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活页--移动端APPUI设计与交互基础教程的电子活页--移动端APPUI设计与交互基础教程的PAGE3PAGE3电子活页--移动端APPUI设计与交互基础教程PAGE电子活页--移动端APPUI设计与交互基础教程PAGE2PAGE2电子活页(思政小故事)以德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移动端APPUI设计与交互基础教程——
说明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等相关要求,编者从“思政小故事”“美育沁人心”“AIGC赋能设计”三个角度,采用电子活页的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种拓展学习的途径参考。“思政小故事”:注重体现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美育沁人心”:洞察美育对专业人才技能拓展的重要性,提升审美能力;“AIGC赋能设计”: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前沿,与时俱进的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专业设计发展。
目录TOC\o"1-3"\h\u30484第1章思政小故事 324540故事题目:2025春运00后乘务组的首个春运 321436内涵反思:职业能力、责任与担当 32408第2章思政小故事 68364故事题目:大国重器的精密操控者——汪泽 611638内涵反思: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623809第3章思政小故事 99110故事题目:探究先秦文化求证历史真相——晁福林 92921内涵反思: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恪守初心 912205第4章思政小故事 1217496故事题目:“学霸”90后女航天员不是“书呆子”——王浩泽 12991内涵反思: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不懈追求 121760第5章思政小故事 1619084故事题目:因热爱而执着,“汽车医生”炼成记——梁启征 169516内涵反思:爱岗敬业、勤勉尽责、勇于探索 1616726第6章思政小故事 1920973故事题目:将5G信号送上珠峰峰顶——拉平 1930035内涵反思:艰苦奋斗、敬业奉献 1915947第7章思政小故事 2129144故事题目:“把群众利益维护好,是我的职责所在”——王亚坤 2129699内涵反思:服务为民、勇于担当、恪守初心 21
第1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2025春运00后乘务组的首个春运内涵反思:职业能力、责任与担当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故事内容:每次在车门口立岗时,孙颖经常会听到旅客的惊叹:“这小车长,真年轻!”听到这句话,孙颖总会下意识地挺直身板,摸摸佩戴的“列车长”臂章,暗暗给自己打气:“别看我年纪小,咱事儿上见。”今年是2000年出生的孙颖第一次以列车长的身份投入春运,她带领的5人乘务组成员平均年龄仅23岁,最小的两名乘务员出生于2003年。与这些姑娘的年龄形成反差的,是并不轻松的乘务工作。她们负责作业的是往返于“泉城”济南至“山城”重庆的G311/2次列车,横跨鲁、豫、鄂、渝4省份,往返运行里程近3000公里、运行时间14小时。这一来自济南客运段的00后乘务组,也由此被称为“小鬼当家”。G311次列车属于长途列车,旅客客流量大,定员556人,几乎每站旅客都满满当当。聊城西站务工客流量大、濮阳东站短途旅客多、郑州东站中转人数多……谈起这趟车的特点,孙颖了如指掌。“我的习惯是每站开车后巡视一圈车厢,看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巡视回来顺手调整一下行李架的箱包和大件行李仓的行李,再看一下洗手间有没有水渍和异味。”让孙颖操心的还有车厢内的空调温度——早晨离开济南时车外温度还是零下,中午到重庆时车外温度已达十几摄氏度,“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的”。每次值乘,孙颖会时刻关注全车旅客的动态,根据手持终端机上的提示,与每名重点旅客进行面谈交流,获知乘车困难、掌握需求。同时,她也不忘对全车385处公共区域卫生质量和162个旅客服务设施进行质量状态检查。最初任列车长时,孙颖不免心慌:带着一群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同事值乘,到底能不能经得住这份考验?但很快,她就进入了状态——经验不足,学习来补。每趟车出务前,她都会挑选列车临时停车、突然停电等案例,带着班组的姑娘们学习,然后利用折返等时间组织模拟演练,并将自己的处置方法和心得记录下来,向老车长和业务科室的同事请教。“论经验,我确实和老车长差距不小,但我们年轻,学习能力强,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里、记在心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孙颖说。今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殷绎茹是2003年生人,她直言,乘务工作与课本上学习的内容不太一样,与人打交道除了有足够的业务能力积累,更需要有“同理心”。“我从小跟姥姥姥爷长大,对身边的老人总会多看一眼、多问一句。老人跟年轻人不一样,他们很多都是非必要不出远门,看到他们,我也常常代入,我的姥姥姥爷如果出远门,能不能有人帮他们一把,他们能不能平安到站。”殷绎茹说。在前不久的一次值乘中,郑州东站上来了祖孙俩,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牵着奶奶,老人背着近一人高的行李。看着老人身上摇摇欲坠的行李,殷绎茹赶忙搀扶老人到座位上,并在手持终端上标记出他们的座号。巡视车厢过程中,她多次提醒老人各种注意事项,并耐心解答老人的问题。当天14时18分,列车到达重庆北站。殷绎茹搀着老人下车。走出车门口时,老人突然开口说:“多亏车上有你帮忙,要不然我真的很害怕。妮妮,你能不能离近点,我的左眼看不见,右眼也模模糊糊的,再离近点,让我看看你。”