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型大全_第1页
文言文句型大全_第2页
文言文句型大全_第3页
文言文句型大全_第4页
文言文句型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型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决心书的理解。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汉语的判断句形式较多,常风的有:1、“A、B也”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A者、B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3、“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A、B”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者也”此所谓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者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6、用副词协助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吴广列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常用的副词有“乃、则、即”等。7、用动词“为”表判断:一般认为“为”是唯一的判断词。例如:“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二)表否定判断用“非”:A+非+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三)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曹公,虎也。《赤壁之战》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因果关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四)关于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鉴别在叙述句中是皆为指示代词。例如:吾堂疑乎是。《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同上是叶公非好龙也。《列子·叶公好龙》在判断句中,两种用法都有需认真鉴别,一般情况下,是如表示总结成分则为指示代词,否则是判断词。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见者也。《荀子·天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贪与贱是人所恶也。《孟子》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安能辩我是雌雄。《木兰词》总是离人泪。《西厢记》例(4)(5)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例(6)(7)(8)中的“是”是判断词。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古汉语中表示被动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类型(一)“于”字句,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谷克伤于矢《左传》(二)“为”字句身为宋国笑。《韩非子·王五蠹》有进行为的主动者已见于上文,在被动句中主动者可能省略,为直接服务态度动词前,也可表示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三)“见”字句“见”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帮助”动词体现出被动的意义。如引进主动者则需用“于”,例如: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四)“为……所”式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上》(五)“被”字句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今月十日,臣被尚收召问。(六)意合法虽然句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但从意义上可以感到被动的含义。例如:窃钩者殊,窃国者侯。《庄子》兵挫地削。《过秦论》三、古汉语中的省略句;古汉语中为了修辞的需要,为了压缩文字以适应简陋的书写工具,省略句较多。另外因为古汉语某些成分发育不充分,也造成一些省略现象,如古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只好照抄原名词,为了简略行文便大量省略,有时会造成理解中的困难。(一)承前省略承前省略又叫承上省略。可分三种情况:1、承前主语省略句:(1)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氓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会”前“问”省略主语“西门豹”,因前文已提及,不会误会。2、承前宾语省略句:(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黑质”前承前句宾语“异蛇”省略,“触”前亦然省略“异蛇”。3、承上定语省略句:(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二):蒙后省略1、蒙后主语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诗经·七月》前三个分句省略“蟋蟀”。2、蒙后定语省:(2)其南陵,夏后臬之墓也,文王这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骞叔哭师》谓语前置在古汉语中,有时谓语可以放在主语前面。这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或音韵而突出谓语,一般只限于描写句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1、加强感叹。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2、加强疑问。例如: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上》3、为了音韵。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春日载阳,有呜仑庚。《诗经·七月》宾语前置在古汉语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提到谓语前面,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要有条件,其规律是: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谓语前面有助词“之”、“是”等樗的句子,宾语前置。1、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二是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1)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例如: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例如: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由知吾可以也?《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了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只限于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毋吾以也。《论语·侍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3、“之”、“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古代汉语里,动词谓语前面有代语“之”“是”“焉”“斯”等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公四十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七月》这种两句式中有时前置的宾语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惟(唯)……是……”“唯(惟)……之……”的形式。例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三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定语后置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使语言更加流畅,借助“之”、“者”等助词,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叫做定语后置。并不是所有定语都可以后置,定语后置的条件是:表修饰性的定语可以后置,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能后置,表修饰性的定语一般由数量词或形容词充当。1、数词或数量词定语后置。例如: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驾虬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楚辞·离骚》形容词定语后置表示的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关系。例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其中“战士”是整体,“还者”是部分。另外不能认为凡是者字出现都是定语,出现者字还可能是其他语法成分。例如: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往往而死者相籍也。同上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多个定语,短的在前,长的在后,如果中心词前后都有定语,前者表领属、后者表修饰,且后置定语一定是表修饰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叫习惯句式、常见句型、凝固结构或固定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句式中的相关成份比较回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含义。这些常见句式主要有:(一)若何、如何、奈何、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一组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固定句式。其中的“如、若、何”都是动词,古音“如、若”归日,“奈”属娘,后归泥母,三字实为一声之转。“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安顿”的含义,“何”是疑问代词,表示“怎么,怎么样”,二者连用表示询问办法或原因。1、询问办法;寇深矣,若之何?《左传》(郑庆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同上公叔病有如不讳,将奈社稷何?《史记·商君列传》殃祸之变,未知所称,明帝处之尚不能安,后世将如之何?《汉书》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2、询问原因,用在动词前,含有“怎么,为什么”的意思: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皮日休·橡媪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二)何……为、(何以……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奚……为,奚以……为,奚用……为,恶用……为)这组习惯句式有两种用法:1、表示询问。何……为中的何疑问代词,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句末“为”加强询问的语气,例如: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王为什么召臣?)《战国策·魏策三》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何哭为?——为什么哭呢?)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2、表示反问,用反顺的形式表示否定。常用“何以……为”的形式。“以”是动词,有用的意思,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呢”。“何以伐为”,就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意为不必攻打。(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都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亦”有时写作“已”,可译成“不是……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阴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而亲迎,不已重乎?《谷梁传》2、无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口气,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可译这“恐怕……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3、得无……乎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能够没有……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晏子使楚》矫矫高树巅,得无金丸惧。《感迂》(四)熟与、与……熟、熟若,都是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比,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吾与徐公孰美?同上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成分省略古汉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比较多,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书的意义,应对此有所了解。(一)主语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不同于无主句,无主句是句子的主语不必说出或难以说出的句子。主语省略则是逻辑上有主语,形式上不出现主语的现象。主语省略有下面几种情况;1、对话省:对话双方有问有答,问话和答话的主语可以省略。(1)冉子退朝。子曰:“何宴也?”对曰:“有政”。(《论语·子路》)前句省略“你”,后句省略“我”。(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项羽本纪》后句省略了“今日之事”。2、承前省: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后面句子的主语可以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子。《左传·僖公三十年》3、蒙后省:前面句子的主语在后面的句子中出现,前句主语可以省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4、自述省:用第一人称讲述事件、阐明事理时,主语一般为叙述者本人,可不出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惧出。《游褒禅山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古汉语中主语省略较多,有时几个不同的主语都不出现,须根据上下文脉把握线索,以免造成混乱和误解。(二)谓语省略古汉语中,当前后几个谓语相同时,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1、承前者前后几个谓语相同,后面的谓语可以承前省略。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于是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蒙后省:前后几个谓语相同,后面将要出现的谓语,前面可以省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可能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说符》(三)宾语的省略古汉语中动词后边的宾语,由于上文已出现过,也可以承前省略。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