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开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牵挂,同时也流露出“我”对母亲的不耐烦。B.“我”在酷热中午出门为孩子买雪糕的情节和母亲出现在暑气蒸熏的街头千里迢迢为“我”送水果的情节交织,丰富了母爱伟大的内涵。C.“母亲仿佛满足了,她竟没有再催过我回家”,说明她心愿已了;总是和“我”聊开心的事说明她乐观坚强。D.结尾“母亲啊,我真的有那么忙吗”,饱含了“我”对母亲的愧悔,同时也是对自己囿于奔波忙碌的生活而导致了忽视亲情的深刻反思。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母亲生病的伏笔,因身患绝症,所以体力不济,却被误会为对“我”再次食言的生气。B.句子②“四处寻找”是母亲患了眼疾的伏笔,因为视力不佳,所以无法马上发现女儿身影。C.句子③是母亲隐瞒病情的伏笔,为了不让女儿担心自己,母亲装成了若无其事的欣喜模样。D.句子④是母亲患了眼疾的伏笔,因为视力不佳,所以鱼鳞没有刮净、鸡块上是细密的鸡毛。8.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母亲。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9.所谓“延迟”,即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在故事情节、人物心理进展等方面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延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猇亭乎?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冲主:幼主。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③高宗:指赵构。④汝霖:即宗泽。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举国[A]托孤于诸葛亮[B]而心神无[C]贰[D]诚君[E]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轨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和《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和“友”用法不同。B.从事,和《登泰山记》“多平方,少圜”的“平方”都属于古今异义词。C.制,制止,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相同。D.固,本来,和《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A.司马光笔下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超曹丕,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才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B.王夫之并不否认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情感,但是却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刘备在志向与策略制定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诸葛亮的志向也无法得以完全实现。C.诸葛亮考虑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不以为然;而犹亭战败,刘备死去,诸葛亮面对的又是非常不利的局面,无奈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张良、宗泽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虽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大志,而他们的成败也与他们所遇到的君主、各自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际遇密切相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2)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14.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但观点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分别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怨词二首(其一)崔国辅①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阿娇怨②刘禹锡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来传信,言幸平阳公主家。[注]①崔国辅是开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天宝年间被贬。②《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无子。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进献歌姬卫子夫,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诗第一句中“罗衣裳”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不是新的。B.崔诗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的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前后情景对比鲜明。C.崔诗中“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上写对罗衣的悼惜,实际上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只指季节气候,又暗示年华的逝去。D.这两首诗都是闺怨诗,崔诗语言平易浅显,刘诗语言精练含蓄。两首诗都借女子的口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的不满与怨愤,感慨身世。16.清代诗论家徐增认为,刘诗“言幸平阳公主家”一句中的“言”字“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即“言”字体现了宫女传信时复杂难言的心理状态。请结合刘诗内容对此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华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后,有感于李白青年时期的潇洒飞扬和半生蹉跎后内心的落寞郁愤,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老师谈到古人以行船写心境,别出心裁,让学生举例。小刚举的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小明举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的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而此山没有下雨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19.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说文要唤起读者理智,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诗,则要唤起读者情感,使他发生“同情”。一般说来,论说文很少有“诗意”,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者常常引诗。首先,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才能完善自身,涵养德性。其次,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使所说之理有隙可乘,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相得益彰。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揆情度理,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不做“小马虎”》(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生物合成药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织物产品结构与工艺(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国外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源广东河源紫金县专门学校驻校教官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疆农业大学《工作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缅甸语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冻土共振柱试验机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Unit 5 In the Park Lesson 2(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上册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结构与平法识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心理评估与诊断简介课件
- 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复审换证考试重点题库(180题)
- 小班安全《汤姆走丢了》PPT课件教案反思微视频
- 作物栽培学课件棉花
- 最新小学二年级口算及竖式计算练习题
- 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
- 金鸡冠的公鸡绘本课件
- 日影朝向及长短
- 沙盘游戏治疗(课堂PPT)
- (完整版)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表格
-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