21岁的周芳玥与殷绎茹在学校是同学,在车上则是互相帮助的“战友”。除了“同理心”,周芳玥觉得,“共情力”也是乘务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在一次值乘中,周芳玥的车厢迎来一对带着两个月大婴儿的年轻夫妻。此时,他们所在的最后一排座位后侧已被行李箱塞满。为腾出更多空间方便他们照顾孩子,周芳玥逐一寻找行李箱的主人,协助将行李箱放上行李架。将小夫妻安置好后,周芳玥的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多替旅客想一想,我只是忙活一会儿就能让他们安心照顾好孩子,我觉得太值了”。2002年出生的乘务员刘祎梦工作一年多。在一次值乘中,刘祎梦发现了旅客落在座椅侧边的手机。她第一时间向孙颖汇报,很快便联系到了丢手机的旅客。旅客是从山东考察市场返渝的一家公司负责人,很多重要信息都记录在手机上。后来,这名旅客专程为刘祎梦送了一面“拾金不昧”的锦旗。“这是旅客对我的肯定,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刘祎梦说。“其实,乘务工作并不总是美好的,也有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旅途有终点,服务无止境,乘务工作就是要把微笑留给旅客,把辛酸留给自己。”孙颖说。
第2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大国重器的精密操控者——汪泽内涵反思: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故事内容:光刻机上的晶圆如何能精准地进行光刻、制作出纳米级的集成电路?看得见的操作背后,是一套看不见的精密运动控制系统。“控制是帮助事物实现秩序的一套逻辑”,而汪泽就是这套逻辑背后的设计师。从大国重器到民生应用,在科研攻关第一线,清华大学“90后”青年教师汪泽正挥洒青春汗水。2020年,从天津大学直博清华的汪泽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完成了两年博士后工作,2022年,他正式留校,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做机械控制和装备最关键的就是精度,以及设备、程序的可靠性,汪泽和同事们孜孜以求。汪泽所在团队为科技部重点领域“IC装备精密机械与测控”创新团队,以团队所承担的光刻机工件台项目为例,众所周知,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集成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对制造芯片的光刻机精度要求可以说是近乎苛刻。光刻机始终保持高速运动,通过“线动成面”的方式完成小区域内的高精度光刻。但这个动的过程可不简单,要求工件台和掩模台要在高动态运动下实现优于2纳米的同步运动精度。汪泽说,这相当于两架时速1000公里的飞机并排飞行,两者在任意时刻的飞行位置偏差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八十分之一,如此极端的性能指标使得光刻机工件台被誉为“精密机械的珠穆朗玛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差池。反复调试设备、解决各种Bug,工作看似枯燥,但每前进一小步,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十年磨一剑,百天一纳米”,从最开始对光刻机和工件台几乎一无所知,到完成我国第一台10纳米同步精度的气浮运动台、第一台适配光刻机整机要求的双工件台α样机,再到现如今面向最先进极紫外工艺的真空磁浮台,“我所在的团队用行动和事实有力地证明,我们可以。”汪泽说。目前,我国的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6万公里,位居全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心血。最近,汪泽正忙着设计研发一款高铁接触网运维检修机器人。“人们看到的是白天高铁飞速运行,殊不知夜间检修工作更为关键。以‘班味’最浓的京沪高铁为例,全长1300多公里,基本每1公里就要配一个班组进行高强度的维护检修,要查看高铁接触网上的螺栓有无松动,吊弦是否脱落、断裂等等,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威胁高铁安全运行,可见高铁运营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很大。我们就在思考,能不能设计出一个自动检修机器人,尤其是高海拔、高寒等环境恶劣地区,用机器去解放人力,同时保证检修运维效果。”汪泽说。目前成熟的机器人应用很多,把相关技术迁移过来不就可以吗?汪泽表示,机器人在室内稳定工作环境下的技术确实比较成熟,但到了野外,一天之中光照强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机器人摄像头捕捉。低温、大风、高腐蚀等极端条件层出不穷,更别提各类不确定因素,比如天上飘来的塑料袋、停了一只小鸟,人很容易辨别,但机器人就不一定能随机应变了。机器人在应对非结构化环境方面仍是个难题,我们也在不断攻克。“我们课题组负责机器人本体设计制造、安全控制方法、机器人测量定位技术等等,最近在做集成,下一步准备装车试验,明年计划到即将开通的广湛高铁进行线下测试。”这只是汪泽及其课题组所负责项目的冰山一角。飞行器、光刻机、高铁……科技的力量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每一个微小进步背后,是汪泽这样的科学工作者在夜以继日地付出。今年秋季新学期,汪泽的角色又多了一重——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新生班班主任。巧的是,这个班级的班号竟是“404”:这是清华机械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班号;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意味着内容无法找到。他跟同学说:“这个班号,注定了你们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小到大,我们都说要当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没人告诉我们怎么接班。当你们踏入清华机械系的一刹那,命运的齿轮可能就已经开始转动了。”第3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探究先秦文化求证历史真相——晁福林内涵反思: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恪守初心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故事内容:晁福林,1943年生,河南杞县人。先秦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历史学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先秦史研究。著有《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夏商西周史丛考》《上博简〈诗论〉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9层,有一处文博馆,由历史学院管理。馆藏文物1万余件,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原始彩陶、殷墟甲骨、商周吉金……精品器物令人目不暇接,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精彩纷呈。透过青铜器表面,寻找精美的夔龙纹饰,阅读隐约可见的铭文,就能与古人来一次促膝长谈。于观众而言,观看这些是“触摸历史”,对晁福林来说,它们则是研究历史文化的载体。40多年前,晁福林登上北师大讲台,也开始了在先秦史领域的耕耘。“先秦文明研究难度大,但钻研进去,乐趣也很大。”在晁福林看来,先秦史研究费时费力,须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浩瀚文明长河之中,拾起大浪淘沙后的粒粒明珠,晁福林廓清重重迷雾,探寻先秦文化的历史真知。晁福林自幼好学,成绩出类拔萃,17岁被北师大历史系录取,与先秦历史结下不解之缘。在“木铎金声”中度过美好的校园时光,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赴吉林延边的一所山区中学做老师。“身处山乡僻壤,难以接触专业书籍和资源,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都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劳动所填满。”晁福林说,尽管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但他对学术研究的信念从未熄灭。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复,晁福林决定报考北师大商周史专业研究生。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师从历史学者赵光贤。在校期间,晁福林跟随老师赴河南、陕西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探寻一个个尘封的印记,触摸一条条细腻的纹路。“摸得着历史,才能更加投入其中开展研究,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更符合本真。”从那时起,用实地考察来服务历史研究,成为晁福林的坚持。晁福林在学习中发现,先秦历史的研究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研究先秦历史,首先要做一个‘杂学家’。”然而,有关先秦历史的文献数量稀少且佶屈聱牙,古文字也是一道难关。当时,《甲骨文合集》刚刚出版,13册,一册一册出售。每售一册,他就第一时间骑车到书店去买。“我专门准备了本子,每看完一篇,就一笔一画把每个字符临摹下来。”晁福林回忆,一篇篇临摹,一个字一个字认,“这是笨方法”。为了加快进度,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三伏天时,他索性脚踩一盆凉水,头顶一条凉毛巾,用来降温。毛巾焐热了,就换掉……对于晁福林来说,研究虽然辛苦,但他甘之若饴。重回校园时已经成家立业,他偶尔编撰一些辞典和通俗读物养家糊口。其他时间,他几乎都用来读书、做研究。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晁福林说,“我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纯粹的学者。”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结合国家需求、整合学术力量,以《两周金文所见周边族群与诸夏交流融合资料综合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晁福林作为团队项目的主要牵头人。“古代各族间已经有了一定的相互交流、相互认同。”几年来,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取证,晁福林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晁福林进一步解释,1954年,宜侯夨簋在江苏出土,内底有铭文120余字,讲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给予他田土、山川等赏赐。田土、山川等文字的出现,恰恰说明:西周早期,这些地理资源已经被实地测量且明确规划。“再通过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早期民族共同体意识悄然成形。”晁福林说。晁福林和团队时刻围绕一条主线:通过研究早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来观照当下,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和团队的相关学术成果陆续在顶级期刊发表,并被《社会科学文摘》《历史评论》等转载。一系列观点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坐下来认真翻看这些研究成果,不难想象:无数个深夜星露间的落笔沙沙,藏于历史深处的文明之光被点亮。晁福林通过一支笔、一盏灯、一个个日夜,一次次叩问历史,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论证。在晁福林和团队的研究成果里,戎马倥偬、历史钩沉跃然纸上,这其中,有学者立足家国、纵观天下的胸怀,有先人眼中光明盛放的康庄大道。除了自己做好研究、培养学生们严细深实的研究习惯,“弃绝浮言、崇尚实证”,也是晁福林的坚持。“晁老师常跟我讲,要注重一手史料。”晁福林的学生田率曾在国家博物院从事了10多年文物征集工作,参加过鉴定文物等工作,如今回到北师大历史学院做研究员。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让田率印象最深的,当数2018年青铜器虎鎣的回归。“从鉴定器物,到与大使馆交接,再到打包封箱安全运输回国。”田率说,全程见证国宝归来,“把‘丢失’海外的文物带回家,我真的很幸运。”回到学校后,田率将参与实地考察的经验带到了学科建设中,开设了商周金文研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专题等5门课程,以课堂为媒,让学生在吉光片羽中,把学术研究做实做细。在传播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这是晁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李婵娟,是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曾师从晁福林。毕业后,她投身基础教育一线。在教学中她惊喜地发现,不少中学生对先秦史很感兴趣。为了讲好历史故事,她经常会使用一些简短易懂的甲骨文或金文材料,帮助学生们理解并做好释读。晁福林的一言一行都令李婵娟记忆犹新,“老师要求大家每周都要找他交流最近读了什么,有什么思考。聊完了,一定会说‘赶紧用功去吧’。”如今,这6个字时刻鞭策着她,扎根三尺讲台,传承历史文化。又到了老时间,晁福林来到学校体育馆,在看台上坐下,摊开学生的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批改起来。不远处的文博馆,有抱孩子的妈妈,有研学的青少年,历史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担任讲解员,穿梭其间。一尊尊青铜器静静摆在展柜,面对着好奇的眼睛和镜头,无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第4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学霸”90后女航天员不是“书呆子”——王浩泽内涵反思: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不懈追求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故事内容:王浩泽出生在河北省滦平县,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母亲幼时家贫,被迫辍学,可依旧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自学。最终,母亲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母亲的言传身教,让王浩泽从小就知道,她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正是靠着这股子劲儿,王浩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那年被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大学期间,王浩泽的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列,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奖励和荣誉,被顺利保送至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但她不是“书呆子”。她喜欢跑步,大学时参加了校田径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运动会。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坚持锻炼,可能就不会为成为一名航天员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她还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享受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成就感。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时主攻等离子体爆震,毕业后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现在又成为航天飞行工程师……这么多年,王浩泽不断涉足新的领域。读研究生时,王浩泽研究的课题方向是自己从没涉足过的全新领域。一次,她忍不住向导师吐槽:“以后我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这条路,能不能不做这么难的课题?”导师认真地回复:“我不指望你以后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认真做事的习惯。如果你现在因为不喜欢就不认真去做,以后当你遇到喜欢的事时,也许就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导师的话字字千钧,刻在王浩泽心里,也成为她日后做事的准则。王浩泽能跟航天结缘,也源于导师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把简历投给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那里,王浩泽从事的是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研究新型发动机,对她而言又是一个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系统总体设计师,她研究各分系统的设计原理。复杂的方程式,谜一样的参数,天书一样的运算逻辑,成为她探索钻研的对象。王浩泽很享受攻克未知的过程。她说,调动全部脑细胞,全神贯注地去探索,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将这些难关一个个攻克后,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入职没多久,王浩泽的第一个作品惊艳出炉。为她提供实验平台的一位知名专家,对这一产品赞不绝口。得知产品是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独自完成后,教授更是对她刮目相看。2003年,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夙愿。那时,王浩泽还在上初中。她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某一天,她也会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飞向太空。当国家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单位时,她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严格选拔。当走进航天员大队,看到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的航天英雄就在眼前,王浩泽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那天,王浩泽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是幸运的。同时,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祖国需要相结合——为国出征,我更是幸福的。”航天员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在航天员大队,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时刻准备着飞向太空。不管是飞过一次还是多次,他们载誉归来后便迅速清零,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和训练中,刻苦备战,等待下一次飞行。王浩泽既自豪又有压力。刘洋和王亚平两位女航天员,经常给她分享太空生活经验,执行太空出舱任务后,都给她专门打来“太空电话”传授经验。作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里的唯一女性航天员,王浩泽在学习训练中不让须眉,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娘”。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举手投足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线范围。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这个动作是个技术活,对于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来说,更非易事。“手只能勉强够上目标,但视线够不着,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没有触感,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王浩泽说。失重水槽模拟训练中,如何蹬上脚限位器对她来说也是一个难题。穿着厚厚的鞋子,再蹬上脚限位器,将鞋子卡进不到两厘米宽的卡槽里固定好,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王浩泽第一次训练这个动作以失败告终。王浩泽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训练体会,本上一半内容是关于交会对接训练的。短短10分钟的操作,曾是横亘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她向当过飞行员的同批队友们取经,“太空穿针”第一人刘旺也把“独门秘籍”手把手传授给她。经过近千次的交会对接练习后,王浩泽现在也能“百发百中”了。在太空,航天员要承受太空各种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极限。为了确保航天员能安全往返天地,航天员训练也充满了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砺。“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每次大型训练后,王浩泽都会写下训练小结,这是心得体会,更是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战斗宣言。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王浩泽这样写道:晴天炎热,下雨寒冷,既感受到了沙漠温差几十摄氏度的残酷,又领略到躺在伞布上看着星汉灿烂的浪漫柔情。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王浩泽这样描述: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房子里,我们称它为“小黑屋”,我和另两名队友组成“666”团队,三个人和生物钟奋力对抗。思绪开始神游,眼皮逐渐放弃抵抗;时间长得让人如坐针毡,脑袋却逐渐低垂,只能靠胳膊苦苦支撑。结束海上训练后,王浩泽写道:海上搜救比陆上刺激一百倍!直升机掀起的风浪直扑过来,即使背过身去也能感觉到呼啸的海风拍打着后脑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着。尤其是直升机临近时,海上犹如下起了瓢泼大雨,密密麻麻的水花噼里啪啦砸过来,海浪变得凶猛。2023年,王浩泽被选入神舟十九号乘组,和蔡旭哲、宋令东一起执行任务。指令长蔡旭哲给他们传授了飞行经验,与她同龄的宋令东操作能力较强,王浩泽则理论功底强,三人相互补位,各取所长。如今,王浩泽对太空之旅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成为宇宙精彩的记忆。”第5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因热爱而执着,“汽车医生”炼成记——梁启征内涵反思:爱岗敬业、勤勉尽责、勇于探索文章来源:工人日报故事内容:在梁启征工作台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张《神探加杰特》的漫画。“这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个动画片人物,他明辨是非,拥有一些别人没有的能力,比如动手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协调资源去破解,这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梁启征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梁启征是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质量专业首席技师,今年40岁的他从小酷爱动手操作,甚至在读初中时就有了“将来学汽车维修”的想法。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精通汽车装配、调试、返修、检验、质量问题分析的汽车工匠,先后荣获北京青年榜样、北京经开区“亦城工匠”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一名普通维修工人到班组长,再到公司质量专业首席技师,遇到疑难杂症时,梁启征总是迎难而上,冲到前面,“首席技师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干不了的,我一定要试一试”。2021年,梁启征接到一项特别棘手的任务——一批整车顶衬因供应商操作不当,A面残胶无法清除,导致大量零件报废。企业向国内外各大化工企业和机构求助,但均以失败告终。“只要是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不信邪的梁启征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始攻关。梁启征搜集了十几种化学试剂,做了上百次实验,结果都不理想。但不久他就从洗牙找到了灵感,“超声波震动可以洗掉牙结石,能不能清除残胶?”梁启征尝试用电动毛刷配合蒸汽来清理残胶,经过多次优化,残胶清理问题迎刃而解。这项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并在行业内推广,梁启征也因此获得企业的“爱迪生奖”。梁启征先后参与奔驰10余款新车型的投产和新技术导入,其间,累计攻克整车各类疑难杂症280余项,被业界称为“汽车医生”。在一次次的创新攻关中,梁启征不局限于一个问题的简单解决,更注重思考如何通过工具创新、流程优化从根源上消除问题。最难的一次挑战,是某车型大量整车出现尾门姿态故障。一辆车的故障就得3个工人至少花费3小时才能消除,但梁启征带领的班组只有16个人,即使大家都没日没夜地干也做不完……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梁启征连做梦都在琢磨办法。“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梁启征摸索着自制了一款专门用于调整尾门间隙平顺度的工具,一名工人使用此工具5分钟内就能完成问题车的调整,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年实现经济效益4300多万元。后来,这款工具被同事们称为“神杵”,伴随了这款车型的整个生命周期。梁启征从小就在动手操作能力上展现出了天赋,“小学三四年级时,就开始修家里的手表、闹钟、自行车”。学用电烙铁焊接电器零件时,梁启征手上被烫了很多泡。有一次,给电子表焊接纽扣电池,用变压器给电池充电时,电池爆炸差点弄伤眼睛。“一个多星期眼睛都是红的,也不敢和家长说,怕家长把我的工具扔了,好在眼睛没什么事自愈了。”梁启征回忆。小学四年级那年,梁启征收到了一本《电工学》的旧书。那是一位在造纸厂工作的阿姨从旧书里捡回来的。梁启征如获至宝,虽然很多内容还看不懂,但他只要一有空就翻看。“好多基础知识就是这样自学启蒙,无师自通的。”梁启征说。初三毕业时,梁启征没参加中考,而是提前报考了北京汽车维修学校。“当时老师觉得有点可惜,想让我把档案要回来,但我就想学修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003年,梁启征开始在亚运村附近的一家汽车4S店实习。每天从家骑车到次渠镇的车站,再倒3趟公交车,两个小时才能到单位。“当时心里就有一个执念,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梁启征坚定地说。在4S店工作的3年里,梁启征跟着师傅们学习破解各种疑难杂症。“睡觉前我会再回顾一下,今天有没有走弯路,最优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再遇到类似问题,怎么精准解决。”那段时间,梁启征的维修技能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2006年,梁启征入职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先后任维修工、重修班长、质量专业首席技师。在每个岗位,他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锤炼技能和创新研发上,有时为了搞攻关吃住在工作室,最长的一次连续36小时没合眼。“因为热爱,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梁启征说。“车间是个让我上瘾的地方,我平常不是在车间就是在去车间的路上。”在梁启征看来,在车间一线最能发现生产流程中的细节和问题。2009年,梁启征成为总装车间重修班长,开始带徒弟。在梁启征带领下,重修班连续8年获得先进班组荣誉。2017年,梁启征工作室应运而生。作为技术带头人,梁启征依托工作室,系统整理经验,创建“梁启征发动机线下点火系统故障排除法”,编制《基于GLK整车电器系统培训教程》,主导开发培训平台及教具10余套,面向一线员工开展“装、调、检、诊、排”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受训超过3000人次。“技艺是教学相长的。”在带徒弟的过程中,梁启征也学到不少新技术,“现在好多新员工熟悉人工智能、游戏,有些技术可以应用到培训中,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如今,梁启征带出来的32名徒弟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匠心传承中,不少徒弟已经成为师傅。梁启征热爱造车,精通修车,更喜欢开车。生活中,他会时不时地买来主流车型的二手车开,“我就是体会一下其他车型的底盘、操控、电器,给自己学习的空间”。业余时间里,梁启征不仅帮亲友看车,有时还为同事维修咖啡机、电饭锅、冰箱等电器。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梁启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最近,梁启征工作室牵头组建了讲师团,向员工开展新能源实操培训。“我经常在想怎么才能不被新技术淘汰。”梁启征开始跨界向航天、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学习,“技术都是相通的,有时候灵感就来自跨行业的思考”。第6章思政小故事故事题目:将5G信号送上珠峰峰顶——拉平内涵反思: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故事内容:海拔5200米,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超高海拔,对于拉平来说,只是向上攀登的起点。从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到5800米的过渡营地,再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所走的每一步,都要克服头晕、心悸等缺氧症状,还要警惕雪崩、落石等危险。作为中国移动“5G上珠峰”保障团队的一员,拉平和同事曾历时47天,在珠峰大本营到峰顶沿途的3处营地新建8个基站,将5G信号送上珠峰峰顶。这名90后藏族小伙,是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日喀则分公司网络部网络运维班长。2020年3月,公司以“竞聘”的方式选拔参与此次通信保障任务的团队,拉平立刻报了名。他说:“基站的安装、运行、维护,以及传输光缆、熔纤、测试,这些经验我都有。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党员,做好珠峰高程测量通信保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责无旁贷。”5G上珠峰,没有捷径可走。从5800米营地到6500米营地,都是三四十厘米宽的碎石路。架设基站所需的8吨重的通信设备和建设物资,全靠“牛驮人扛”的方式运上山。“一盘3公里的光缆需要40人同时肩扛,我们每走几步就得休息一下,是累,更是缺氧。”拉平回忆,最大的困难是在熔纤上。攀爬过程中,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是常态。同事赵华均把熔接机抱在胸前,为避免风雪吹进机器里,他用衣服包裹整个机器,长时间趴伏在雪地里,整个身子都冻僵湿透。为确保测量信息回传和5G直播画面,一切进度刻不容缓。拉平所在的团队共12人,负责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翻过湿滑险峻的冰脊,路过一望无垠的冰塔林,躲过一次次落石……最终,拉平等人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开始架设基站。珠峰表面都是异常坚硬的冻土,石头、砂子和冰块冻在一起。为了确保基站的稳定性,需要挖一个半米深的沟槽放置基站支架,每往下凿一厘米都十分费力。“当时,我手机收到5G信号的时候,心里无比高兴,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拉平说。2020年4月30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开通,珠穆朗玛峰北峰登山线路及珠峰峰顶,基本实现5G信号覆盖。基站的开通,不代表任务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驻守。6500米营地俗称魔鬼营地,对于没经过专业登山训练的拉平来说,每一天都是意志和耐力的极限挑战。在营地,拉平和同伴住在帐篷里,下面要垫十几层垫子,手摸下去,十几层垫子常常湿了好几层,早上起来,垫子和被子上都是冰碴。白天也同样难挨。太阳光的照射融化山上冰冻的落石,不时会有石头落到帐篷上,得随时留意。时间久了,拉平的耳朵和脸开始失去知觉,眼睛也出现了雪盲的症状。驻守期间,由于暴风雪天气,登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3203-201-4:2024 EN-F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technologies - Part 201-4: Electronic textile -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heet resistance of conductive fabrics
- 广东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合同书
- 投影仪购销合同书
- 中国公路运输合同
- 型钢采购合同协议
- 家教老师聘用合同书
- 玻璃幕墙安装合同
- 商品买卖居间合同
- 美国工程设计服务合同
- 侧柏买卖合同
- 静脉采血的课件
- 三年级数学-数独练习题打印版10组
- DB3502T 051-2019 家政服务规范 通 用要求
- 症状护理意识障碍
- 公司组织架构图模板完整版可编辑 10
- 《护理法律法规》课件
- AI在知识库领域的应用
- 易制毒化学品经营管理制度
- 2024年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节《制作创意挂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 GB/T 22919.8-2024水产配合饲料第8部分:巴沙鱼配合饲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